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立集团:争做空调压缩机“全球第一供应商”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压缩机第一品牌 海立集团:争做空调压缩机“全球第一供应商”

海立集团:争做空调压缩机“全球第一供应商”

2024-05-01 19:04|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2012年9月15日下午2时,位于金桥的海立集团13楼的一间会议室,技术总监周易与技术人员张霞正在讨论一款压缩机新产品的设计思想。他们刚从欧洲出差回来,到国外客户的工厂里“蹲点”摸情况,还没来得及倒时差,就迫不及待分享考察成果,边画图纸,边列注意要点。几天后,这些成果将在企业高层创新沙龙上展示。

两人忘我地讨论,对在一旁等候采访的记者“视若无睹”。尽管他们说的大部分话都如同“天书”般无法听懂,我却沉浸其中,感受着他们激情四溢的互动,等待竟觉出美妙来。

什么是创新?对海立来说,大概是每一次这样的讨论,或者每一次彻夜难眠的思考,每一次印着“海立”品牌的压缩机走进市场的过程。

一个最初连材料都要靠外方提供的“加工车间”,成长为自主研发、向海外输出自主品牌的行业龙头企业,海立集团想做“全球第一供应商”的雄心壮志,正靠着每一次细微的创新活动慢慢实践着。

看懂图纸背后的“know how”

现年43岁的周易是海立旗下的合资企业上海日立电器有限公司技术中心的副总监。他24岁从上海交通大学毕业到上海日立电器有限公司工作,一干就是19年。彼时,上海日立电器有限公司刚成立,他被派到日本学习技术。

“当时听到外方谈得最多的就是‘know how’,一开始还以为是工作人员的口头禅,后来才知道是‘技术诀窍’的意思。时间长了,我慢慢发现外方提供给我们的图纸,喜欢留一手,如果我们参不透图纸背后的‘know how’,产品很多的零部件无法国产化,只能采用外方提供的设备,永远受制于人。”

周易印象最深的,是有一次生产压缩机的某个部件,外方提供的图纸中只说材料中含铁、铜和其他元素。而实际上,如果不知道这个“其他元素”是什么、含量是多少,国内的供货商要不直接做不出来,要么做出来不合格。后来,周易不得不把成品拿去化验,才测出了里面含有一种稳定的元素,明白了问题的症结所在。

上海日立电器有限公司成立之初,周易称为“依样画葫芦”阶段。只有7个机种,完全依赖外方技术,而且材料大量靠进口。引进技术后,并不是照搬全抄,而是慢慢从“know how”向“know why”转变。

比如,某个部件的尺寸,图纸上写明了是10毫米(误差范围是0-0.2毫米),为什么是这个范围,9.8毫米或者10.4毫米可以吗?“搞懂了图纸背后的‘know why’,我们就敢改图纸,就能做出自己的东西。”

最初几年,上海日立电器有限公司每卖一台贴有日立商标的空调压缩机,必须给外方一定比例的商标使用费和技术使用费。公司董事长沈建芳曾多次请求减少商标技术使用费,但日方表示这是知识产权,拒绝降价。“难道我们要永远跟着别人屁股后头亦步亦趋吗?”集团果断注册了自己的品牌:海立。

善于学习也能后来居上

实际上,在技术人员一次次大胆修改外方图纸时,创新的种子已经种下。周易印象最深刻的是3匹双缸空调压缩机的研制过程。之前,上海日立电器有限公司开发的最大功率空调压缩机是2.5匹,外方当时也没有制造经验。

从2.5匹的空调压缩机升级为3匹,容易吗?“这就好比,以前我们引进技术,只跟着别人爬过2500米的高山;现在,我们邀请曾单独爬过2500米高山的人,跟我们一起爬3000米的山,互相帮助,共同克服困难,也就是从只引进技术变成联合开发。可别小看这500米的距离,谁也不知道上面有什么,风雪是否加大?山路是否有断裂?要带多少氧气瓶?带多少瓶水?这些都是未知数,需要我们靠前期的技术积累去判断,做好准备。”

周易至今仍记得3匹空调压缩机诞生的点点滴滴:联合开发半年后,外方突然把技术组长撤回了国。中方只能单独承担开发设计工作。“每天都泡在生产线上,人处于高度亢奋的状态,为了一个技术难题,整夜睡不着觉。”

一次噪音测试中,压缩机出现了尖厉的叫嚣声,怎么解决?周易绞尽脑汁地想出五六个方案,都先后失败了。回家后,彻夜辗转难眠。睡不着干脆起床,看到电视里播放的《小兵张嘎》电影里出现嘎子用子弹壳当哨子吹的镜头,他的灵感来了:“引用吹子弹壳发出声波的原理来消除噪音,不就行了吗?”连夜画图、设计,妻子埋怨他“天天搞得‘半夜鸡叫’,他也只能一笑了之。几次试验后,周易解决了难题,并申请了专利。

经过了引进技术、消化吸收的十年磨练期,从2003年起,上海日立电器有限公司全面展开新制冷媒的产品开发。“此时,我们完全就是由中方技术人员独立操作,可以脱离外方技术人员指导了。”周易十分自豪地说,海立不断大胆变更外方设计图纸与技术参数,将机种由原来的7种发展到350多种。上海日立电器有限公司空调压缩机的规模、机种、品质已超越了“老师”。在此过程中,自主品牌“海立”从无到有,发展壮大,在海立集团销售的1800多万台空调压缩机中,“海立”品牌产品的销量占总销量的95%。

海立掌门人沈建芳深有感触地说:“学习引进,未必丧失自我,善于学习创新,同样能后来居上。”

激发每个人的“创新因子”

走进上海日立电器有限公司的机械加工部生产车间,首先引入眼帘的是一张“笑脸”看板:每天早上,生产线员工走进车间的第一个动作是,将专属于自己的磁铁片翻到笑脸面或哭脸面,以表示今天上班的心情。

“有翻哭脸的吗?谁愿意被领导知道自己心情不好呢?”周易回答说,翻出哭脸的比率会达到10%,比如觉得身体不适、或者有家人生病,甚至是晚上看世界杯睡得太晚等,都可以将贴片翻到哭脸面,这部分员工就成为班组长重点关注的对象。看似一个小创新,却收到了很好的管理效果。

在电机制造部,记者看到了一面内容满满当当的“精益创意墙”。为了鼓励员工创新,海立推出了创意、创效“双创平台”。员工可以网上提交“创新意见书”,由专家委员会评审,好的创意直接实施,运用到研发生产中,帮助其申报专利。每一个意见,都能获得积分。记者在生产线上看到,有的工人工作服上佩戴着金色徽章,有的则是银的、铜的。“根据个人积分的高低确定获得徽章的等级,大家都争着拿金章。”

“早几年,公司每年约有5-10个专利,但近几年每年都有四五十个,员工积极性完全被调动起来了。”周易说,不同的专利应用,可以使产品得到不同的改进,包括性能更好、成本更低、出错概率更小等。比如公司应用的第一个专利,是设计出一种新形状的橡胶塞。这一简单的改变,使得压缩机的密封性更好,从而压力可以保持更持久。

正是一项项看起来不大的创新点子,使海立从一个不知名的国营小厂,通过技术引进、消化吸收、深化合作、再次创新,发展成为家电制造业中拥有自主核心技术、自主品牌、在国际业界有一定影响的中国行业龙头老大。

一财网出于传递商业资讯的目的刊登此文,不代表本网观点。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