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鸡”落户十年,厦门离“电影之都”还有多远?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厦门电影院什么时候开门最新消息 “金鸡”落户十年,厦门离“电影之都”还有多远?

“金鸡”落户十年,厦门离“电影之都”还有多远?

2024-07-10 14:02|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近年来,各类影视大片中的“集美身影”其实并不少见,《以家人之名》《你好,检察官》《西虹市首富》《同桌的你》《谁的青春不迷茫》《一路繁花相送》等400余个剧组先后在集美取景拍摄。

其实,在所有沿海开埠城市中,厦门对于电影的接触并不算早。

厦门市的电影放映始于1918年,当时还是基督教青年会从国外带回电影放映机和影片在教会内部给会员免费放映,主要是放映一些传播基督教教义的宣传片以及一个外国风景短片,这也是厦门最早的电影放映。

1922年,厦门第一家电影院开门。随后几年,上海影片和国外影片,特别是美国影片大量进入厦门,也让不少商人看到电影放映的商机,纷纷投资兴建电影院。到了1929年,厦门已经拥有了13家电影院。

1929年,有声电影第一次走进厦门,随后厦门电影行业迅速发展,一直到1938年5月,厦门沦陷。厦门最出名的思明戏院被日本强占,只能放映东宝、松征等日本公司摄制的电影,其他影院则全部被强制关闭。

思明电影院,即原思明戏院,是华侨曾国办、曾国聪两兄弟于1927年在蕹莱河中岸(今思明南北路与思明东西路路口处)兴建, 整个骑楼建筑具有浓郁的南洋风情。

抗日战争胜利后,厦门的电影院所剩无几,且设备陈旧,供电困难,观众席少。但是在厦门华侨的努力下,专门成立了“和乐影业公司”,助力厦门影院重建,厦门电影院也在短短几年内迅速恢复。

1949年10月,厦门市军管会接管思明戏院,并给予了中华、开明两家戏院贷款支持,使之能够正常经营。

改革开放之后,厦门电影业的恢复也是全国最快的。作为东南沿海的重要对外开放城市,厦门也一直是各个国外电影代表团访问和举办中外影展的热门城市。

“厦门出品”有多难?

其实,金鸡奖连续十年入驻选择厦门,并不是一个草率的决定,厦门所拥有的四大红利也是必不可少的。

第一,环境红利。

厦门是上天眷顾的花园之城,生态文明指数全国第一。1-10月,空气质量在全国168个重点城市中排名第6,在厦门之前是海口、拉萨、珠海、舟山、黄山。厦门有最美妙的小岛、最亮丽的公园、最神奇的步道、最壮阔的岸线。一年四季如春,是当之无愧的天然摄影棚。

第二,经济红利。

厦门是改革开放的先锋之城,GDP密度居全国第4(即每平方公里所创造的GDP),排在前面分别是上海、深圳、东莞,人均GDP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最重要的是,厦门营商环境在全国始终名列前茅,政府透明指数全国首位,公共服务满意度全国第三。

集美不仅是厦门最重要的拍摄取景区,还是厦门最热门的影视产业聚集区。目前已有超过640家影视企业注册在“集美集”影视文创园。

第三,电影红利。厦门是一座多元文化滋养的城市,与电影的不解之缘可追溯到百年。如今每年有上百部的电影来厦门取景,每3万常住人口拥有2.4块银幕。

最后,当然也是最重要的,也就是厦门的政治红利。在国产电影2019决定正式脱离台湾电影金马奖之后,中国内地需要一个能够在海峡对岸具有巨大影响力的电影节。与台湾当局金门岛隔海相望的厦门岛,则成为了最好的选择。

恰巧,2017年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九次会晤在厦门举办,当时普京总统问总书记为什么会选择在厦门召开这次会议,总书记给他的回答是“这里是我的中国梦开始的地方”。

厦门翔安山海交融的绝佳环境为影视创作者们带来了许多灵感,他们选择到这里拍摄影视剧,越来越多的影视文化行业公司也选择落户翔安。图为翔安澳头。

担起连续十年承办金鸡奖的厦门,在未来会拥有更多可能吗?有这方广阔的舞台,厦门本土电影如何借势发展,多出精品?厦门电影人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

一直以来,厦门在影视圈的出镜率很高,因为有着优美的自然环境、丰富的城市形态和深厚的人文底蕴,被影视界誉为“天然摄影棚”。遗憾的是,大部分影片只是在厦门取景,真正由厦门拍摄的影片寥寥无几。

导演沈少河不止一次提到,厦门并不缺乏拍电影的人才,但本土电影的发展之路还任重道远。

他说,厦门的影视公司大多规模较小,多数是以微电影、承接商业广告片拍摄为主,即便有个别公司拍摄电影,也由于各种原因没能在全国公映。

在厦门拍摄的电影《紧急救援》剧照。

去年,厦门市文联、市电影家协会举办了“2019厦门百年电影论坛暨厦门电影人创作的电影展映周”。沈少河一众提出了“中国电影,厦门制造”。但要真正实现,并非易事。

在厦门市电影家协会主席、厦门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李晓红看来,厦门和电影有着密切的联系,基础条件特别好,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一些原本与电影无关或关系不大的机构和个人,也加入到了电影制作行列,打破了传统的电影制作模式,为国产电影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但目前的厦门,仍缺乏成规模的电影业态群。

《只有爱》系列电影在翔安澳头超旷美术馆拍摄。

影视是一个“规模经济”颇为明显的行业,只有达到较大的生产规模,才能对资本、人才等生产要素产生明显的集聚效应,产业集群才会形成。

对此,李晓红提出了“影视人才特区”的概念,建议将扶持政策覆盖到电影工业领域的各类人才,积极引进头部企业。这样,人才有了,就能把产业带动起来,变成真正的厦门出品、厦门制造,切实发挥“以节促产”的作用,从而迎来厦门电影产业发展的大好春天。

成为电影产业新基地之路

2020年,虽然受疫情影响,影视行业遭遇短暂停顿,但厦门的影视招商并没有落下。截至当前,引进及受理来厦拍摄报备剧组共273个,其中2020年新增引进及受理来厦拍摄报备的剧组共50个(跨年拍摄剧组未计入2020年数据统计)。

11月20日,厦门影视拍摄基地落成仪式正式举办,标志着厦门市将以集聚区成立为新起点,以影视行业的规范提升为新契机,构建厦门影视全新生态。

据悉,厦门未来还将依托基地发挥“虹吸效应”,建设影视产业协同发展体,推进“电影之城、影视之都”的建设目标。

借着厦门连续举办“金鸡奖”东风,厦门影视拍摄基地计划引入全国影视行业头部企业及平台资源落地,发挥头部企业的带动作用,形成完整影视业链条。

第33届金鸡电影节宣传活动。

其实近几年,厦门政府对于影视产业的支持力度在不断提升。先前,厦门集美区推出《集美区促进影视产业发展实施办法》;湖里区每年重点扶持一场影视主题的相关活动,并予以活动实际支出的40%的补助。

2019年7月,厦门市通过了进一步推动影视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提出了“影视+”的概念,希冀借由影视作品,进一步打造城市文化品牌。

2018年暑期档《西虹市首富》和《快把我哥带走》连续两部在厦门拍摄的电影,都取得了极佳的市场回报。

然而,由电影所辐射的“影视拍摄地”旅游效应却收效甚微,厦门仍然需要继续努力。未来,在即将于贺岁档12月18日上映的林超贤《紧急救援》,以及许鞍华导演的《第一炉香》之后,厦门能够形成“一部电影带动一座城市旅游”还未可知。

厦门市影视产业总部园区。

面对这样的难题,或许与厦门市、区级政府在过去对通过影视产业促进城市形象提升的意识不够有关,未能在影视创作前期就深度参与,从而实现通过城市形象在电影中的“具象”展现推进电影主题旅游。

未来,金鸡奖能否真正成为华语电影中最具影响力的一个电影奖项?毕竟从地缘位置来看,在上海、港澳及大湾区、台湾以及东南亚等华语电影区域之间,厦门正处于一个核心的地理位置。

站在机遇期的厦门,如今更需要思考如何将电影节、影视产业与城市发展进行更好地交融。

集美新城。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