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周末×华为阅读|对话领读人:在阅读中,读懂自己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南方周末杂志好吗 南方周末×华为阅读|对话领读人:在阅读中,读懂自己

南方周末×华为阅读|对话领读人:在阅读中,读懂自己

2023-12-23 02:51|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德国作家赫尔曼·黑塞曾用这么一句话来形容阅读,“世界上任何书籍都不能带给你好运,但是它们能让你悄悄成为你自己。” 通过阅读,我们才能被疗愈、被抚平、被唤醒、被丰盈。

在第二十七个世界读书日,南方周末与华为阅读联合发起“百人领读,品阅好书”的阅读号召活动,邀请六位不同领域的嘉宾作为本次活动的领读人。跟随领读人的步伐,以书为阶梯,一同被新知识填补,为新景色停驻,和新朋友同行,和更好的自己相遇。

文|意西

领读人,就好比阅读道路上的先行者,最终引领你寻找到值得阅读的书籍。

将万事万物绘于笔下的画家,从书籍中品味诗意与山河;从业17年的文学杂志编辑,在每天的阅读中发现值得复读的好书;投身于公共史学传播的历史学者,因一本历史著作打开了一扇职业大门;坚持写作二十年的作家,在阅读中培养出人生观与价值观;每日和知识打交道的图书馆馆长,透过书籍看到万物生长的规律;写非虚构报道也写虚构小说的人物杂志主笔,找到了可以一直读下去的“永恒之书”……

这六位领读人也许和你有同样的职业轨迹,又或者只是跟你共享了同一个兴趣标签,但他们将阅历沉淀,以更深厚的时间为标尺来选择好书,再带领你一同扎入书海徜徉。

1、“可读可品、可悟可佩,是谓好谓”

许江曾被称为“集诗人的遐思、画家的激情、理论家的敏锐、演说家的风采于一身的优秀油画艺术家”,作为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美术学院原院长,他不仅在绘画领域有着很高的造诣,同时也是一位饱读诗书的阅读者。

缘于吴冠中先生的一句“艺术最高的境界是诗”。许江的枕边书桌就逐渐被和诗相关的书籍占领。像徐复观的《中国艺术精神》,这类枕边好书已经被翻阅过不下数十遍,它们常给予他写作上的启悟,他称它们为“写作中的义理工具书”。

从去年至今,许江反反复复在品读《诗与它的山河》。在阅读中,他跟随作者萧驰先生一同探秘诗家山河。“这种山河对诗人的浸润和淬炼,铸造出中国诗家扎根于山河的诗的美感、诗的品格、诗的风神,”许江说,透过这本书,他看到了“中古山水美感的生长”。

许江认为,一本好书需要满足这八个字:“可读可品,可悟可佩。”何为可读可品,既要别开生面,叙事生动,又可反复吟咏,其语瑰玮,其据深邃,让人在深味之中,品得文心,品得义理。就像《诗与它的山河》一样,既可以让读者了解诗歌,还可以反复吟诵品读。那么何为可悟可佩呢,许江进一步解释道,因一本书,激发出对生活生命的感悟,复又了解其作者,为其学术、胸襟、人生阅历所倾佩。至此,就达到了一本好书的最高境界。

阅见新知,品得美感,发人深省。在许江看来,“阅读给人带来的改变太大了,它是人的集观看、思考、联想、批判、深味、妙悟于一体的智性方式。不可或缺!”也正是因为阅读有其重要性,读者才更应该对书的形式和载体保持一种开放的心态。许江是这么看待电子阅读的,“电子书、纸质书原是载体的不同,其内容都是如上所说的书。手机上的阅读带来的感性的方式直至感性的便捷。长期的便捷的满足,对人的心灵的深度和厚度是有影响的。”

2、“好书重读,已成为我的阅读常态”

如果要用一句话描述自己的职业,徐则臣觉得,“为人作嫁,手留余香”这八个字最符合。身为《人民文学》的副主编,同时也是一位在小说领域摸爬滚打了多年的作家,徐则臣的两份职业都需要极高的审美力和判断力。这种美学素养离不开大量的阅读,自然而然,书就成了包里的常客。 在徐则臣看来,作家可以被分为这样的两类:一类带着极度的理性来分析、阐述自己的世界观,一类爱讲故事,把遐想空间交还给读者去体会,哥伦比亚作家马尔克斯属于后者,他代表的拉美文学是徐则臣颇感兴趣的领域之一,马尔克斯的作品、有关拉美文学界作家轶事的书,都在他的涉猎范围内。“不一定要是严肃文学,或者是高头讲章,读书也可以很放松。” “重读已成为我的阅读常态,”徐则臣说。把那些有深度的、有疑问甚至是怀疑的书,拿来再读一遍,会有不一样的收获。在刚开始的时候,阅读状态可能是孤立的。慢慢地书读得多了,我们就可以把“厚书读薄,薄书读厚;大书读小,小书读大;古人读“活”、今人读“古”。把书读大,是指从一本书中琐碎日常的事情,发现宏大的、抽象的道理;如果我们把抽象的、宏大的,落实到很小的细节,这样就可以把大书往小里读。”徐则臣觉得,好的书籍是值得一读再读的。 和以往读书方式不一样的是,徐则臣最近刚用听的方式,再次“读”完《静静的顿河》,一本既描绘了苏联时期哥萨克人日常生活、讲述了内战期间社会阶层斗争的经典作品。“现在经常在日常通勤或散步时听书,沉浸式的阅读,一大段时间投入进去。有时候会为了多听一点一直在外走两三个小时舍不得回家,非常的享受。”徐则臣分享道。

 3、“你读的书,塑造了你自己”

自称“阅读量也没有特别高”的张宏杰,在中国人民大学担任教师的第二年,就因借阅了两百余本书而“荣登”当年图书馆借阅图书最多的教师榜榜首。“每天主要的事就是阅读,”张宏杰说。2020年,他参加华为阅读在北京举办的领读人活动,和读者分享了一本关于牧民故事的书。不仅是纸书,张宏杰也提到,如今的很多阅读都依靠新的阅读设备、新的阅读方式,电子化阅读也为自己提供了很多便捷。 提到对自己意义重大的一本书,张宏杰选择了《万历十五年》,他的史学启蒙之作。读完这本书后,本科学财经的张宏杰在报考研究生时转向史学研究,成为了一名研究公共史学传播的学者。 和大部分一开始对历史不太感兴趣的人一样,张宏杰也觉得,“历史给人的感觉,都是比较枯燥乏味、写法比较刻板的。”而阅读《万历十五年》这本书,张宏杰才发现原来历史也可以这么有趣。“这本书用一种散文性的写法,讲了人的复杂性,让我觉得历史是很好读、甚至是很好玩的。” 一本好书,成为了他人生方向的新灯塔。张宏杰认为好的书籍需要满足两个条件:文字的表达既自由又活泼,让人能够毫不费力地读下去;书的内容可以给人以启发、以新知,甚至颠覆原有的观念。 “某种程度上,你选择读什么样的书,就是在选择成为什么样的人,”虽然张宏杰自觉没有体会到年轻人挂在嘴边的内卷,但他认为,“不论对哪个年龄的人来说,读书都是塑造人格最直接的方式之一。”

4、“人生不同阶段,想看的书是不一样的”

“二十年,”提起自己成为作家的这些年,笛安表示,“以前认为同一件事情坚持二十年,过于漫长。现在回头看,倒没有想象

的那么艰难。”落笔之前,阅读是必要的步骤。早在两年前,笛安就曾参加华为阅读在成都举办的领读人活动。对于阅读的意义,笛安这么说道,“与其说这是一种习惯,更不如说阅读已经成为了生活的一部分。”

直到现在,她都还记得自己在十四五岁读《双城记》时所受到的震撼。“很简单,就是要做个好人。这类经典的作品给人以精神上的鼓励,是每个时代的人都需要的。”笛安回忆道。近些年来,她更偏爱阅读历史社科类的书籍,“像以史景迁的《王氏之死》为例的社科类书籍,它可以给你提供一种看待事物的视角。”笛安说。 在人生的不同阶段,阅读的偏好会随之改变,每个人对好书的标准也不尽相同,但笛安认为,所有的好书都有一个共同的特质,“在读完它之后,也仍然会时不时想起它的某个细节、某个场景、某个片段,那么它就可以被称为一本好书。” 处于这个“内卷”时代,拥有了独处的能力,也许就能更多地向内审视自己,找到自己的节奏。“我觉得能看书的人都能独处,”笛安说,“把自己交给这本书的几个小时,就像一个角落一样。以书为媒介,独处一阵,这也不失为一种减少焦虑的办法。” 有的时候书不在身边,笛安也会在手机上阅读。她认为,阅读不分形式,“只要它是给人的阅读提供方便的,就是好的。”

5、“打开一本好书,就是打开一个美好的世界”

不在图书馆,就在去图书馆的路上,张秋的职业可以说是和图书、和阅读直接相关。作为清华大学图书馆副馆长,张秋将自己的工作简要概括为三组词,“知识组织、知识传播和知识服务”。

“打开一本好书,就是打开一个美好的世界”,这是张秋忠爱阅读的原因之一。事物的表面可以轻易占领感官,但是其本质与内核,需要抽丝剥茧地去触达。掌握了道理,视野就会更宽阔。因此,即使是阅读这件看似再日常不过的事情,张秋也觉得,也需要学习和掌握有效的方法。

《如何阅读一本书》就是一本蕴含着阅读哲理的好书。书中将阅读称为一种主动的、个性化的、同时也是有迹可循的行为。自觉自主地去看书,加上有效阅读的方法,可以让我们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这些方法就好比一根杠杆,能够撬起整个阅读宇宙。这本上个世纪 40 年代首次出版的书,在今天仍然有其价值。张秋认为,“通过对阅读方法和阅读理念的学习,加上持之以恒的深度阅读实践,我们可以找到自己喜欢的图书,找到适合自己的读书方式,建立自己独有的阅读世界。”

在忙碌的工作和生活中,如何做好时间管理、如何充分利用各种时间进行有效阅读是摆在我们每个人面临的难题。在这个问题上,张秋认为,正如“总有一个比你忙的人正在锻炼”一样,“总有一个比你忙的人正在阅读”。特别是在“快时代”更需要“慢阅读”,只有真正沉下来、慢慢下来,才能真正享受阅读的美和阅读的好。

6、“我偏爱读书的荒谬,胜过不读书的荒谬”

当被问及如何用一句话概括自己的职业时,蒯乐昊这样回答:“主业写非虚构,写报道,二十年。副业写虚构,写小说,五年。” 不论是作为《南方人物周刊》的总主笔,还是一位写小说的作家,她从不掩饰自己对读书这件事的偏爱。 和很多爱看书的人一样,不论是旅途还是出差,书是一定要随行的。“三天不读书,内心就有犯罪感,”蒯乐昊这样形容道。工作性质使然,出差是常有的事,书也成为行李箱的常客。但常有因工作太忙而没时间看的情形出现,于是“负重变成徒劳,只剩下懊丧”。但她后来在书中看到一个诗人也有相似的习惯,只不过诗人安慰自己:剑客带剑出门,也不是每次都要拔剑相向的,重要的是那种剑不离身的感觉。想必书傍身旁,也是这种满足感。 如果需要选出一本最有意义的书,蒯乐昊会毫不犹豫地选择《红楼梦》,甚至当进入“去孤岛只能带一本书”的荒谬假设之中,她的答案依旧是唯一且坚定的。“对我来说,它是永恒之书,因为可以永不厌倦地看下去。” 就像《红楼梦》能让人透过一本书看时代、看历史、看人性,获得无限启发一样,蒯乐昊认为,“真正的好书,是在你已经读完之后,它给你的东西却依然没有结束,甚至才刚刚开始。好的书籍会散发光芒,但更好的书籍是,读完它之后,你会散发光芒。”

7、与领读人同行,品阅精品好书

在茫茫书海中与六位领读人同行,共同读书、品书,在阅读中挖掘自我,读懂自己,享受品阅好书带来的无穷乐趣。 随着科技的发展,更便捷的电子书、听书等电子阅读方式,打破了阅读的时空界限,随时、随处阅读也已成为阅读新常态。 当你因鞍马劳顿感到疲倦时,可以从《万物有灵》中获得抚慰;当你陷入迷茫不知所措时,可以从《向上生长》中找到通向答案的路径;当你囿于自我的渺小感到无能为力时,可以从《全球简史》中获得更开阔的视野。从2017年至今,华为阅读邀请23位专注于不同领域的文化名人担任华为阅读·DIGIX读书会领读人,在领读人书单上留下了许多不同领域的精品书籍……不论是想要觅新知、悟人生还是寻找一片思想自由的净土,你总能在华为阅读这座掌上图书馆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好书。

精品书单

不论是在早晚高峰的通勤路上,还是在运动散步的放松时间里,你都能通过华为阅读,用听书或者电子书的方式,为自己寻找一片属于自己的思想圣地。通过选择护眼、夜间模式等来匹配当下场景的阅读体验,在沉浸式的阅读氛围中,享受品质阅读;又或者以应用内配备的各种智能小工具,如批注、检索、语言互译等功能,让阅读更轻松、便捷,提升读书效率。 对于纸质书爱好者,华为阅读还搭载了墨水屏以提供纸感阅读体验,在护眼的同时结合仿真翻页功能,带来类纸感的阅读享受,让用户能随时随地品质阅读。世界读书日期间,华为阅读为读者准备了免费领取10天华为阅读VIP的福利。应用内的海量精品好书可以满足读者对个性化的阅读追求,同时媲美纸质阅读的相关工具设计还能提供全场景阅读体验。

正如西班牙作家、2010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所说,不读书的人将度过贫乏的一生。华为阅读希望通过百万书库以及人性化的阅读体验,让阅读不只是定下的

一条目标、一句口号、一幅蓝图,而是一种行动。在阅读中,我们终将遇见更好的自己。

(专题)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