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部编人教版《中国历史》第一册第八课《百家争鸣》山东省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历史百家争鸣视频讲解 初中历史部编人教版《中国历史》第一册第八课《百家争鸣》山东省

初中历史部编人教版《中国历史》第一册第八课《百家争鸣》山东省

2024-07-10 17:34|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视频简介:

视频标签:百家争鸣

所属栏目:初中历史优质课视频

视频课题:初中历史部编人教版《中国历史》第一册第八课《百家争鸣》山东省 - 威海

本视频配套资料的教学设计、课件 /课堂实录及教案下载可联本站系客服

第八课  《百家争鸣》教学设计  一、课标要求:  知道老子和孔子,初步理解“百家争鸣”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2、解读过程暨德育一体化设计意图:  在春秋战国这一社会转型时期,学术自由,思想空前繁荣,形成了我国思想文化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春秋时代,出现了以老子创立的道家学说、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到战国时代,涌现了更多的思想流派,当时主要的学说有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和兵家等,这些学说的代表思想家游说天下,并相互论辩,出现百家争鸣局面。这些学说构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体系,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对后世影响深远,尤以儒家学说和道家学说的影响为大。  在教学目标的解读过程中首先确立认识传统文化的价值,主动传承和践行传统文化,学习诸子百家们敢为天下担当的意识,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等德育渗透范畴。因此,本节课我着重处理孔子与百家争鸣,从学生的体验、理解、感悟三方面入手实现教学目标的实现。诸子百家历史博大精深,塑造了中华民族的品质,特别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其影响已经渗透至国人的血脉当中,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我们的道德观念和文化情结。因此引导学生诵读、体验、感知有助于学生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从而陶冶学生的心灵,提高其人文素养。  依据课标要求,以“文化传承”为主线,将本课知识整合为三大篇章,第一篇章初识圣贤—感悟中华传统文化,通过春秋后期老子和孔子其人及其思想的认知与理解,进而理解孔子学说“仁”的含义,感受到儒家                                                                                           2  思想体系的博大精深以及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第二篇章百家争鸣—文化的发展和传播,通过诸子百家在做人、处世、治国等方面思想的点拨,重现“百家争鸣”的风貌,进而引导学生认识到传统文化思想的多元一体,以及古代圣贤求社会救治,实现社会安定,国家统一,试图建立统一的文化秩序的担当意识;第三篇章知行合一—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本课以“文化传承”为明线,逐步渗透三大篇章中。每一篇章立足于学生的体验、理解与感悟三个环节中。通过身边传统文化氛围和体验使学生认识到“文化传承,知行合一,从我做起”的使命,进而上升到认识“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的大格局,升华民族自豪感。 在学习内容的编制上,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采用文物导入提升学生的证据意识;遵循课本的时间线索构建学生的时空观念;层层递进的方式精选课本图片与史料,通过史料实证展现春秋圣贤思想与百家争鸣的一脉相承;小组合作讨论、观看纪录片、集体诵读等体验方式,调动学生主动参与。  通过阅读教科书、识别和运用历史图片、运用史料具体分析历史问题等基本历史学习方法,帮助学生认识诸子百家思想的博大精深和独特风貌,感受到古人的智慧与中华文化的多元一体;通过出示纪录片《一代宗师 孔子》中专家对“仁”的阐述,弱化“仁”的理解难度,培养学生归纳素材的能力;通过对《论语》的诵读和诸子百家在做人、处世、治国思想的提炼与点拨,提高学生通过分析历史资料获得历史信息的能力,从史学角度感悟文化“传承“的意义。 《教材分析》暨德育一体化设计意图                                                                                            3  本课上承动荡的春秋时期与变革的战国时期,下接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是新旧历史交替的一个重要阶段,对学生了解先秦文化的勃兴与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具有不可取代的指导性。因此本课具有重要的地位和教育意义。  本课主题为百家争鸣,包含三个子目:老子、孔子和儒家学说、百家争鸣。内容庞杂,时间跨度大,因此研读课标后着重突出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和百家争鸣。“孔子和儒家学说”这一子目中,孔子政治思想中“仁者爱人”和“为政以德”塑造了中国人的民族性格和社会基石;有教无类创办私学,提出一系列教学原则和方法、整理文化典籍的教育成就既传承了传统文化又为战国时期更多思想流派的出现奠定了基础;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对中国社会影响深远,影响了国人的道德观与文化观。战国时期,社会变化更加剧烈:封建经济发展、新兴地主掌权、兼并战争频繁、各国厉行变法。针对这些新的变化,不同阶层的思想家站在自己的立场提出了各自的主张,他们相互辩论,相互吸取融合,形成了百家争鸣这一学术文化上空前繁荣的局面。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文化的繁荣,为后世统治者提供了治国安邦的思想宝库,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思想家们所体现的关注国家命运、敢于担当的精神,值得继承和发扬。  本课重点是:孔子和儒家学说;百家争鸣。依据课标要求,以“文化传承”为主线,将本课知识整合为三大篇章,第一篇章初识圣贤—感悟中华传统文化;第二篇章百家争鸣—文化的发展和传播;第三篇章知行合一—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本课以“文化传承”为明线,逐步渗透三                                                                                           4  大篇章中。每一篇章立足于学生的体验、理解与感悟三个环节中。通过身边传统文化氛围和体验使学生认识到“文化传承,知行合一,从我做起”的使命,进而上升到认识“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的大格局,升华民族自豪感。引导学生通过大量的史料、图片、素材去感知,去观察系列触点,培养学生对比分析素材的能力,刺激课下探究的欲望。同时立足于“文化传承”的主线引导,以学生读图析史、小组合作讨论、师生共析、见师行礼、列表归纳的方式,加深学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树立学生史料学习的证据意识以及列表归纳能力。 本课难点是理解百家争鸣的深远影响,体会百家争鸣思想开放、包容的多元文化观;感受到传统文化的一脉相承与魅力,树立文化传承观。设计时从学生的学情出发,根据现有的知识储备以及生活经验,通过经典诵读、阅读教科书、识别和运用历史图片、运用史料具体分析历史问题等基本历史学习方法,帮助学生认识诸子百家思想的博大精深和独特风貌,感受到古人的智慧与中华文化的多元一体;通过对《论语》的诵读和诸子百家在做人、处世、治国思想的提炼与点拨,提高学生通过分析历史资料获得历史信息的能力;第二篇章通过师生共析、合作探究,学生建构诸子百家思想,通过观点比较和阶级分析,了解各派学说的差异,进而结合生活经验探讨百家争鸣的影响;第三篇章以问题引领的方式,结合前面两目学过的知识引导学生树立文化传承,知行合一的理念,了解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 重点:孔子和儒家学说;百家争鸣  难点:1、理解百家争鸣的深远影响,体会百家争鸣思想开放、包容的多                                                                                           5  元文化观。  2、感受到传统文化的一脉相承与魅力,树立文化传承观。  《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入学不足一个月,对历史学习的方法和途径所知不足,因此在本课中通过史料和文物、遗迹的出示,树立学生的史料证据意识。部编初一语文新教材删除了《论语•十则》的内容,因此着重通过学生体验身边的传统文化,如学校的文化氛围,央视中秋晚会主会场落户曲阜,见师行礼等等提升对孔子思想和教育成就的认识与理解,还原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学生初次接触文言文,对古文的翻译能力和理解能力比较欠缺,需要教师注解和译文协助,逐步引导。因此史料选择上偏重于短小精悍,尽量使用课本原材料。  在思维方式上,基本以形象思维为主,对形象的图片和生动的故事比较感兴趣,但是理性思维还未形成,因此在设计问题东汉孔子见老子画像石拓、《杏坛礼乐》、洙泗学院等文物或遗迹逐步引导,还原政治思想和教育成就。“诸子百家”小组合作探究和教师点拨为主,还原百家争鸣时期诸子百家学术观点,引导学生理解中国文化多元一体,认识到百家争鸣是我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高峰的实质。课件制作时大量使用课本原文图片,贴近学生的等阅读习惯,强化课本的作用。学习行为上,尽量引导学生阅读课本、强化标注笔记、关键字词的落实。力求在教学设计上做到课堂主线清晰,深入浅出,同时注重学生的历史体验和感悟。 《德育一体化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6  通过阅读课本、图片、自主探究,学生能够简要概述老子的思想观点。通过史料研习、观看视频、体验行礼等,学生能够准确说出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教育成就,并结合史料联系自身经验,说出孔子学说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通过自主探究、列表归纳、概念阐释等,学生能够简要概述诸子百家的观点,理解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并结合教师点拨联系自身经验,说出百家争鸣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问题探究,认识孔子学说和百家争鸣对后世的深远影响,能够初步掌握“一分为二,正反思考”的历史学习方法。学生通过建构诸子百家思想表,比较归纳,学会运用知识进行驳论和论证。学生通过研习史料、体验行礼初步掌握以史料为依据的历史解释的核心要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经典诵读、见师行礼、合作探究,感受中华传统思想文化的智慧和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文化传承观;学习诸子先贤们以天下为己任敢于担当的理想人格;弘扬百家争鸣中大胆思考、自由讨论的学术传统,培养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 《主要教法》  师生共析、自主探究、合作讨论、图示展示,多媒体呈现等多种方式,结合课堂灵活运用。  1、师生共析、史料实证、自主探究、情境创设。第一目的内容在学生自主阅读课本的基础上,以史料研读的方式,引导学生归纳出老子和孔子的思想主张,进而结合生活经验探讨孔子学说的影响。                                                                                           7  2、师生共析、合作探究。第二篇章学生建构诸子百家思想,通过观点比较和阶级分析,了解各派学说的差异,进而结合生活经验探讨百家争鸣的影响。  3、问题探究。第三篇章以问题引领的方式,结合前面两目学过的知识引导学生树立文化传承,知行合一的理念,了解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 《评价设计》  1、通过对孔子政治思想和教育成就的梳理,培养学生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能力,增加历史理解。  2、通过孔子学说、百家争鸣影响的分析,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3、通过文物、遗迹出示,史料研读,树立学生史料学习的证据意识。 4、通过诸子百家思想的梳理,综合评价学生对历史问题的整合归纳能力。 5、通过对诸子百家在为人、处世、治国观点的对比分析,评价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 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 活动  设计意图 导     入     课前准备:教师观察学生的礼仪与规范。  学生起立对教师行礼,教师“叉手礼”回礼作答。  教师出示战国宴乐铜壶,引导观察学生行礼。  学生 观察文为“圣贤孔子” 埋下伏笔,设置悬念。  通过战国铜壶 装饰文的猜想,培                                                                                           8  表面的装饰纹样及第三层场景思考。       师:这件战国嵌错赏功宴乐铜壶,距今已有2300多年的历史,现藏于四川博物院。它与其它青铜器最大的不同就是表面的装饰纹样展开之后就是一幅完整的装饰画。这件铜壶上刻画200多个人物,形象逼真,惟妙惟肖。我们将其局部(第三层)放大观察,如果国宝会说话,这些纹饰描绘了一个怎样的场景?你的依据是什么?  学生观察回答:战争。  教师评价。这幅装饰画水战陆战宏大的场面形象的展示了了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割据,烽烟四起的境况。 为寻求富国强兵之道,诸侯国争相延揽人才,不断调整国策。围绕着种 物的装饰文,进行春秋战国时期政治经济大变革的知识迁移,回答问题。   养学生史料实证的能力,教会学生运用相关文物形成新的问题视野,构建属于自己的历史叙述,从而培 养学生“史由证来,论从史出”的证据意识。   借助文物解析百家争鸣的大时代背景,引导学生认识到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经济政治思想变革,从而了解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政治和经济变革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反映。                                                                                                 9  种社会问题一大批思想家蓬勃而出,他们著书立说,发表言论,思想激烈碰撞,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局面。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这场思想的勃兴,回望百家争鸣。 第 一 篇 章:  初 识 圣 贤 — 感 悟 中 华 传 统 文 化    第一篇章  初识圣贤感悟中华传统文化  一、圣贤老子  体验初识----  1、出示大美七中日新楼的图片,引 导认知老子名言“上善若水”,顺势 引入。  注意厚德载物出自《周易》。        2、出示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 出土帛书《老子》佐证其人其思想。  理解老子思想—  1、阅读课本P38老子框题的两段黑 色正文,试着为他建构一个人物小档 案吧?(时间1分钟,教师观察学生      学生 观察,迁 移思考          学生 观察思 考。  学生阅 读课本, 自主探 究。  教师基于初一学情以校园文化 入手,拉近春秋后期思想家与学生的距离感,渗透生活化的历史。 出示课本史料长沙马王堆帛书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的历史素养,树立学生“史由证 来,论从史出”的 证据意识。  引导学生做笔记,注重标志化、序号化,圈住“关键词、中心句”,                                                                                            10  圈注关键词,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生交流。  教师点拨学派,即师承不同而形成的派别。  2、设问:你知道“塞翁失马,安知非福”,“祸福相依”故事吗?它们体现了老子的哪些思想?   学生交流,教师点拨。  3、出示漫画家蔡志忠漫画《老子说》中的漫画形象,引导学生认知一分为二,正反两面的评价方法。     4、教师点拨政治主张“无为而治” :老子认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皆有规律可循,因此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这里的“无为”并不是“不为”,      学生交流分享。     学生交流。             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列表归 纳,提炼有效知识 点。      通过讲述历史 小故事与漫画,通过历史细节的描述,增强生动性,便于学生理解老子思想的智慧性。引导学生了解并掌握一分为二,正反两面的历史学习方法。                                                                                                   11  而是主张君主不要过分干预,应顺其自然。  感悟老子思想—    学生思考,整理课本笔记。 二、圣贤孔子 体验初识---  1、出示山东嘉祥洪家庙东汉孔子见老子画像石拓片,引导学生观察行行礼者是谁?体现了他怎样的品质?     学生交流:谦虚,懂礼仪。 2、教师介绍课堂伊始的叉手礼,师 生互动,体验行礼。教师需阐明“叉手礼”要求身体微微鞠躬,把双手交叉前伸,放在全身之最前,男性左手在前,女性右手在前,古时师生相见,以表示谦恭礼让之意。        学生观察文 物图片细节,关注 “行礼”      学生体验行礼。              引导学生观察 文物形成新的问 题视野,强化“史由证来,论从史出”的证据意识。了解孔子的品质 为接下来的教师叉手礼小互动埋下伏笔勾勒孔子 “礼”的基本线 索。 学生体验传统的见师行礼,身体力行践行传统文化,认识到“礼”与孔子之间的联系。                                                                                                12  理解孔子--- 政治思想—仁者爱人  1、学生阅读课本38孔子目的第一段,了解孔子的人生经历,感悟坚定的人生信念。   2、学生阅读课本P39第一段,自主探究孔子政治思想包含哪些部分?     在学生发言基础上提炼,无论是“仁者爱人”还是“为政以德”,皆 可以用一个字高度概括,那就是 “仁”,它也是孔子的核心思想。那什么是仁呢?  播放纪录片《一代宗师孔子》视频。           学生交流,理解“仁”即“仁者 爱人”,即要有孝心,爱心和同情心。     学生自 主探究标注   学生自主阅读,标注课本并思考总结。    学生观看纪录片视频,了解 “仁”的含义。        通过阅读课本获 取信息,树立时空观念。  根据学生的年 龄段特征,从纪录片《一代宗师孔子》入手,借助专家阐释“仁”,弱 化难度,引导学生尽可能地突破时空的界限,设身处 地理解和感悟春秋时代礼崩乐坏, 孔子所提出的 “仁”的含义即仁 者爱人,由自身边的“孝亲”进一步放大到“爱人”,对学生进行历史理解的渗透。                                                                                                13  3、学生诵读论语,交流对下列材料的理解。  材料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颜渊》 材料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论语·雍也》             总结归纳:如果说“仁”指的是内在的道德规范,是自律;那么“礼”就是外在的行为规范,是约束。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政治思想—为政以德  1、引导学生自主探究P39“材料研读”相关内容,辨析孔子提倡“为政以德”“道之以德”有什么积极意义? 材料一: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材料二: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 学生研读史料思考                         学生研读材料          通过研读史料, 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的能力,借助史 料《论语》的辨析 与理解,学生了解到“仁”的广泛含义,换位思考,乐于助人。        课本原文史料研读,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孔子提 出的“问政以德” 的积极意义,即主张以道德去感化教育人。                                                                                               14  耻且格。  -----《论语·为政》    学生交流。  2、根据学生的学情,教师先后出示注解版和翻译版的材料,引导学生阅读史料,抓取关键词、中心句。          教师总结:孔子认为执政者要实行德政,通过道德教化和礼仪规范去感化百姓,进而赢得民心。  过渡:孔子提出“仁者爱人”和“为政以德”的理念,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同时,他也是位教育家。 教育成就---提出教学原则和学习方法       学生 根据需求自主选择                                    根据学生的学 情和不同层次的需要,教师出示多个版本进行辅助,注重引导学生使用注解版,培养阅读分析能力。                        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引导交                                                                                             15  1、设问:大家在学习中一定积累了一些好的学习方法,谁能介绍一下?   学生发言交流。    教师在学生归纳的基础上提炼,与 孔子教育方法进行比较,引导归纳孔子提出的有效教学方法。  2、出示《论语》孔子言论,引导学生诵读感悟。      3、教师出示七中校园文化躬行楼“因 材施教”,点拨孔子提出了有效教学原则。  教育成就---创办私学  1、学生观察《孔子部分弟子家庭情况》表格,分析孔子弟子的家庭情况有何不同?      学生交流发言。           学生诵读经典感悟。                     学生观察表归纳。 流,引导学生认识 到孔子善于引导学生学习的积极 性,注意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启发学生积极的 个别差异和学习的过程和态度,注意关于道德教育的培养在交流中碰撞出孔子教育的本质。 教师基于七中 校园文化入手,感受到孔子身体力行的践行教育。    引导学生横向、 纵向观察表格,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的历史素养。                                                                                                16  学生交流回答。   教师总结点拨。孔子广收门徒,有教无类,即招收弟子不论出身。“教育”这个词,对于我们而言并不陌生,然后2500年前,教育仅仅只是奴隶主贵族所持有的特权。孔子创办私学,使学术下移到民间,即“学在民间”,使出身贫寒的人有机会入学。从孔子开始,中国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的平民教育。  2、教师出示《孔子杏坛讲学图轴》、《洙泗书院》文物和遗迹图,使学生认识创办私学对中国教育的意义。      教育成就---整理古籍  观察《杏坛礼乐图》,画中的孔子及弟子在做什么呢?对历史有何作用?      学生观察图片,归纳交流。                        学生           文物出示,培养学生的证据意识。 教师基于学情出示《关雎》,学生作为文化传承的受益人加深孔子整理古籍这一成就的理解。   引导学生史料,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的历史素养。                                                                                               17         教师点拨阐述:孔子带领弟子们修订六经等古籍,对保存和传承传统文化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比如说大家耳熟能详的《关雎》就出自《诗经》的第一目。       感悟孔子---  儒本是一种社会职业,古时为贵族人家主持婚丧祭祀。孔子年轻时候当过吹鼓手,做过儒事,因此把孔子为首的学派称为儒家。  汉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家学说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七中的走廊文化,“仁礼”雕刻在墙,记在心头;2018年的央视中秋晚会主会场落山东曲阜孔子诞生 观察图片,归纳交流。               充分利用学生的身边资源与学情, 出示国家层面、历史层面、学校层面对孔子学说的重视,进而引导感悟学生思考孔子学说对世界对中国的深远影响。 引导学生从中国、世界两个角度去分析孔子学说                                                                                               18  地,彰显了儒家文化底蕴,突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传承弘扬;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机构孔子学院也早已经遍布全球。结合所学,交流孔子学说对中国、对世界产生的影响。 学生从文化、道德两个角度进行交流。  教师评价学生发言。正如老子所言,一切事物都有正反两面,对于孔子的评价,同样也要一分为二,辩证思考,批判继承。我们深刻的看到以孔子为首的儒家学说历经两千年风雨,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柱石,深深影响着我们的道德观念;同时,如今的它也跨越国度,对整个人类文明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的重要影响,树立传统文化的自信感。      第二篇章     百家争鸣—文化的发展和传播                                                                                                     19          第 二 篇 章:  百 家 争 鸣 — 文 化 的 发 展 和 传 播    春秋时期的孔子与老子集儒道思想之大成,战国时期进一步发展。于此同时,其他学派也争奇斗艳,史称“诸子百家”。他们围绕如何治国、安民等种种问题进行激烈的思想碰撞。  1、学生阅读P40“相关史事”,了解诸子百家的含义        教师点拨:这里的“诸”与“百”都是约数,形容数量极多。诸子百家简单的理解就是学者多,学派多。 2、出示稷下学宫图片。建立于山东临淄稷下学宫就成为了战国时期的政治咨询和学术文化交流的中心,所以山东的传统文化底蕴深厚。  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又提出了怎 样的主张呢?  3、阅读课本P40-41页,前后4人小组合作归纳诸子百家代表人物及其               学生阅读课本, 并做相 应笔记, 回归课 本。                             通过自主阅读课本,补充稷下学 宫部分史实,引导学生认识百家争鸣时期各种思想 的交流碰撞,认识 到先秦诸子的盛 况在这儿形成了 一个高峰。           学生小组合作 探究课本,树立对                                                                                             20  主要思想。注意:要圈化“关键词,中心句”。       4、学生交流,教师点拨。     1)、孟子认为君主应以爱护人民为 先,为政者要保障人民权利,具有民本思想。孟子继承孔子“仁”的主张,提出“仁政”,因此被称为“亚圣”,后人以“孔孟之道”代指儒家学说。值得一提是孟子也是我们山东人,所以我们是名副其实的孔孟之乡。  2)、儒家代表人物荀子主张“礼治”,提出“明确尊卑等级”。 史料研读:  治之经,礼与刑,君子以修百姓宁。明德慎罚,国家既治四海平。               学生倾听,师生共析。           诸子百家思想主张的初步了解      教师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进行点拨提升。通过史料的补充,帮助学生理解       通过对诸子百家思想的材料研读与解读,引导学生认识到春秋战国时期思想与时代形成了双向互动,                                                                                              21         --《荀子·成相》   教师点拨:荀子主张礼法兼施,开创了学术上博采百家的先河。他的弟子韩非则是法家的集大成者。 3)、法家韩非主张树立中央集权君主 专制统治,提出依法治国理念体现了法律的公平正义,富国强兵理念有助于国家的统一。但另一方面法家极力夸大法律的作用,主张“以刑去刑”,“事皆断于法”,否定道德的作用。     教师总结: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诸子百家的思想有利有弊,需要我们认真辨析,批判继承。 4)庄子继承了老子的道家思想,主张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大美”七中一词就出自《庄子》一书。                              一方面诸子百家试图去解决当下问题,另一方面,诸子百家思想必然也对推动社会的发展与变革。帮助学生认识到诸子百家思想的多元化以及他们“敢为天下担当”的品质。                                                                                                           22  5、学生思考百家争鸣的影响。      教师设疑:你认为“百家争鸣”给后世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学生自主发言。  教师总结:百家争鸣是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的高峰,推动了我国思想文化的发展。他们所绘制的社会蓝图,被当时和后世统治者所采纳,如秦朝崇法,汉朝崇儒。儒家学说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准则。法家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思想家改革图治的武器。我们常说的“金山银山不如绿水青山”就体现了道家人与自然的和谐理念。 古圣先贤们关于做人、处世、立国一些智慧早已经深入人心,并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以天下为己任,敢于担当的精神也值得 学生思考交流。 树立百家争鸣 “魅力”的形象, 进而出示诸子百家的人物品质群像,渗透百家争鸣的思想影响。     学生结合生活和学习中诸子百家的思想交流碰撞。该环节是本课的难点,需要教师深入浅出的引导,阐明百家争鸣的多元文化格局对中国历史的深远影响。                                                                                                 23  我们学习。   第 三 篇 章:  知 行 合 一 -- 中 华 传 统 文 化 的 传 承  第三篇章    知行合一---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 通过本课的学习 ,你能分享一下 你印象最为深刻的思想观点是什么?日常生活中你打算如何去做才更符合这个思想的要求。      学生自主发言。  教师点评。文化传承,有你,由我,有我们。  习近平同志指出:优秀传统文化就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 我们深信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就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知行合一,你我做起。           学生认真思考       学生发言         边思边 感悟       深化本课所学。 树立 “传承”观念。        升华学生的情感。使之认识到文化的价值,呼吁传承、弘扬传统文化 的大格局,建设现代文明的意识。                                                                                                24  课 堂 达 标 训 练    一、选择题  1.“无为而治”反映了哪一学派的思想主张?   A.墨家      B.道家       C.法家      D.儒家  2.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讲话中经常引经据典,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里的东方智慧。他在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讲道:“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习近平主席引用的这一观点出自于  A.老子     B.孔子       C.墨子      D.韩非  3.郭沫若说: “由秦到现在两千多年了,我们依然感觉春秋战国时期在学术思想 上是中国的黄金时代。 ”这是因为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   A.诸侯争霸局面      B.“百家争鸣”局面 C.竞相改革局面      D.儒学独尊局面 二、材料解析题  自我检测    基于目标教学评价一致性的原则,设计了3个选择题,分别落实老子、墨子、百家争鸣。材料题落实孔子思想和教育成就。                                                                                              

视频来源:优质课网 www.youzhik.com

-----更多视频请在本页面顶部搜索栏输入“百家争鸣”其中的单个词或词组,搜索以字数为3-6之间的关键词为宜,切记!注意不要输入“科目或年级等文字”。本视频标题为“初中历史部编人教版《中国历史》第一册第八课《百家争鸣》山东省 - 威海”,所属分类为“初中历史优质课视频”,如果喜欢或者认为本视频“初中历史部编人教版《中国历史》第一册第八课《百家争鸣》山东省 - 威海”很给力,您可以一键点击视频下方的百度分享按钮,以分享给更多的人观看。优质课网 的成长和发展,离不开您的支持,感谢您的关注和支持!有问题请【点此联系客服QQ:983228566】 -----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