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戏曲到底美在哪里?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南海的美主要表现在哪里 中国戏曲到底美在哪里?

中国戏曲到底美在哪里?

2024-06-18 22:24|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一、音律美与语言美

戏曲语言由曲词、宾白、科介三部分组成。曲词是剧中人物的唱词;宾白是剧中人物的说白,一般是散文,分对白、旁白、带白等;科介是关于动作、表情、音响效果的舞台指示。

戏曲语言较通俗,多用口语,使演员易于表演,听者容易接受。雅俗共赏,蕴含音律之美,使人回味深远。如《窦娥冤》中的(滚绣球)用了“怎生”、“葫芦提”等口语。又如《长亭送别》的(叨叨令)用了大量的儿化词与叠音词。又如二人台中常用“乃斯伊訞嗨”等民间口语风格。

另外,曲词讲究音韵美。可以在规定的字数范围外添加衬字,以加强声情或弥补语义。语言多使用对仗句式,形式灵活多样。有隔句对、连珠对、重叠对、首尾对、衬字对等许多名目。例如:《哀江南》中(离亭宴带歇拍煞)共十七句,其中只有三句不对仗,其它句子都是对仗句。曲词的字数、赘韵、重韵、对仗的灵活运用,使得语言节奏鲜明,韵律和谐,具有流转回环的音乐美,可以达到因情赋声、以声传情的效果。不仅唱起来朗朗上口,听起来也悦耳动听。例如评剧《清风亭》“乌鸦尚有反哺愿,羊羔跪乳是天然。”二人台戏曲《双山梁》中“一对对鸳鸯一对对鹅,一对对毛呼噜噜花眼眼站在山上瞭哥哥。”《窦娥冤》中“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看贤愚枉做天!”

古代戏曲继承了我国古代诗歌情景交融、注重意境美的艺术传统,并结合戏剧的特点,使写景抒情成为表达思想感情,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长亭送别》被誉为写离愁别绪的绝唱,被认为是抒情艺术的典范,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它的情景真正达到“交融”的境界。全折以写景始、以写景终,通过暮秋郊外景色的点燃,构成萧索凄凉的氛围与莺莺的浓重离愁相融合,意境优美。如《长亭送别》中的(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燕南飞。晓来谁染林霖醉?总是离人泪。”《牡丹亭》中“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借景抒情,富有诗意,而且都押韵,清新自然,有音乐之美。戏曲语言贴近现实、幽默诙谐,具有较强的感染力,同时有较为细腻的描写,有较强的亲和力。

《秦香莲》剧照

二、 中国戏曲的色彩美

中国戏曲除了行腔、语言美之外,更注重色彩美。

每当人们想要了解一个事物,第一感官系统就是眼睛。中国戏曲的服饰、道具都充分的突出了这一特点,使用朱红、大绿的“中国色”来装饰和美化舞台,即突出了人物的个性,又烘托了演出氛围。同时还渗透了文明古国的古典之美、高雅之美、气质之美、内在之美。

在《心理学》上人们通常通过色彩来判定人物的性格特点。如红色象征热烈、大方、开朗;绿色代表希望、朝气、发展;蓝色象征广阔;紫色象征神秘;黑色代表严肃;黄色代表权力、财富、高贵;白色代表纯洁等等。中国戏曲将色彩的元素充分地利用在了舞台上,使他大放光彩。既展现了人物性格,又不失古香古色,将人物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

中国戏曲服饰,也体现了色彩美,如:皇帝是至高无上和权力的象征,使用黄色的龙袍;新科状元往往使用一色的大红袍表现出了传统的喜庆气氛,配以做工考究的刺绣,使整个舞台显出了祥和的氛围。悲剧一般使用蓝色、白色等冷色调。如《秦香莲》中的秦香莲则用蓝色白色,《窦娥冤》中的窦娥则身穿白色,一来显出了中国的“孝道”,二来显出了惊天动地的冤屈。

舞台背景图案多清新明快、亮丽自然。或是祖国的优美山川,或是怡然自得的田园风光。处处流露出中国色彩的手笔。

另外,由于色彩的明亮、色调的自然,弥补了白天演出没有灯光的缺陷,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

中国戏曲善用色彩还体现在戏曲的脸谱上,如:三国中的关云长,枣红脸膛,显出了他的刚直不阿、英勇威武、重情重义;张翼德、郑子明则乌黑脸膛,表现他英勇机智、胆大心细、粗鲁草莽的一面;曹孟德则是白色,显示出他大奸大诈的性格特点。丑角则更善于使用色彩,愚钝中深含机智、聪明中体现小贪、幽默中蕴含机警、诙谐中展现真情。中国戏曲的色彩随着文艺的进步也越来越广泛,真正做到了“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境界。

《牡丹亭》剧照

三、 中国戏曲的表现美

中国戏曲往往用想像、夸张的浪漫主义手法,通过奇特的艺术构思,表达现实的愿望或对理想世界的追求,以塑造人物,反映生活引人入胜。作品往往通过幻想等手段,来满足观众对美好生活与向往。甚至引入神学的某些片段来达到美好的需要,大多以弘扬正气为主题,最后达到理想的境界。

例如《窦娥冤》以超现实的想像,写窦娥临行发出三桩誓愿,感天动地,一一应验,表现他的冤屈之深重,反抗之强烈,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牡丹亭》写小姐杜丽娘在梦中与书生柳梦梅幽会,由梦生情、由情生病、由病而死、死而复生,她在梦幻中爱情最终在现实中如愿以偿。热情地歌颂了青年男女大胆追求自由爱情和坚决反抗封建礼教的精神,而且使全剧充满瑰丽奇幻的浪漫色彩,富于艺术的魅力。《白蛇传》通过人妖的爱情,讲述“人间自有真情在”这一不渝的真理。《清风亭》则是讲述周桂英之子被抛荒郊,被一年迈的夫妇收养,谁知十三年后被人认回,贪图富贵忘记养父、养母之恩。一朝皇榜高中,衣锦还乡,途遇养父养母于清风亭上,父母苦苦哀求他却不予相认,其父当场身亡,其母撞墙而死。最后他也遭雷劈而亡。该剧则活灵活现地通过白描的手法,阐述了人理道德。类似《好亲家》《接婆婆》等二人台小戏则教化人们尊敬老人、善待老人。这样的方式更能使人反省自己。

我认为中国戏曲就是一面镜子“演老百姓之所言,唱老百姓之所唱。从老百姓中来,到老百姓之中去。讲百姓身边事,照今朝人民心。”

还有一大类是表现青年男女追求爱情为题材的戏曲如评剧《刘巧儿》《花为媒》,黄梅戏《天仙配》等妙趣横生、巧夺天工。以英雄形象的豫剧《花木兰》、京剧《智取威虎山》《刘胡兰》等,热情的讴歌了中华民族为抗击外敌的英勇斗志和决心,为下一代学习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良好的素材。

《打金枝》剧照

四、 中国戏曲的古典传承美

中国戏曲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已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中国戏曲走向世界,世界认识了中国。同时,一些外国的友人也纷纷来到中国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其中有来自世界各地的人学习中国戏曲。一时出现了很多非洲的张飞、南美洲的关云长、欧洲的曹操、亚洲的典韦、拉丁美洲的包公、北美洲的展昭。中国的梨园戏院中京剧、豫剧、评剧、吕剧、晋剧、川剧、越剧、黄梅戏、河北梆子、二人转、二人台等剧种竞相开放,真正做到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繁荣景象。

中国戏曲不但继承了中国五千年的历史文化,还发展了古代文化,使人们清晰地了解了中国历史。这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之美。它要求我们不忘历史,把握今天。它架起了与各国文化交流、友好合作的坚实桥梁,起到了纽带的作用。

目前,国家教育部推行九年义务教育中正试行“京剧进课堂”的计划,这是很有必要的,要让下一代人将国粹传承下去,同时在挖掘、整理、补救、弘扬等各方面都有说不尽的好处。即使你不爱演戏曲、学习戏曲,至少能从戏曲中增加知识,了解中国文明的古典之美、语言之美、音律之美、服饰之美、礼仪之美。

中国戏曲是一部承载中国文明的“大百科全书”。翻开它会感染你、我、他;会教化一代、两代、数代。让人们在戏剧中感受美、分辨美、体会美、认识美所带来的享受。

作者|张少卿

原标题|《试论中国戏曲的美学特点》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