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京华之孔庙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南门碑林陈列有六十一座清代碑捷请问它位于台湾省哪里 梦京华之孔庙

梦京华之孔庙

2023-03-18 08:54|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孔庙

庙在安定门内国子监之东,建有东西两牌楼。苍松古柏,森列阶墀,气象肃穆。清乾隆二年,改盖黄瓦,大成门外,有乾隆御制石鼓及历朝进士题名碑。正殿曰大成殿,祀孔子神位,壁悬清代历朝御书匾额。乾隆三十年,将周代礼器等陈设殿中。殿门外,有石鼓十座,径长尺余,高约三尺;周镌文字,脱落不清,传为周宣王之猎碣。但据《天咫偶闻》所载,则断为秦文公东猎时所制。庭右一井,俗名砚水壶。东西各有配殿,祀先贤先儒之神位。

甬路两旁,有清圣祖御制至圣先师孔子赞及颜、曾、思、孟四子赞。自鼎革后,新学倡行,儒教日衰。民国十八年(1929年)间北伐成功后,新学势力澎涨已极,孔子学说几全湮没。甚有指孔学为封建余孽。各地孔庙,多被摧毁,为孔教之空前大劫。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尊崇旧道德,于是儒学复兴。是年秋,国府派员赴曲阜孔庙,举行隆重礼典,全国景从。北平孔庙亦因之整饬一新,祭祀活动颇极一时之盛。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春丁祭祀,尤为隆重。

元封孔子碑文

庭中有元代石碑一,上刻诏封孔圣文云:“上天眷命,皇帝圣旨:盖闻先孔子而圣者,非孔子无以明;后孔子而圣者,非孔子无以法。所谓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仪范百王,师表万世者也。朕纂承丕绪,敬仰休风,沿追封之典,加号大成至圣文宣王。遣使阙里,祀以太牢,于戏。父子之亲,君臣之义,永惟馨香言之。圣教之尊,天地之大,日月之明,胥资神化,祚我皇元日月。”

北京孔庙,又名“先师庙”,位于北京孔庙位于北京东城区安定门内国子监街13号,为中国古代元、明、清三朝祭祀孔子的场所。始建于元大德六年(1302年),大德十年(1306年)建成,元大德十一年(1307年),北京孔庙立“加号诏书碑”,加封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宜王”。在孔庙大成殿内设圣位。面积2.2万平方米,明永乐九年(1411年)重建。明嘉靖九年(1530年),定孔子谥号为“至圣先师孔子”。改称大成殿为“先师庙”,大成门为“庙门”。塑像改为木主。四配、十哲神位改用木主。清顺治三年(1646年)丙戌科至光绪三十年(1904年)甲辰科,共开殿士科118次,取进士26795名,并在孔庙立碑118座。加上元、明两朝,共198座,碑上镌刻51624名进士的姓、名、籍贯和他们的名次。清乾隆二年(1737年),开始修缮北京文庙,将国子监文庙大成门、大成殿改用黄瓦,崇圣祠用绿瓦。清乾隆三年(1738年)春二月完工。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北京孔庙大规模地修缮,大成殿由七间三进,扩建为九间五进,双层飞檐、四坡五脊。工程尚未完成,清朝灭亡,但修缮仍继续进行,民国五年(1916年)才最后竣工。至此孔庙形成现有的规模和布局。1959年—1964年,北京孔庙临时改为北京市戏曲学校。1963年—1964年,北京孔庙临时改为北京市图书发行学校。2005年4月,北京孔庙进行一次大规模修缮,这次修缮以古建复原和维护为主,恢复清代的建筑规模和样式。

北京孔庙坐北朝南,面积2.2万平方米,古建筑面积约有7400平方米,有房屋286间。院落共有三进,中轴线上的建筑从南向北依次为大成门、大成殿、崇圣门及崇圣祠,主体建筑都覆以黄色琉璃瓦。

第一进院落是皇帝祭孔前筹备各项事宜的场所;第二进院落是孔庙的中心院落,大成殿是第二进院落的主体建筑,也是整座孔庙的中心建筑;第三进院落由崇圣门、崇圣殿和东西配殿组成独立完整的院落。

北京孔庙主体建筑顺次为先师门、大成门、大成殿、崇圣祠。前院东面有碑亭、神厨、宰牲亭、井亭;西面有碑亭、致斋所。两侧排列着进士题名碑。

先师门

先师门又称棂星门,是孔庙的大门,面阔三间,进深七檩,单檐歇山顶,基本上保留了元代的建筑风格,两侧连接庙宇的外围墙,门前立有琉璃牌坊及下马碑。

大成门

大成门是孔庙的第二道门,创建于元代,清代重修,面阔五间,进深九檩,单檐歇山顶。整座建筑坐落在高大的砖石台基上,院内青砖铺地,苍松翠柏,古树参天。中间一条笔直甬道通向大成殿,甬道两旁为十一座清代碑亭。甬道西南设有祭奠焚纸燎炉,甬道正中西侧还有一眼古井。甬道尽头是庄严的大成殿。中间的御路石上高浮雕海水龙纹图样,五龙戏珠。大成门前廊两侧摆放着10枚石鼓,每枚石鼓的鼓面上都篆刻一首上古游猎诗。这是清乾隆时仿周宣王时代(前8世纪)的石鼓遗物刻制的。

第一进院落东侧设有宰牲亭、井亭、神厨,用于祭孔三牲的宰杀、清洗和烹制。西侧有神库、致斋所用于祭孔礼器的存放和供品的备制。并有持敬门与国子监相通。

进士碑林

进士碑林陈列竖立于先师门内及大成门前院内东西两侧,共198通,气势自殊。其中有元代3通、明代77通、清代118通。碑上刻有进士姓名、次第与籍贯。明清两代科举考试中的进士及第者计51624人(含状元、榜眼、探花)。明朝时的知名人士于谦、袁崇焕,清末的林则徐和沈钧儒的进士碑,都可在此碑林中寻找到的。

大成殿

大成殿是北京孔庙的主建筑,是供奉孔子神位,祭孔时皇帝行礼的地方。这是一座下有月台,“九五”开间,红墙黄瓦,重檐庑殿顶的雄伟建筑。面阔九间,进深五间,双层飞檐,四坡五脊,通高33米,黄色琉璃瓦,顶部正脊两端均装饰龙形鸱。月台高于地面2米,月台由汉白玉雕云头石栏三面环绕,东西两端各有16级台阶,前级正中嵌有一块7米长、2米宽的大青石浮雕,石面上下雕有二龙戏珠,中间盘龙吞云吐雾。前檐装修为菱花格扇门窗,砖石台基四周出石护栏。

大成殿始建于大德六年(1302年),后毁于战火,明永乐九年(1411年)重建,清乾隆二年(1737年)将主殿殿顶改用黄琉璃瓦。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将殿由七间三进改为九间五进。殿内金砖铺地,内顶施团龙井口天花。殿中供奉孔子“大成至圣文宣王”木牌位,龛两边的楠木大柱,为乾隆御笔对联:“齐家治国平天下,信斯言也,布在方策;率性修道致中和,得其门者,辟之宫墙”。主位两侧分立有颜回、孔伋、曾参、孟轲四大弟子的配享牌位。此外于东西两边还置有十二哲的牌位,如仲田、朱熹等人。神位前置祭案,上设祭器。大殿内原挂有清朝历代皇帝的御题大匾,但至民国五年(1916年),均被教育总长范源濂取下,而改挂上黎元洪大总统手书的“道洽大同”之匾。清代时每年仲春与仲秋的两次祭孔活动,均在此殿举行。

大成殿院内东西两侧各有庑殿十九间,左右对称,布局完整。东西庑北端有东西掖房各十间,南端有祭器、乐器库各十二间,东西掖房及两库均为L形平面附属建筑。

崇圣祠

崇圣祠位于大成殿之后,原名启圣祠,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年),用以祭祀孔子的父母以及先代,清雍正元年(1723年)改名崇圣祠,由南而北有崇圣门和享殿。清乾隆二年(1737年)重修,并将灰瓦顶改为绿琉璃瓦顶。

崇圣祠面阔五间,进深七檩,殿前建有宽大的月台,月台三面建有垂带踏步各十级。殿内供奉孔子五代先人的牌位及配享的颜回、孔伋、曾参、孟轲四位先哲之父的牌位。东西配殿坐落在砖石台基上,面阔三间,进深五檩,单檐悬山顶,内奉程颐、程颢兄弟、张载、蔡沈、周敦颐、朱熹6位先儒之父。

御制记功碑

御制记功碑计14座,分别竖于大成门院内东西两侧的碑亭内。大成门外3座,大成门内11座,为清朝帝王的记事碑。如雍正三年(1725年)平定青海告成太学御制文碑等,以记述有关历史事件及所取得的功绩。

辨奸柏

辨奸柏是孔庙内最大的一棵柏树,相传是元代国子监祭酒——许衡所植,已近七百年的历史,至今繁枝盘错,挺拔苍翠。传说明朝奸相严嵩代嘉靖皇帝祭孔时,行至树下,树枝揭掉了他的乌纱帽,人们便认为柏树有知,能够辨别忠奸,因此称之为“触奸柏”或“辨奸柏”。

砚水湖

大成殿中心院落御道的西侧有一口古井,由青石板组成的花瓣形井台,石质井圈,因坐落在德胜门至安定门内一带的水线上,井水常溢到井口,水清浅而甘冽,称为满井。

相传,进京科考的举子们在孔庙拜谒孔子后,如饮井中“圣水”,便能文思泉涌,笔下生花。以井水磨墨,便会浓墨喷香,落笔如神。清乾隆帝特赐名“砚水湖”。

北京孔庙进士碑林共198通,其中有元代3通、明代77通、清代118通。

大成殿神位前置祭案,上设尊、爵、卣、笾、豆等祭器。大殿内悬挂民国时期“道洽大同”之匾。大成殿内的礼器、祭器、乐器皆为祭孔大典及平时供奉所用,多为清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的遗物,乐器有编钟、编磬、柷、敔、篪等。

孔子(孔夫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字仲尼,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出生于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被后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等,“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孔子的祖上是宋国的贵族,先祖是商朝开国君主商汤。周初三监之乱后,为了安抚商朝的贵族及后裔,周公以周成王之命封商纣王的亲兄长微子启于商丘建立宋国,奉殷商祀。微子启死后,其弟微仲即位,微仲是孔子的十五世祖。六世祖得孔氏,称孔父嘉。孔父嘉是宋国大夫,曾为大司马,封地位于宋国栗邑(今商丘夏邑),后来在宫廷内乱中被太宰华督所杀。孔父嘉子木金父,木金父生孔防叔,孔防叔的孙子叔梁纥就是孔子的父亲,叔梁纥为避宋国战乱逃到鲁国的陬邑(今山东曲阜)定居,其官职为陬邑大夫。

叔梁纥的正妻施氏,生了九个女儿却没有一个儿子,小妾为他生了长子孟皮,孟皮有足疾,叔梁纥很不满意。于是叔梁纥请求颜氏让她三个女儿之中的一个立为妾,颜氏念叔梁年老且性情急躁,于是征求三个女儿的意见。长女和次女都不同意,只有小女儿颜徵在愿嫁叔梁纥。

颜徵在时年不满二十岁,而叔梁纥已经六十六岁,年龄相差悬殊,两人为婚于礼不合,夫妻在尼山居住并且怀孕,故谓之“野合”。孔子在鲁襄公二十二年十月(儒略历公元前551年;格里历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关于孔子出生年月有两种记载,相差一年,一般依《史记·孔子世家》说。)申时于陬邑昌平乡诞生。

孔子生而七漏,头上圩顶(意为头顶凹陷),而又因其母曾祷于尼丘山,故名“丘”,字“仲尼”。

孔子建构了完整的“德道”思想体系:在个体层面主张“仁、礼”之德性与德行。德道思想体系是以性善论(“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为基础,以立人极(“三极之道”)为旨归,以人道与天道、地道相会通,人道中庸又适时之变为方 法 论的完足思想体系。

孔子的仁说,体现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礼说,则体现了礼制精神,即现代意义上的秩序和制度。人道主义这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对于任何社会,任何时代,任何一个政府都是适用的,而秩序和制度社会则是建立人类文明社会的基本要求。孔子的这种人道主义和秩序精神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思想的精华。

孔子的最高政治理想是建立“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大同”社会的基本特点是:大道畅行,“天下为公”,因而能“选贤与能,讲信修睦”,“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矝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阴谋欺诈不兴,盗窃祸乱不起,这是一幅理想化的传说中的尧舜时代的原始社会景象,也是孔子憧憬的最高理想社会。“小康”社会是孔子主张的较低的政治目标。“小康”社会的基本特点是:大道隐没,“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与这种贫富不均、贵贱不等相适应,产生了一系列的典章制度、伦理道德,“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立田里,以贤勇知”,相应地还要设“城郭沟池以为固”,由是,“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这种社会显然没有“大同”世界那样完美,但有正常秩序,有礼、仁、信、义,所以称为小康。这种社会实际上描述了“私有制”产生后的阶级社会的“盛世”。

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内容是“礼”与“仁”,在治国的方略上,他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这种方略把德、礼施之于民,严格了等级制,把贵族和庶民截然划分治者与被治者。打破了贵族和庶民间原有的一条重要界限。

孔子在中国历史上最早提出人的天赋素质相近,个性差异主要是因为后天教育与社会环境影响(“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因而人人都可能受教育,人人都应该受教育。他提倡“有教无类”,创办私学,广招学生,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对学校教育的垄断,把受教育的范围扩大到平民,顺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趋势。他主张“学而优则仕”,学习了还有余力,就去做官。他的教育目的是要培养从政的君子,而君子必须具有较高的道德品质修养,所以孔子强调学校教育必须将道德教育放在首要地位(“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孔子在教学方法上要求老师“有教无类”、“经邦济世”的教育观,“因材施教”、“启发式”的方法论、注重童蒙、启蒙教育。他教育学生要有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要谦虚好学、时常复习学过的知识,以便“温故而知新”、新知识引申拓宽、深入,“举一而反三”。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在南宋后并称“四书”。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论语》的语言简洁精炼,含义深刻,其中有许多言论至今仍被世人视为“微言大义”。

五四以后,围绕评孔问题的争论仍一直继续,最后由毛泽东作了科学的总结,提出:“中国长期封建社会中,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清理古代文化的发展过程,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是发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条件;但决不能无批判地兼收并蓄。必须将古代封建统治阶级的一切腐朽的东西和古代优秀的人民文化即多少带有民主性和革命性的东西区别开来。”“对于中国古代文化,同样,既不是一概排斥,也不是盲目搬用,而是批判地接收它,以利于推进中国的新文化。”并强调“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阐明了马克思主义者评孔的应持态度和方法。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