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是一部什么性质的书?我们今天为什么还要学习它?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占筮书是什么 《易经》是一部什么性质的书?我们今天为什么还要学习它?

《易经》是一部什么性质的书?我们今天为什么还要学习它?

2024-07-12 04:40|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一、《易经》是上古的占卜工具书

《易经》是我国最古老的典籍之一,同时也是我国最难读懂的书籍之一。几千年来,无数学者为探索它的奥秘而呕心沥血,积累了无数资料。旨在解释其内容、演绎其道理的著作之多,以“汗牛充栋”来形容仍嫌不够充分。但令人奇怪的是,直到今天,仍然没有人能将这本书的内容和性质说清楚。

有些学者依据所谓现代西方诠释学的理念,认为我们可能永远都不会有能被大家共同认可的、可以对经文内容作出正确解释的统一读本出现。因为现代诠释学认为,对任何一部人文经典的解读,都是历史视界和现代视界的融合。意思是说所有对人文经典的解读者,都会自觉不自觉地站在自己所处时代的文化视角依据其个性质气质对其作出解读。

在这个解读的过程中,总要会给经典增添一些本就不属于原经典的内容。这样,经典与对经典的解读总要存在一些人为造成的差异,导致我们永远不能看清楚它的本来面目。所以论断说,所谓人文经典的原始意义即使存在,也不在我们的视界之内,进入我们视界之内的经典,只能是经过解读者主观解读之后的文本。

如果这个理论正确,那就意味着我们可能永远都无法窥见到《易经》的本来面目了。但是,如果没有《易经》的本原面目,著作者原初的思想作基础,整个易学知识体系就不可能建立在牢固的基础之上。所以,也就不可能推导出有价值有意义的结论了。另一方面,著作者将自己的思想借助文字这一工具传递给后人,如果我们注定不能通过他所流传下来的文字来正确认识他的思想,那么整体文化体系的演变过程也就是没有意义的了。

所以,我们意见是,人文经典的原始本义一定是存在的,因为它是著作者赋予的。虽然后世解读者无法避免主观视界的影响而对经典赋予某些个体性的元素,但无限接近经典的原始本义应当是永恒追求的目标。虽然不存在绝对的客观,但尽量减少主观因素的客观还是存在的。所以,我认为被大家共同认可的、可以对经文内容作出正确解释的统一读本是有可能出现的,而且还应当作为我们研习《易经》的一个重要目标。

《易经》本经部分的内容并不多,只包含了六十四幅卦象,以及对卦爻象作出解释说明的五千多个文字。可就这点内容,对它们进行注解、解释的文字却多到无法言说,以至于形成一门叫作“易学”的学问。然而奇怪的是,这些卦象符号究竟代表什么意义?这些文字究竟讲了什么内容?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在学界却不能形成共识。公说公的理,婆说婆的理,是聚讼纷坛,莫衷一是。

为什么会这样?难道真的的后世的诠释者无法对人文经经典的原始本义作出正确解读?不是的。我认为,我们应该回过头想一想这样一个问题:我们立足于《易传》言论的基础上对经文作出解读的做法本身有可能是错误的。《易传》为我们提供了有关八卦来源、意义,及其与六十四卦之间关系的知识,一直是易学用于解读古经文的工具。现在的问题是,这个工具本身可能是有问题的,《易传》的作者可能并没有真正读懂《易经》,而我们立足于这些错误的观念,自然不能看清楚古经文的真相了。

我这个专栏的目标就是要抛开《易传》成见的影响,重新探索卦象来源、意义及其与六十四卦象之间关系的问题。对卦象的画制原理、代表意义作出新的解读,并在这个基础上对古经文内容作出诠释。大家将在这个专栏里看到,卦象的画制与我国早期的四气四象阴阳学说关联密切,八卦符号也不是用来标志天、地、水、火、风、雷、山、泽的符号,解释卦象需要复杂的理论和知识。比如,象、数、理、占等复杂内容,并不需要。

古人画制卦象,填写卦名、卦辞和爻辞等文字内容,究竟要做什么用呢?这也就是《易经》这本书的性质和用途是什么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原则上在没有弄清楚经文内容的真相之前是不可能给出令人信服的答案的。因为,如果你不知道它是什么,也不可能知道它如何用,用在哪里。

《易经》究竟是怎样一本书?传统易学对《易经》性质的讨论也很复杂,大约有七八种之多。比如,卜筮书、哲理书、历史书、科学书、百科学全书等等。也有一些调和的说法,比如本经是带有哲学色彩的卜筮书,经传是带有卜筮色彩的哲学书等。

但这些看法在我们彻底搞清楚经文内容之前,都只能是猜测。因为,书籍内容的性质决定了该书籍的应用属性。经文内容还属未知,其性质也将无从判定。所以,想要知识《易经》究竟是一本什么样的书,就要先搞清楚经文究竟说了什么。在得不到确切证据支持的情况下,对于其性质各种论断我们就不能轻易采信,更不能因此而左右我们的理智和判断。

在上古,盛行着卜筮活动。通过殷墟甲骨的发现,我们了解到商人事事都以卜筮决策。周距商不远,可以推测周代也同样盛行卜筮。所以也有人认为,《易经》是周代占卜师为人占问时所使用的技术手册,是古代卜从业者的工具书。

可以推想,在商周之际,如果有人想成为筮卜师,以为人卜筮为业。那么他就需要学习和掌握《易经》这本书里的内容。这其实与我们今天的职业选择过程是类似的。比如,有人想做医生,那么他就需要去医学院学习专门的医学知识和技能。

一位现代人只有在掌握了专业的医学知识和技能后,才能做成医生,从而为人诊治疾病。同样,一位古代人只有在掌握了《易经》内容后,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筮卜师,从而执业卜筮,谋求生计。所以,在上古时代,筮卜是一门实用技术,《易经》就是这一技术的教材或技术指导手册,它是筮卜技艺的专门知识和专业技能。

古人若要执业占卜就需要掌握《易经》这本书里的内容,这在古代文献中是有记载的。比《周礼》就讲:“大卜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一曰《归藏》,一曰《周易》。” 只是可惜《连山》《归藏》已经失传,无从论据。我们今天也只能依据《周易》来探讨古人的卜筮技术及其在古代社会中地位。

根据这些内容我们大致可以推测,《易经》是一部卜筮书。上古时代,卜筮是一种职业,也是一种技术。《易经》就是筮法技术的技术教材或职业者的指导手册。

商代龟卜所使用的龟甲

二、上古时期为什么盛行占卜?

人类社会的早期,占卜盛行并不是个别现象。西方的智者,如苏格拉底,也常常以占卜来决策事情。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上古时代会占卜活动异常繁荣呢? 你可能回答说,古人迷信鬼神,所以凡事都要求神占卜。但我要告诉大家的是,人类社会早期占卜盛行不能简单地归结古人迷信。为什么呢?我先同大家一起假想几个场景,观察一下占卜在这些场景中的实际作用和意义。

场景一

男主人出门,几天不见回来。家里的老婆和孩子,内心非常焦急,急切地希望获悉男人在外的状况。

在那个时代,地广人稀、道路不便,交通不发达,对于女人和孩子来说,出远门是很危险的事情。所以,不可能自己出门去找。那个时代,没有通讯工具,像今天的手机、电话等,所以也不可能直接与对方取得联络。男主人长时间不归,家里人十分焦急、恐慌,越想越后怕,所以她们急切地需要了解男主人在外的情形。可是,怎么办呢?

场景二

男主人出门不归,不是几天而是几年,甚至十几年。此时就不仅是家人为他担忧、恐慌的问题了,还有更为现实的问题。男人是整个家庭的支柱,没了男人就等于没了经济来源。女人跟孩子要吃饭,没有家庭经济来源,难道就只能等着饿死吗?

此刻,女人能否找个男人改嫁,使自己和孩子能生存下去。这类问题搁到今天,可以向法院宣告丈夫死亡,法院在公示若干年后就可以宣布她与丈夫的婚约自动解除,从而获得改嫁的权利。可是上古时代,如果没有发达的政治组织,女人又该通过怎样的程序获得改嫁的权利,而又不受到风俗、道德观念的谴责或制约呢?

场景三

有人生了病,不能从事生产,无法预知生死。在医药技术尚未发明的远古时代,古人应当怎样办?

在场景一的情形下,男主人长时间不归,老婆孩子必然要为他担忧。这种的忧惧的心情需要缓解,是客观的、迫切的。而且古今无异,类似的情形出到现在,也同样需要解决应对。而缓解家人忧惧心情的手段就是要获得男主人在外的消息。可是,在上古时代,交通、通讯等各种实用技术还没有发展起来,家人没有可以采取的手段和工具来获得该信息。

但在人们普遍信仰神明的上古时代,虽然没有便利的交通、便捷的通讯手段帮助人们应对这种困难,但古人认为有一种途径是可行的,那就是问神。因为神明在人们的心目中是至高无上,无所不能的。他能了知一切,家人想获取的消息,神明是知道的。所以家人想了解男主人在外的情形,就要去问神。但神明根本不存在,问神就是去问神明的代言人,巫觋、占卜师等。所以,古人去占卜的实质就是求神,让神明来帮助他们应对日常生活中的疑难疑难。

在场景二的情形下,客观上需要一个权威作出男主人不可能归还的决断,从而帮助女子获得再嫁的权利和自由。在人们普遍信奉神明的时代,神明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是至高上的,所以无论谁作出这一决断都不比上神明所做出的更权威,更能令人信服。于是,当古人遭遇了疑难疑惑,就要求得神明的指示,便成为必然、合理的选择。

在场景三的情形下,没有医生,没有对症的药物,但疾病的痛苦需要缓解也是客观的。在神明信仰时代,巫觋、祝告便充当起医生的角色。

所以,上古时代的神明信仰,卜筮活动,其社会职能与我们今天现代化的交通、通讯、医疗等技术、职业所承担的社会职能是相同的,它弥补了这些技术和社会职能的缺失。无论古今,人们在日常社会中常常遭遇到疑难疑惑是相同的,他们急需解答应对。现代的人用现代社会的先进文化及其发展出的各种技术去应对,而上古之个就只能求助于他们心目万能的神明。

所以,在上古时代,求神问卜是普遍存在的一种需求。正是在这种需求的刺激下,才发展出了各种旨在探问神明旨意的技术及职业,形成占卜盛行的社会现象。如龟卜、筮卜等。所以,求神问卜、占筮盛行是在人类知识和各种应用技术都不发达的条件下,所形成的自然、合理的文化现象。它是与人类知识和技术水平低下这一社会背景相适应的,可以推想,在各民族的早期社会历史中均存在一个普遍信仰神明、占筮活动十分盛行的阶段。

简单归纳一下 :由于人们对自然万物规律认识不足,生产生活中各项应用技术都不发达,所以当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遭遇到各种各样的疑难疑问时,便要请心目中万能的神明帮助来决策,这样便产生了时时事事都要探问神明意志的客观需要。由于这个需要普遍存在,便催生了旨在决断神明种种技术。巫觋、卜筮等活动便应运而生了,从而形成了占卜盛行的社会景象。

我们都知道,神明并不真实存在。所以古人也不会有关于神明直接经验,那么,从哪里获悉神明意志呢?古人假借某种介质,宣称神明会通过这些介质以特定的形式向人们显现他的意志。这种介质在占卜活动中称为卜具。卜具的作用就交通人神,将神明的意志传递到人们中间。

大家都知道,龟卜和骨卜盛行于商代,商人修制龟甲或兽骨,在其一侧钻孔,烧灼,另一侧便产生裂纹,商人称之为“兆”。商代的卜师就是通过看“兆”来决断神明的旨意。龟甲和兽骨便成了商人的卜具。商人之所以选择龟甲作卜具,原因是龟的寿命长,被认为有通灵的功能。选择兽骨,可能因龟乃海物,中原少得,退而求其次。

《易经》占卜是周人的占卜方法,这一占卜方法古文献称为“筮法”。“筮法”的卜具就是卦象,周人认为,神明的意志可以通过卦象显示出来。所以,《易经》六十四卦就是卜具的集合。周代的卜师是通过看卦象及卦爻辞来决断神明旨意的。

当然,我们也不能错误的以为,“筮法”只存在于周代,“龟卜”只存在于商代。商代似也有以“卦象”为卜具的筮法,有考古学的实物证据证明。周代同样通行“龟卜”,这在文献上也是可考的。

占卜活动适应于人类认识与技术不发达的特定历史时期,是那个时代神明信仰合理的、必然的产物,所以上古占卜盛行是自然、合理的文化现象,不能简单视作迷信。

古人坚信神明真实存在,所以才会为他们建筑宏伟的庙堂,并定期供奉和祭祀。古人相信神明全知全能,所以时时事事都要向神明请示。占卜的实旨是探问神明的意志,来帮助人们应对或决策日常生活中的各种疑问疑难。这种现象是神明信仰的必然结果。

伴随着人类对自然事物的认识进步,各种应用技术发展起来,神明信仰以及与之伴随的祭祀、占卜等事物也就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我将人类社会早期的神明信仰,及与之伴随的种种活动,称为神统治人的时代。我认为神统治人的时代是人类社会早期阶段的普遍现象,在不同民族的早期的历史中均有不同程度的存在。

三、《易经》是如何被用于占卜活动的?

《易经》的内容其实只包含六十四幅卦象及其文字说明。其中,卦象是主体,文字内容的作用是说明或解释卦象、爻象的意义,论断卦象、爻象的吉凶休咎属性,居从属地位。

六十四卦是周代筮法的卜具,周代的卜师通过看卦象来为人论断吉凶。所以,《易经》是筮法卜具的集合。六十四卦为什么能用于占卜?有人可能会说,因为卦象具有预测未来的功能,这恐怕也是大多数研易学者的观念。所以,就有很多人幻想着能通过研究《易经》而发现一个科学的新大陆。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