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顶财说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历史成本计量和公允价值计量 云顶财说

云顶财说

2024-07-11 07:01|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依托于不同的资本概念,资本保全理论可细分为两种不同的观点:财务资本保全观和实物资本保全观。财务资本保全观以财务资本为基础,在调整所有者在本期的分配和出资后,如果净资产期末的货币金额超过期初金额,即产生利润(CF1989, par. 104(a))。相应地,实物资本保全观以实物资本为依托,同样是在调整本期所有者的资本变动后,企业的实际生产能力(physical productive capacity)或运营能力(operating capability)期末超过期初的部分则可以视为利润(CF1989,par. 104(b))。这两种观点的主要差别体现在对待资产和负债价格变动的处理上(CF1989,par. 107)。财务资本保全观将这种变动视为持有损益,计入到资本利得中,归属于资本增值。而在实物资本保全观下,该部分增值的一部分必须用于资本保值,属于在不同时间点保持同样的实际生产能力所付出的额外代价。因此,实物资本保全观要求采用现行成本进行计量,而财务资本保全观对计量属性则没有特殊的要求和偏好。

- 二 -

资本保全

呼唤公允价值计量

毋庸置疑,对受托责任履行情况的评价,显然受到评价人所秉持资本保全观的影响。坚持受托责任要求采用历史成本进行评价的观点,看似倾向于财务资本保全观,突出了损益计量的真实可靠,但实际上忽略了这一观点成立必须具备的前提条件,即币值稳定假设和物价保持不变。一旦这个前提不存在,以历史成本计量的财务资本将背离现时的经济价值,导致会计信息失真。首先,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都会导致不同时期单位货币的购买力产生差异,进而影响不同期间会计信息的可比性,采用没有可比性的会计信息评价受托责任,将会掺杂很多“噪音”,造成干扰;其次,基于历史成本的财务资本保全观可能导致实物资产无法得到保全。在通货膨胀的经济环境下,传统的以历史成本为主导的会计模式对费用的确认遵循配比原则,以现时收入配比存货和固定资产等过去的购买成本,这不仅将导致利润虚增,而且据此计提的成本费用难以补偿实际生产损耗,无法保证企业按照原有规模持续经营。同时,虚增的利润反过来又增加了企业的税负,并可能导致利润的超额分配,间接造成企业的资产流失,进一步侵蚀企业的资本基础,更难以保证企业维持原有的经营能力。

可见,采用实物资本保全观或基于现行计量属性的财务资本保全观,更符合受托责任所要求的内涵,只有委托人投入资源的实际生产能力得到保全,企业才有持续经营的基础。公允价值计量是满足这两种观点的会计模式。采用公允价值计量能够更真实地呈现资产在财务报告日的实际生产能力或实际价值,为更好地评价资本保值增值情况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它调整了传统会计利润中由于通货膨胀或购买力变化所产生的所谓的“资本增值”,区分了实质上的保值和增值部分,为使用者更好更及时地理解财务业绩、解决税赋和绩效评价问题,提供了更加真实客观的基础。我们认为,受托责任观并不排斥公允价值,过去采用历史成本进行评价,主要是基于可靠性和成本效益原则的考虑,随着外部市场逐步成熟以及公允价值计量技术的快速发展,公允价值在评估受托责任上的优势已经超越历史成本。

- 三 -

公允价值计量

有利于明晰产权

从产权理论的角度看,会计的本质是受托责任,财务报告目标是认定和解除受托责任,会计职能是界定产权和保护产权(伍中信,2000)。这要求会计提供基础性的“真实公允”的会计信息。既然利益相关者的产权利益是多次博弈均衡的结果,价值计量是唯一能够被普遍接受的计量属性。公允价值计量就是基于现值与价值的会计计量(谢诗芬,2004),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实质上是价值计量属性的实现形式,是理想与现实的最佳耦合。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会计就可以比较准确地界定产权和保护产权(曹越、伍中信,2009)。阿尔钦指出,在经济组织问题上有两个重要的需求---投入的生产率,以及对报酬的测度。如果测度准确,报酬支付与生产要素“贡献”相一致,组织将提供生产性激励,反之则破坏组织生产力。会计作为主要的计量机制,通过对投入产出的直接计量,实际上是将分配给要素所有者的报酬与贡献相匹配,采用公允价值能够保持二者的步调一致,产生生产性激励,提高经济组织效率。德姆塞茨也认为,在产权与价值的比较与衡量中,任何资源配置机制,要为社会所接受,都必须解决好两类任务:一是不管资源如何使用,必须充分揭示资源收益的信息;二是必须促使人们认真考虑这些信息。这实际上强调了产权价值信息必须要真实地、公允地、充分地予以披露。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可以使会计学收益的现金流向经济学收益(真实收益)的价值流逼近。在全面公允价值会计模式下,现金流、产权流和价值流的金额保持相等。因此,从产权理论的角度看,受托责任的评价,需要借助于公允价值计量。

- 四 -

风险和价值管理

离不开公允价值计量

受托责任观还要求管理层和治理层有效履行风险管理之职责。早在20世纪20年代奈特就指出,现实中风险无所不在,风险产生不确定性,而不确定性又产生利润。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传统的静态经济被打破,全球风险联动,这反过来又加剧了经济的波动性。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既能促使管理层和治理层采取更加积极主动的风险管理措施,降低市场环境变动(价格波动、竞争格局、技术进步、模式创新以及利率、汇率和税率等宏观因素的变化)对受托资源价值的负面影响,也有助于投资者以更加直观、及时、透明的方式,评价管理层和治理层对受托资源进行风险管理是否有效,进而在必要时启动问责机制。

公允价值计量丰富了受托责任观的内涵。基于投入产出分析的传统受托责任观的评价方式已经无法满足使用者的信息需求,转而倚重于对价值管理、市值管理和风险管理的分析,这是以历史成本为主的会计模式所无法胜任的。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企业对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依赖日益增加,财务管理也发生了巨大的变革,逐步进入以“价值”为中心,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为目标的价值管理阶段。价值管理客观上要求管理层拓展传统的受托责任范围,围绕价值最大化目标,及时把握投资机会,适时调整组织战略,合理配置企业资源,提高组织的灵活性和对环境的适应性,为投资者创造更多的财富。管理层制定优化的财务政策时,应充分考虑货币时间价值以及风险与报酬的关系,因而更需要面向未来的决策信息。公允价值会计注重对风险与价值的综合计量,充分考虑企业所面临的各种不确定性,试图计量各种不确定性并将之融入价值管理之中,因而符合现代财务管理的信息需求。

综上所述,公允价值计量比历史成本计量更符合受托责任观关于资本保全的内在要求。在评价受托责任履行方面,公允价值计量不仅不逊色于历史成本计量,而且丰富了受托责任观的内涵,拓展了受托责任观的外延。可见,推行公允价值计量并不排斥受托责任观。恰恰相反,公允价值计量在财务会计的推广运用,其所提供的信息有助于更好地实现评价受托责任这一财务报告目标。(完)

主要参考资料:

1. 曹越,伍中信. 2009. 产权保护、公允价值与会计改革[J]. 会计研究, 2:28-33

2. 伍中信. 2000. 现代财务理论的产权基础. 财政研究, 7:52-56

3. 谢诗芬. 2004. 公允价值:国际会计前沿问题研究. 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4. IASB. The Conceptual Framework of Financial Reporting. 1989,2010,2018

5. IASB. IFRS 9 Financial Instruments. 2013

6. Scott, W.R., Financial Accounting Theory, 6th Edition, 2012. Pearson Canada Inc.

编辑 / 郑慧敏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