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家庭”引爆舆论场,激化的家庭矛盾如何演绎代际间的异质化冲突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原生家庭的名人名言 “原生家庭”引爆舆论场,激化的家庭矛盾如何演绎代际间的异质化冲突

“原生家庭”引爆舆论场,激化的家庭矛盾如何演绎代际间的异质化冲突

#“原生家庭”引爆舆论场,激化的家庭矛盾如何演绎代际间的异质化冲突|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正如阿耐的点睛之笔:“你可以选择不原谅,也可以选择放下。若是你的原生家庭很幸福,你很幸运,它会成为你一生的治愈。若是你受过原生家庭的伤害,很难愈合,很难忘记,要做到原谅,可能很难,但至少学着放下,还是期望你,能为自己,活出一个更好的后半生。”

这部剧的现实意义在于,它戳破了以往电视剧中“父慈子孝”的幻象,敢于直面“不管怎么样,父母都是爱你的”“父母做什么都是对你好”这层糖衣炮弹。而其家庭斗争的根源,在于家庭关系倒错,母子、父子关系颠倒,在父母病态、倒错关系的影响下,苏家三个子女在心理健康和亲密关系的处理上都出了问题。《都挺好》的结尾,不乏温情的一面,告诉在原生家庭受过伤的人们,要放下。

对于原生家庭这一热议话题,空降微博热搜的《都挺好》导演简川訸的解读备受关注,他说:“原生家庭的影响,可能是一生都很难改变的。要正确面对过去的积怨,不能回避,更不能躲避。希望引导观众释怀,放下。”

其实,原生家庭的概念脱胎于“原生家庭决定个人命运”的心理学命题,它也是一个社会学的议题。原生家庭,决定着一个人的“出厂参数”,是后续校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础,是塑造性格、品质、价值观的第一站,自然极为重要。心理学家弗里曼认为,原生家庭的不足,将成为一个人后续人生的索求和追逐。

虽说原生家庭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人一生的轨迹,但是我们还是有机会凭借自己的努力“逆天改命”: BBC纪录片《人生七年》,从1964年开始跟拍14个来自不同阶层的孩子,从他们的7岁拍到56岁。半个世纪的追踪,残酷揭示了阶层壁垒有多难打破:从小看《金融时报》的富裕家庭孩子,成长后依然会走上精英之路,垄断社会上的优质资源;贫穷家庭出身的孩子依然重蹈父辈命运,为活下去竭尽全力,只有考上并且读完牛津的那个孩子打破阶层壁垒。

《都挺好》承载着“原生家庭”火爆的背后,彻底撕开了中国式原生家庭的伪善面具。除了这部剧,近年来也涌现了不少涉及“原生家庭”话题的电视剧。它们或是以温柔的笔触,展现“养儿方知父母恩”,或是以批判的口吻,质疑“原生有毒”……给观众以思考和启迪。

呈现人生百态

“原生家庭”元素比重攀升

《都挺好》中苏明玉的遭遇,让无数人感慨万千,被原生家庭无尽的压榨,不由地让人联想到《欢乐颂》中的樊胜美。悲情的樊胜美,拥有一个吸血鬼般的原生家庭,这样的家庭致使她缺乏安全感,骨子里不自信,千方百计钓金龟婿。生长在一个贫穷的原生家庭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遇上了不断向子女索取却给不了子女一丝温暖的父母。

以上两部作品都是正午阳光这几年在都市题材领域持续发力的佳作。而经由正午阳光一手打造的《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同样斩获了良好的收视和热度。剧中对女主角盛明兰的“原生家庭”着墨颇多,同一个盛府,华兰、明兰、如兰、墨兰四姐妹跟着不同的人长大,养成的性格也是千差万别。不得不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习性,一定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

除了《知否》,2019年颇受关注的青春题材《独家记忆》,同样是一部探索“原生家庭”的绿皮书。剧中每个人物的性格,与他们的原生家庭有着密切关系,比如,薛桐的原生家庭带着一个关键词:英雄。这让她养成了从不服输、倔强的个性,拒绝别人同情。原生家庭是单亲的赵晓棠,妈妈彻底颠覆了她的爱情观。而原生家庭带给宋琪琪的,不仅有生活压力,更有精神引导上的缺失……

去年的《原生之罪》虽然结局烂尾,但总体而言也算得上是一部良心作品。故事中,几乎每个人身上都有着原生的疤痕:陆离暴躁、池震看似乐观、吴文萱的悲哀家庭……他们都受到过来自原生家庭的伤痛,在伤痛里执着地找寻着自己,也找寻着人性的答案。剧集通过各种案件抽丝剥茧、层层剥开他们的心,让他们与自己和解、与原生家庭和解、与世界和解。

相比尚处于起步阶段的有“原生家庭”相关元素的国产剧,国外的同类剧集已日臻成熟,涌现了诸多讲述原生家庭对子女影响的高分作品:《德雷尔一家》《梅尔罗斯》《我们这一天》等,这三部剧集在豆瓣上评分都高达9分以上,堪称探索原生家庭的经典之作。

这些英美剧虽然文化背景存在差异,但对于原生家庭的刻画却极易引起共鸣。就拿《德雷尔一家》来说,它最能引起共鸣的是德雷尔夫人和四个孩子之间的相处方式:她会替孩子们担心,会帮助孩子们适应生活,也会起争执、吵架,又会在之后拿着做好的食物或饮品去找孩子和解谈心。从这个过程中,你能看到他们家庭成员之间的关心与界限、爱与“试错”、成长与责任。

日本导演是枝裕和,无疑是最关切“原生家庭”的导演之一。《步履不停》《比海更深》《如父如子》……《小偷家族》延续了他一以贯之对原生家庭拷问:有没有完美的父母子女?有没有完美的家庭?有没有完美的家庭关系?《小偷家族》是一个虚构的、没有血缘关系的、“不存在”的家庭,却充满了温馨和谐,看不到任何抱怨或者沮丧庭,传递的内涵发人深省。

从以上盘点可以看出,原生家庭对于子女的影响,在国产剧集中多数被当做剧情中的部分背景因素来使用,但是如《都挺好》或者国外的《德雷尔一家》《梅尔罗斯》《我们这一天》这样,整部剧集聚焦原生家庭对于儿女影响的剧集仍然较少。呈现生活百态,原生家庭剧集需要“都挺好”式变革。

聚焦“原生家庭”背后逻辑

代际冲突与时代更迭

莫雷诺说:“人类最小的基数是二”,我们每个人都是在关系中互动和成长的。积极健康的原生家庭,会成为前行者的动力和源泉,让行走的人能心之所向一苇以航。而一味带来消极影响的原生家庭,只会让人负重而行,拖慢前行的脚步。

曾几何时,家庭伦理剧的主力军是“婆婆妈妈”,这类电视剧作品通常围绕代际斗争、亲情、孝悌等姻亲关系展开,剧情突出情与法、义与利等矛盾,借以反映社会,凸显人性。而如今《都挺好》将矛头对准“原生家庭”,斗争对象也从姻亲关系转向血亲关系,完成了从“斗婆婆”到“斗爸爸”的转变。这背后有何深意?

从电视剧行业的角度来看,这意味着,家庭伦理剧迈向了更高一级的台阶:如果说以婆媳剧为代表的家庭伦理剧尚且停留在对传统的反抗上,那么不斗婆婆斗爸爸的家庭伦理剧则又向颠覆既有家庭权威观念迈出了一步。诚然,若探索其背后的逻辑成因,则离不开代际冲突与时代更迭。

一方面,随着我国进入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代际冲突问题不容小觑,这原本是社会新老更替的自然循环,在社会变化缓慢的时代,代际之间的冲突相对较小,而近三四十年来,中国社会处于急剧变化之中,代际冲突更难避免。“老小孩”与“啃老族”无论从数量上还是从状态上,都已成为社会的“两张皮”,且不时上演对弈。

另一方面,是社会中个体化程度的提高,尤其是女性地位的提高、独立意识的觉醒。具体表现在:一是价值重塑、体现男女平等思想以及职场女性自强自立的精神;二是突破男权社会中女性对男性的依附地位,女性通过自立自强,寻求与男性平等的社会地位,尤其是经济独立等精神品格。

可以说,艺术作品源于现实,却又高于现实。反映原生家庭的电视剧作品可以成为一面镜子,映照出优劣;但它还不足以成为一把尺子,用以衡量一切。毕竟,幸福的人都是相似的,不幸的人各有各的不幸。同时,我们也期待着更多像《都挺好》这样针砭时弊的作品,而不是对时代痛点隔靴搔痒、浅尝辄止。

东野圭吾在《时生》中说,“悲观也没用。谁都想生在好人家,可无法选择父母。发给你什么样的牌,你就只能尽量打好它。”在这个世界上,一把好牌打烂的人很多,烂牌打好的也不少。原生家庭亏欠你的,你最重要自己找回来,即便不能原谅,但也要放下,最终于与自己和解。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