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伯鍨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历史哲学的含义 孙伯鍨

孙伯鍨

2024-06-11 22:04|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首先,我觉得 ,由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 都是作为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石而存在的 ,也就是说, 它不是来源于哲学思想史内部的演绎或更替, 而是来源于科学社会主义运动的现实理论需要, 因此, 它的出场路径显然也不应该从哲学思想史的内在局限的解决及理论流派更替的角度去考虑, 而应该从对现实社会实践中的内在矛盾的批判和解决的角度去考虑。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不是在研究哲学的过程中发展哲学的, 而是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排除旧哲学的影响, 并推动新哲学的诞生和发展的。从表面上看, 这两种思维方式之间似乎并不存在太大的差别, 但其实不然。我们以黑格尔和马克思为例。黑格尔是一位传统意义上的哲学家, 他以德国古典哲学的集大成为己任, 以唯心主义辩证法解决了康德等人所不能解决的本质与现象之间的二元论问题, 从而把德国唯心主义哲学推上了顶峰。从解决哲学思想史的内在缺陷的角度来说, 黑格尔无疑是一个成功者。但从推动现实社会矛盾解决的角度来说, 他的哲学却只是思辨和抽象的。黑格尔也谈劳动和历史, 但他所谈的只是作为哲学范畴的劳动和历史, 与现实社会生活中的劳动和历史相距甚远。他研究政治经济学, 也研读过斯密和李嘉图的著作, 但黑格尔这样做的目的只是为了借助某些政治经济学的范畴来构筑历史哲学的概念体系。而马克思则不同, 马克思不是一个只是为了解释世界的学院派哲学家, 也就是说, 他不是为了单纯的学问而去研究哲学的, 哲学必须要为现实的工人运动服务才值得研究。这一思路使马克思越来越跳出单纯哲学的范畴, 进入到政治经济学的视域中去发展他的新唯物主义哲学。这使得弥补哲学史内部的一些理论缺陷对马克思来说并不具有太大的学术吸引力, 这也是马克思为什么没有像尼采以及后来的海德格尔那样, 从始源性生存的角度去颠覆黑格尔的逻辑中心主义和理性中心主义的原因。马克思走出来的是另一条哲学道路。从1843年底开始, 他所关注的就一直是工人阶级的命运以及现实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矛盾及其批判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从这样的理论视域中生发出来的, 这就是为什么他的历史唯物主义哲学的核心概念是生产力、生产关系这样一些经济学概念的原因。正因为如此,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一些重要概念如实践、历史等, 既不能被放在近代古典哲学的视域中, 也不能被放在现代西方哲学的视域中来加以理解。马克思的实践不是抽象的生存实践, 而是具体的、历史的现实社会实践, 它所包含的不是对一般性的人的生存状况的忧虑, 而是对具体历史阶段的现实的人的物化状况的批判。沉浸在哲学史之思辨中的哲学, 必然不可能关注到现实社会形态的变迁, 不可能把人的异化归结为人类历史发展特定阶段的产物, 就是说, 是和特定的生产制度相联系的, 因而当然也不可能从现实社会矛盾批判的角度来扬弃异化现象。它们大多把异化当成是人类生存的一般状况, 并以此来追溯和欣赏人类前文明状况的乌托邦景观。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这种“入场”路径, 决定了它的出场路径必然是对现实社会生活的科学的分析和批判, 并以此来探寻人类的解放之路。它并不会因为现代西方哲学的出现而改变自己的本质, 并不会因为海德格尔等人从存在的角度在西方哲学的学理上弥补了近代形而上学哲学的缺陷, 就迫不及待地投入到生存哲学的怀抱中, 似乎只有这样, 才能算是具有现代意味的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从一开始就是与现代西方哲学走的不是一条道路。如果说, 现代西方哲学在当代的语境中是以存在论的面貌而出场的话, 那么,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出场路径则是科学的认识论与方法论。“作为一切形而上学的反对者, 马克思决不从抽象的存在概念出发进行思辨的思考, 对于什么是‘真正的’存在或‘真正的’人这样的形而上学问题, 他一概当做旧的思辨哲学的话题弃之不问……无须借助于任何形而上学就可以通过经验的事实确定, 生产劳动对于人的存在具有本源性、奠基性的意义。”把人的存在放在生产劳动的基础上来加以考察, 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存在论的一大特点, 这也决定了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来说, 存在论必然不可能是单独存在的, 更不要说具有始源性或本源性的作用了。只有与科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结合起来, 存在论才有意义。现实历史过程中的生产劳动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 人的存在状况因而也是不断变迁的。在这种情况下, 作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学说, 马克思主义哲学必然以科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面貌而出场, 通过对客观现实的批判和分析, 来展示人类不断走向自由的道路。因此, 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来说, 真正具有本源性的不是存在论, 而是认识论和方法论。

其次, 我以为, 在思考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语境中的出场路径问题时, 要避免从单纯的西方近现代哲学的意义上来理解哲学的使命与功能。西方哲学源自于“理论人”闲情逸致之时的本质之思, 这一思路发展到现代便成了对存在之思。事实上, 即使从源头上讲, 西方哲学的“理论人”品格也是与“实践人”所处于其中的现实社会生活实践相分离的。正因为如此, 当20世纪的西方社会呈现出人的无根性状态时, 哲学家们便很自然地把这种状态归结于盛行于19世纪的理性与逻辑的失误, 而不是从现实社会生活中去寻找导致这种无根性状态的客观现实原因。哲学难道真的只是从“理论”的线索来拓展自己的发展空间?不是。脱离了客观社会实践的线索, 所谓的“理论”线索无非只是意识形态而已。再者, 就现代西方存在论哲学而言, 它口口声声要批判现代性, 其实, 就其实质而言, 它不过是西方现代性进程所演绎和推进出来的一个部分而已。西方现代性进程推动了三个维度的发展:知性科学、道德乌托邦和审美表现性的发展。我们过去往往只看到了前两个部分的内容, 故而把对始源性状态的唯美性的追求看做是对现代性的批判。其实这是一种偏见。审美表现性本身就是由现代性所推动出来的, 关于这一点我们其实可以从当下的日常生活中体会到的。因此, 西方存在论哲学从文化的角度对以知性科学为代表的现代性的批判, 从本质上讲, 只是抓住了现代性进程的一个部分去批判它的另外一个部分, 其结果是显而易见的。有学者在上述思路的影响下指出, 马克思哲学的突出贡献和根本变革在于凸显了生存实践活动的本源性基础地位, 从而使世界和人都“在”了起来, 也就是说, 马克思使人们认识到了世界和人只有在生存实践活动中才是真实的。其实, 只要越出狭隘的哲学“理论人”的视域, 走向现实生活之中, 就会发现, 这种观点并不稀奇。一个普通的工人就会认识到, 他自己以及他身边的所属物, 都是与他的生存和发展的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而且, 他还会比“理论人”更清楚地认识到, 这种生存实践决不只需要前逻辑和前理性的“领悟”, 而且需要真真切切的逻辑与理性的分析和研究, 因为, 他所处的这种生存实践是具体社会发展阶段的生存实践, 如果他不认真对待的话, 他的这种生存实践就会被改变, 譬如说他就会下岗。因此, 对于处在现实社会关系中的人来说, 他所需要的智慧之学不是那种抽象的思辨, 而是能够真正帮助他认识和改造当下现实社会状态的科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而这势必就会像马克思当年一样, 在哲学思考的时候, 越出原有的传统哲学的边界, 把哲学与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结合起来。我以为, 这也是我们今天在思考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下语境中的出场路径的时候要密切关注的一个重要方面。

来源:《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1期。

延 伸 阅 读:

1. 孙伯鍨等 || "历史之谜”的历史性剥离与马克思哲学的深层内涵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