词句赏析是记叙文阅读必考的题型,掌握四种赏析角度,稳拿高分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双减政策高中补课受影响吗 词句赏析是记叙文阅读必考的题型,掌握四种赏析角度,稳拿高分

词句赏析是记叙文阅读必考的题型,掌握四种赏析角度,稳拿高分

#词句赏析是记叙文阅读必考的题型,掌握四种赏析角度,稳拿高分|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词句赏析包含词语赏析和句子赏析,是记叙文课外阅读必考的一种题型。下面与大家分享四种赏析的角度和答题技巧。

一、词语赏析

(一)常见题型

题型1: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如(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注:有些是可以换的,不要一律写不能换,要先搞清楚再写能不能哦!)

题型2: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答:不能。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注:有些是可以的,不要一律写不能,要先搞清楚再写能不能哦!)

题型3:体会第X段加点词语的含义(在表达上的好处(作用、效果))。

答题技巧:解释加点词语的原意+加点词语的在这儿的意思(这个词语描写(绘)出了 的情景(或画面)+抒发了(表现了/表达了) 的情感(性格)。

常见答题模式:“XX”一词(等词),写出了 的特点或内容,表达了作者 的思想感情。

题型4:体会第X段加点词语的含义(在表达上的好处(作用、效果))。

答题技巧:解释加点词语的原意+加点词语的在这儿的意思(这个词语描写(绘)出了 的情景(或画面)+抒发了(表现了/表达了) 的情感(性格)。

常见答题模式:“XX”一词(等词),写出了 的特点或内容,表达了作者 的思想感情。

(二)赏析角度

01从词性的角度赏析

赏析方法:1、辨别词性 2、分析表达效果

答题模式:这个词是 词(词性),生动地写出 的特点,表现了 (感情或人物性格)

02从词义的角度赏析

赏析方法1、先解释词语的愿意2、结合特定语境,分析词语的含义3、分析词语的感情

答题模式:这个词原义是 ,在这里是 ,写出了 表达了 。

03从词的感情色彩赏析

赏析方法1、判定词语感情色彩,分析词语的特殊含义。

2、答题模式:这个词原义是 ,这里是 褒义贬用(或贬义褒用) ,意思是 表达了 。

04从叠词的角度赏析

叠音词的表达效果是:在原有词义的基础上强化、突出了所写事物的特征及人物的思想性格和感情,形象逼真,有呼之欲出之感。在写景抒情的文章中,如果叠音词连用,会有文气舒展,给人音韵和谐,朗朗上口,一唱三叹的美感。

05从修辞手法赏析

答题方法参照修辞手法答题技巧

二、句子赏析

(一)常见题型

题型1:赏析下列句子

题型2:分析下列句子的表达效果

题型3:第X段划线句使用了什么修辞?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题型4:第X段划线句是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二)赏析角度

01从修辞手法赏析

1、常见的几种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1)比喻:形象活泼、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增强语言的活泼性、形象性、化抽象为具体,使人易于理解。

(2)拟人:赋予物质以人的性格。思维、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使之更形象,从而到达形象活泼的效果。

(3)夸张:突出其特征,揭示素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排比:条理清晰,节奏鲜明,增强语势,长于抒情,使语言更有表现力,更有气魄。

(5)对偶:使句式整洁,结构一致,形式柔美,音韵,互相衬映,互为增补。

(6)反复:强调某种意思,更能凸起文章主题,观点鲜明。抒情强烈,富有感染力。

(7)设问: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8)反问: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

(9)引用:使内部实质意义更真实、准确、深刻、紧密。

(10)对比:形成强烈反差,加强读者的印象,凸起文章的中心。

答题模式: 这句话运用了 修辞(写作)手法,生动形象地描写(绘)出了 的情景(或画面),抒发了(表现了) 的情感(性格)。

(1)如果是比喻的修辞手法,这儿把 比作 。生动形象地描写(绘)出了 的情景(或画面),抒发了(表现了) 的情感(性格)。

(2)如果是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XX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生动形象地描写(绘)出了 的情景(或画面),抒发了(表现了) 的情感(性格)。

例 赏析下列句子。

“春天,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朱自清的《春》

答案 本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你不让我,我不让你……赶趟儿”赋予了树们以人的情态,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天的百花竞相开放,争妍斗艳、一派繁花似锦的景象,富有情趣。也体现了作者对大自然春色的热爱。

例 赏析句子。

随着母亲身影的移动,水田里嫩绿的秧苗一行行地立起来,整齐匀称,像块绿色的地毯。08年南京卷《田野上的白发》

答案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嫩绿的秧苗比作绿色的地毯(分析修辞),写出了水田中的秧苗之美(达到的效果),赞美了母亲的劳动成果,同时也赞美了母亲的勤劳能干(表达情感)。

02从描写手法赏析

1、从环境描写的角度赏析

环境描写的作用

(1)社会环境:对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社会风尚、风土人情的描写;在具体的文章中则指对人物的活动有影响的阶级关系、人际关系、居室陈设等环境因素的描写。

(2)自然环境:对日月星辰、山川河流、花草树木、鸟兽鱼虫、时序节令、风雨雪霜等自然景物的描写。

( 3)作用:

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渲染了 气氛。表现(或烘托)人物的 的心情、 性格。为下文埋下伏笔或作铺垫。 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2、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

人物描写及作用

(1)外貌描写(肖像描写),对容貌、姿态、服饰的描写称之为外貌描写或肖像描写。

作用:在于揭示人物身份、境遇、所处的社会环境,以形传神,表现人物内心世界和性格特点。

( 2)行动描写(动作描写),是通过对人物个性化的行动、动作的描写,来揭示人物性格的一种描写方法。

作用:在于展示人物精神面貌,直接体现人物性格。(在人物描写中有重要地位。)

( 3)语言描写,是通过个性化的人物语言来刻画人物性格的一种描写方法。

作用:表现人物思想、精神品质、性格特点等。

( 4)心理描写,是通过剖析人物的心理活动(如内心感受、意向、愿望、思索、思想斗争等)

作用:挖掘人物的思想感情,以刻画人物形象内在性格特征的一种描写方法。是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心理活动。揭示人物内心,刻画人物性格。

答题模式:描写方法+对象+特征(性格)

例 第8段“母亲思忖了很久,把螃蟹又轻轻地放回了水里,可是刚放下,她又想起了什么似的,赶紧再一次捞起了螃蟹,如是者数次。” 《母亲的心》

这一系列动作描写有什么作用?

答案 运用了动作描写(描写方法),表现出母亲(对象)既想满足孩子吃螃蟹的愿望,又不忍心捉走母蟹的矛盾心理;(特征)为后文母亲放了母蟹作铺垫,表现出母亲的善良。

答题模式:描写方法+对象+特征(性格)

例 “我的腿真酸哪,不得不交替用一条腿支撑着,有时又靠在书柜旁,以求暂时的休息。”

答案 这一句用“交替、支撑、靠、休息”等动作,说明“我”读书站的时间长,多么劳累,但目的是为了多读书、多求得知识。表达了作者对读书的热衷之情。

03从表现手法赏析

1、表现手法及作用

(1)表现手法(写作方法)有:

象征、对比、烘托、欲扬先抑、巧设悬念、以小见大、卒章显志、托物言志(即象征)、寓事于理、情景交融、夹叙夹议……

(2)答题技巧:

本文采用“XX”的手法,笔者通过“ (文章相关内部实质意义)”使文章写得“ ”。

2、常考的几种表现手法

(1)象征手法: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现了 的情感,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2)对比手法:对比是把对立的意思或事物、或把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作比较,让读者在比较中分清好坏、辨别是非。

作用: 这种手法可以突出好与坏、善与恶、美与丑的对立,给人极鲜明的形象和极强烈的感受。运用这种手法,有利于充分显示事物的矛盾,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

答题格式: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将XX和XX进行对比,强调了 突出了 。

【例 当时正是放午学时间,那些学生成群地拥出校门,有的走向来接的家长,更多的人涌进校旁的麻辣烫、过桥米线等店铺。那些学生,和这个女孩年龄相仿,却有着迥然的神态,仿佛天地之隔。女孩的身边围拢了一些学生和家长,有的学生拿出零钱给女孩,有的在一旁观望嘻笑。 (选自包利民《盛开在碗里的硬币》) 文章第段为什么要写放午学时的“那些学生”?

答案 这是运用对比的写法。作者将“那些学生”的经济条件、生活条件的优越以及精神的麻木和小姑娘贫困的生活、无法读书的现状、纯洁的心灵形成对比,从而突出小女孩的形象和文章的主题。

(3)衬托手法(侧面烘托手法):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

(4)讽刺手法:运用比喻、夸张、反语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

例 体会画线词的含义 。

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是标致极了。《藤野先生》

答案 “标致”是漂亮的意思,这里是运用了反语的修辞手法,有强烈的讽刺意味,表达了作者对他们的极端憎恶之情。

( 5)欲扬先抑:欲扬先抑是一种写作手法,“扬”,是指褒扬、抬高。“抑”,指按下、贬低。作者想褒扬某个人物,却不从褒扬处落笔,而先是按下,从相反的贬抑处落笔。

作用:用这种方法,使情节多变,形成波澜起伏,造成鲜明对比,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容易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恍然大悟的感觉,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

答题格式:该文采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先 ,后 。上下文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 。

(6)前后照应(首尾呼应)

作用: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