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的中医解剖原理(六经@厥阴病) 一、厥阴是什么意思 厥阴病,是比较难的一个类别的病症,大部分书籍都讲的不是很通透,理解起来非常困难;我也走了很多的弯路。...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厥阴是什么意思 《伤寒论》的中医解剖原理(六经@厥阴病) 一、厥阴是什么意思 厥阴病,是比较难的一个类别的病症,大部分书籍都讲的不是很通透,理解起来非常困难;我也走了很多的弯路。... 

《伤寒论》的中医解剖原理(六经@厥阴病) 一、厥阴是什么意思 厥阴病,是比较难的一个类别的病症,大部分书籍都讲的不是很通透,理解起来非常困难;我也走了很多的弯路。... 

#《伤寒论》的中医解剖原理(六经@厥阴病) 一、厥阴是什么意思 厥阴病,是比较难的一个类别的病症,大部分书籍都讲的不是很通透,理解起来非常困难;我也走了很多的弯路。... |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来源:雪球App,作者: 黎明素问,(https://xueqiu.com/8128437691/226156797)

一、厥阴是什么意思

 厥阴病,是比较难的一个类别的病症,大部分书籍都讲的不是很通透,理解起来非常困难;我也走了很多的弯路。

 黄帝内经说:“厥阴何也?岐伯曰:两阴交尽也。”厥阴的“厥”字,是有极尽的意思的,厥在古文中也是悬崖采石的意思,还有逆的意思;

 厥阴,表明了病到了厥阴,是阴寒到了极重极重的极点,而阳气也到了即将清零的地步;然而,事物到了“极”,就会发生由量变到质变的突变,也叫“物极必反”,阳气开始要升发了;

“物极必反”不仅仅是中医的阴阳学说的核心点,也是这个世界运转的内在规律;

 

阳气由无转为有,阴寒从高峰开始衰退,如果这种“极点”的转变顺利的话,我们是没有什么感觉的;

但是一旦这种“物极必反”的转变,因为寒邪、湿邪的存在,产生了巨大的阻碍,那么阳气的从无到有的升发,必然会很强烈;反映在症状上就是“气上撞心,心中疼热”等;

但此时的厥阴的寒湿邪气,并不可能从人体消除,仍然大量存在,所以同时又有饥不欲食,食则吐蚘等的寒证出现;

 

从脏腑位置来看,厥阴之热是来自于少阳胆经相火上冲,也来自于手厥阴心包相火的上冲;厥阴之寒则是来自于少阴肾经的阳衰和太阴脾经阴寒的积聚;

 

学习厥阴病之前,我们首先要理解,厥阴病和其他六经病的关系。

 

二、三阴病的演变关系

我们在学习的时候,不能把太阴病、少阴病和厥阴病,独立开来,不然是要跟我以前一样要走很多弯路的;三阴病是有演变关系的,而且相互夹杂,包括:

1) 太阴向少阴的演变;

2) 少阴向厥阴的演变;

3) 三阴病的演变夹杂。

 

 

1.太阴病和少阴病的演变

1) 太阴病是所有六经病的前提和基础

太阳病,是邪气从外,从表层皮肤和肌肉开始入侵的,产生了各种类型的太阳病证;

但是我们发现,太阳病的产生,必定由于先有太阴病;太阴病可以说是一切病症的前提和基础;所以我们讲完太阳病,就直接讲太阴病;

2) 太阴病向少阴病的过渡

太阴病,进一步恶化,会变成少阴病;太阴病和少阴病的特征上看,也非常类似:

共同点是:都有吐、利、烦躁等症;

不同点是:少阴病,应该有脉微细,但欲寐,四肢厥逆等症状,烦躁更严重;

 

少阴病的这几个证,不一定会同时出现,有的人四肢是温热的,但是脉微细是存在的;“但欲寐”的症状有多种,有的总是犯困,有的晚上睡不着,有的白天总喜欢躺着,表现虽有所区别,但少阴病总体是阳气不足,不喜欢活动,没力气;

太阴病的烦躁是轻微的,少阴病的烦躁是比较重的,有吴茱萸汤证的烦躁欲死,有心烦不得卧,有咽痛(湿热或虚热造成),都比太阴病强烈;

 

药物使用上,太阴病和少阴病的用药上,有很多共同的地方: 

温中,用炙甘草、干姜;

祛湿,用白术、茯苓;

湿困大肠腹实证,用厚朴、枳实;

表阳虚,用桂枝白芍汤;

 

最重要的不同的点在于,少阴病要用温阳药物:附子;或温阳力度缓和一些的,淫羊藿、肉苁蓉、巴戟天等;

太阴病烦躁轻微,不需要、也不能用清热的药;

少阴病的,上焦的燥热,烦躁的严重的,用吴茱萸汤,心烦不得卧黄连阿胶鸡子黄汤,有咽痛(湿热或虚热造成)用半夏散。

2.少阴病向厥阴病的演变

单独学习厥阴病,是很难看懂的,很多书在前五经讲得都很清晰,到厥阴病就都讲不明白;现实中,大部分的医家,对于厥阴病,都表示不好理解;

讲解厥阴病之前,我们一定要先理解三阴病的演变关系,否则孤立地去学厥阴病,是学不明白的;

简单地说,三阴病的关系:太阴病的寒凉,进一步恶化成为少阴病,少阴病的上热再进一步恶化,成为厥阴病;

少阴病和厥阴病的异同

少阴病和厥阴病的共同点是:吐、利、烦躁、四肢厥冷;

厥阴病和少阴病的不同点是:厥阴的热化非常明显,有热症的时候,人不再困乏、不再但欲寐;

厥阴的热证强烈

少阴病,身体里面是以阴证、寒湿为主体的,附带有些瘀热、烦躁;

厥阴病,身体里面有两个完全相反的东西,一个寒,一个热;寒证的为主的时候,几天都是寒证,四肢厥冷;四逆汤、吴茱萸汤都是寒证;

厥阴病,热证为主的时候,几天都是热证,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发热,发痈脓,口伤烂赤,胸胁烦满者,其后便血,脉数而渴;黄芩黄连都要用了;

而且,厥阴病的,这寒证和热证,是交替出现的,几天是寒证,几天是热证,总体天数都是加起来相等的;

3.三阴病的演变和夹杂

所以三阴病的演变关系,就清晰了:

 

1) 寒湿,在太阴脾经,进一步变寒,成为少阴病症,四肢厥逆、但欲寐、下利、脉微细,舌苔应该偏白湿滑厚腻;厥阴病的寒证与少阴病相同,保持四肢厥逆、下利;

2) 热证,在太阴病表现轻微烦躁,在少阴病恶化,成为心烦不得眠、烦躁欲死、咽痛、便血;在厥阴病的时候,热化更加强烈,不再有“但欲寐”,而是发热、消渴、心中疼热、发脓疮、脉数;热证的舌苔可能黄厚干燥,会掩盖寒证的苔白腻厚水湿,让人误判;

3) 少阴病和厥阴病的热证,是和寒症、湿症同时兼有的,不是单纯的热证;所以类似乌梅丸中,寒药、热药要一起上;

三阴证的夹杂 

实践中,我们首先要判断是阴证,还是阳证;

阴证,就是有太阴、少阴、厥阴的某些病症特征;如果有阴证,就是阴证为基础了,这个阳症不是纯阳证了;只有没有阴证的情况下,阳症才是纯阳证,比如少阳证和阳明证;

需要提醒的是,三阴病一般不会有明显的区别、界限

很多情况下,一个病患,既有太阴的病症,又有少阴的病症,或者说既有太阴寒湿、又有少阴寒证、还有厥阴的热证;

 

比如一个老年人:

既有太阴的自利、腹中冷、舌苔水滑;我们用白术茯苓祛上焦胸口水湿,用厚朴大腹皮祛腹部水湿,用干姜温中;这些都是太阴病症;

又有,易大汗恶风、白天总是犯困,属于少阴中风,虽然手不冷,但总犯困仍然属于少阴寒证,我们用桂枝白芍解决表虚的大汗恶风,用附子温阳;

还有,心口胀满,舌尖刺痛、心口紧痛,这些都是厥阴的热证,我们在上面的基础上,加量桂枝、用瓜蒌清心口瘀热;

 

三阴病的判断,这样理清后,应该也简单很多了;当今99%的人都是阳虚,都是阴证,三阴病的症状夹杂我们一定要搞清楚。

三、厥阴病和少阳病的关系

太阳病和少阴病,是有表里关系的,他们的经络循行路线上,也是头尾相接的,所以太阳病和少阴病很多病症都密切关联;

同理,足厥阴肝经和足少阳胆经,也是紧密相连的,胆经络肝属胆,肝经属肝络胆,所以厥阴病和少阳病有密切关系;

肝木升、胆火降

肝经是所有的【阴】结束的经脉尽头,是向阳升发的开始;所以厥阴病有极度的寒证,也有热化的阳证;

胆经是阳气升发的初始阶段,但是是阳气的升发,就有阳气的下降收阴,所以少阳相火,少阳病都是阳热下降过程中的障碍;

 

少阳病,小柴胡汤还是用清热的柴胡、燥湿下降的半夏、清热燥湿的黄芩;大柴胡汤,加用凉血柔筋的白芍,用清大肠热实的大黄;

我们把柴胡理解为:疏通胆经,清胆经上端热的药物,更好理解;

黄芩黄连,是胆经下降过程中的瘀热;

我们把白芍理解为:向下凉血、柔胆经、向内收汗的药物,更好理解;

而肝经是主升发的,根据乌梅丸的方剂明细,用附子、干姜,温肝经的下焦,用桂枝温通肝经向上通路的血脉,用乌梅清肝经上端的瘀热,更好理解;

大部分书说,柴胡疏肝,我觉得很不好理解,如果柴胡疏肝,为什么厥阴病里面没有,而全在少阳病里面,少阳病是少阳胆经,是主阳气下降收敛的,柴胡疏胆经,更合理;

大部分书又说,白芍柔肝,我觉得也很难理解,如果白芍柔肝,为什么厥阴病乌梅丸用温热的当归,不用白芍,而少阳病的大柴胡汤,倒是用白芍;只有白芍向下凉血柔胆经血脉,跟胆经向下相火收敛才是一致的;

其他,如桂枝汤收汗用白芍,小建中腹痛用白芍,都应该是少阳胆经向下向内收敛更贴切,跟肝经的主升发不太贴合。

 

(注:本段“肝木升胆火降”的内容,跟大部分书的说法不一样,请大家注意)

所以,肝经主升发,胆经主收敛,是一组升和降的循环;

人体内食道、胃、小肠、大肠,内部是一个空腔,这里的症都跟食物和大便有关,所以阳明证、太阴证、少阴证,属于里证;

人体外皮肤、肌肤都是表层,这里的症候都属于表,即太阳证;

肝经、胆经的病症,都在身肌肉、骨骼、血脉、经络,这些身体腔体的中间部分发生,所以我们叫半表半里;

总结一下,厥阴病和六经其他病症的关系

厥阴病的寒证,是太阴病,向少阴病恶化,继承过来的;

厥阴病的热证,是少阴病的热证,恶化过来的;

 

肝经主【阴】升发,遇障碍发展出厥阴病;

胆经主【阳】敛降,遇障碍发展出少阳病。

厥阴病和六经其他病症的关系,搞清楚了,我们再来学习厥阴病,就会简单很多了。

 

四、厥阴病和【厥病】的区别

《伤寒论》中厥阴病的条文,是有点小门道的;

标题上,我以前从来没有注意过,走了不少弯路,其实是包括2个部分:

主标题:辨厥阴病脉证并治

副标题:厥利呕哕(念yue)

下面的条文:

厥阴病的条文只有4句(第326条--第329条);

第330条--359条,属于【厥】这个杂病的内容;

第360条--375条,属于【利】这个杂病的内容;

第376条--381条,属于【呕哕】这两个杂病的内容;

 

厥:手冷至腕,足冷至踝,为厥;

四逆:手冷至肘,足冷至膝,为四逆;

 

第337、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逆冷者是也。

这条总结了,厥病的特征,阴阳不相顺接。

【厥病】,是阴阳互隔的意思;应该说【厥病】包括了厥阴病;

【厥病】不仅仅是寒证,包括了寒证,但也有热证;

厥阴病,除了阴阳互隔之外,厥阴病的患者一定是有寒证的;

 

【厥】的条文,和厥阴病,是有很多交集的,但是还有其他内容

 

350、伤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热,白虎汤主之。

351、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

按:

第350条,虽然手脚厥冷,但是脉滑(数、实而有力),属于有内热,在阳明经胃热肺热,所以用白虎汤,属于厥病,但不属于厥阴病;

第351条,属于厥阴病,与350条对应,手足厥冷,但是脉微欲绝,属于有血脉里寒,脉冷凝结,用当归四逆汤;也属于厥病,但不属于厥阴病;

 

以下不属于厥阴病范畴,但属于【厥病】;

厥病的第355条用瓜蒂散

第351条用当归四逆汤

第356条用茯苓甘草汤

第357条用麻黄升麻汤

第358条用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

 

【厥病】属于杂病,我们先专注讲【六经辩证】这个中医辨病的核心,和六经的厥阴病,这里暂不展开讲杂病。

 

五、厥阴病的特征

1) 总纲

第326条、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这是厥阴病的总纲,21世纪农药使用广泛很少见到蛔虫了,我们把“食则吐蛔”,改成“食则吐”即可;

 

厥阴病的典型特征:

上热: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

下寒:下利,还有四肢厥逆、脉微欲绝、舌苔白水滑厚腻等;

 

就是说,在少阴病四肢厥逆、自利、脉微细,这些深度寒湿的基础上,增加了明显的上热:发热、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等;

身体里面存在了两种完全相反的寒和热,并且不会自我循环了,向上的热自顾向上,向下的寒自顾向下,就是中医里经常说的死证,阴阳离绝;

2) 厥阴病的特征 

但上面这条总纲,要理解厥阴病是不够的;

在【厥病】中,补充了很多厥阴病的,阴阳离绝的病症特征:

我们一定要细细体会,下面条文描述的阴和阳(厥和热)两种邪气在身体里的反转腾挪,对于厥阴病的理解会更加深刻;

329、厥阴病,渴欲饮水者,少少与之愈。

按:水是阴邪,一次不能喝太多,大口喝水反而伤太阴;

现实中,大口喝水会越喝越渴,大口喝水会生病(民间叫炸肺),每年都有运动后大量喝冷饮瞬间倒地死亡的案例;

 

331、伤寒先厥后发热而利者,必自止,见厥复利。

按:发热是热证向上,所以利止;厥是下焦寒证,所以厥就会伴随腹泻;

 

332、伤寒始发热六日,厥反九日而利。凡厥利者,当不能食。今反能食者,恐为除中。食以索饼,不发热者,知胃气尚在,必愈。恐暴热来出而复去也,后日脉之,其热续在者,期之旦日夜半愈。所以然者,本发热六日,厥反九日,复发热三日,并前六日,亦为九日,与厥相应。故期之旦日夜半愈。后三日脉之而脉数,其热不罢者,此为热气有余,必发痈脓也。

按:厥利的,应该太阴很寒,吃不下东西,但突然能大吃,很有可能要死了,也有可能不发热,阳气没有离散,有好转的可能;

厥和热,天数有相等的平衡关系;

身体中热邪向上,要往外走,通过发痈脓来实现。

 

333、伤寒脉迟六七日,而反与黄芩汤彻其热。脉迟为寒,今与黄芩汤复除其热,腹中应冷,当不能食,今反能食,此名除中。必死。

按:脉迟,是寒邪在里,用清热的黄芩汤,加重太阴寒凉;如果不能吃,是正常的身体报警;反而能大吃,说明太阴寒凉之极,阳气消耗完毕(胃气没有了),是个死证;

 

334、伤寒先厥后发热,下利必自止,而反汗出,咽中痛者,其喉为痹。发热无汗,而利必自止,若不止,必便脓血,便脓血者,其喉不痹。

按:这句厥和热的反复变化,正是厥阴病主要特征

先厥后发热,寒变热了,下利停止,从上出成为汗出、咽痛、喉痹;

如果发热没有汗,热出不去,下利又不能停止,那么热邪要从下面大肠排出,变成脓血排出去;

热邪从下面大肠排出去,上面就没有热邪了,喉咙就不会痹痛了;

这句要细细体会。

 

335、伤寒一二日至四五日厥者,必发热,前热者后必厥,厥深者热亦深,厥微者热亦微。厥应下之,而反发汗者,必口伤烂赤。

按:厥和热,不仅天数加起来会平衡相等,深度也会平衡相近;

厥本来是通过下利来排出寒邪的,但是反而汗出,热邪同时也来了,热从上解,会同时伴随口伤烂赤;

 

336、伤寒病,厥五日,热亦五日。设六日,当复厥,不厥者自愈。厥终不过五日,以热五日,故知自愈。

按:厥是五天,热应该也是五天,天数平衡相等;

假设热是六天,不再厥了,那么多出来的一天,是身体气血恢复的兆头,会开始好转;

 

339、伤寒热少微厥,指头寒,嘿嘿不欲食,烦躁。数日,小便利色白者,此热除也,欲得食,其病为愈;若厥而呕,胸胁烦满者,其后必便血。

按:热少厥也微,手指尖寒,不想吃,属于正常的厥冷,下焦寒;

几天以后,小便色变白,寒邪从小便排出部分,而且想吃东西了,表示病有好转迹象;

如果厥冷,同时发呕、胸肋烦满,说明厥和热同时出现了,而且热向上出不去,没有汗,没有咽痛喉痹,热邪只能从大便出去,所以便血。

 

340、病者手足厥冷,言我不结胸,小腹满,按之痛者,此冷结在膀胱关元也。

按:手足厥冷,说胸口没有结胸难受,说明没有上热;

小腹满,按之痛,说明寒邪还在,且凝结在大小肠;属于太阴寒凉腹实证,如果用药的话用大量的干姜温中,用厚朴枳实温热祛湿通下;

 

341、伤寒发热四日,厥反三日,复热四日,厥少热多者,其病当愈;四日至七日,热不除者,必便脓血。

按:如果发热四天,厥是三天,又发热四天,厥少热多,说明阳气开始恢复,应该开始好转;

如果四到七天,发热还在,说明热邪排不出去,(没有汗出,咽痛喉痹),只能从下焦大肠排出脓血了;

 

342、伤寒厥四日,热反三日,复厥五日,其病为进。寒多热少,阳气退,故为进也。

按:这条跟上面341条相对应,如果厥是四天,热是三天,厥再五天,说明寒邪在进一步深入,阳气更微弱而退却;

 

343、伤寒六七日,脉微,手足厥冷,烦躁,灸厥阴,厥不还者,死。

344、伤寒发热,下利厥逆,躁不得卧者,死。

345、伤寒发热,下利至甚,厥不止者,死。

按:

这三条,都是下利厥逆的阴证寒证恶劣,灸厥阴肝经太冲穴,厥冷没有好转;

同时躁不得卧、烦躁,说明阴阳离绝了,死证;

 

346、伤寒六七日不利,便发热而利,其人汗出不止者,死,有阴无阳故也。

按:本来是大便不通畅,现在发热的热邪开始发作了,同时腹泻下利寒邪也开始了,人汗出不止,属于阳气严重外泄,属于死证;

人在临时之前,通常会有大汗出,汗出如油,就是这种阳气外泄,将死的征兆;

 

347、伤寒五六日,不结胸,腹濡,脉虚复厥者,不可下。此亡血,下之,死。

按:不结胸,没有上热;腹部濡软、脉虚弱,同时厥冷,说明下焦寒邪很重,不可以继续通便;

此亡血属于亡阴,是跟上句346条亡阳相对应;

通下,加重亡阴,死证;

 

348、发热而厥,七日下利者,为难治。

按:发热有阳邪,厥有阴邪;不断下利七八天,表示阴邪严重,难治;

当然还是可以试试看,按上热下寒症对待,用通脉四逆汤;

 

349、伤寒脉促,手足厥逆,可灸之。

按:脉促,脉搏向寸脉突突的感觉,说明气血向上焦运动明显,如果手脚厥逆,可以治,可以艾灸少阴经、太阴经关键穴位;当然也可以用四逆汤,温中补阳;

 

353、大汗出,热不去,内拘急,四肢疼,又下利厥逆而恶寒者,四逆汤主之。

354、大汗,若大下利而厥冷者,四逆汤主之。

按:

这两条,都是大汗排出热邪,同时有亡阳;

热不去,是阳邪还在,同时阳气还有,能够发热,还有救;

内拘急,四肢疼,又下利厥逆而恶寒,大下利而厥冷,都是下焦寒凉的主证,用四逆汤;

六、厥阴病的方剂

《伤寒论》所讲的“厥阴病”,更多是以“厥”这个现象来做诠释的;

透过“厥”这个现象,去体会厥阴病的本质:

“厥”只是一个结果,也就是四肢厥逆,气血不往四肢输送,所以四肢冰凉;

而气血不往四肢输送,原因可能多种多样的:

 

1) 四逆散:炙甘草,枳实,柴胡,芍药

2) 当归四逆汤:当归 三两,桂枝 三两,细辛 三两,通草 二两,芍药 三两,炙甘草 二两,大枣 二十五枚

3) 四逆汤:炙甘草 二两,干姜 一两半,附子 一枚(炮/生)

通脉四逆汤:炙甘草 二两,附子 大者一枚(生),干姜 三两(强人可四两)

 白通加猪胆汁汤:葱白 四茎 干姜 一两,生附子 一枚,人尿 五合,猪胆汁 一合

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炙甘草 二两,干姜 三两(强人可四两),生附子(大者一枚),猪胆汁(半合)

4) 乌梅丸

 

如上方剂,都针对“厥”,但起因各不相同:

第1)起因四逆散证——下焦拥堵,上焦气结,运行闭阻;

第2)当归四逆汤证——血脉寒凉,运行闭阻;

第3)是四逆汤、通脉四逆汤证——内在寒邪很重,下利、厥逆;

白通加猪胆汁汤、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寒邪很重阳气很弱,阴阳已经开始隔离,用葱白、人尿、猪胆汁的寒凉,顾及热邪,沟通阴阳两端,并加重温中补阳;

 

前1)和2),属于厥,但不属于厥阴病;

第3)开始即是治少阴寒凉,也治厥阴病的寒证为主的症状;

如果出现上热下寒,《伤寒论》给了我们一个经典方剂乌梅丸。

 

 

第338条、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藏厥,非蛔厥也。蛔厥者,其人当吐蛔。今病者静,而复时烦者,此为藏寒。蛔上入其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蛔闻食臭出。其人常自吐蛔。蛔厥者,乌梅丸主之。又主久利。

 

按:现在食物中都是农药,没有蛔虫了,但是厥阴的病症还是存在的;

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是寒凉之极;

躁无暂安时,病者静,而复时烦,得食而呕又烦,这些都是上有邪热的表现;

 

乌梅丸方剂明细:

我们再看乌梅丸如何治上热下寒:

 

乌梅三百枚 细辛六两 干姜十两 黄连十六两 当归四两 附子(去皮炮)六两 蜀椒四两 桂枝(去皮) 人参 黄柏各六两

【用法】以苦酒(即醋)渍乌梅一宿,去核,蒸熟,捣成泥;余药研为细末,与乌梅泥和匀,加密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7~9克,日三服。禁生冷、滑物、臭食等。

乌梅300枚 黄连16两 黄柏6两:清肝经热,清心口热,清下焦热

干姜10两 蜀椒4两:温中、杀虫

细辛6两 桂枝(去皮) 6两:祛痰湿、温通经脉

当归4两 :温润肝经

附子(去皮炮)6两  :温肾阳

 人参 6两:温补中气(太阴脾)

 

实践中,下焦热如果没有,就去掉黄柏,上焦热更重,加黄芩;

一般湿气也会比较重,当归就不需要了,而应加强祛湿,白术茯苓厚朴枳实

  

厥阴病与痞证的区别

 厥阴病有一种情况,很多情况是上热下寒,所以很多书上会把,半夏泻心汤归为厥阴病的方剂

 154条“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

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

但满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予之,宜半夏泻心汤;

 《金匮要略》中也有说:“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

 

 胸满而不痛,为痞证,呕而肠鸣,心下痞,用半夏泻心汤;

 

半夏泻心汤方剂明细:

半夏(半升,洗) 黄芩3两 黄连1两 干姜3两  人参3两 炙甘草3两 大枣12枚

 

燥湿祛痰:半夏

清热燥湿:黄芩  黄连

温中补中:干姜、炙甘草、党参、大枣

 

很明显,这个半夏泻心汤的痞证,也是上热下寒,跟厥病、厥阴病有共同的阴阳离绝的格局,所以半夏泻心汤归为厥阴病也有道理;

 但半夏泻心汤的痞证,没有手足厥冷,没有下利,所以严格地说也不属于厥病,不属于厥阴病;

 其实怎么归类都无所谓;但是对于这种阴阳离绝的格局,我们要心里有数,知道如何用方。

  

七、厥阴病的总结

 看似复杂的厥阴病,总结一下:

 1) 从三阴病的演变关系,认识厥阴病;太阴病的寒证,恶化进入少阴的寒证,厥阴病保持寒邪不变;少阴病的热化,恶化后进入厥阴的热证;

 2) 厥阴病,与厥病的共同点,与半夏泻心汤,都是阴阳离绝,寒邪、热邪在体内同时存在,热邪甚至忽上忽下;不同点是厥阴病必定有寒证,厥病不仅有寒证,还有热证,还有气机阻塞等等原因;

 3) 厥阴肝经主阴升发,气血上升障碍,产生厥阴病;少阳胆经主阳下降,相火收敛故障,产生少阳病;简称:肝木升、胆火降。

 

 

厥阴病,梳理清晰了,我也是收获满满的感觉;

今天就讲到这里。

 ==================

延伸阅读:

《怎样自学中医? 》

《怎样给自己看病》1--7

《伤寒论》的中医解剖原理(绪论)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