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全国前百强高新园排行榜出炉:北京占第一,深圳排名前三。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南昌高新区企业排名榜名单最新消息 重磅!全国前百强高新园排行榜出炉:北京占第一,深圳排名前三。

重磅!全国前百强高新园排行榜出炉:北京占第一,深圳排名前三。

#重磅!全国前百强高新园排行榜出炉:北京占第一,深圳排名前三。|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也就是说,若要超过苏州上半年1.97万亿的产值,上海6月份的工业总产值至少达到4700亿。

数据的背后,是苏州工业实力的不断跃升。

此外,赛迪顾问智能装备产业研究中心还指出,中西部地区有7个城市拥有两席及以上百强园区,其中6个为省会城市,彰显了中西部省会城市龙头带动作用。另外,对于中部地区来说,湖南省有5个园区进入百强,安徽和湖北均有4个园区进入百强,代表了中部地区发展的先锋力量。

山东突破口在绿色发展

山东共有6个制造业园区入围百强,分别是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济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青岛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潍坊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威海火炬高新金属产业开发区。

张凌燕告诉记者,整体来看,入围百强的6家山东制造业园区在经济实力和产业聚力两个维度表现较好,但在创新潜力和融合能力以及百强园区总量方面仍有待提升。

“创新潜力是拉低山东制造业园区得分的重要原因”,张凌燕说,“在创新潜力方面,山东6家入围园区平均得分为42.7,而广东这一得分为59.9;从研发投入支出占GDP的比重来看,山东6家入围园区的平均比重为3.95%,这一比例比广东低了1.65%;广东百强园区中高新技术企业有12000多家,是山东的5.5倍,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山东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偏少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从四大方阵来看,目前山东尚无制造业园区进入第一方阵。6个入围百强的山东制造业园区中,第二、三、四方阵分别占据3席、1席和2席。

“山东应推动相关园区在创新方面的突破,如借鉴广东省在加大研发投入、培育高新技术企业方面的经验,或者动态梳理重点产业的关键核心技术和攻关清单,通过立项、资金奖励等方式,组织实施相关重点产业链协同创新项目。”

多家高新区拿下历史最佳排位

该排名统计以上一年的统计数据和发展情况为基础,共有169个国家高新区参与考评,不少高新区也连续多年取得好成绩。

广州高新区作为首批国家级高新区之一,此次排名第五位,较2019年度排名上升一位,实现连续四年排名上升。

2020年广州高新区管辖区GDP实现近3700亿元,财税总收入超1300亿元、增长11.6%。

广州高新区内有华工、华师、暨大、华农等高等院校12所,有中科院广州分院、广东农科院等科研机构44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3个,各类科研人员2万多人,为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技术人才依托。

上海紫竹高新区自2012年起纳入国家高新区评价体系,在本次排名中跃居第二名,实现了9年“八连跳”。

南昌高新区实现连续6年排名上升,成为江西省唯一进入全国48强的高新区,较2014年前进了35位,创历史最好成绩。

国际化和参与全球竞争能力最高

综合四个考评维度,在榜单中排名前五的分别是:北京中关村科技园区、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深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苏州工业园区、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

从国际化和参与全球竞争能力方面来看,深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夺得第一则是众望所归。

深圳高新区始建于1996年9月,规划面积11.5平方公里,是国家“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的六家试点园区之一,是“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园区”和“国家高新技术产业标准化示范区”。

作为国际科学园协会成员单位和亚太经合组织科技园区,深圳高新区设立了“深圳国际科技商务平台”,深入贯彻实施市委市政府“走出去”战略。

目前已有25个国家和地区的36家海外机构入驻国际平台,在促进深圳对外科技经济交流与合作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使我们的技术进步不断融入到国际科技发展的大平台上。

作为我国科技与经济结合的试验田和示范区,国家高新区从1988年诞生之日起,就肩负了“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推动“科技与经济结合”、“创新和创业结合”的历史使命。

珠海高新区在168个国家高新区中升至第33名

在企业创新成果产出效率,企业研发投入力度,企业品牌建设等方面表现突出“争先进位”工作取得新突破

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升

高新技术企业总数首次突破1000家达1031家;

唐家湾主园区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535家,预计全社会研发经费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7%;

拥有珠海市独角兽培育库入库企业48家,占全市45%;

建有省级以上工程中心72家、企业技术中心38家,5家单位承担2020年广东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项目;

司迈科技荣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全志科技荣获“十大中国IC设计公司”奖;

健帆生物获得第21届中国专利优秀奖并入围“2020中国品牌500强”;

光库科技宇航级器件助力“嫦娥五号”探测器成功落月。

特色主导产业持续壮大

围绕市委市政府打造五个千亿级产业集群的重大战略目标,构筑“3+X”特色产业集群。

制订出台集成电路、生物医药和科技创新等专项政策,成立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办公室。

集成电路产业规模达24.89亿元,逆势增长20.1%,设立IC设计产业孵化基地;

生物医药和医疗器械产业规模达62.38亿元,近五年年均增长率超20%,谋划建设生物医药产业专业园;

智能制造和机器人产业规模达110.95亿元,占整个高新区规上工业总产值33.48%,建成国机机器人科技园、香山海洋科技港等载体资源;

在数字经济、海洋经济、新材料、智慧视觉等领域做强做大一批细分领域产业集群。

科技平台载体加快建设

建设“天琴计划”、南方海洋实验室等科研平台,加强关键共性技术、颠覆性技术联合攻关和产业化应用;

珠海中科先进技术研究院创新科技园正式奠基,珠海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创新中心高性能计算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投入使用;

UIC、云洲智能等共建协同创新中心,UIC产学研基地已孵化9家科技企业;

创新创业载体持续拓展,拥有孵化器12个,孵化载体面积达117.6万平方米,珠海清华科技园连续4年被评为优秀(A类)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港澳科技成果转化基地获评广东省粤港澳科技企业孵化器。

人才队伍体系增量提质

制订实施珠海高新区人才“凤凰计划”,编制区主导产业紧缺人才目录,搭建一站式人才服务平台。

2020年设立全市唯一院士工作站,建立省级博士、博士后工作站3家;

新增入选国家项目人才2人、省项目人才1人、市高层次人才46人;

入选市创新创业团队8个、青年优秀人才67人,约占全市1/3。

举办系列人才招聘活动,在疫情形势下采取空中招聘与线下引才相结合方式,举办人才招聘对接活动6场,达成就业意向500余人。

港澳创新合作不断深化

深度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贯彻落实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实施方案,聘请港澳科技顾问推动港澳产学研合作。设立1万平方米的港澳科技成果转化基地,打造港澳人才“1元创业空间”,截至2020年底,共引进培育港澳人才项目31个,累计引进港澳人才80多名。推进澳门科技大学研究生院正式落地,与澳门大学合作建设平行孵化器。

重点领域改革实现突破

构建“纵向领导体制清晰、横向联动协调有效”的管理机制,成立“一区多园”大党委和统筹办公室,印发考核评价、资金管理、基金设立、品牌打造等“四梁八柱”改革配套文件。设立每年2亿元高质量发展专项资金和首期2亿元的珠海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基金。推进《珠海经济特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条例》制定,将高新区高质量发展体制改革纳入法治化轨道。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