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代网红城市变迁史,从厦门到西安再到淄博,二十年城镇化见顶了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厦门归属于哪个省份 三代网红城市变迁史,从厦门到西安再到淄博,二十年城镇化见顶了

三代网红城市变迁史,从厦门到西安再到淄博,二十年城镇化见顶了

2023-05-21 20:33|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听说五一去淄博旅游的订单暴涨20倍,游客超过12万人。

有人说,上一次这么多人去淄博,还是五国伐齐的时候。

没想到,2000多年后,从“狼烟四起”到“烤烟再起”,全国人民再次围攻淄博。

山东,还是很有些培育网红城市土壤特质的。

当初的“北上广深曹”,“世人皆知地球分为南半球和曹半球”。

现在又有乌央乌央的人群,挤着等济南超然楼亮灯咔咔拍照。

只看形式,你说这天南海北的烧烤,都是烤熟了再撒点孜然辣椒面,加卷饼炉子也不至于火成这样吧?

全国1800多个县城,凭啥曹县能在评论区异军突起?

到处都是仿造的古城古塔,炫酷的亮化工程,哪个城市没有?

但这事细想起来,还真有点不一样:

淄博没有缺斤短两的奸商吗?没有不打表漫天要价的黑车吗?肯定有。

淄博的羊肉烤出来就一定比东北新疆的香吗?也不一定。

主要是淄博当地这一通操作,从专列到公交,从酒店到烧烤节,卫生、公安、市场监管全出动,不怕踩坑黑店,不怕司机绕路,上个公厕还配肠炎宁和卫生巾,想不到,有一天地方政府也能拿出像胖东来一样的态度。

济南为了满足游客打卡,调整景区开放时间,又开了小巷公交,对大学生友好到近乎谦卑。

曹县的汉服和棺材天下驰名,评论区随便调侃,只要能发展产业,人家非但不破防,还笑脸相迎。

今天,蓝白想从网红城市变迁史聊起,为什么轮到平平无奇的淄博出圈?

在人口负增长的时代,城镇化见顶,人们的消费倾向出现了哪些变化?

未来的城市格局会是什么样的?

如果你对居住在什么样的城市,选择什么样的生活感到迷茫,希望这期视频能给你一点点的参考。

严格意义上说,网红城市早都有了。

最初是在互联网没有普及的时代,没有高铁,没有4G,了解外面的世界要靠报纸、收音机、电视,还有各种门户网站和论坛。

典型的像厦门,2008年的时候,自由行刚兴起,南洋风格的骑楼、鼓浪屿的万国建筑,小资情调的草帽、波西米亚长裙,穿着夹脚拖鞋挎着单反,这似乎突破了“上车睡觉下车尿尿景点拍照比个耶”的传统旅游框架。

还有避世迷醉的丽江,改名后更显雄奇的张家界和黄山。

我们现在所理解的网红城市,应该是某音2016年9月上线,短视频兴起后开始的,它给网红城市赋予了另外一层含义:

以前不显山不露水,突然借一个契机风靡互联网。

图源:《短视频与城市形象研究白皮书》

如果非要找一个标志性事件,那应该是2017年“西安永兴坊摔碗酒”。

西安一家卖摔碗酒店铺,一度创下7天内接待超2万游客的记录,然后全国犄角旮旯的景区都开始复刻。

随后,大唐不夜城的小姐姐又添一把火,回民街钟鼓楼大雁塔博物馆,火的一塌糊涂。

前些年的西安,一直被诟病大学生外流,脏乱差,短视频带火的同时,一边是近乎苛刻的“捡烟头”运动,另一边又开全国大城市的先河,毫无底线的抢人。

派出所甚至跑到三门峡和洛阳就地抢人,单是2018这一年,西安市迁入的人口就达到75万人。

西安之后是重庆,李子坝站轻轨穿楼和洪崖洞夜景,8D魔幻的城市结构太适合传播了,光2019这一年,重庆就接待了6.57亿人次的游客。

从厦门丽江,到西安重庆,再到如今的淄博,网红城市们的迭代史,也是近10年整个社会观念的变迁史。

当初的厦门丽江,是“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向往文青和小资,喜欢打上标签的与众不同,网红城市是少数派开阔眼界的桃花源。

后来的西安重庆长沙,是不同地域代表性城市独一无二的特色,伴随着BGM,逛吃,夜景与科技感的融合,伴随着短视频对图文和长视频的侵蚀,也伴随着新一线城市的扩张与崛起。

现在的淄博,江门,不管是被影视剧还是网红们发掘,那些默默无闻的小城市,迎来了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火爆。

从家喻户晓的旅游城市,到代表地域特色的二线城市,再到不断冒出来的三四线城市。

从去到名人故居、5A景区合影,再到烧烤啤酒夜市摊,物价不贵人也热情。

如果从经济学角度来分析,这种更迭是必然的:

每增加一单位消费,获得的满足度是递减的。

打个比方,吃10块钱1块的巧克力,每天吃一块的满足度是10,吃两块时降到了8,吃3块时满足度降到了5。

但假如巧克力的价格从10块钱降到了8块钱,吃两块的满足度最高。

从8块钱降到了5块钱,每天吃3块巧克力的满足度最高。

当高价网红城市的消费量增加和边际效用下降时,消费者自然会寻求不同城市来满足需求。

有了这个契机,再加上这几年的疫情,收入分化,青年失业率创纪录,消费者会发现:

小城市,既有低价带来的边际效用满足度最高,还能提供极具亲和力的体验式消费与新奇感消费,又能充分满足社交动机,真香。

越来越多的网红城市冒出来,追求低价小而美的体验式消费,对大城市的审美疲劳,地方政府姿态越来越低千方百计的刺激消费,也是中国高速城镇化见顶的表现。

在城镇化后期,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中,投资来的收益越来越低,消费所占的权重会越来越大。

李迅雷的研究说,过度偏重于投资拉动的内需增长模式难以持久。

从过去15年看,中国的资本形成(投资)对GDP的贡献,是全球平均水平的两倍多。

比如,在2022年,中国经济增长3%,其中投资贡献了1.5%,净出口和消费分别贡献了0.5%和1%,投资的贡献占到50%,明显过高了。

进入21世纪后,出口和投资,是保持中国经济高增长的两大法宝。

1,论出口,我们有人口红利,在工厂流水线像机器一样三年不回家就为了攒钱供小孩上学卖房子。

2009年-2019年,每年外出农民工人数都在增加,这是深圳东莞,宁波苏州工业大市崛起的底色。

但最近三年一直在减少,尤其是2022年,外出农民工人数17190万人,比2019年少了235万人,这既有疫情的影响,也有年龄的原因。

2,论投资,我们有高速的城镇化,从铁公基到人工湖,从地下管廊到城市绿化,从学校医院到高架地铁。大基建配合土地财政,虹吸全省的农村人口进城加杠杆接盘。

这是郑州西安,长沙武汉这些新一线网红城市扩张的内核。

但是,到了2022年,我国城镇化率已经达到了65.22%,比2021年提高0.50个百分点,这一数值创下1991年以来的新低。

很明显,现在人口和城镇化,这两大优势(或许我们本来说的就是一回事)都快耗尽了。

出口和投资指望不上,对每个城市的主政者来说,不管你能不能做到,愿不愿意做,刺激消费都是一件硬着头皮上的事。

这四个字说起来简单,哪有那么容易。

往大里说,这涉及到收入分配的调节。

在2001到2020的二十年间,中国居民收入占比平均只有61%,而美国是76%;中国居民消费倾向是63%,而美国是92%。

都是人,都喜欢吃喝玩乐,有钱谁不爱花?

这两年都在说三次分配和共同富裕,实现更公平的“橄榄型收入结构”。

你通过劳动获得的工资、分红、奖金,你持有的股票、债券、基金、房产变现产生的财产性收入,你开店、做生意、办厂、开公司获得的收入,都属于第一次分配。

这个时候,政府要兼顾公平和效率,用社保、财政转移支付、个人所得税、遗产税、房产税等手段调节过高收入,补偿过低收入,这叫“二次分配”。

初次分配,市场按“效率”原则主导。

二次分配,政府按“公平”原则调节。

总之,缩小收入差距这个话题就不展开了,这也不是一个城市的管理者能操心的事。

往小里说,刺激消费,需要大量名不见经传的三四线城市,往服务型政府转变。

这个时候,不管是依靠廉价劳动力的沿海工业大市,还是依赖基建投资虹吸全省的省会城市,他们都扛不起刺激消费的角色。

现状是什么呢?

投资出口顶不住了,买车买房这种大件消费又刺激不动了,收入涨不动的居民,遇上了土地卖不出去的地方财政,这三年又把不少城市的家底都掏的七七八八。

别看这个五一节都是人山人海,自驾的,穷游的,特种兵旅游的,携家带口的,所有城市都看起来差不多。

这阵热闹过去之后,只靠低价,宜居,短视频冲一波,来吸引钱包本来就不鼓的外地人消费,那是妄想。

所以,淄博只是打了个样。

比起有的赶鸭子上架的城市,像发消费券,文旅局长变装,老是开会号召地摊经济,机关大院免费停车,淄博的做法更夸张。

从2020年就开始谋划,从音乐节到《人生一串》,从烧烤专列地图到志愿者,从金炉奖到烧烤节,每30米一个网格点位,火车站给游客两天送了三千瓶水。

市民自发在网上评论区巡逻,不管正面还是负面,那态度诚恳的让人心疼。

给外地车让路,给外地人让烧烤店,而不是像有的高高在上的市民,斜着眼歪着嘴阴阳怪气的来一句:

臭外地的又来了。

淄博这条路,是以后所有网红城市,所有三四线城市,所有二线新一线城市都要走的路,也是想刺激消费的必经之路。

聊到这,逻辑就很清晰了:

农村人口进城的城镇化见顶——投资和出口增速下降——只能刺激消费——高负债的居民部门无法支撑——各个城市自发向服务型政府转变内卷,与此同时,消费者自发寻找能满足低价、极致新奇体验、社交动机的城市,形成双向奔赴。

这自然会表现为第二代网红城市退潮,第三代网红小城市出圈。

网红城市的变迁史,也是旧发展模式难以为继,新模式尚未形成,浩浩荡荡城镇化的见顶历程。

未来的城市格局会怎么演变呢?

国家重点规划的19个城市群,包含了72个500万人口以上城市。

这些城市里,京沪广深,还是会用严苛的准入门槛,惊人的房价租金,最宽阔的视野,吸引一波又一波的年轻人来了又走,但不会再有更多增量了。

成都、杭州、南京、武汉,包括合肥西安长沙重庆郑州,这些城市会逐渐褪去网红光环,会成为一线打工人退而求其次,残余农村人口进城的最大蓄水池。

等吸不动的时候,基建也会面临饱和,能把现在的规划版图填满就不错了。

还有像苏州宁波东莞,这些更加依赖外贸的城市,会把愿意进厂的劳动力瓜分殆尽,它们走的不是省会城市那样版图扩张的路子,它们代表了中国制造业的方向。

剩下的,要么像广东浙江福建沿海有产业的三四线城市,做鞋的,做电池的,做小商品的,专注一个方向,也能活得很好。

要么,像淄博这样的城市,把姿态放低、再放低,用谦卑、包容的态度迎接任何改变。

只有这一类城市,才能在人口负增长、抢夺存量消费能力的时代,拥有逆袭的机会。

至于那些转型缓慢,茫茫多的资源型城市,老工业城市,人口外流城市,萎缩是正常的生命周期代谢,撤并重整会司空见惯。

什么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

上个世纪,为逃荒、避难或谋生,从农村常住地迁徙到城市、无稳定职业和常住居所的人们,他们被称作“盲流”。

后来,他们成了城中村的商户,租客,毕业生,工地上开挖掘机做钢筋工泥水工,他们被称作“新市民”。

现在,他们又变成了所有城市都渴求的座上宾。

说了这么多,过去20年、未来20年的城市,经济,消费,人口变化趋势,省流总结,其实就五个字:

把人当人看。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