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风骨还是毒鸡汤?如何读懂2023南方周末新年献词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南方周末最轰动的文章 有风骨还是毒鸡汤?如何读懂2023南方周末新年献词

有风骨还是毒鸡汤?如何读懂2023南方周末新年献词

2023-06-23 04:48|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0 分享至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南方周末》将一年一度的新年献词做成了一个品牌,应该说实属不易。有据可查,南周新年献词始于1997,其中留给读者印象深刻的三篇文章,分别是1998新年献词《让无力者有力,让悲观者前行》、1999年新年献词《总有一种力量让我们泪流满面》、2009年新年献词《没有一个冬天不可逾越》。南方周末献词体通过回顾过去一年发生的新闻事件,将新闻事件、人物以符号化的形式,抽象化的表达,建构一种集体记忆,赋予其某种意义。

在河观舆 | 出品

转载请注明出处

2023新年献词一如既往地延续了“献词体”风格,文笔隽永,用词考究。“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出意外,互联网上对待2023年南周新年献词的评价,众口难调,既有溢美之词,也有表达某种不屑、轻视之言,认为其堆砌词藻、文风矫情,逻辑和观点散落,或者是视其为烂鸡汤,发出“现在的南方周末早就不是以前的南方周末”的喟叹。我看到有大v评价:鸡汤已然抚慰不了受伤的心,早日挺过苦痛,才是最现实的希望。

无论是溢美之言,抑或是嘲讽、挖苦,两种判断和感受我都能理解,作为一名职业写作者,我认为能读懂献词的也就读懂了,读不懂的也就读不懂,关键还是在于如何去理解,以及理解的角度罢了。我来讲一下我读南周献词的感受。

首先,读第一遍的时候,我先看了部分网友的评价,这种先入为主的阅读的确带给我对献词整体上一种判断偏差,辞藻堆砌、凌空蹈虚,没有讲出,或者是不敢讲出事实究竟是怎样,一种欲说还休的犹豫和踟蹰。

比如开头几段提到的“风雪中的牧羊人”“康乐村的握手楼”“返乡路上的富士康人”“业主间传递的布洛芬”,这些符号化、标签化的地点和人物群像背后,他们遭遇的是怎样的悲惨境遇,转场的牧羊人失联于风雪、城中村里被双手反绑跪地的“羊城维纳斯”、冒着凛冽严寒徒步返乡的富士康人还有岁末年终一粒难求的布洛芬。2023南周献词将这些新闻群像拎了出来,但是行文至软,点到为止,没有继续追问“何以至此”的勇气和力量。

我在自己的朋友圈中表达了对2023南方周末的不满,有同仁留言:再追问下去就发不出来了。这种担忧当然不无道理,但是反过来想,讲真话就不能被发表,简直是太无道理。所以,细细一想,为了能够见报,为了能够被世人看见,变通一下表达,以另一种姿势提醒人们过去一年发生的那些不可思议、违背常识与法治的见不得光的事、荒谬的事、奇葩的事,不至于被遗忘,也是一种智慧的转圜。但是为之付出的代价和牺牲也是很大的,不啻于被阉割。我能够感受到南方周末献词团队的尽力而为,实属不易,浅尝辄止的背后是小心试探。毕竟还是要在夹缝中求生存。

带着一种理解和共情再读第二遍,发现了几处十分智慧的表达。比如“软肋亦是脊骨”,如果评“年度十大新闻语言”我强烈推荐“软肋”上榜。“他的软肋其实是XX”这句出自北京某社区工作人员之口一时“语惊四座”,仿佛稍不顺从某些人的意,时时刻刻都面临被拿“软肋”来威胁的境况,这与发生在山东平度的一镇党委书记“举全平度之力,我豁上了,有一百种方法刑事他儿子”有异曲同工之妙。“尊重常识”“尊崇法治”这是南方周末2023新年献词开出的“药方”。“相信常识才能保卫常识”“法治是全社会的最大公约数”这些振聋发聩的语言不知能否再度唤醒那些装睡的人。

综上,既是我对《南方周末》2023年新年献词的评价,不足之处欢迎批评指正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阅读下一篇/ 返回网易首页 下载网易新闻客户端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