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家庭引发的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危机干预案例具体做法 原生家庭引发的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

原生家庭引发的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

2024-04-15 09:57|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作者简介:赵赪赪(1997-),女,汉族,山东青岛,助教,硕士研究生,青岛科技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山东省青岛市,266100

孙晓旭(1992-),男,汉族,山东淄博,讲师,硕士研究生,青岛科技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山东省青岛市,266100

摘要:近年来,以心理健康为核心剖析原生家庭的真实面貌和深远影响逐渐成为关注焦点。结合高校辅导员工作实际来看,原生家庭因素引发的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逐渐成为高校心理育人工作中的重要关注点。本文从两则实际工作案例出发围绕干预和处置方式进行案例分析,探讨高校辅导员针对原生家庭引发的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关键点、解决思路和方式举措。

关键词:原生家庭;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危机干预

原生家庭是个体出生后最早接触的社会系统,也是个体自我发展和人格塑造的关键场域。近年来,原生家庭成为社会热议话题,以心理健康为核心剖析原生家庭的真实面貌和深远影响也逐渐成为关注焦点。对于大学生而言,在近二十年成长过程中原生家庭的成员结构、家庭氛围、家庭成员行为方式、家庭教育理念等因素势必会对其进行千丝万缕的渗透和根深蒂固的影响。进入大学,现实的学习生活环境对学生的独立能力、人际关系处理、突发事件应对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前期埋下部分原生家庭心理隐患开始显露,成为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键因素。因此,在高校高度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着力健全学校、学生家庭以及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大背景下,基于原生家庭视角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路径探究就更具现实研究意义。本文从高校辅导员实际工作案例出发,从实际操作角度探讨原生家庭引发的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具体解决方法思路。

一、案例简介

小Z,女,大一入学后自述极度不适应宿舍环境,出现经常性失眠、易惊醒、集中注意力时身体发紧等躯体化症状。经了解,该生初中时有了二胎弟弟,因担忧父母的关爱和关心度降低,心理上产生了较强的不平衡感。步入高中后加之学习压力大,开始出现心情不好,过度敏感,失眠焦虑等症状,并有自伤行为,确诊为焦虑抑郁状态,其成绩受到影响大幅下滑,高考失利,此次再次出现入学不适应状态、焦虑情绪。在告知家长情况、建议就医后,该生再次确诊焦虑抑郁状态,其母亲随后来校陪读、按时服药,目前状态较为稳定。

小M,男,大一下学期因失眠、情绪低落、自伤等行为就医后诊断为轻或中度抑郁,遂休学一年。复学一学期后,再度出现熬夜、易烦躁、食欲不佳、经常性旷课等情况,经学校心理中心评估及学生的主观意愿,辅导员陪同其就医,诊断为焦虑抑郁状态,需服药。经了解,该生初中时意外丧父,母亲改嫁,该生与其弟弟抚养权归其祖父,日常开销及上学费用由其叔叔姑姑承担,家庭经济较为困难,为低保家庭。其母亲与其叔叔姑姑等亲戚存在较深的矛盾,关系僵硬。母亲改嫁后该生与其交流逐渐变少,亲情淡薄,尤其生母再婚生子后几乎无联系。该生两次确诊焦虑抑郁状态,其家人始终不愿承认孩子存在心理问题,且不赞成孩子按时服药。此次因学生学业成绩差的问题情绪激动,与学生沟通不畅,造成长达一个月该生拒绝与家人联系。

二、案例分析

上述案例中的学生心理问题根源便是来自于原生家庭,具体表现在原生家庭的家庭结构和成员关系对个体性格的塑造、自我意识的培养、人际交往时的情感诉求表达等方面的影响。

对于小Z而言,亲子及同胞关系是该生心理问题的焦点。在初中这个较为“敏感”的年龄段,突如其来的较大年龄差距的弟弟使父母关心关怀的“短期缺位”,巨大的落差感使其无法在第一时间构建好正确的家庭角色认知,心里产生了深深的不安全感,家庭归属感降低,独立意识和独立能力的培养和形成没有跟上。这种负面情感在赴异乡求学后被再度放大,地理上的现实距离会让其有“被遗忘”、“被排除”的悲观想法,从而愈演愈烈,情感上自我封闭,逐渐不愿意他人主动交流,拒绝融入集体。

对于小M而言,儿时家庭突遭的重大变故导致家庭结构缺损、家庭成员关系出现破裂,在这种情况下慢慢形成了一种对家庭温暖极度渴求而又“不敢”渴求的心理。在他的成长过程中会或主动或被动地接收一些其他家庭成员的思想和态度的影响,而随着学生自主意识的逐步形成和价值观、人生观的树立,又出现了自我思想态度与家庭成员的之间的矛盾对立。这种矛盾对立使得该生在经常处在理性和感性的纠结游走中,并成为触发心理问题的“雷点”。在与小M的多次谈心谈话中还发现,该生几次与家人试图深入交谈,最终都会变成被动“听教”,对家人拒绝承认自己心理问题的态度抱有“无奈”、“妥协”之感。长期的家庭温暖缺失使得该生变得沉默寡言,较难与他人建立信任感,心中压抑的情绪和纠结的痛苦无法得以适时排解和正确疏导,久而久之形成敏感、多虑、自卑的性格。

三、解决思路和方式举措

(一)主动约谈建立信任感,倾听共情拉进心理距离

尽管两名学生的原生家庭情况不完全相同,但同样都因此产生了安全感、信任感、归属感缺失的问题,所以在得知情况后第一时间主动询问关心学生的现状,沟通商定好面对面谈心谈话的时间地点,提前布置谈话场地,确保双方的座位距离得当、空间不会过于密闭使人有压迫感,适当准备了瓶装水、纸巾等物品。从学生近期的饮食睡眠、对新的学习环境和住宿环境的适应度、日常的生活习惯等较为轻松的话题逐步过渡到专业学习、上课出勤、期末考试等可能会让学生有些紧张的话题,在此沟通过程中掌握了学生现实面临的学业困难、对新住宿环境不适应等具体问题,从分析问题的角度引导学生自述出背后的原因,同时适时地用一些自身的实例,如“我大学入校时的经历”、“我和我的兄弟姐妹的故事”、“我父母曾对我的要求”等与学生建立信任感,产生同理心和同情感。在沟通的第一阶段,尽量不予以评价,更多的是有反馈地倾听(如体态上点头、微笑等)、适时共情。

(二)把握时机找准“破局”关键,对症下药把帮扶做到实处

在初步建立信任感和同理心后,明显感觉到学生的“话匣子”打开了,在得到共情“认可”的推动下慢慢说出自己当下最难受、最纠结的点。小Z因为之前从未有过集体生活经验,面对突然间的完全独立生活有手足无措感,恋家情绪越来越重,往日的“失宠”等回忆重上心头,同时在谈话中得知了小Z的另一个心结:因高考失利该生报考了合作办学专业,觉得自己是在花钱买学上。针对小Z的症结所在,详细帮其讲解介绍了专业发展、就业前景、师资力量、优秀学子事迹等,打消她的“失败者”想法,引导其正确认识大学生活与初高中生活的不同,并向其推荐了一些自己使用过的大学生活“小妙招”、“小经验”鼓励其尝试,并结合小Z及其家人的意愿、学校心理咨询师、专业心理医生的建议,也帮助其母亲办理了来校陪读手续。小M因刚复学不久一次意外生病住院,家人无一人陪伴的经历而再次陷入孤独、无安全感的情绪漩涡,针对这种情况我协调工作时间,陪同小M复诊、拿药,在这个过程中认真而又看似不经意地引导他正确看待、勇敢面对原生家庭关系及对自己带来的影响,与他聊聊爱好、职业规划、对生活的期待等,树立起一个初步的个人目标,让目标成为支持他的动力。同时,我诚挚且热切地邀请他来办公室的勤工助学岗位做学生助理,既能在课余时间找些事情让自己“忙起来”,也能补贴生活费,更重要的是小M在这个过程中有了“被需要”的感觉,渐渐地办公室的老师们都与他熟络起来,小M细心、记忆力好、爱整洁等优点也逐渐凸显。在面向两位学生的帮扶过程中,还充分调动了任课教师、室友、班级学生干部、班级同学等多方力量,力求在学业、生活、人际交往等各个方面给予他们积极生活的力量。

(三)全力实现家校沟通与合作,强调共同心理育人助成长

小Z和小M两名学生的心理问题根源都是原生家庭,因此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寻求家校良好沟通是必不可少的。在整个帮扶过程中,我多次与学生家长电话沟通、面谈、线上交流。小Z的母亲在首次得知孩子情况后便马上赶到了学校,带领小Z寻医、就医、治疗,后面又辞去工作来校陪读,整个过程中家校沟通与合作非常顺畅,小Z在母亲的陪伴、定期心理咨询、老师同学的关心下状态逐渐好转,尽管还存在一定学业压力,但总体还能够跟得上。陪读一年后因疫情原因其母亲没能在新学期再次来校,但让我们意外又惊喜的是小Z主动提出自己可以独立在校学习,按时服药,参加一些集体活动。经过一学期的观察,目前小Z的情况基本稳定。

小M在家校沟通的过程中始终存在着家长模糊心理问题的鸿沟,诊断结果、医生的专业讲解、相关科学论证等多番“证据”齐上仍无果后,我转变了沟通思路,转而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关键,定期沟通中与家长分享学生近期的进步和仍需关注的问题,引导其要多倾听孩子心声、多给予关心关怀等,并在此过程中“润物细无声”地不断“渗透”专业心理知识。尽管现在还是没有得到完全认同,但大大缓解了前期亲缘关系僵化破裂的情况,目前孩子与家里能够每周保持沟通联系,不再强硬拒绝。

四、经验启示

(一)大学生在高等教育阶段可能会“自带”着源自基础教育、家庭教育等任何一个阶段所积累下来的问题。这就要求高校学生工作者,尤其是辅导员,要把握住新生入学关键期建立学生档案,对学生的教育经历、家庭情况有初步的了解,高度重视入学心理测评等关键手段。面对因原生家庭带给学生消极影响而造成的心理问题,我们要有细心观察、有信心处理、有恒心坚持、有巧心变通、有爱心关怀。原生家庭问题可能存在很多“不足为外人道也”、“清官难断”的复杂情况,我们要秉持着一切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成才的信念去尽最大力量予以帮扶,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原生家庭关系和角色,完善自我意识和规划意识,用积极美好的人生目标和实际行动来与原生家庭“和解”。

(二)在心理危机预防处理中要重视家校合作和沟通,在家校共育环节要有意识强调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从日常的辅导员工作中可以发现,同样的教育问题如果能够得到家庭教育的支持和配合在推进时就会相对顺利,心理健康教育同样如此。心理问题是切实关系到学生人身安全和健康的大事,务必要加强家校沟通,携手共同帮助学生走出迷雾困境,加快处理的进度,提高处理效率。同时,在家校共育环节中要有意识、有重点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专业心理知识的普及,不可否认的是目前仍有部分家长对于孩子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够重视,也缺乏专业性的认知,简单化为普通的情绪问题,而往往这种情况下学生更易出现心理问题。学校心理健康中心、心理咨询师、辅导员等学生工作者可通过讲座、家长会、案例分享等方式在日常工作中强化面向家庭的心理健康教育普及,让心理共育“润物细无声”。

(三)要充分调动多方角色形成合力,共同帮助大学生摆脱心理困境。在对大学生心理困境的干预和帮扶过程中要做好角色分工,形成合力。辅导员、班主任等一线学生工作者要及时掌握学生思想动态,发现潜在心理危机,马上开展排查,如需心理医生、心理咨询师等专业人员介入要及时转接。同时,不要忽视朋辈帮扶的力量,要发挥好心理委员、心音使者等学生干部的作用,形成和谐友爱、互相帮助、共同成长的良好班级氛围。大学生心理问题处理难度大、突发性强,一定要运用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将帮扶措施落到实处,将关心关爱做得长久,建立起足够的信任感,化解学生的心理负担,起到真正的帮助作用。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