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实效提升策略探讨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双减政策下如何提高教学质量 “双减”政策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实效提升策略探讨

“双减”政策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实效提升策略探讨

2024-07-14 13:22|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娄底市第二中学  戴红梅

  随着“双减”政策落地,如何让初中数学教学往减负增效方向靠拢成为教师关注重点。鉴于此,本文对“双减”背景下初中数学课堂实现减负增效进行探讨。

  一、借助有效对策来提升数学教学实效的重要性

  “双减”政策强调,在合理控制学生学业负担的前提下提升教学成效。作为学生数学素养发展的核心学科,初中数学教学主要特点表现为复杂性、抽象性,要想进一步提升数学教学实效,需立足于双减视角对课堂教学进行创新与变革,实现以减负增效的形式来提升数学教学质量,并为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发展提供支撑。因此,探讨双减背景下如何借助有效对策来提升数学教学实效,对助力初中数学教学改革推进有着重要影响。

  二、“双减”政策下初中数学教学实效提升对策

  (一)通过兴趣激发实现减负增效

  “双减”政策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重视对学生积极性、主动性的激发,帮助学生创设快乐且轻松的氛围。所以,为保障初中数学教学符合减负增效要求,要以学生数学学习兴趣激发为基础前提,教师要在全面掌握学生基础特点的前提下,借助有效对策来充分调动学生兴趣。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中,教师可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现实生活中常见的平行四边形实物,如电动伸缩门、柜子、桌面、书本等,引导学生在自主观察与分析中掌握平行线概念。接着利用电子白板与学生进行活动探究,然后让学生自主连接构成平行四边形图形。再让学生自主进行平行四边形的裁剪,引导学生在平行四边形对角连接、对折操作中加深对概念与特征的了解,通过积极性激发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强化学生知识内化与素质发展,实现以激发学生兴趣为切入点来促进初中数学教学减负增效。

  (二)借助问题情境实现减负增效

  “双减”政策实施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减轻课业压力为主要目标,所以教师需立足于减负增效视角进行数学教学创新,做到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感悟知识形成过程,通过强化学生思维能力培养来实现减负增效,并助力学生数学素养的发展。在教学中,教师借助问题情境创设的方式来创新数学教学,带动学生深入思考与探究,实现在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前提下来提升学习成效。以《一元一次方程》教学为例,教师可创设以下问题情境:“以同一公路为前提,一辆卡车与一辆客车从A地出发保持同方向行驶状态,其中卡车每小时行驶50公里,客车每小时行驶80公里,达到B地时客车比卡车快1个小时,试问A、B两地距离是多少?”生活化问题的设置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探究积极性,并让学生感知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有效应用。教师需要注意,在为学生构建情境时尽可能避免出现“有情境无问题”的现象,以保证数学课堂教学符合“双减”下减负增效的教学要求。

  (三)利用分层教学实现减负增效

  学生间存在一定的学习基础与能力差异。鉴于此,教师需在明确学生“差异性”的前提下,借助因材施教的模式来促进数学教学减负增效。“双减”背景下,教师必须减少学生作业量,因此在实际教学中,要根据学生兴趣特点、学习成绩、能力基础等方面,将课堂及作业设计得层次分明、可操作、有实践性和拓展性,确保数学教学开展符合各层次学生发展需求,为初中教学减负增效目标的达成提供保障。例如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教学时,教师可根据不同层次学生学习需求,将学习任务划分为A、B、C三个层次,分别对应为基础、应用、提升。需注意,学生学习任务层次划分并非固定不变,教师根据学生掌握的情况进行适时调整。通过分层教学模式的有效应用,可在保证学生学习压力得以减轻的同时,能够在数学课堂中获得较为理想的成效。

  结束语:

  综上所述,“双减”政策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关键途径。初中数学要实现减负增效,教师应正确认知双减政策对促进学生素质发展、兴趣调动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通过兴趣调动、分层教学、问题情境创设来促进数学教学优化,减轻学生学习负担,并为减负增效目标的实现提供支撑。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