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论坛2013】“中国与世界环境保护四十年”分论坛综述之一:媒体、公众参与环境保护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南方周末历任总编 【北京论坛2013】“中国与世界环境保护四十年”分论坛综述之一:媒体、公众参与环境保护

【北京论坛2013】“中国与世界环境保护四十年”分论坛综述之一:媒体、公众参与环境保护

2023-06-19 21:01|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2013年11月1日下午2点,2013年北京论坛“中国与世界环境保护四十年:回顾、展望与创新”分论坛的第一场在钓鱼台国宾馆八方苑四季厅举行,本场的主题为“媒体、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张世秋教授作为主席主持论坛。

环保部宣教中心主任贾峰先生首先作了题为“中国媒体与公众参与:实践与挑战”的报告。在报告中,贾峰分析了大众媒体环境责任的演变过程,并对中美两国媒体进行了对比。他同时强调,获得知情权、表达权、监督权等,以达到全民环保是公众参与环保问题的最主要的形式,面对一系列挑战,使媒体自律,促进公众有序地参与是发展公众参与环保问题的一条很好的出路。

随后,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编导胡劲草女士以“从监督到启蒙——面对环境问题,媒体可以做什么”为题进行了发言。胡劲草首先向国内外嘉宾以及与会人员介绍了《新闻调查》这一档节目的背景和发展,随后用几个《新闻调查》中比较成功的几期节目作为案例对“面对环境,媒体可以做什么”这一问题进行了诠释。她提到了农村垃圾分类、城市生态河流以及江豚灭绝等几期节目,从正、反、人性等各个角度剖析了公众对于环保的作为和看法以及媒体在其中可以起到的积极作用。

同样作为媒体人的《南方周末》绿版总监朱红军先生则以“市场化媒体环境报道的责任与困惑”为题,回顾了中国体制内与市场化媒体在环保问题报道上的发展历程,着重介绍了《南方周末》创办“绿色新闻叠”的背景与初衷,并讲述了自己在《南方周末》从事环保相关问题报道的经历与思考。他强调,媒体应该同时发挥监督与倡导的作用,并承担起在环保问题上的教育责任。

在本场主题发言的最后,来自美国德克萨斯州A&M大学的刘新胜博士和非营利性组织“中外对话”(China Dialogue)的创始人、总编伊莎贝尔•希尔顿(Isabel Hilton)女士分别就“中国环境问题的公众关注”和“环境保护的公众参与与信息获取”进行了报告。刘新胜通过对中国国家和各省的数据进行分析,发现城市居民对于环保问题的关注不仅仅与其社会人口特征和与环保问题相关经历有关,也受区域宏观经济状况、地区环境风险和当地政府对于污染治理的投入有关联。希尔顿女士则通过介绍欧洲环境署(European Environment Agency,EEA),着眼地球(Eye On Earth),德国观察(German Watch)等西方多个环保组织来分享了世界和欧洲在公众参与环保问题上的经验。

 

 讨论现场

 

 

 

 

在短暂的茶歇之后,由贾峰先生作为主席主持了一场圆桌讨论与互动。首先,来自德国沟通与网络咨询股份有限公司(Communications & Network Consulting AG)的海尔姆特•康慈玛(Helmut Kranzma)先生以“大型建设项目中的公众参与和沟通”(Public Participation and Communication for Big Infrastructure Project)为题进行了展示,以“斯图加特21”事件为例讲述了面对公众参与所引发的群体性事件时新的解决思路。随后,北京环境交易所董事长杜少中先生,大自然保护协会张可佳女士以及前面的各位演讲嘉宾一起就“如何推动环保的公众参与”、“如何发挥媒体的新闻监督作用”以及“如何破解多输的决策困局”三个问题进行了探讨。

张世秋教授最后总结道:“在一个利益冲突、价值观冲突和文化冲突都十分激烈的时代,各个利益相关方如何通过各种努力去化解冲突而非激化冲突是当今社会需要通过智慧来解决的很重要的问题。我相信今天所有的讨论一定会有助于中国长期的基于科学认知基础之上的民主决策过程的发展。”

编辑:拉丁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