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博罗:葫芦岭下古韵悠长,打造文化旅游休闲区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博罗在线新闻 惠州博罗:葫芦岭下古韵悠长,打造文化旅游休闲区

惠州博罗:葫芦岭下古韵悠长,打造文化旅游休闲区

2023-06-17 21:53|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策划/统筹 陈骁鹏 马勇

  文/李海婵

  图/王小虎

  说起惠州博罗,不能不提到“二罗”——罗浮山和罗阳。“岭南第一山”罗浮山吸引众多游客登高赏景,罗浮文化历久弥新。罗阳文化却深藏于古城之中,鲜为人知,日渐被人遗忘。

  地处大湾区腹地的博罗县,是广东四大文明古县之一,拥有着3000多年前的缚娄古国文明、2200多年的建县历史。罗阳古城见证了博罗的历史变迁,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寄托着无数居民的情怀与记忆,更走出了数之不尽的贤士名流。嘉靖《惠州府志》称:“惠之才人至宋始著闻,盖自……张宋卿起博罗,遂为南粤倡。”

  近日,记者从博罗县获悉,当地正在实地调研古城的保护和发展,拟制定《博罗古城文化旅游休闲区总体规划》。“古城的灵魂与生命力在于历史文化,打好这张牌,方能激活古城的生命力。”相关专家建议,要挖掘好古城历史,保护好文脉基因,使其逐步成为博罗县对外形象展示的文化窗口。

  2022年10月12日《羊城晚报》A33版报道

  千年文脉始于葫芦岭,老街巷取名各有特色

  坐落在古城东侧,葫芦岭贝丘遗址公园一派热闹景象,随处可见居民散步。在葫芦岭观看朝霞日出,是明清“博罗八景”之一的“浮碇朝晖”。葫芦岭,又名浮碇岗。这里不仅是居民休闲娱乐的场所,还是一处新石器晚期贝丘遗址,至今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

  葫芦岭贝丘遗址公园成为古城居民休闲娱乐场所

  “博罗人的祖先,最早就是在这里居住繁衍。”土生土长的博罗文史专家邬榕添介绍,从山顶到山脚,随处可见灰白色的贝壳。这里曾出土了大量的石斧、石码、石锛等石器,以及夹砂黑陶、印纹硬灰陶等陶片,可见先民聚居人群之多,社会文明发展到了一定程度。可以说,罗阳乃至博罗文化,便是始于这座不大的山丘。

  葫芦岭一角

  在葫芦岭之下,金银湖波光粼粼,周围古屋鳞次栉比,充满着人情味与烟火气。古城居民和睦相处,保留着淳朴的民风。走在城内,青石板铺就纵横交错的古街老巷,道路干净整洁,曲径通幽……可感受到浓厚的历史文化气息。随处可见的精美墙绘、路牌“讲述”着昔日历史。

  秦时,博罗建县,属南海郡,当时的县治在梁化(今惠东县梁化镇梁化屯)。南朝梁天监二年(503年),析南海郡,置梁化郡。而博罗仍属南海郡,乃将县治迁至浮碇冈之西(今葫芦岭),在“罗阳”“博罗”两个县名之间,交替换用了近五百年。至南汉大宝元年(958年),复从“罗阳”改作“博罗”,一直沿用至今,1000多年再未易名。

  为了让民众能够安居乐业,明成化二十二年(1486年),城墙工程全线展开。据《博罗县志》载:“广二里,表一百二十步,周六百丈,高一丈六尺,厚一丈。为垣一千四百三十五。为门五:东曰安仁,南曰镇远,北曰太平,西曰银关,五曰安阜。”在城墙一统之下,县城民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安居乐业,博罗在东江流域树立起岭南重镇的形象。

  在漫长的历史中,人口逐年俱增、百业兴旺,形成了铁炉巷、米仓巷、卢屋巷、武当巷、石滩巷等特色巷道,古有“三街六十四巷”之说。巷名五花八门,以居民姓氏、地理位置、经营行业、人文特色等取名。

  古城历史名人众多,街道保持干净整洁

  曲折幽深的巷陌,隐藏古城深厚的历史韵味。据邬榕添介绍,这里的每条街巷都有独特的历史文化,走出了众多的历史名人。其中,不得不提的便是韩氏家族。

  古城街巷

  韩氏家族是一个典型的士大夫书香世家。在铁炉巷,一座饱经历史风霜的韩氏大宗祠默默屹立。这座保存完好的古祠堂始建于元代,历史悠久。

  相距不远的卢屋巷,有着近300年历史。这条长不足200米、最宽处仅1.60米的古巷也孕育出一批不同凡响的人物,其中有留美研究生,有著名北派山水画家、广州美术学院教授卢振寰等。“古城名人文化是博罗历史文化资源中的一块人文富矿!”邬榕添说道。

  走在干净整洁的古城中,随处可见精美墙绘,讲述着美丽故事。在铁炉巷,一幅铁匠打铁的简单黑白墙绘,附上“铁炉之名”的文字简介,让人对巷名由来一目了然。在众多墙绘中,还有一幅手绘的古城故地漫画格外显眼,形象地展示古城的文化,让游客居民们观一画就能读懂老城故事。

  在改造中,当地不仅修缮了古街老巷,还联合公安交警、城管、住建等部门开展整治行动。漫步古城,几乎没发现占道经营、乱搭建等现象,街道保持着干净整洁,保洁人员不时在街面巡查。罗阳街道相关负责人介绍,在整治过程中,大力清拆城区内沿街违规搭建的雨棚、广告牌等搭建物。此外,清理沿街占道经营、乱摆乱卖,依法整治塘滩路、环城路沿街多家批发零售商铺。联合公安交警部门对辖区的乱停乱放、无证驾驶等违法违规行为进行整顿。“每天路过干净的街道,看到好看的墙绘,心情都好很多!”居民林先生说,博罗老城经过改造,更加靓丽迷人,提升了居民的生活品质,获得老百姓的一致认可。

  古城街巷古韵悠长,干净整洁

  传承延续历史文脉,厚植传统文化底蕴

  近年来,关于博罗古城的保护与发展备受关注。保护和发展古城,不仅能留住城市的历史文脉,激活城市发展的内在动力,也是民心所向。博罗县文广旅体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当前《博罗古城文化旅游休闲区总体规划》正进行实地调研,项目将践行“传承延续历史文脉,厚植传统文化底蕴”原则,守住历史文化根脉。

  博罗古城湖光山色相映成趣

  为了更好地挖掘古城文化历史,此前,博罗县召开古城保护和发展沙龙,众多专家学者针对《博罗古城文化旅游休闲区总体规划》建言献策。会上,大家纷纷认为,不仅要提升与恢复面貌,更重要的是活化,需要传承好文脉。在具体实施过程,可遵循先易后难和示范带动的原则,全力把古城保护好、发展好。

  “一定要规划先行,在做好总体规划的前提下保护和发展古城!”华南理工大学广东旅游战略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数字乡村与文旅可持续发展重点实验室主任、教授、博导吴志才认为,需要挖掘博罗古城历史文化,推进古城复兴与城市品质提升,打造好博罗古城文化旅游休闲区,补齐县城新型城镇化短板,实现“老城市新活力”。

  “古城首先是本地居民的古城,其次才是广大游客的古城!”吴志才介绍,在古城整体保护中,要注意让当地社区参与到古城系列规划、政策决策中,还要广泛发动群众参与古城创新创业行动,让当地老百姓真正享受到古城保护和发展的实在福利。

  吴志才认为,古城保护需要遵循“三个共生”原则:居民生活与游客体验共生,践行“主客共享”,让“幸福居民、快乐游客”成为古城的靓丽风景线;社区更新与景区发展共生,统筹好社区更新与古城文旅发展的有机融合,创新古城历史文化与城市社区现代生活景观、生活方式的跨界融合,实现“城景一体”;在地文化与新兴业态共生,注重在地文化的挖掘与活化,引入新兴文旅业态,推进文商旅融合发展。

  接下来,古城该如何走出高质量的改造发展之路?吴志才提出,博罗古城是鲜活的古城,既要有烟火味又有现代气息。首先,要打造“宜居”古城,推进社区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宜居品质。其次,“古城的灵魂与生命力在于历史文化,打好这张牌,方能激活古城的生命力”。吴志才建议,要打造“宜文”古城,挖掘好古城历史,保护好文脉基因,使其逐步成为博罗县对外形象展示的文化窗口。同时,要打造“宜游”古城,活化利用在地文化,推进文旅融合发展,夯实好文化旅游产业承载力和市场吸引力。最后,要打造“宜创”古城,推进大众创新、万众创业,培育好文化创意产业。

  【链接】

  博罗新时代文明实践热潮涌动

  文/李海婵

  博罗,千年古邑,新时代文明实践成果丰硕。作为全国首批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和全国10个文明实践“先行试验区”之一,博罗实现了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的县域全覆盖,全面打通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关心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博罗大地焕发出勃勃生机。

  送文艺下乡丰富百姓文化生活,建乡村广播站宣传好家风家训,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博罗构建了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基地、点、户阵地县域全覆盖,形成了文明实践“1+10+N”宣讲队、“1+1+37+N”志愿服务矩阵,凝聚了全县近22万志愿者、约1700支志愿服务队,不断推动志愿服务理念、机制、活动和队伍等全方位深入基层。“群众在哪里,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就送到哪里!”相关负责人介绍道。

  “汉朝初授姓囊萤照读诗书继世振家声,宋代始开基豸史流徽忠孝传家绵世泽。石柱上的这幅门联,囊括了车氏的来源、家族迁徙……”在博罗县泰美镇车村村,一场别开生面的课堂上,已到耄耋之年的退休教师车应腾正在授课。他在有着630余年历史的车氏宗祠内,由古说今,从先祖车邦佑为官清廉的历史典故,讲到党风廉政建设。台下,学生、村民听得津津有味。

  这是博罗围绕文化资源、打造特色宣传和实践活动的缩影。一直以来,借助新时代文明实践东风,博罗挖掘传统文化这座富矿,提炼特色文化元素符号,让浸润于这片土地的文化基因为新时代文明实践提供丰厚涵养。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朱光宇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