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麂列岛国家海洋自然保护区管理局2022年工作总结和2023年及未来五年工作思路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南麂岛售票处电话号码 南麂列岛国家海洋自然保护区管理局2022年工作总结和2023年及未来五年工作思路

南麂列岛国家海洋自然保护区管理局2022年工作总结和2023年及未来五年工作思路

2023-08-24 14:24|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今年以来,南麂保护区管理局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全面落实省市县统一部署,以更高站位、更实举措、更严机制在国际化提升、多样性保护、环境整治、科普宣教、社区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

    一、2022年工作开展情况

(一)以项目申报为契机,加速推进国际化能级跃升。一是扎实推进国际重要湿地申报。聚焦国际重要湿地创建工作,全面、客观做好国际重要湿地范围划定,科学、真实填报好相关资料,高质、高效推进《湿地保护专项规划》编制,成功于10月21通过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审查并同意向《湿地公约》秘书处申请将浙江平阳南麂列岛湿地列入《具有国际重要意义湿地名录》。二是全力推进国家公园创建。依据《国务院关于国家公园空间布局方案的批复》(国函〔2022〕101号)文件精神,比照《国家公园设立工作指南》,针对性开展综合科学考察、社会影响评价、范围及分区论证、矛盾问题处置等工作,积极探索国家公园体制机制建设,加快推进南北麂国家公园创建进程,力争在“十五五”期间成功创建为我国首个海洋类型国家公园,为我国海洋生态保护贡献南麂力量。

(二)以多样性保护为重点,持续优化海洋生态环境。一是坚持开展生态监测。完成南麂保护区鸟类、水仙花、等边浅蛤和斗嫁䗩等生物常规监测,并配合国家海洋局温州环境监测中心站南麂监测站完成保护区浅海生境状况监测工作。二是扎实推进科研合作。与中科院海洋所合作开展院士专家工作站项目《南麂列岛大黄鱼病害纤毛虫快速检测与预警研究》,形成SCI论文1篇,正持续推进病害纤毛虫快速检测专利申请工作;与中国海洋大学合作完成院士专家工作站项目《南麂海域长牡蛎海大新品种及三倍体养殖技术研究》;与南京林业大学合作编制《南麂列岛国家级海洋自然保护区植物图鉴》,目前已正式出版;成功引进浙江大学博士薛诚与上海海洋大学王晓东博士进站培养,分别围绕碳资产管理和鱼类资源调查与评估开展专项研究,进一步强化基础研究工作。三是强化自身科研能力。启动南麂海洋科研中心建设项目前期基础工程,项目建成后将用于南麂大黄鱼、石斑鱼、贻贝等育苗、培育、科研、增殖放流等工作;持续推进南麂列岛国家级海洋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潮下带监测及蓝碳(初步)数字平台建设,进一步提高南麂水下生物多样性监测能力。

(三)以机制建设为根本,全力推进保护区管护工作。一是多举完善执法体系。今年以来,保护区海监支队从严把控新形势下海洋生态保护新标准、新要求,认真组织开展 “碧海”、“海盾”、“护岛”三大专项执法行动。今年以来,海监支队开展执法检查274次,其中海上执法98次,检查航程1990海里,陆上执法176次;共出动参检人员1390人次;立案5起,结案5起,移交海事局、资规局、公安局3起。同时,为进一步强化执法能力,提升执法效能,完成100吨级海洋监察管理船建设及2艘小型执法船建设,全力构筑海上安全防线;成功启动保护区执法用船鳌江停靠码头改扩建工程建设,及时解决执法用船停靠码头的问题,进一步提升南麂保护区管护能力。二是全力推动制度落实。正式挂牌成立南麂保护区社区村民巡护队,切实推动南麂保护区管理局“局、镇、村”三级立体管护制度正式落地,为纵深加强保护区执法能力建设,筑牢海洋生态防线打造“南麂样板”,贡献“南麂力量”。截至目前,发动60余人组件村级巡护队4支,每月开展陆海巡护不少于12次,宣传教育辐射面覆盖全岛。三是数字赋能生态蓝图。依靠数字赋能,在做好传统陆岛巡逻执法的基础上,完成“南麂大数据管理平台”和“水下监测平台”一期工程建设,进一步完善“天、空、地、海”一体化、可视化、精细化、智能化执法管理和生物多样性监测体系,填补南麂保护区潮下带生物多样性监测的空白,引领海洋类型自然保护区在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科研工作的开展。

(四)以科普宣教为路径,全面构筑生态科普阵地。一是多点开展活动。坚持科普宣教工作抓在日常,抓在经常,依托主题日宣传、局网站、微信公众平台、网络新闻媒体、志愿者服务等平台开展常态化宣传工作,全年累计编发推送信息200余条,开辟常规栏目“科普南麂”,推送贝藻类等生物知识80余条,持续加强南麂生物多样性知识普及;在 “5·22”国际生物多样性日、“6·8”国际海洋日、“11·3世界生物圈保护区日”等重要时间节点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开展“科普进校园”、进村入户宣传等系列活动,进一步增强公众参与海洋生态保护意识。二是创新科普模式。积极探索创新生物多样性保护意识宣传载体,创新研发南麂列岛潮间带大型海洋生物识别系统,针对南麂保护区潮间带大型海洋生物识别科普工作,全面展示南麂保护区潮间带大型海洋生物的生活特征、生物习性等需求开发APP识别系统,进一步提升社会大众对海洋生物的认知度,增强投身生态保护的自觉性和行动力。三是强化志愿服务。联合多部门举办“我和南麂有个约会”(第四季)——喜迎二十大 科普向未来活动,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海洋科普知识讲座、沙滩净滩行动、生态环境巡查等,在岛民和游客中营造了关心海洋、爱护海洋的良好氛围。

(五)以生态修复为抓手,构建一体化生态保护新格局。一是林相改造提质升级。持续推进海岛植物保护(一期)工程和沙滩资源保护与修复工程建设,恢复优化陆域森林植物群落,修复改造裸露山坡或山体,改善海岛陆域生态环境;加速推进大擂岛水仙花保护(二期)工程,在去年人工分株扩植水仙花实验1.5亩,长势良好的前提下,人工分株扩植水仙花11亩;完成《保护区绿化》规划编制工作,为下一阶段开展系统性保护与管理海岛植被及植物生物多样性提供科学的指导依据。二是鱼类生态修复阔步提升。积极开展南麂石斑鱼种质资源收集、保种和繁育技术研究,成功完成育苗工作,助力开展南麂海域赤点石斑鱼和其他海域赤点石斑鱼的种群关系研究;加速推进南麂列岛小黄鱼资源可持续利用技术研究,通过开展小黄鱼养殖生物学特性、肌肉营养成分比较和深水网箱养殖模式研究,进一步提升小黄鱼资源修复与利用。三是人居环境增绿增效。完成大山的葛藤、杂草、杂树进行清理约100亩;完成农村饮用水、垃圾生态化外运、海上泡沫浮筒改造等项目建设,根本解决了涉海涉岛环境污染问题;全面推进南麂保护区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定期对重点区域进行绿化苗木养护或补植以及垃圾清理等,大力提升人居环境质量。

    二、2023年及未来五年工作思路

2023年是南麂创建国家公园,深化国际重要湿地建设的开局之年,也是深化科研改革、科普创新、社区建设、管护提升的攻坚之年与关键之年。下一步,南麂保护区将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省第十五次党代会、市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秉持“向海图强、人海和谐、依海富民、开放共赢”工作要求,以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为核心,以推动生态产业发展为主线,以促进共同富裕为目标,团结清廉,守正创新,强基塑形,跨越赶超,奋力打造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可持续发展典范。

在具体工作中,南麂保护区将坚持走好“碧海银滩就是金山银山”海洋生态发展路子,共同绘就景美民富业强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六美图”。

(一)以“规划起笔”,绘就“执行有力”的“总体作战图”。标定《国家公园设立指南》主要任务和国际重要湿地创建标准,以规划为引领,在思想上“绷紧弦” ,在责任上“落到点” ,在要素保障上“拉满弓”,高质高效开展国家公园及国际重要湿地创建工作。一是完善制度保障。严格贯彻执行中央及省市县关于进一步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实施意见,深入实施海岛保护法、湿地保护法、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南麂保护区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建立健全生态补偿办法,制定完善南麂重点保护动、植物名录,推进保护区总体规划、南麂湿地保护专项规划等系列规划编制工作,从生态系统保护修复、重点动植物保护、生物安全方面筑牢保护之基,拓宽发展之路。二是强化组织领导。通过组建工作专班,加强统筹协调,层层压实责任,确保各项工作任务高质量、高标准完成。同时要强化与上级相关部门的沟通对接,积极向上争取更多要素支持。更要对标对表,全面梳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列出项目清单,全面补齐短板、强化弱项,充分统筹整合现有资源,确保创建工作万无一失。

(二)以“科研运笔”,绘就“精准细致”的“基础合成图”。秉持“保护生态链,探索新物种”工作理念,通过全面铺开现状调查,强化科研合作力度,推进国际科研交流,跑出科研人才提升“加速度”,实现监测体系、本底调查全覆盖。一是全面推进全域综合科学考察。在充分吸收以往科考和监测成果的基础上,开展生物多样性资源、自然地理环境、社会经济状况调查,特别是海洋生物要素调查、海洋环境要素调查,并进行系统的数据评估,全面、翔实地掌握南麂列岛海域海洋生物资源与陆域资源的现状、特点、空间分布特征以及变化情况,建立本底资源数据库,为保护区制定有效保护和管理策略,协调保护和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提供完整、准确的基础资料和决策依据。二是加快推进一体化监测体系建设。综合运用地面站点、水下监控系统等监测手段,建立功能齐备、互通共享、高效便捷、稳定安全信息化监测体系,构建海上、海下一体化生态监测体系新格局。全面开展浅海生境状况、潮间带大型底栖生物多样性、潮下带底栖生物调查与评估、海洋性鸟类、野生水仙花等监测项目,评估生物多样性和生物水平,筑牢保护区的管理根基。三是积极推动贝藻类基因库建设。启动基因库建设工作,在南麂列岛潮间带开展大规模、多尺度的大型底栖贝藻类物种采样,建立全面的、系统的南麂列岛潮间带大型底栖贝藻类基因库,并进行数字化归档,力争在10年内完成对南麂海域贝藻类物种资源的收集和整理,为后续发起国际化交流、合作、科研工作,推动海洋基因产业化提供有力支撑。四是不断强化科研人才队伍建设。持续推进与中科院海洋研究所、浙江大学等科研院校(所)合作,定向引进海洋生物学、生态学、养殖学及其环境学等领域专业人才。同时,建设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健全博士后培养机制,加大博士后科研保障力度,通过“外引内培”,全方位打造一支跨学科、多层次、创新型科研与监测人才队伍。

(三)以“管护行笔”,绘就“坚实可靠”的“立体防护图”。坚持立体监管,全力攻坚克难,以体系化、规范化、数字化建设,凝聚社区建设“向心力”,按下管护提升“冲刺键”,实现管护网络全覆盖。一是强化群防群护体系。全面推进“海上一支队伍管执法”改革,加快执法队伍整合,进一步完善执法体制,加强资源统筹,提升海洋依法行政执法水平。进一步完善南麂保护区管理局、南麂镇人民政府、各行政村“三级”立体管护机制,加强行政村义务监察管理队伍建设,打造一体化执法管护网络。二是提升数字化能力建设。深化数字转型,在充分发挥南麂岛大数据管理平台及视频监控系统驱动力基础上,全面推进南麂大数据管理平台(二期)建设,以行业应用为核心,切实把握实际开发需求,通过完善岛屿实时监视监测系统,打造资源和生态调查评价体系,进一步优化数字化管理内容,建立健全一体化数字运用平台,真正实现“天、空、地、海”一体化、可视化、精细化、智能化执法管理和生物多样性监测。三是补齐规范化建设漏洞。对照《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规范化建设》有关要求,加快建设保护区业务管理用房、鳌江巡护执法码头等项目,不断增强自身能力。

(四)以“科普助笔”,绘就“生动形象”的“和谐共生图”。以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大处着眼,小处着手,难处攻坚,细处创新,实现科普阵地全覆盖。一是推进科普阵地建设。从广达处着手,充分发挥南麂自然科普功能,全力推进标识标牌提升工作,实现科普标识标牌覆盖率100%,探索全域科普“南麂模式”。从精微处入手,深入挖掘南麂特色海洋文化资源,启动“贝藻王国”博物馆项目建设,打造群众认识海洋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的展示、体验、参与中心,全方位展示保护区地理区位、生物多样性资源及保护成果,并依托现有空间打造具有国际水平和南麂特色的海洋体验旅游项目,“点”“面”结合,寓教于乐,全面铺开海洋生物多样性资源及生态环境科普宣传。二是强化科普成果展示。持续深化科研成果应用,深挖南麂特色科普资源,编制出版南麂列岛国家级海洋自然保护区植物图鉴、海藻图鉴、贝类图鉴等系列图鉴,推进南麂生物多样性保护、维持海洋生态系统平衡和促进海洋生物繁衍生长等工作成果全面展示,把“硬”知识转化成为群众通俗易懂、喜闻乐见的形式,提升科学普及接受度。三是深化科普活动内涵。持续加大APEC海洋可持续发展中心协作,通过完善海岛各重要节点宣传设施,印制游客宣传手册、编写生态旅游解说词、开展网络新媒体宣传、科普夏令营、海洋知识讲座、海洋环保志愿者行动等形式,推动并丰富蓝色市民倡议,持续提高广大市民海洋生态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意识,争做蓝色市民。

(五)以“修复提笔”,绘就“色彩分明”的“生物多样图”。遵循生态系统自身整体性、结构性、多样性和组织性,通过一体化、创新化、有序化、重点化保护修复,切实强化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实现生态修复全覆盖。一是扎实推进一体化生态修复。秉承“山水林田湖草沙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原则,一体化深入推进裸露山坡或山体植被修复、外来入侵物种治理、淡水资源保护、退建还绿、大擂水仙花保护和修复等工程以及大沙岙、马祖岙、国姓岙等沙滩资源修复工程,实现全域覆绿、全面修复、全貌提升。二是创新开展贝类资源及藻场修复。针对海洋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需要,通过水体监测、择优选种育苗等手段,构建切实可行的斗嫁䗩、荔枝螺等重点贝类增殖放流技术体系,全面推进南麂海域贝类资源修复。开展大型底栖藻类普查,理清保护区及其周边海域当前大型底栖藻类生态状况,建立人工海藻船,完善藻场修复技术,积累维护海藻场经验,为后续建立大型海藻场建设和生态修复提供有效方案。三是针对开展鱼类资源生态修复。恢复大黄鱼自然资源,建立基因组重测序分析技术,筛选良种鱼苗和精确放流海域,开发智能定位标志、资源信息数字化监测等装备技术,提高大黄鱼等放流苗种的成活率;开展小黄鱼资源可持续利用技术研究,培育南麂列岛特色养殖新品种,优化丰富养殖品种结构,降低养殖风险,带动保护区渔民转型升级;针对赤点石斑鱼和青石斑鱼开展本地种质资源收集、保存,进行生殖调控研究,开展人工繁育试验,育成的苗种放流回南麂海域,以恢复石斑鱼自然资源;通过遥感技术、物理海洋锋面技术与渔业资源调查交叉融合,开展海洋与渔业综合调查,创建数字化孪生渔场,形成资源重建管理决策支持系统并有效重建并恢复南麂列岛海域大黄鱼自然资源。四是人工招引助中华凤头燕鸥恢复。积极推动中华凤头燕鸥(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极危物种,世界上最濒危的鸟类之一)繁殖群人工招引与种群恢复项目落地,通过选取合适的目标岛屿,开展人工改造、人工招引,分步骤建立中华凤头燕鸥和大凤头燕鸥稳定的混合繁殖群,视情况实施幼鸟环志及成鸟卫星跟踪器佩戴,以开展种群迁徙路线及动态、估算幼鸟存活率等研究,推进中华凤头燕鸥在南麂落地生根,进一步丰富南麂鸟类资源,为融入太平洋繁殖海鸟保护网络不懈努力。

(六)以“共富落笔”,绘就“金山银山”的“南麂富景图”。以富民项目为抓手,把南麂生态优势转化为资源优势、产业优势、经济优势,进一步释放生物多样性保护红利,让碧海银滩变成金山银山,实现民生红利全覆盖。一是精准发展生态养殖业。围绕“中国黄鱼,南麂出品”品牌打造,加强养殖技术研究和推广,合理规范养殖海区和行业标准,推动以南麂大黄鱼为龙头产品的生态养殖产业高效优质发展。二是高质量发展生态旅游。坚持走“生态、高端、极致、国际化”发展道路,加快谋划“四色”南麂建设,在整体蓝的背景下,加快建红色教育基地、四季四色网红打卡点等旅游新标的,探索打造环岛游、帆船基地等旅游新业态,完善配套设施,打造生态优美、景观丰富、特色鲜明的“国际化休闲旅游岛”。三是全面推进“重点村”建设。从严落实东方岙重点村发展推进机制,高质实施“三基三主”核心项目,全力打造景美民富的“碧海仙山·三色乡村”。四是加快推进岛民转产转业。推进“旅游+渔业(农业)”发展模式,鼓励岛民拓展经营项目,加快打造南麂海洋经济示范区,高质量建设南麂共同富裕示范区。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