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研究丨浅谈建筑的艺术性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卡斯帕尔弗里德里希 理论研究丨浅谈建筑的艺术性

理论研究丨浅谈建筑的艺术性

#理论研究丨浅谈建筑的艺术性|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正如罗伯特·罗森布鲁姆(Rebrt Rosenblum)所说,19 世纪德国的浪漫主义绘画是孤傲与叛逆的象征,浪漫主义者崇尚大自然,从中获得崇高与力量。弗里德里希由于强烈的个人宗教意识,认定研究自然这一上帝创造物,是件虔诚的事。对他而言,风景绘画已经不仅是对自然的再现,更是把神圣的宗教信仰与大自然的风景结合在一起,他赋予了风景画神秘的象征与精神上的寄托。在他的画面中常出现十字架、教堂废墟、古老建筑以及带有神秘色彩的森林、溪水和光,这是他接近神秘自然的途径。弗里德里希多表现夜晚的风景,它与黑色一道暗示着潜意识中神秘的世界。与此同时,有一类建筑在 18 世纪末 19 世纪初的西方艺术中变得越来越举足轻重,那就是哥特式建筑。对于这类同时具有崇高性与神秘性的宗教建筑,弗里德里希有着自己独到的表达。他通过暗示的手法,更为强烈地让观者感受到哥特式建筑带有的宗教性,它们既是基督教信仰失落的漫长时期的见证者,又是幸存者。哥特式建筑拥有石头的自然性,尖顶又几乎与树叶及树枝的生长相同,因此弗里德里希笔下的建筑,像是从大地中生长出来、与石头共存,又像是森林的变形,教堂因此带有石头的坚固、永恒以及森林的挺拔、沉默。弗里德里希将建筑与自然的崇高性和宗教的神秘性融为了一体。弗里德里希 1813 年的画作《山上的十字架和教堂》(Cross and Cathedral in the Mountains)便是这种特征最著名的代表作黑色的哥特式教堂为画面中心,同样是黑色的枞树呈古典式的对称构图,在色彩和形态上不断和教堂形成一体,使得来自宗教的神秘性与来自自然的崇高性不断融合,赋予了画面厚重的力量和压迫感。画面的背景是一轮模糊的血月,弗里德里希通过对光的刻画增加画面的朦胧感,进一步加深飘渺神秘的宗教性。弗里德里希让光线从树叶间的缝隙中穿透出来,为建筑和枞树增加立体感,其与周围环境拉开了距离。正对着哥特式教堂的是受难的十字架,虽然画面中仅有这一个基督教的象征物,但一旦与枞树、岩石、水源连接,这些不同的风景对象就具有了象征含义。由于源自十字架的新生,由于枞树的坚忍不拔,也由于寄身于远处哥特式的幻景,一个更为精神而非物质的世界被弗里德里希用寥寥几物构建了出来。

3 密斯·凡德罗建筑中的抽象性崇高

密斯在 20 世纪 20 年代和 60 年代的作品在他的建筑生涯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密斯在 20世纪 20 年代开始了对摩天大楼的思考,1921年发表的对 20 世纪建筑带来巨大冲击性的设计——柏林弗里德里希大街高层建筑方案(the Friedrichstrasse competition lower)以及 1922 年发表的玻璃摩天楼的方案模型和同年发表的玻璃塔楼方案,这些都成为了当时轰动建筑界的创举。密斯同样用绘画表达自己的思想,他用炭笔表达所有建筑部分——玻璃与钢,笔触粗犷,对玻璃质感的描绘,散发出强烈的艺术表现力。密斯笔下的柏林弗里德里希大街高层建筑方案在形体上带有很强的精神性,尖角同教堂的尖券一样带有向上的力量与神性。尖锐的三角形平面与周围环境拉开距离,加强了建筑自身的孤立性与距离感。玻璃摩天楼是密斯对玻璃与光的思考体现,摩天楼高 20 层,每层用连续玻璃幕围合,外表曲线由许多短直线渐次改变方向连接而成,并且着重安排光在玻璃上的反射。正如密斯所说:“在做玻璃模型时,我发现主要效果是映像变化,而不是一般建筑物普通的光影变化效果。”“在玻璃模型中,我已证实,考虑光影变化对于玻璃建筑物的设计毫无意义。”密斯认识到玻璃具有两个美学特性,分别是玻璃的反射和玻璃的质感。因此密斯抛去了建筑的体量关系,弱化建筑实体的光影变化,而强化玻璃反射周围环境的映像,消隐自身的实体性。玻璃在室外反射自己以外的物象,而在室内由于光线的多重反射造成空间虚幻的感觉。密斯参加玻璃塔楼竞赛的方案是一幅用碳条绘制的巨幅素描(图 3),没有其它的颜色或是细节展现,只有粗犷的塔楼本体以及和周围已存建筑物的比例关系。这种极简画法下的玻璃塔楼,神似弗里德里希笔下那座神秘、沉默的教堂。在那之后,密斯在美国纽约和芝加哥先后建造的摩天楼西格拉姆大厦(1954—1958 年)和 IBM 公司大厦(1967—1969 年),都有 1922 年那幅巨幅素描的影子,由此可见,早在 20 世纪 20 年代,密斯头脑中已经形成了对于建筑的鲜明认知,即对于物质空间的不断提纯,对建筑体量关系的极致抽象,从而去掉繁琐的粉饰,展现建筑强烈的崇高性。

西格拉姆大厦

柏林弗里德里希大街高层建筑方案

4 从自然性崇高到抽象性崇高

为何密斯会产生这样的建筑理念以及为何选择玻璃与钢材,回看弗里德里希1813年所绘的《山中的十字架和大教堂》(图 1),便可窥见密斯建筑崇高性的精神根源。以西格拉姆大厦为例(图 2),大厦设计的每一步都能在《山中的十字架和大教堂》中找到对应的原型。在构图上,西格拉姆大厦与画中教堂都具有庄严的对称性,大厦表皮外露的钢架,宛如画中的铁十字架;玻璃映射出的映像则如画中被月光照亮的自然景物。密斯利用乌黑的钢料,将弗里德里希画中黑色的自然神秘性全部抽象到了建筑主体的结构中,黑钢蕴含着岩石的坚固、枞树的挺拔、十字架的深邃以及哥特教堂的力量。这种极致的抽象手法使得建筑主体没有任何赘述,显得沉默、挺拔。同时独立的塔楼与城市景观拉开了距离,如果从远处眺望有密斯建筑的风景,就会发现由密斯设计的黑色大厦,就像哥特大教堂在城市的景观一样,和周围景观在视觉上有着很大的距离和对比,使主体具有孤独与神秘的意向,而透明的玻璃则蕴含了弗里德里希对光线所有的信仰。画中,红色的月光从远处透过教堂的尖顶、透过细碎的枞树叶间隙,照向观者。密斯则让光线经过玻璃的反射和透射,穿越巨大的体量,以抽象的方式消隐建筑本身的实体性,使之神圣而神秘。

密斯早期住宅作品之一 Perls House 实景及平面

《山上的十字架和教堂》

结语

弗里德里希留给世界的浪漫主义,暗示着崇高的精神信仰被密斯所接纳。密斯的建筑带有 19世纪浪漫主义的沉默和悲壮。他赋予简洁的摩天大楼沉重的力量、神秘和永恒,他给予流动空间虔诚与坚定的精神暗示,密斯的建筑在功能和诗歌间达到了无与伦比的平衡。密斯将理性与感性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这位深邃的思想者极具灵感的艺术家,在百家争鸣的 20 世纪走出了自己的思想大道,成为时代的先锋者和开创者,他对于时代的影响延续至今。

[1] 王小红 . 密斯建筑轨迹探寻——从辛克尔到辛克尔 [J].建筑师 ,2009(5):29-36.

[2] 袁怡 . 看不见的城市——解读辛克尔的城市设计及其建筑设计的城市性 [D],2009.[3]Carsten Krohn.Mies van der Rohe——The Built Work[M]. DE GRUYTER.2014.

[4]Jean-Louis,Cohen.Ludwig Mies van der Rohe.Mies Van Der Rohe[M].DE GRUYTER,2011.

[5]Bernard Leupen. Frame and Generic Space[M].nai010 publishers,2013.

[6]Barry Bergdoll.Karl Friedrich Schinkel[M]. Rizzoli,1994.

[7] 肯 尼 斯· 弗 兰 姆 普 敦 , 弗 兰 姆 普 敦 ,Frampton, et al. 现代建筑 : 一部批判的历史 [M]. 三联书店 ,2004.

[8] 孙茜 . 论弗里德里希的浪漫主义风景画 [D]. 青岛大学 ,2017.

[9] 李玉川 . 弗里德里希的圣光 [D]. 中央美术学院 ,2016.

[10] 罗伯特·罗森布卢姆 . 现代绘画与北方浪漫主义传统 [M]. 桂林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11] 方振宁 . 崇高建筑论——路德维希·密斯·凡德罗与北方浪漫主义邂逅 [J]. 建筑技术及设计 ,2003(7).

杂志公众号:chinaacsc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