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康区电子信息产业“十四五”发展规划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南康人气高的地方 南康区电子信息产业“十四五”发展规划

南康区电子信息产业“十四五”发展规划

2024-07-10 12:23|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南康区电子信息产业十四五规划

赣州市南康区工业和信息化局

二〇二十二

前  言

在“十四五”开局之年,我国将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南康区委、区政府将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适应新发展阶段,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西和赣州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省第十五次党代会、市第六次党代会和区第三次党代会精神,聚焦“做示范、勇争先”目标定位和“五个推进”更高要求,用好《新时代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意见》,贯彻落实江西省工业强省战略、赣州市工业强市战略和南康区工业强区战略。

电子信息产业是南康区工业的重要主导产业之一,经过培育发展,以触控显示、磁电功能材料为代表的电子信息产业已初具规模。南康区电子信息产业虽然具备了一定的发展优势和产业基础,但仍存在产业规模较小、主流领域缺乏基础、骨干企业实力弱、产业链不完整、配套环境不完善、技术创新不足、核心环节缺失、产业布局散乱等突出问题。加快发展电子信息产业,对于南康区把握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的历史机遇,拉动经济增长、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促进社会就业,都具有重要意义。

电子信息产业是国民经济战略性、基础性、先导性支柱产业,也是当今世界创新最活跃、带动性最强、渗透性最广的发展领域,发挥着经济增长“倍增器”、发展方式“转换器”和产业升级“助推器”的关键作用。电子信息产业是江西省“工业强省战略”确定的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突破方向之一。

在世界经济环境加速变化,新一轮科技革命持续发酵的形势下,电子信息产业日益成为重塑全球经济发展模式的主导力量。未来几年是南康区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实施产业创新驱动、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南康区电子信息产业加快调结构、上规模、建链条,打造江西省电子信息产业聚集区的攻坚时期。《规划》立足赣粤电子信息产业带的发展和2019年初出台的《京九(江西)电子信息产业带发展规划》,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引领,重点发展触控显示、磁电功能材料、智能家居三大优势板块,不断引导区域内企业合作互动,互相促进,形成触控显示、磁电功能材料、智能家居三大产业体系,打造具有持续内生成长动力的区域产业协作生态圈。

“南康将按照党代会擘画的宏伟蓝图,把解放思想置于万事之先,以超常规的举措、超常规的行动,全面融入大湾区、加快建设新南康,全力争当建设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的排头兵。”本规划编制依据国家、省、市有关产业政策、规划《信息产业发展指南》、《京九(江西)电子信息产业带发展规划》和《南康区主攻工业三年再翻番的实施意见》等相关上位规划,同时参考和借鉴了全球主要电子信息产业聚集区发展历程和经验编制而成。《规划》是指导全区电子信息产业未来五年进一步做大做强的行动纲领,是电子信息产业领域编制其他专项规划的重要依据。

规划期为2021年至2025年。

目  录

前  言

第一章  南康区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环境及基础

1.1  国际国内电子信息产业现状与趋势

1.2  沿海地区产业扩张转移趋势与特点

1.3  赣州市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现状与特点

1.4  南康区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现状

第二章   发展思路

2.1  指导思想

2.2  发展原则

2.3  发展定位

2.4  发展目标

第三章   发展重点与主要方向

3.1  触控显示屏细分产业链

3.2  磁电功能材料细分产业链

3.3  智能家居细分产业链

3.4  南康区电子信息产业重大项目建设

第四章  载体建设

4.1  产业布局

4.2  创新基地建设管理模式

4.3  打造生态示范基地

第五章  产业发展重点任务

5.1  扶植培育龙头企业

5.2  完善招商服务体系

5.3  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5.4  完善升级公共服务平台

5.5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和技术保障

第六章  产业发展支撑体系建设

6.1  电子信息产业研发设计与展销

6.2  物流支撑

6.3  金融服务

6.4  科技创新服务

6.5  信息服务

6.6  职业教育和人才开发

第七章  保障措施

7.1  加强组织协调

7.2  健全政策支撑体系

7.3  拓宽融资渠道

7.4  创新招商引资方式

7.5  强化人才支撑

7.6  增强创新能力

7.7  强化资源供给

第一章  南康区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环境及基础

1.1  国际国内电子信息产业现状与趋势

电子信息产业具有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污染少等特点,被全球各主要国家作为战略性发展产业。随着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快速演进,新一轮技术创新引领产业新变革,全球信息产业技术创新进入新一轮加速期。单点技术和单一产品的创新正加速向多技术融合互动的系统化、集成化创新转变,创新周期大幅缩短,硬件、软件、服务等核心技术体系加速重构,新业态、新模式快速涌现,我国信息产业实现跨越发展的战略机遇窗口正在打开。与此同时,全球信息技术与制造、材料、能源、生物等技术的交叉渗透日益深化,我国已形成的局部技术优势将面临新的挑战。

1.1.1  国际电子信息产业概况

从电子信息产业总体态势来看,始自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已经触底反弹。电子信息制造业的发展与下游电子产品市场紧密关联,2014年以来,随着发达国家市场经济形势的逐步回升以及新兴经济体市场的快速增长,全球电子信息产业经历了触底反弹,呈现复苏回暖的发展态势。

从全球电子信息产业分布发展历程经验来看,全球电子信息产业格局目前已经进入调整阶段,美国、欧洲和日本等

发达国家经济体依然是电子信息产业的主导,继续保持技术研发和产品设计领域优势,包括中国、印度、马来西亚等在内的新兴经济体,依托其生产能力和工艺水平的不断提升,在世界电子信息产业中的地位不断上升,并逐步向电子信息产业链的高端环节升级。

从国际电子信息产业特点来看,技术更新更快,研发成本提高,对技术体制和标准的依赖度越来越高,产业关联度和渗通性增强,技术与产品跨界创新趋势明显。同时,行业细分中产业链垂直协同分工明显加强,产品生命周期缩短,产品研发投放迭代加快。

从国际电子信息产业总体发展趋势来看,一是成本导向与创新导向在产业竞争中愈演愈烈;二是产业梯次转移仍然呈现层次分明的国际分工体系,全球产业集聚和分工趋势进一步深化;三是3C融合数字化产品渐成主流,行业边界模糊;四是市场分布逐步向亚太地区(除日本外)扩散。

从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分布发展历程经验来看,美国仍然占据着全球电子信息产业高端。其中以美国硅谷为代表,被称为世界上最具创新能力的高技术产业集群。第二是韩国和日本,韩国是全球信息产业第二梯队的代表,通过实施外向型经济战略实现经济起飞。其市场经济相对发达,法规体系相对完善、生产要素全球化程度较高、与发达国家在技术、市场方面联系紧密。日本政府在二战以后即充分认识到电子信息产业在未来社会中的特殊地位,十分重视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通过政府与企业界的通力合作迅速摆脱美国的技术制约,实现飞速发展。第三梯队是我国台湾地区,台湾通过实施外部型经济战略,以产业链细分中的代工起家,同时重视政府与企业的持续研发投入实现了经济起飞。台湾的信息产业从1980年开始一直高速增长,用不到20年的时间,使其硬件工业发展成为在全球仅次于美、日的第三大提供者,计算机硬件产品中有多项在全球排名第一。

1.1.2  我国电子信息产业概况

电子信息产业具有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污染少等特点,随着以平板电视、智能手机等为代表的市场热点产品的发展速度进一步加快,电子信息产业对社会变化影响力日益加大,并被全球各主要国家作为战略性发展产业。 随着家用电器、智能终端、消费电子等为代表的电子产品的爆发式发展,助推了电子信息制造业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在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向平稳增长转变的背景下,电子信息产业保持着较快增长。

电子信息制造业有着低消耗、无污染、研发快、高增值等特点,吸引着一大批人的目光,大力发展电子信息制造业,加速国民经济的稳步提高,是我国实现后发赶超、跨越发展的重要机遇。

随着经济一体化的到来,电子信息制造业逐步渗透到亚洲地区。作为最早接触、接受电子产业的国家之一,中国一直保持着活跃的状态。从改革开放至今,我国的电子信息制造业的发展极为迅速。已经逐步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一大命脉,也是提升我国国际竞争力的一大重要支撑力量。

2019年,我国正式迎来了5G商用元年。2019年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3%,增速比上年回落3.8个百分点。2019年,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累计实现出口交货值同比增长1.7%,增速比上年回落8.1个百分点。

2020年,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7%,增速比上年回落1.6个百分点。12月份,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4%,增速比上年回落0.2个百分点。2020年,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出口交货值同比增长6.4%,增速比上年加快4.7个百分点。12月,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出口交货值同比增长17.3%,增速比上年加快15.4个百分点。

图1-1 2019年12月以来电子信息制造业增加值和出口交货值分月增速(%)

2020年,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实现营业收入同比增长8.3%,增速同比提高3.8个百分点;利润总额同比增长17.2%,增速同比提高14.1个百分点。营业收入利润率为4.89%,营业成本同比增长8.1%。12月末,全行业应收票据及应收账款同比增长11.8%。

图1-2  2019年电子信息制造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情况

2020年,电子信息制造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同比下降1.5%。12月,电子信息制造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同比下降2.0%,降幅比上月扩大0.1个百分点。

图1-3  2019年12月以来电子信息制造业PPI分月增速(%)

2020年,电子信息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2.5%,增速同比降低4.3个百分点,比上半年加快3.1个百分点。

1-4  2019年12月以来电子信息制造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变动情况(%)

1.1.3  我国电子信息产业趋势

人类社会经历了机械化、电气化、数字化时代,正在向智能化时代演变,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和产业发展模式逐步被颠覆。“智能”已逐渐成为全社会所熟知的概念,智能技术、智能产品、智能服务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

1、加快突破核心技术,夯实智能化发展基础

瞄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未来产业发展制高点,围绕智能信息产业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布局建设国家创新中心,加大对计算机视听觉、生物特征识别、复杂环境识别、新型人机交互、自然语言理解、机器翻译、智能决策控制等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力度,大力支持智能芯片、智能传感器、智能操作系统、智能控制系统等软硬件产品发展,支持人工智能领域的高端服务器、关键网络设备、网络安全技术设备、中间件等基础技术产品开发,优化创新资源配置,打造全产业链协同创新机制,切实增强智能信息技术和产业的发展能力。

2、促进融合配套发展,打造智能信息产业体系

把握智能化发展趋势,推进电子信息产业模式创新,围绕产业链促进融合发展。以智能化消费需求为导向,着力推动软硬融合、制造与服务融合、网络与产品融合,大力发展智能可穿戴设备、智能汽车、智能无人系统、智能服务机器人、智能家居产品等智能消费产品和智能工业机器人、智能制造解决方案等行业智能化产品,强化产业链各环节配套发展,建立健全智能信息产业体系。

3、开展智能化应用示范,激发传统产业新活力

发挥智能信息产业对“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等国家战略的支撑作用,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大力发展工业智能传感器、智能工控系统、工业机器人等核心技术产品和智能装备系统。深化智能信息技术与农业、医疗、交通、能源、金融、安防等行业领域的融合,加快人工智能技术在家居、汽车、无人系统、安防等领域的推广应用,积极发展智慧医疗、智慧交通、智能电网、智能安防等服务,积极开展典型智能化应用示范,加速传统产业由信息化向智能化转型,带动实现新发展。

1.2  沿海地区产业扩张转移趋势与特点

产业会逐渐向着资源配置效率更高的形式发展,产业集群实为资源配置的一种较高形式。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区域布局和产业转移战略正在各地政府规划引导和市场资源配置两方面力量作用下加速。一方面,现有的电子信息制造业基本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面临着边际增长效益递减;另一方面,中西部地区发展基础不一,在承接产业转移时因地制宜,各取所需要。同时,东部地区电子信息加工制造业向外转移的前提在于其新兴产业能够及时填补增长空间,避免经济衰退,这就需要对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转移进程进行长远规划、超前布局、统筹协调,积极做好产业布局与产业转移的调整、对接与协调工作。

1.2.1  日韩台产业扩张转移

日韩台电子信息产业正在逐步升级,向高科技、高附加值方向发展。日韩台要成功地实现这种产业结构的调整,离不开全球化战略,尤其是离不开经济正在高速发展、潜力巨大的中国市场。由于地缘、文化等方面的优势,中国会继续成为日韩投资的热土:

1、日韩台正处在产业结构高度化阶段,许多传统工业部门尤其是制造业部门,由于深受国内劳动力价格(在制造业中,中国的劳动力成本只有韩国的1/9,中日劳动力成本比例则更大)和地租高昂的困惑,欲向海外转移,以谋求更大的利润空间。

2、中国正以巨大的市场空间和丰富的人力资源优势,成为承接发达国家制造业资本流动和产业转移的重要载体。作为国内经济发展最具活力的地区,江西电子信息配套制造业基地建设及其与日韩台产业转移的对接已具备条件。

3、欧美跨国公司踊跃来华投资给日韩台带来一定的影响。由于韩国进入中国市场落后于欧美国家,在韩国企业开始进入中国市场的时候,欧美企业基本上已完成了在中国的布局,因此,韩国企业与欧美国家相比处于不利地位。日本虽然较早进入中国市场,但由于其对华投资理念一贯遵循“边际产业扩张论”,使其在华的投资水平和投资力度远低于欧美国家在中国的投资。为了追赶欧美企业,日韩台企业可借助江西电子信息产业配套有利地位,势必会加大投资。

4、由于我国加入WTO,利用外资方面正在发生两个重大变化:一是投资领域的放宽,即我国将根据WTO协议框架和入世谈判的承诺,向外商开放更多的投资领域;二是投资环境的改善,我国将按WTO规则要求全面修订和完善我国现行的外商投资法规。中国巨大的潜在市场将变为现实,为日韩台电子信息企业带来巨大的商机。

1.2.2  国内电子信息产业扩张转移特点与重点

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已经形成了明显的集群效应,总体上已经呈现出“多点开花”的区域发展格局。从国内产业布局的调整来看,目前产业转移呈现以下三种趋势:趋势一:由“三个三角区域”向“三个泛三角区域”转移,即长三角地区向泛长三角(鲁南、安徽、江西)转移;珠三角地区向东西两翼沿海带与粤北地区梯次转移;环渤海地区向环首都经济圈、辽宁腹地、内蒙古东部转移。趋势二:沿交通干线、江河水道呈轴线式转移:沿交通轴线将形成以产业链、产业集聚带为基础的产业分工和布局。趋势三:由中心城市向周边中小城镇转移,中心城市的扩散效应将产生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和产业向周边地区扩散和转移。

1、深惠莞产业扩张转移

当前,国际国内产业分工深度调整,发达国家和地区产业转移进入新阶段,我国珠三角地区特别是深惠莞电子信息产业重市,受产业结构升级、要素成本增加、发展空间制约、资源环境压力加大等因素影响,产业转移步伐明显加快。与此同时,中西部地区竞相承接产业转移,态势逼人。赣南地区劳动力资源丰富、要素成本低、区位优势条件、基础设施完善、资源禀赋优越、产业体系完整、产业互补性强、要素成本较低,发展空间广阔,具有承接深惠莞电子信息产业转移得天独厚的条件。

深圳作为电子信息产业市场化的“发源地”,占据着全国近六分之一的份额。深圳在LED、显示材料、PCB、5G、物联网、新能源汽车电子、可穿戴设备、智慧城市等领域将是重点产业扩张转移方向;

惠州作国家级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在移动通信、汽车电子、平板显示、LED、新能源电池、液晶电视制造、北斗装备制造和应用等领域将是重点产业扩张转移方向;

东莞充分利用传统港台企业优势,大力招商引资发展信息产业制造业,现已发展成为全球范围信息产品生产基地,东莞五大支柱产业增加值中,电子信息产业占比近半。在移动电话、半导体集成电路、微电机、电脑保护电源、电脑磁头、显示器、打印机、键盘、鼠标、电脑主板、电脑驱动器、电脑扫描仪、电脑调解器、敷铜板、电子元件、组合音响等领域将是重点产业扩张转移方向。

2、广佛中江产业扩张转移

广州是国内高端新型电子信息率先突破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汇聚高端新型电子信息产业技术为广州电子信息产业竞争力的不断提升提供有力的支撑。广州主要打造高质高端高新信息产业体系,其中涉及音响、电子玩具、新型显示、新一代信息服务业、互联网及软件服务、集成电路及关键元器件、新一代信息通信、卫星导航、物联网及车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虚拟现实和智能产品、电子商务等将是重点产业扩张转移方向。

佛山是全国最大的家电产业基地,也是全球重要的白色家电产业基地,市场份额约占全省的60%和全国的15%。佛山已经成为广东省乃至全国重要的电子信息产品生产基地,电子信息产业工业总产值在广东省仅次于深圳,排在第二位。在智能小家电、厨电、显示器件、光电、汽车电子、大容量光纤、数字微波传输、五金、塑胶电子元器件及零部件等领域将是重点产业扩张转移方向。

中山、江门电子信息产业起步于2003年,目前形成从磁性材料到电子元件、组件、电子终端产品的产业链。在电子元件、五金塑料零部件,LED照明、小家电等电子终端产品等领域将是重点产业扩张转移方向。

3、长三角产业扩张转移

在四大产业集群带中,长三角集群带近年来发展势头较为强劲,地区电子信息产业的综合实力相对较强,注重“地方”、强调“全球”是近年来长三角地区促进电子信息产业集群的主基调。长三角电子信息产业初步形成由微电子、通信及网络、计算机及软件、数字音视频电子产品(含电子元件)和信息服务的信息产业集群。在该地区投资的企业多来自美国、日本、新加坡等地,产品档次高,技术含量高,投资规模大;在产业价值链的延伸中,外商投资企业所占比重也相当高。在LED、物联网、大数据、显示器、IC、计算机、半导体分立器件、软件业、程控交换机、激光视盘机、移动电话、彩色电视机、电话机等领域将是重点产业扩张转移方向。

4. 厦漳泉地区、海西经济区产业扩张转移

电子信息产业是福建发展最快的产业,全省已有厦门、马尾、福清融侨、漳洲、泉州等信息产业基地,其中包括冠捷、华映光电、TDK、灿坤、台通等一批在全国有一定影响的台资大企业,是福建信息产业集群化形成的重要力量。厦门是全球最大的LED光源类高端产品制造和出口基地,平板显示产业规模居全国前六,拥有全球最大触控屏模组研发生产基地。在集成电路、摄像头模组、触控屏、手机整机生产、LED光源类高端产品、平板显示产业、小家电制造等领域将是重点产业转移方向。

1.3  赣州市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现状与特点

1、赣州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现状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电子信息产业作为基础性产业对生产生活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影响,工业化与信息化的融合不断加深,中央对新型工业化的表述也不断深化,电子信息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断凸显。

近年来,赣州市以赣粤电子信息产业带为主体的电子信息产业快速发展,电子信息产业有望打造成赣州市又一个千亿元产业集群。赣州市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已初具规模,发展势头强劲,产业链逐步完善,已培养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领先的企业,具备了快速发展的基础和条件。

在赣州市人民政府印发《赣州市“十四五”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规划》中提到打造在国内有影响力的产业链条:(1)在电子信息产业中做优做强显示模组、PCB产业链条,全面融入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协作,重点承接发展基础材料、电子元器件、传感器、智能终端企业,大力发展新型显示、高端印制线路板及功率器件、模拟芯片等细分领域。努力提高信创产品品牌知名度,提升市场占有率,做大做强信创产业。推进“芯屏端网”融合发展,努力构建“芯片-新型显示屏-智能终端-互联网”集群格局。力争到2025年,全市电子信息产业集群产值超3000亿元。依托同兴达电子、立德电子、深联电路、联茂电子等行业龙头企业,全力推进OGS触摸屏研发及产业化,广泛应用超薄玻璃基板切割磨边及抛光技术、低温/低电阻ITO镀膜、全贴合触控模组等技术,布局Micro-LED衬底和外延材料、芯片器件、颜色混合(RGB或量子点激发)、IC驱动基板链接(巨量转移或单片集成)、检测和修复等核心环节。重点发展IC载板、柔性PCB、多层印制电路板、多层挠性板、刚挠结合板、特种印制电路板、环保型的高性能覆铜板、特殊功能覆铜板、高性能挠性覆铜板等产品;开发新型金属基板、陶瓷基板、复合基板,推动薄型电子玻纤布产业化,破解“模具开发”和“SMT表面贴装”两大关键环节缺失等问题。着力将显示模组、PCB打造成链条完整、在全国有影响力的产业链条。(2)在新能源及新能源汽车产业中打造锂离子动力电池全产业链条。推动新能源整车企业靠大联强,大力发展锂离子电池、钠离子动力电池、氢燃料动力电池、电机、电控等关键零部件,推动汽车内饰、汽车电子等配套产业加快发展。大力发展光伏、风能、生物质能、氢能等清洁能源产业链。力争到2025年,全市新能源及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产值超2000亿元。围绕孚能科技、吉利动力电池重大项目,大力发展锂离子电池钴盐前驱体、正负极材料、隔膜、电解液、pack封装、电池回收及梯次利用等细分领域,打造自上游材料至系统集成应用的全产业链条,建成在国内有影响力的产业基地。

赣州市印发了《2020年度电子信息产业链链长制工作方案》,着力实施电子信息产业链链长制,推进电子信息产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从总体思路上看,《方案》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西和赣州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市委、市政府“六稳”“六保”决策部署,围绕“主攻工业、三年再翻番”目标任务,按照“育龙头、补链条、建平台、保要素、强集群”工作思路,以赣州电子信息产业带建设为重点,积极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加强科技创新发展,做大做强产业集聚,着力推进电子信息产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把赣州建设成为全省京九电子信息产业带上重要生产基地。从工作目标上看,《方案》提出了产业规模、项目建设、企业培育、创新驱动、产业集群五个方面的具体目标,提出要确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促进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努力实现关键核心零部件敏感词,请谨慎使用。,推进电子信息产业规模化、融合化、集群化、特色化发展。

从发展重点上看,《方案》提出围绕新型电子材料及元器件、智能终端制造、汽车电子、软件和信息服务业、5G及物联网应用等领域产业链建设,以现有产业基础为依托,不断“建链”“延链”“补链”“强链”“融链”,把印刷电路板、集成电路、通信设备、信创等打造成为我市相对完整的产业链条。

《方案》还提出了谋划路线图、融通供应链、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等四大类共11项重点任务,切实谋划了2020年电子信息产业怎么发展、链长制工作怎么落实的问题。

赣州电子信息产业目前也存在配套企业、龙头企业较少,产业集聚度不高,资金投入不够,高端人才少,创新、转型升级能力不足,同质竞争现象多,融合互补能力偏弱的问题。

2、赣州市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特征

近年来,赣州市积极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精神,充分利用国家的优惠政策和中央部委对口支援的有利条件,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电子信息产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已成为赣州市发展最快的主导产业之一。

第一,产业发展平台初具规模。电子信息企业在赣州各县(市、区)均有分布,赣州经开区、章贡区、信丰县、于都县、龙南县、南康区、瑞金市等地产业集聚效应明显。目前已设立了5个省级电子信息产业园区(基地)、2个市级电子信息产业园区(基地)。通过打造产业平台,“筑巢引凤”,聚集了各类电子信息企业到赣州发展。

第二,产业链逐步完善。通过扶持壮大,赣州市电子信息产业涌现了一批发展势头好,成长速度快,市场前景好的生产企业及重大项目,覆盖了电子元器件、数字视听设备、电子信息机电产品、通信设备、电子计算机及广播电视设备等六个类别,其中电子元器件、数字视听设备和电子信息机电产品等三个类别聚集度较高。主要产品:半导体光电器件、电子印制线路板、控制元件、触摸显示器件、平板电视、平板电脑、微电机、电子线材等。其中电子线路板、LED及绿色照明等领域已形成了从资源到制造到应用的完整产业链。

第三,产业科技水平逐渐提高。通过内引外联和加大研发投入,一批具有领先技术的企业纷纷落户赣州,提升了赣州市电子信息产业的竞争力。研创光电研发的LED陶瓷共烧基板填补了国内空白,可使LED陶瓷封装基板实现国产化;赣州德普特集研发和生产为一体,是国内设计产能最大、市场占有率最高的非苹果品牌的平板电脑用电容式触摸屏生产厂家;其触摸显示一体化—年产120KK盖板项目,在智能手机领域占据国内高端手机行业。另外,德普特与成都电子科技大学联合成立国家实验室分实验室,成立电子信息产业孵化园,将更快的带动本地区的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赣州金信诺部分产品运用于军工和航空通讯;宁都艾炜特拥有多项专利技术和核心技术,已研发出多款高端智能手机,并取得国家核准入网许可;赣州北斗产业园已获得“国家级北斗产业化应用示范基地”称号。另外加强与科研机构和高校的合作。北斗卫星导航应用工程研究院与赣州北斗产业园将在赣州共建北斗卫星导航应用工程研究院江西分院;国防科技大学与赣州北斗产业园共建高精度应用和检测技术研究机构(院)等。

1.4  南康区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现状

1.4.1  发展现状

近年来,围绕赣州市“两城两谷两带”战略部署,南康区聚焦主导产业,充分抢抓赣州国际陆港和高铁时代的发展机遇,围绕赣粤电子信息产业带,依托沿海发达地区特别是粤港澳大湾区产业深度转移新趋势,深入贯彻“坚持细分市场、依托核心技术、实现全产业链集群发展”理念,进一步在延链补链上下功夫,逐步建立更加完善、全国领先的电子信息全产业链,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加快发展壮大。

为发展电子信息产业,南康区依托赣州国际陆港等平台的优势,主动对接融入赣粤电子信息产业带,承接沿海转移企业,围绕“磁电功能材料、元器件及其相关配套装备制造”,充分运用IPO“绿色通道”政策红利,通过“研发设计+”“引导基金+”“标准厂房+”“引导基金+”“孵化培育+”等“5个+”路径,大力发展高端电子信息产业;围绕两个细分市场,高起点、高标准打造了两个研发平台(“电子薄膜与集成器件”赣州分室、国际高密度集成电子器件技术(中国赣州)研发中心)、两个产业园(临港电子信息产业园、光电信息产业园),筛选一批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港口贸易等优质项目入驻,力争打造对接粤港澳大湾区的桥头堡。

南康区坚持招大引强、培优育强,主动承接沿海地区高端产业溢出式转移,大力开展产业链招商、技术招商、以商招商,谋划推进一批大项目、好项目,对已落地的项目扎实做好跟踪服务。同时,瞄准细分市场,依托核心技术,推动电子信息产业实现全产业链集群发展。围绕龙头企业延伸产业链,强势推进高端电子信息龙头企业招商,重点引进一批与智能触控显示屏产业、磁电功能材料产业相配套的高端装备制造企业。引进孵化了瑞德森、普希德、爱通机器人等电子企业60多家,搭建了“电子薄膜与集成器件”赣州分室、南康工业电子设计中心、国际高密度集成电子器件技术(中国赣州)研发中心三大创新平台。同时,依托工业(电子)设计中心的孵化培育作用,加快临港电子信息产业园项目建设,推进成启思创、山达士、瑞德森等企业发展壮大,打造一批“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的中小企业,推动电子信息产业更好更快发展。 截止2020年12月底,全区电子信息产业拥有相关企业63家(含在建项目),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7家;集群产值52.1亿元,同比增长18.9%,实现利税6.2亿元,同比增长16%。规模以上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8.6亿元。

1-5  南康区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情况示意图

表1-1  南康区规模以上电子信息企业名单

序号

企业名称

1

江西恩科科技有限公司

2

格能电子(赣州)有限公司

3

赣州市南康区弘达电子有限公司

4

赣州市基拓电气设备有限公司

5

江西华源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6

赣州市德普特科技有限公司

7

赣州市超越精密电子有限公司

8

格棱电子科技(赣州)有限公司

9

江西三晶电气有限公司

10

赣州爱康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11

赣州市广明利科技有限公司

12

赣州市沃能新能源有限公司

13

赣州山达士电子有限公司

14

江西正皓瑞森精密智能制造有限公司

15

江西明阳玻纤有限公司

16

江西罗边玻纤有限公司

17

江西赣丰玻纤网有限公司

1.4.2  主要做法及特色

1、依托核心技术,搭好创新平台

针对产业对核心技术的需求,主动承接沿海电子信息产业梯度转移,南康区积极与电子科技大学达成产学研合作,依托其高层次人才及人脉资源,先后搭建了3大创新研发平台。2016年,南康区与电子科大、赣州德普特科技有限公司共同建立了“电子薄膜与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赣州分室,为“智能触控显示屏产业链”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2017年,南康区通过复制提升“东莞模式”,建立了集研发设计、中试检测、孵化培育、加工生产为一体的南康工业(电子)设计中心,通过利用平台的核心技术,实现了关键材料和核心元器件的自主化,是南康区高质量发展电子信息产业的一大创新举措。2018年,南康区再度升级,引进美国专家团队,组建了“国际高密度集成电子器件技术(中国赣州)研发了中心”,将技术产业链提升到模块、封装的高端集成阶段。这3大平台在研发方向相互关联、梯度延伸,构建了完整的平台研发产业链,也让技术真真切切地走向了车间、走向了工厂、走向了市场。

2、瞄准细分市场,保持发展定力

在电子信息产业发展中,南康区始终坚持“细分市场、差异化发展”原则,不断建链延链补链。2016年,南康区对原在园区生产经营的一批高能耗、高污染以及生产粗放的矿产品加工企业整治清理,采取“关停并转”“退城进郊”“腾笼换鸟”“筑巢引凤”等措施,围绕“智能触控显示屏及其装备制造产业链”,打造了以引进上游材料、中游面板企业,逐步延伸至终端智能产品和引进各环节先进制造装备、新材料、新工艺企业,逐步延伸至向航空航天、军工及汽车产业提供高端装备和智能化生产线为重点的2000亩光电信息产业园。近年来,南康区把握口岸时代、高铁时代新机遇,围绕全市“两城两谷两带”战略部署,聚焦主导产业,通过科技驱动、创新引领、孵化培育的新思路,围绕“磁电功能材料及其器件、装备制造产业链”,高标准、高起点规划建设了以军用磁电材料与器件、电子信息材料与器件、低温共烧陶瓷材料与元器件以及配套高端装备制造、应用软件等为重点的1500亩临港电子信息产业园,筛选一批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港口贸易等优质项目入驻,力争打造对接粤港澳大湾区的桥头堡。

3、把牢亩产值,实现小企业大作为

在产业发展初期,我们就聚焦细分市场、聚焦产业链、聚焦发展后劲,严把高质量发展方向,按照“五不要”原则即“没有核心技术的不要、创新能力不强的不要、产能落后的不要、产业低端的不要、与产业链无关的不要”,真正做到了拒绝电子垃圾、抵制同质化竞争,实现产业链发展。同时,深入践行“不以规模为标准,而以亩产论英雄”,把牢“亩产值”这条准绳,聚焦“投入”和“产出”这两个关键点。对于“攻坚性、引领性、带动性”的龙头项目可供现有标准厂房也可供地,其余项目均直接提供现有标准厂房,既做到严格控制项目用地又让企业享受“拎包入驻”,这种“南康模式”有效降低企业成本,缩短建设周期,投产见效立竿见影。如今,两大园区已承接德普特科技、瑞德森、晨创电子、山达士等沿海电子信息企业60余家,正呈现“抢滩登陆”的盛景。

4、实施五个+,做优营商环境

为实现电子信息企业的快速集聚,南康区创新推出“五个+”,助力电子信息产业高质量发展。

(1)“港口+”

依托赣州国际陆港的辐射带动作用,南康区拿出临港核心地位打造电子信息产业园,为入驻企业提供最便利的交通、最优的园区,让企业呆的安心、工作的舒心、发展的顺心。

(2)“研发设计+”

以问题为导向,以市场为需求,使前沿技术迅速转化为企业生产力,解决了企业研发难、技术水平低等“痛点”,疏通了成果转化的“堵点”,提供了发展“支撑点”。目前,晨创电子、思博科技、成启思创均与平台有技术合作,其中正在洽谈的铭普光磁就是冲着中心的技术慕名而来。

(3)“标准厂房+”

为实现企业快速集聚,南康区将标准厂房建设作为“亩产论英雄”的主要抓手和有效载体,通过政府统治的方式大规模推进标准厂房建设,让企业可“轻装上阵”“拎包入驻”,迅速投产见效。截至目前,光电信息产业园和临港电子信息产业园现有标准厂房已入驻近90%,另有规划中暂未建的标准厂房50万㎡,旨在为沿海高端电子信息企业的深度转移提供地段最好、配套最完善、设施最齐全的承载平台。

(4)“引导基金+”

坚持“人人都是营商环境”的理念,精准深入推进降成本优环境。设立了4亿元的“工业产业发展基金”,搭建了风险共担、利益共赢平台,拓宽了融资渠道,解决了新上项目融资问题。截至目前,“工业产业发展基金”累计发放1500万元。

(5)“孵化培育+”

以技术为支撑,优化资源配置,已建立了多元化孵化体系,孵化培育出瑞德森、普希德、绍明电子等30余家具备核心技术的电子企业和泰行机器人、爱通科技、普维智能等先进高端装备制造企业。同时,辐射带动乐美智能、中科拓又达等高科技意向性企业。

第二章   发展思路

2.1  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省第十五次党代会精神以及南康区主攻工业三年再翻番的实施意见,全面实施工业强区战略。围绕赣州实施新时代赣南苏区振兴发展、打造对接粤港澳大湾区桥头堡、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三大战略”部署,充分利用赣州国际陆港和高铁时代的发展机遇及沿海发达地区特别是粤港澳大湾区产业深度转移新趋势,对照“吉安-万安-赣州-南康-河源”经济走廊和《京九(江西)电子信息产业带发展规划》,以全产业链为导向,以创新融合为动力,以龙头企业为依托,以重点项目为抓手,以标准厂房为支撑,贯彻“依托核心技术、坚持细分市场、实现全产业链集群发展”新理念,统筹规划、合理布局、重点突出、提质增效,把电子信息产业打造成为南康发展速度最快、创新能力最强、最具活力和竞争力的战略性主导产业,把南康打造成为国内国际“磁电功能材料、器件、集成及其装备制造”产业的创新高地和聚集洼地。

2.2  发展原则

1坚持市场应用原则

顺应“互联网+”和“人工智能”发展趋势,结合本地产业发展实际,以需求应用为牵引,从应用端切入,推动触控显示屏、智能声学等领域发展。以应用端的发展,带动电子信息产业和其他产业间相互提升、联动发展的局面。

2、坚持因地制宜、错位竞争的原则

准确把握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规律和扩散、转移的总体趋势,结合南康区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实际,从服务配套其他产业和融入粤港澳大湾区、两城两谷两带起步。围绕触摸显示屏、智能声学等应用,促进南康区电子信息产业差异化和特色化发展。通过配套逐步建立起完整的产业链,促进电子信息产业规模化发展。

3、坚持承接创新、优化升级原则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主动提高产业准入门槛,主动承接符合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方向的先进产业和技术,鼓励转移企业通过产业转移全面推行清洁生产、淘汰原有落后产能,实现技术升级换代。

4、坚持引进重大项目与加强园区建设相结合

坚持重大项目引进与园区建设“两促进”。一方面做好重大项目引进,增强重大项目的承接能力,形成项目招商多途径、多方式和高成功率的良性循环,进一步带动园区建设快速发展,同时引进高层次、关键人才,保证重大项目顺利实施。另一方面,特色化园区建设与重点招商引资相结合,以特色化园区建设为重要方向,积极打造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有机载体,通过有重点、有目标的招商引资,打造特色鲜明的产业链、凸显园区的自身特色。

5、培育龙头企业与特定细分行业领军企业

一方面,培育国家级大型龙头企业,发挥龙头企业的产业链带动作用;另一方面,培育长期专注制造业特定细分领域的领军企业,引领细分行业发展并占据市场领先地位。

2.3  发展定位

以工业4.0为引领,推进“两化”深度融合,着力培育发展新兴产业,改造提升壮大传统产业,进一步提升产业层次,促进工业由低端向中高端迈进,打造南康区工业升级版。

立足现有产业基础和优势,围绕智能家居生产、家居定制化和高端装备制造,在现有“智能触控显示屏细分产业链”和“磁电功能材料及其装备制造细分产业链”的基础上,再打造一条“智能家居及其高端装备制造”细分产业链。通过做大优势产业(智能触控显示屏、磁电功能材料及其装备制造),培育新型业态(智能家居及其高端装备制造等)、突破高端环节(软件与集成电路设计、智能终端产品等),提升基础产品(电子元器件、电子信息机电产品等),打造成为以智能触控显示屏、磁电功能材料及其装备制造为主要业务的省级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和省级重点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形成研发、生产、应用、服务“四位一体”的电子信息产业体系,促使电子信息行业向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高端、终端产业转变,引领南康区电子信息产业发展。

2.4  发展目标

2.4.1  总体目标

在全区现有电子信息企业的基础上,主动承接粤港澳大湾区电子信息产业转移有利时机,以扶持现有企业做大做强为重点,大力推动产业招商引资,积极引进电子信息产业龙头企业。实现南康区电子信息产业在产业集聚、产业规模、创新水平、管理能力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在科研、金融、物流、培训、信息等配套方面进一步完善;政府服务、政策扶持、人才保障等投资环境进一步优化。

到2025年,全区电子信息产业生态逐步完善,较高质量发展的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基本建立。建设成为全省最大的触控显示屏研发生产基地和全省重点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建设成为具有较高技术水平、较强配套能力、产业特色突出、在中部地区具有影响力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产业转移步入快车道,成为两城两谷两带中赣粤电子信息产业带电子信息产业核心产业区之一、产业转移定向承接示范区。

2.4.2  阶段目标

至2022年底,南康区电子信息产业完成较2019年的“三年倍增”行动计划,形成“1+2”的新型产业体系,以“磁电功能材料、器件、集成及其装备制造”为主、以“智能触控显示及其装备制造”、智能家居为辅的三大产业链构建更加完善,结构进一步优化,创新能力不断提升,产业布局更趋合理,涌现一批发挥标杆引领作用的龙头企业和创新企业,成为赣粤电子产业带的重要板块。

1、企业培育

以2020年指标为基数,确保到2025年,电子信息产业规上主营业务收入突破50亿元,规模以上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实现翻番。其中规上主营业务收入2022年、2023年、2024年、2025年分别达到37亿元、43亿元、50亿元;规模以上企业每年新增5家以上;高新技术企业每年新增3家以上。

2创新能力三个提升

至2025年,电子信息企业研发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电子信息产业工业用地亩均效益和规模以上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等三项指标较2020年显著提升,分别达到5%、400万元/亩和30万元/人,年度进度以2020年为基数逐年均增。

2.4.3  细分目标

1产业规模目标

产业规模实现跨越式扩张,到2022年,全区电子信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00亿元以上,在2020年基础上翻一番;2025年力争主营业务收入超过200亿元,产值年均增速达到30%以上,电子信息产业成为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的先导产业,跻身全省重点电子信息产业集群,成为江西省重要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

2企业培育目标

企业实力不断增强,到2025年在每个细分领域1家省级排名前列的企业,园区电子信息产业规模以上企业达到60家以上,年销售收入超10亿元企业3家以上,年主营业务收入超5亿元的企业8-10家,新增高新技术企业或建立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企业1-2家,培育上市公司1-2家。 

3创新能力目标

到2025年,在触控显示屏、磁电功能材料、智能家居领域突破一批核心技术,着力引进一批高端人才,大幅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企业R&D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达到2%,力争能在南康区落户电子信息产业省级以上工程(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及产学研合作项目。2025年在2020年的基础上争取再翻一番。

4招商引资目标

明确重点招商目标,突出主攻方向,在“招大引强”上力争取得新的突破。2021年完成赣州市下达的招商任务;到2025年引进百亿元项目1个,“5020”产业项目3-5个,10亿元项目10个以上。

5资源环境目标

完成国家、省、市级政府下达的年度节能目标,2025年电子信息产业领域单位GDP能耗较2020年下降12%,水循环利用率达到15%,水耗、污染排放等资源环境约束性指标达到或超过省下达任务目标,保证产业发展过程中要降低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实现产业绿色化发展。

第三章   发展重点与主要方向

立足融入粤港澳大湾区,跻身全省重点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南康区电子信息产业重点发展触控显示屏、磁电功能材料、智能家居三大产业集群,并不断引导区域内企业合作互动,互相促进,形成具有内生成长动力的园区产业协作生态圈,打造成省级重点电子信息产业百亿集群。

3.1  触控显示屏细分产业链

1发展策略及目标

(1)重点推动赣州市德普特科技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的升级发展,扩大电容式触摸屏、电阻式触摸屏、光学式触摸屏、触控显示一体化模组、TFT液晶显示模组,电子纸以及配套的FPC、盖板玻璃、背光等产品在南康区的生产,延伸南康区触摸屏产业链,实现区域性产业链一体化整合配套。

(2)在传统On-cell Touch的技术上,将触控功能与本地LED液晶显示器进行技术融合,主攻In-Cell 的TFT-LCD面板发展,培养产业发展新增长点,降低技术单一化发展风险,大力发展多样化触控显示模组应用模式,推动相关技术创新和商用模式创新。

(3)支持发展Glass电容式触摸屏,将产品生产转向中大尺寸终端应用,实现触摸屏产品的升级。

到2025年聚集触控显示模组相关企业40家以上,产值10亿元企业3家,年主营业务收入超1亿元的企业10家,形成配套完整的触控显示模组产业链条,产值规模达到75亿元。

2重点环节及产品

完善触摸屏产品品类:积极布局赣州市德普特科技有限公司电容式触摸屏、电阻式触摸屏、光学式触摸屏、触控显示一体化模组、TFT液晶显示模组,以及配套的FPC、盖板玻璃、背光等产品在南康的生产,完善南康区触摸屏产品品类。

发展In-Cell技术在原有On-cell Touch组装技术上,引进In-Cell龙头企业,实现南康区触摸屏组企业的技术升级。

智能手机柔性屏幕:争取在“十四五”期间,能引进手机柔性屏幕生产龙头企业。

打造TFT-LCD面板产业:完善产业配套环节,做强产业集群和做大产业下游环节,同时积极引进激光加工设备、LED背光模组,大力发展液晶显示屏及模组,以及偏光片、液晶等面板配套环节,将触控功能直接整合在LED显示面板中,打造具有本地特色的显示面板产业集群。

3触控显示屏产业链招商对象

根据触控显示模组产业链条,南康区招商企业重点放在触控显示模屏,兼顾上游材料和下游触控显示模屏产品应用。主要从盖板玻璃/玻璃基材、OCA光胶、导电银浆、导电玻璃(DITO/ SITO、ITO靶材)等领域开展招商,具体招商企业见表3-1所示。

表3-1  触控显示模组产业链潜在招商企业

领域

企业

简介

区域分布

显示触控模组

深圳市帝晶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上市公司,主要产品:液晶显示模组、电容式触摸屏、全贴合、玻璃薄化、镀膜、切割加工。

深圳市宝安区

苏州芯沃科(Chipswork)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能够为客户提供基于Microchip MCU及触控产品应用的整体解决方案。

江苏苏州

深圳同兴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专业研发、设计、生产、销售TFT液晶显示模组、触控显示一体化模组(On-cell、In-cell)、AMOLED、全面屏等产品。

深圳市龙华区

深圳市国显科技有限公司

专注于TFT-LCM液晶模组、电阻式、电容式触摸屏、背光的研发制造与销售。

深圳市龙岗区

深圳市方显科技有限公司

方显科技的产品分两大类:显示和触摸。

深圳市宝安区

深圳市明启显示科技有限公司

生产液晶显示屏及模组,提供一体化显示触控解决方案。

深圳市龙华新区

东莞市德普特电子有限公司

生产和销售电子产品(包括触摸屏、液晶显示模块、液晶显示屏、触摸液晶显示屏等。

东莞市大岭山镇

联创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上市公司,重点发展光学镜头及影像模组、触控显示器件等新型光学光电子产业,布局和培育集成电路模拟芯片产业。

江西南昌

欧菲光

上市公司,公司主营产品为触摸屏、影像模组、指纹识别模组等。

深圳市光明新区

深圳秋田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是一家专业从事液晶显示器件及其配套产品研发、设计、生产和销售的高新技术企业。

深圳龙岗

深圳市天正达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现为客户提供以触控一体化为主的液晶显示模组,是业内知名的优质液晶显示模组提供商,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深圳宝安

深圳市华宇显示科技有限公司

TFT液晶显示屏、黑白显示屏等产品专业生产加工的公司。

深圳市宝安区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生产触控一体化显示模组。

北京市朝阳区

山东华源触控显示科技有限公司

研发生产触摸显示屏、液晶显示屏。

山东省潍坊市

凯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是中国建材集团旗下中国最大的ITO导电膜玻璃信息显示材料、电熔氧化锆研发和生产的基地的一家上市公司。

安徽蚌埠

浙江舜宇智能光学技术有限公司

主要生产光学触摸屏模组。

杭州市滨江区

佛山市顺德区德怡创展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生产、经营、研究、开发:电子产品、触摸屏等。

佛山市顺德区

深圳金陵通讯技术有限公司

触摸屏、液晶显示屏、OLED;汽车电子产品、车载通讯设备、导航产品研发、生产、销售。

深圳市龙华新区

深圳伟振触显科技有限公司

投射电容触摸屏, 四线电阻触摸屏, 表面声波触摸屏, 多点红外触摸屏, 壁挂触摸一体机, 触摸液晶显示器。

深圳市龙华新区

盖板玻璃/玻璃基材

伯恩

3D玻璃制造商,全球最大的玻璃面板生产商。

深圳、惠州

康宁

是特殊玻璃的全球领导厂商。

上海浦东

肖特

致力于研发制造特殊玻璃,技术玻璃,透明玻璃等特种玻璃。

江苏苏州

南玻

其主营业务为平板玻璃、工程玻璃等节能建筑材料。

深圳蛇口

旭硝子显示玻璃(深圳)有限公司

从事开发、生产TFT-LCD平板显示器用显示屏材料(玻璃基板)。

深圳光明高新区

浙江星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拥有完整的3D盖板玻璃相关的工艺技术。

浙江台州

蓝思科技

研发、生产、销售触控模组的上市公司。

湖南浏阳

OCA光胶

深圳联众汇德精密电子有限公司

触控显示模组应用材料金牌供应商。

深圳龙华

东莞市四杰胶粘制品有限公司

为国内触控显示模组制造业、光电行业,新能源等领域提供OCA光学胶、液态光学胶。

广东东莞

导电银浆

中金岭南

无卤素导电银浆P660、导电银浆ZJ-P100。

深圳福田

北京中科纳通电子技术有限公司

导电银浆、导电墨水、导电银胶。

北京怀柔

湖南利德电子浆料股份有限公司

成功在全国中小企业股权交易中心即“新三板”挂牌。

湖南株洲

导电玻璃

DITO/ SITO

TPK厦门宸鸿科技集团

触控技术的领导者之一。

厦门湖里

达虹光电科技(苏州)有限公司

手机、显示器、触屏等产品专业生产加工的公司。

江苏苏州

深圳莱宝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研发和生产平板显示上游材料及触控器件的龙头厂商。

深圳南山

胜华Wintek

ITO导电玻璃、触控面板、导光板之研究开发、制造、销售。

台湾(总部)、广东东莞

和鑫sintek

发展投射式电容技术。

浙江宁波

芜湖长信

小米、华为等高端手机全面屏模组的重要供应商,创业板上市。

安徽芜湖

ITO靶材

日本三井矿业

掌握 ITO靶材核心技术。

日本

株冶集团

ITO靶材、ITO粉。

湖南株洲

韶关西格玛有限公司

是ITO靶材、ITO纳米粉体等产品专业生产加工的公司。

广东韶关

深圳恒泰克科技公司

靶材的研发、生产及销售。

深圳宝安

厦门印日新

溅射靶材和液晶材料产品的设计开发。

厦门同安

3.2  磁电功能材料细分产业链

1发展策略及目标

发挥临港电子信息产业园等平台以及区域龙头企业作用,重点支持做大军用磁电材料与器件、电子信息材料与器件、低温共烧陶瓷材料与元器件以及配套高端装备制造、应用软件等产业规模,培育3-5家大型企业(上市公司); 发挥资源和产业基础优势,鼓励企业通过技术引进、战略合作等多种方式延伸稀土、钨加工产业链,重点培育电磁器件、储氢电池、传感器件等资源特色产业;加快融入和支撑赣粤电子信息产业带发展。

(1)加快电子元器件的升级换代,借助赣州市丰富的稀土、钨等有色金属矿产资源,促使PCB电路板产品向高端化、多样化、规模化、效益型方向发展。从产业发展来看,封装基板等高端产品和HDI板等中高端产品将成为重要方向。发展重点为信号高频化、高密度化、多层化、高导热化、结构复杂化PCB电路板产品。积极引进新技术、新产品落地,不断提升高密度PCB板比重。

(2)引进新型电子元器件企业及配套,做大产业规模。发挥本地在基础元器件的积累和优势,发展功率芯片、光电芯片、磁性元件、通信配套元器件、电感、电容等元器件,丰富本地产品。

(3)提高本地配套能力,打造江西地区重要的电子元器件生产基地。积极开拓新的领域,发展通信电缆等配套环节。提高配套周边区域的能力,逐步构建、延伸产业链,将南康区打造成江西省乃至全国重要的电子元器件生产基地。

(4)加强磁电功能材料与消费类电声产品上游零部件生产、下游应用等企业的区域联合,形成强势区域集群,实现区域性产业链一体化整合配套。

(2)结合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推动龙头企业自主创新,形成自主技术,打造自主品牌。大力发展军用磁电材料与器件、电子信息材料与器件、低温共烧陶瓷材料与元器件以及配套高端装备制造、应用软件等产品,培养产业发展新增长点。

(3)利用南康区本身的金属产业,布局锡材料企业的引进与合作,培育电子新材料、罐头饮料等食品的包装行业、锡合金、化工制品等产业提供支撑。

(4)产学研合作,推进协调创新。加强与江西理工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南京大学等单位合作,加快构建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技术创新体系。

到2025年,通过政府规划和政策引导,龙头企业引领,园区与金融手段的市场化运作,区域特色产业和产业链初步集聚形成。积极谋划与深圳共建国家级新型电子元器件研发及产业化基地,成立一批电子元器件公共检测实验室,稀土电子材料与应用重点工程实验室,培育一批科技创新能力强、市场化程度高的中小型电子元器件企业,到2025年,聚集相关企业20家以上,其中产值5亿元以上企业3家以上,总产值规模达到50亿元,形成配套完整的磁电功能材料细分产业链。

2重点环节及产品

依托现有电子信息产业基础,加快发展军用磁电材料与器件、电子信息材料与器件、低温共烧陶瓷材料与元器件以及配套高端装备制造、应用软件等产品,加快推动磁电功能材料产业迈向中高端。

电磁元器件:电感、线圈、电磁阀、继电器、高低频变压器、软磁铁、微特马达。重点支持片式、集成封装的高精度、低功耗电磁元器件;

新型元器件材料:高热导率陶瓷材料和金属复合材料、片式超薄介质高容电子陶瓷材料、电容器材料及高性能电容器薄膜、高性能磁材等新型元器件材料。

新型磁性元件:依托赣州稀土材料产业基础,加快发展稀土材料深加工,重点打造稀土永磁产品及其终端磁性元件,推动稀土磁性元件产业迈向中高端。

电池:稀土锂离子电极、稀土储氢电池、稀土锂离子电池;

传感器:重点支持汽车、无人机、智能制造等物联网领域用高灵敏度、网络化的热敏、光敏、气敏、力敏、磁敏、湿敏、声敏、色敏、味敏、放射线等各类敏感性功能传感器件、RF传感器;

结构件:各类电子产品配套塑料金属产品外壳、结构件、散热件。利用稀土新材料取得的科研成果,培育研发高强度、高精度、耐磨耐蚀电子产品精密结构件。

上游材料及电子配套:铜线、铜板带、铝型材、磁材、塑料以及配套的模具、装备等配套。

3发展路径

2021-2022年:引进新型磁电功能材料及配套,做大产业规模发挥本地在磁电功能材料的积累和优势,发展陶瓷材料、金属复合材料、磁性材料,丰富本地产品。

2023-2025年:提高本地配套能力,打造江西省重要的磁电功能材料生产基地。

4磁电功能材料招商对象

表3-2  磁电功能材料潜在招商企业

企业

简介

区域分布

赛尔康技术(深圳)有限公司

连接器、传感器、电源、外部适配器、充电器、逆变器、无线充电解决方案、无线充电模组、LED驱动器、电池组、移动电源、印刷电路板配件、数据线、电源线、耳机、扬声器及其他移动手提设备配件的研发

广东深圳

深圳市优创展科技有限公司

磁性元器件、网络变压器、高频变压器、大功率电感等产品

广东深圳

易力声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转换器、液晶显示器、连接器、连接线、PCB插件、通信产品配件

广东深圳

瑞声科技(南京)有限公司

微型声学器件、新型电子元器件、集成电路、新型材料、物联网技术、人工智能系统的研发

江苏南京

深圳市奋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电子产品及其元器件

广东深圳

3.3  智能家居细分产业

1发展策略及目标

重点承接深圳通讯设备生产加工企业转移,重点发展小型数字通讯产品及网络中间架构设备零配件;发挥区域在电声器件、微特马达、计算机外设方面的产业基础优势,重点对接广州、顺德、中山、江浙等全球小家电加工制造聚集区,向下游延伸发展智能家电、智能家居等。

到2025年,聚集一批相关企业,其中年产值规模超亿元企业5家以上,产值规模达到30亿元以上。形成赣粤智能家电及智能家居特色加工区。

2重点环节及产品

智能小家电:电饭煲、电压力锅、电磁炉、电热水壶、榨汁机、豆浆机、咖啡机、面包机、洗碗机、消毒碗柜等厨房电器;智能吸尘器、电风扇、音响设备、空气清新器、饮水机、净水器、干手机、干衣机、智能晾衣架、智能马桶盖等家居家电产品;电吹风、电熨斗、电动剃须刀、电动牙刷、电子美容仪、电动按摩器、太阳能手电筒等个人生活小家电;多功能电钻、电锯、电刨等小型家用电动工具。

智能家居:智能吸尘器、扫地机器人、电风扇、音响设备、空气清新器、饮水机、净水器、干手机、干衣机、智能晾衣架、智能马桶盖、智能音箱、安防监控、老人儿童远程监控、智能窗帘等家居家电产品;电吹风、电熨斗、电动剃须刀、电动牙刷、电子美容仪、电动按摩器、太阳能手电筒等个人生活小家电;多功能电钻、电锯、电刨等小型家用电动工具。

高端装备制造:围绕家具产业发展,以江西爱通科技有限公司、江西英硕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为依托,研究、开发、制造工业领域高端智能装备产品,为企业量身打造各类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智能生产线、机器人工作站等智能装备。

3智能家居招商对象

表3-3  智能家居细分产业链潜在招商企业

企业

简介

区域分布

深圳市同洲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智慧家庭产品与服务,涵盖终端产品、中间件产品、智慧平台产品、运营业务产品等核心产品及服务

广东深圳

深圳康冠科技集团

平板显示终端产品

广东深圳

深圳市三诺电子有限公司

数字多媒体音响系列产品

广东深圳

深圳市智美达科技有限公司

智能家居、办公自动化和智能视频等

广东深圳

年利亚电子(深圳)有限公司

电子防盗器系统、多媒体音视频信号放大转接系统、车库门自动开关装置系统、电源保护装置、音箱及配件、家用吸尘器、家用电器、家用滤水器、塑料五金制品和个人紧急报警装置

广东深圳

厦门科安达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智能门禁、智能停车系统、智能锁具

福建厦门

北京小米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智能家居、智能硬件和电子产品

北京

3.4  南康区电子信息产业重大项目建设

南康区电子信息产业园品牌优势、优越的政策环境为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根据产业发展现状与发展趋势,依托现有的资源优势,打造以触控显示屏为代表、磁电功能材料、智能家居为特色的产业链,围绕龙头企业,精确梳理资源、精心包装项目、精准找好目标,大力开展“补链-强链-全产业链”招商、以商招商,打通南康区电子信息产业企业间的协作联系,衔接各个配套环节的生产能力,加强延伸产品的开发力度,提高产业的技术含量和产品附加值,努力提高综合效益。推动南康区电子信息产业由集聚向集群发展,形成有竞争力的产业体系。

2021-2025年期间,南康区将围绕重点领域,跟踪重大项目,瞄准大型企业、行业龙头企业,精心包装策划一批带动性强、科技含量高的重点电子信息产业项目,以重点项目建设撬动重点领域实现重点突破。南康区电子信息产业重点建设项目情况详见表3-4,拟招商项目情况详见表3-5。

表3-4  南康区电子信息产业近期重点建设项目情况一览表(单位:亿元)

序号

项目业主

项目名称

建设年限

项目投资

达产达标后产值

达产达标后税收

1

赣州爱康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5GW高效异质结技术的电池片和5GW组件及相关配套项目

2019-2022

100

165

12.3

2

东莞市运泰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

年产6万套单兵训练装备项目

2019-2020

5

9

0.36

3

江西爱福曼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叠成陶瓷电容器研发项目

2019-2021

3

7.2

0.2

4

深圳前海皓景鸣世科技有限公司

光纤、光缆生产项目

2019-2021

3

5.4

0.216

5

山东爱通工业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

设计生产工业机器人项目

2019-2021

2

2.8

0.09

6

赣州山达士电子有限公司

电阻、容、感和电子元器件项目

2019-2021

2

3.2

0.1

7

赣州智航无人机科技有限公司

智能无人机研发生产项目

2019-2021

2

3.6

0.12

8

Simon.S.Ang

(西蒙电气有限公司)

功率电子器件与系统研发项目

2019-2021

2

3.6

0.144

9

江西思博科技(江西)有限公司

大电流磁性材料生产项目

2019-2021

1.5

2.6

0.08

10

江西绍明电子有限公司

电子元器件、电子产品生产项目

2019-2021

1.5

2.5

0.075

11

江西瑞劲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磁性材料、元器件生产项目

2019-2021

1.5

2.4

0.06

12

广州泰行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设计生产工业机器人项目

2019-2021

1

2.3

0.04

13

江西晨创电子材料有限公司

绕线电感类磁性材料及电子元器件研发、生产项目

2019-2021

1

1.5

0.05

14

江西佳福微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二极管和整流桥生产项目

2019-2021

1

1.5

0.05

15

中国科学院厦门环境研究所

环保设备生产项目

2019-2021

1

1.8

0.06

16

爱啃萝卜机器人技术(深圳)有限责任公司

机器人生产项目

2019-2021

1

1.8

0.072

17

深圳市品川能源电气有限公司

新能源汽车关键部件(电控)生产项目

2019-2021

1

1.8

0.072

18

鹰星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高端电源充电器及手机产业链生产项目

2019-2021

1

1.8

0.072

19

研创光电科技(赣州)有限公司

无线充电模块及铁氧体隔磁片产业化项目

2019-2021

1

1.8

0.072

20

深圳市石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精密型腔模、模具标准件、精密零件、精密机械工具

2019-2021

1

1.8

0.072

21

深圳市美微视电子有限公司

电子产品的技术开发、生产

2019-2021

1

1.8

0.072

22

深圳市红利来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手机、平板、电子元器件及智能硬件研发

2019-2021

1

1.8

0.072

23

江西壹强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智能家具定制项目

2019-2021

1

1.8

0.072

24

山东若比邻机器人股份有限公司

机器人生产项目

2019-2021

1

1.8

0.072

25

深圳市石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密型腔模、模具标准件、精密零件、精密机械工具

2019-2021

1

1.8

0.072

26

江西巍凌实业有限公司

磨料磨具、超硬材料、硬质合金、稀土材料

2019-2021

1

1.8

0.072

27

赣州市东达华科技有限公司

电子电器、照明灯具产品的研发

2019-2021

1

1.8

0.072

28

广东朗能电器有限公司

智能照明器具、智能机器人、智能家居

2019-2021

1

1.8

0.072

29

江西汇诺科技有限公司

手机玻璃盖板、研磨新材料及新型3D抛光液生产项目

2019-2021

1

2.6

0.05

合计

141.5

240.4

14.931

表3-5  南康区电子信息产业拟招商项目情况一览表(单位:亿元)

序号

项目名称

投资额度

项目内容

预期效益

1

格力电器(赣州)智能制造基地项目

120

项目规划面积3000亩,首期用地约1500亩,主要建设格力智能制造基地、格力再生资源基地、生活电器项目以及配套基础设施等。

预期年销售收入40亿元,利税15亿元

2

爱康年产5GW高效异质结太阳能电池项目

100

占地面积约500亩,分三期投资建设,主要从事太阳能电池片、电池组件的研发、生产、销售和服务。

预期年销售收入150亿元,利税45亿元

3

德普特智能穿戴设备玻璃盖板项目

10.2

为华为等公司生产3D智能穿戴设备玻璃盖板。

预期年销售收入20亿元,利税5亿元

4

赣州山达士电子有限公司阻、容、感电子元器件扩建项目

1.3

阻、容、感电子元器件产品

预期年销售收入2.5亿元,利税0.65亿元

5

力通威锂电池、极耳设备生产项目

10.5

主要从事新能源材料生产及新能源管理系统研发,主要生产销售锂电池碳纳米管、锂电池导电液、数码极耳设备及动力极耳设备。

预期年销售收入20亿元,利税4亿元

6

触摸屏生产项目

1.50

年产500万件触摸屏生产项目

预期年销售收入2亿元,利税0.6亿元

7

车载信息处理平板电脑生产项目

1.95

年产20万套车载信息处理平板电脑生产项目

实现销售收入2.77亿元,利税0.64亿元

8

TFT-LCD真彩液晶显示屏项目

3.90

年产200万件TFT-LCD真彩液晶显示屏项目

实现年销售收入7.0亿元,利税1.6亿元

9

触摸屏研发与制造项目

2.20

年产220万片中小触摸屏研发与制造项目

预期年销售收入2.6亿元,利税0.8亿元

10

触控显示模组研发与制造项目

2.80

年产200万片中大触摸屏研发与制造项目

项目投产后,预期年销售收入3亿元,利税0.9亿元

11

智能触控一体机项目

2

年产250万台智能触控一体机

预期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亿元,利税0.5亿元

12

智能可穿戴设备生产项目

3

年产30万套智能穿戴设备

建成后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亿元,利税1亿元

13

智能物联网集成及软件开发项目

3

智能物联网集成及软件开发项目

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亿元,利税2亿元

14

智能通讯终端产品项目

3

年产30万智能终端的定制加工项目

项目建成投产后,预期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亿元,年利润0.3亿元

15

智能家电生产项目

5

年产10万台智能家电生产项目

项目建成投产后,预期实现主营业务收入8亿元,年利润1亿元

第四章  载体建设

4.1  产业布局

4.1.1  布局原则

1、集约高效原则

要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工业的发展,节约土地,顺坡就势,避免大挖大填,降低土地开发的成本,提高土地的产出效益;实施循环经济,提高资源的循环利用率。

2、战略调整原则

根据自然资源和经济资源分布特征,以城市化的标准,大幅度整合原有以小城镇为依托的产业分布结构;从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长远角度,对产业发展定位、方向提出相应的要求,考虑基地产业发展的前瞻性,对产业布局进行综合安排。

3、有效调控原则

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作用,加强政府在基地产业布局中的宏观调控作用;把分散的产业整合到统一协调的布局框架中去,提高电子信息产业的空间集聚度,增强产业之间的协调配套能力。

4、产业链原则

在园区每个产业内,使每个企业产生关联效应,各有特色,互为补充,让上下游企业成成配套,形成产业链。同时与其他相关产业形成关联互动,产生共生效应。

5、设施配套原则

依托现有产业园区,在促进产业集聚、加快产业发展的同时,顺应发展规律,因势利导,按照产城融合发展的理念,加快产业园区从单一的生产型园区经济向综合型城市经济转型,发展成为产业发展基础较好、城市服务功能完善、边界相对明晰的城市综合功能区,建设国家级产城融合示范区。在基础设施配套上,采用高标准,为入驻园区的企业提供良好的发展条件,形成各功能片区高度协调的网络系统,实现产业布局的集聚化。同时实现后勤服务的社会化、货运交通的系统化、基础设施的集约化、公共设施的完善化。

4.1.2  区位布局

根据南康区的资源优势、区位优势、自然条件,结合江西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的发展要求,南康区以触控显示屏为产业布局的主区域,着重突出开发产业链下游产品、制造以及下游产业链的延伸。同时发展其他与电子信息密切配合的相关配套产品与项目,建成产业聚集度高、生产成本低的工业基地,从而实现生产、流通、消费、回收、环境保护及能力建设融为一体,使物质、能量能多级利用、高效产出,自然资产和生态服务功能正向积累、持续利用的循环经济目标。

立足于南康区现有的电子信息产业基础,发挥人文、资金、财税等政策支持以及区位交通便捷等优势,应对挑战,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来提高产品技术含量、附加值,优化产业升级和增强市场竞争力,助力推进电子信息产业可持续发展。

按照“产业集中、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突出特色”的要求进行规划建设,着重打造“一核两区”的产业空间格局,即以南康经开区龙岭工业园区(光电信息产业园)为核心,重点布置临港电子信息产业园,辐射赣州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园、龙回工业园区。

南康经开区龙岭工业园区(光电信息产业园)是电子信息产业主要承载区,以触控显示屏等为主要集聚地。依托良好的区位优势和产业基础,整合资源,借势借力,全面打造高端、前沿、智慧的德普特科技园,努力建设成为转型发展的先行区和创新应用的示范区。在保持本地已有的电子元器件优势基础上,积极布局触控显示屏、平板电脑等智能终端制造。结合德普特有基础,做大平板显示产业,进一步发展新型显示模组等环节。

南康区临港电子信息产业园是电子信息产业的另一个集聚中心,以磁电功能材料、智能装备和新型电子元器件为核心。大力发展磁电功能材料及配套上游产品,电子新材料及智能装备。

赣州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园、龙回工业园区为拓展区,发展智能家居及智能终端配套产品,主要布局智能家居环节,强化与南康区家具首位产业集群的上下游产业链配套,同时与南康区龙岭工业园西区、南康区临港电子信息产业园形成竞相发展的良好局面。

图4-1  南康经开区工业园区位示意图

4.2  创新基地建设管理模式

4.2.1  创新基地建设模式

目前国内基地运作模式主要有地方政府主导、龙头企业主导、工业地产商主导以及综合型开发模式。

表4-1  国内主要基地开发模式

模式

运作方法

优势

劣势

地方政府主导

通过招商引资、土地出让等方式引进符合相关条件的工业发展项目

区域开发力度较大、政策优势明显

前期投入较大

行业龙头企业主导

通过土地出让、项目租售等方式引进其他同类企业的聚集

引进企业关联度高,有利于产业链形成

开发效率较低

工业地产商主导

地产投资开发企业获取工业土地项目,再进行道路、绿化等基础设施建设及厂房、仓库、研发等房产项目的营建,然后以租赁、转让或合资、合作经营的方式进行项目相关设施的经营、管理,最后获取合利的地产开发利润

针对行业企业需求,统一园区品牌经营管理

开发随意性较大

综合型开发模式

综合采用上述三种开发模式

适用于影响较大、涉及面较广的园区

协调机制较难理顺

由于目前南康区产业门类较多,经营范围较广,既要求有土地、税收等政策上的优惠,也需要在投资方面能跟上开发建设的步伐,还要求具备产业项目的经营运作能力的保证,因此,建议采取综合型开发模式。

综合型开发模式即是由政府主导并制定土地开发与投资建设等方面的政策措施,引进国内外知名工业地产开发商,负责对产业园进行一级开发包括基础设施的建设,二级开发包括科技部中心、标准厂房、物流仓储等。由工业地产开发商采用租赁方式销售,客户对象包括入驻区内的企业、投融资机构、公共平台等,并由工业地产开发商派出专业团队进行二级项目的物业管理和客户维护工作。

4.2.2  加强土地集约利用

南康经开区存量土地有限,土地资源是发展产业最重要的原始资产。但其建设初期,入园企业良莠不齐,土地产出效益较低。部分企业因经营、资金问题闲置土地现象严重。因此清理园区闲置土地,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坚持走高产出、低能耗的新型工业化发展之路成为当务之急。

(1)加强土地管理工作

紧密结合南康区发展实际,借鉴运用先进地区的成功经验,在土地管理方面,充分发挥规划对土地出让、开发强度和时序的控制作用,无论是工业用地、商住用地,还是公建配套设施用地,都严格按照规划用途使用,切实杜绝开发建设的随意性和盲目性。

依法开展“清土地、清厂房、清项目、清资金”为主要内容的专项清查工作。对园区企业的土地利用情况、项目合同履行情况、厂房建设情况、建成厂房闲置、租赁、转让等情况进行全面梳理,依法清理各类违规违约行为,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

(2)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供地制度

一是注重择商选资。加强投资项目的筛选,重点向“三高三低”(高技术、高投入、高产出,低能耗、低材耗、低污染)项目倾斜。认真落实国家产业政策,对发展前景好、无环境污染、占地少、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产业,保证项目所需的土地供应,对限制性产业严格控制项目供地,对禁止性产业停止供地。

二是避免土地闲置。严格按照集约利用的原则,树立“惜土如金、尽善其用”的观念,根据用途最佳、效率最高、效益最大的原则统筹安排各类建设用地。对于已有项目的地块,园区定期督促企业加快开工投产步伐,并对闲置两年以上土地坚决收回处理,对闲置一年以上两年以下的土地,对用地单位开征土地闲置费,遏制企业“圈地”行为。

三是坚持可持续发展。园区确立绿色招商理念,环保部门通过严把项目准入关,通过“提前介入”、“一票否决”等手段,努力从源头控制污染项目进入。另外,争取创建全国开展循环经济和生态工业园试点,提高资源重复利用率和单位土地产出率。

四是实行土地公开出让。除了对用地严格按国家规定的投资强度标准供地外,一律实行公开招标挂牌和拍卖的方式供地。

(3)创新土地集约利用模式

鼓励各类建筑向高发展。根据土地稀缺的状况,适当提高各类建筑的容积率。建议二层以上标准厂房应占到80%左右,尝试建设4-8层的标准厂房。

集中建设生活配套设施。借鉴新加坡公共管理先进理念之一的邻里中心,集商业服务和社会服务于一身,将所有社区服务设施合理集中、组合发展,这样做不仅节约了土地资源,而且也实现了便民服务与区容区貌、城市交通、人居环境高度统一。

4.3  打造生态示范基地

4.3.1  严把准入门槛

严格按照“两型产业”的选择标准,选择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产业建设项目,特别是下游应用性项目。建立招商部门与环保部门的协调工作机制,共同审核项目的准入,坚决限制或取缔高污染、高排放、高能耗的项目,实行环评一票否决制。积极引导入园企业开展清洁生产、通过ISO14000认证,建立完善的环境管理体系,并对污染物排放量较大的源点安装在线监控设备。对已经投产运行的企业严格按照“三同时”进行环保监督,确保污染物达标排放。

4.3.2  加快环保设施规划和建设

南康区要加快推进环保基础设施的规划和建设。首先,需要加快建设污水管网和污水处理厂的规划和建设,排水体系采用雨污分流制。污水主要通过污水管网输送至污水处理厂。加快推进基地的污水管网与市区污水管网的对接。其次,加快垃圾处理工程。要加快垃圾收集站、垃圾转运站,并及时处理垃圾,防止污染。

4.3.3  引进专业环保企业

专业环保企业在建设污水处理系统、环保规划、环保检测等方面具有专业优势。通过引进环保企业管理和处理污染,提高污染物的处理效率,降低环保成本。

4.3.4  加强污染监控和管理

加强对污染物的监控,运用高端软件技术,建设集污染源监控、危险废物管理监控、环境基础设施监控、环境治疗监控等为一体的环境综合监控系统,以提升环境管理的效率和水平。环保管理要不断创新,可试行排污权交易,引导企业降低污染。

第五章  产业发展重点任务

5.1  扶植培育龙头企业

5.1.1  做大做强龙头骨干企业

在扶持电子信息产业重点企业发展方面,应对全区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和规模优势的、拥有良好发展前景和盈利能力的大型电子信息企业采取针对性的扶持措施。统筹权衡重点企业发展需求,每年提出重点扶持企业(项目)名单,合理统筹配置全区生产要素资源,对列入名单中的重点企业(项目)给予土地分配、能源保障、资源供应、生产要素配套等多方面、全方位的支持和配套服务。鼓励和扶持重点企业立足盘活现有产能存量,通过重大技术攻关,转变产品结构,突破发展瓶颈,促进电子信息产业转型升级。

积极培育一批具有“专、精、特、新”特色的行业龙头企业,促使各行业龙头企业成为承担起引领全区电子信息产业快速发展、支撑全区经济规模总量稳步提升的重要力量。重点扶持格力电器、赣州市德普特科技有限公司等一批规模较大、效益较好、带动能力较强的龙头企业,以产业链延伸、品牌联盟为纽带实施优势互补和分工合作,提升南康区电子信息产业整体竞争力。

1、重点培育专精特新企业

围绕“全产业链”,集中所有资源和技术优势,重点培育具备核心技术的上下游配套企业,围绕“做专”,成就一批“单打冠军”;围绕“做精”,争创一批知名品牌;围绕“做特”,培育一批“配套专家”;围绕“做新”,锻造一批“科技小巨人”。力争五年内培育孵化“专精特新”电子信息企业60家以上。

2、扶持企业做大做强

综合运用项目准入、用地、融资、财税等措施重点支持电子信息企业做大做强,按照“一事一议”“特事特办”原则,鼓励企业发展总部经济。加快瑞德森精密制造、普希德刀具、雷博斯科技、普维科技等一批已投产企业达产达标、申报入规。力争五年内主营业务收入超10亿元企业达到5家以上,扶持企业上市3-5家,发展总部经济企业3家以上。

5.1.2  加快培育高成长性企业

高成长性企业是推动电子信息产业转型升级的生力军,是培育大企业大集团的后备力量。因此,要重点培育一批研发能力强,核心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具备较好发展潜力的高成长性电子信息企业。鼓励和支持成长性中小企业与大企业大集团建立长期、稳定的协作关系,并开展供应、生产、销售、技术开发等各领域的合作。

强化对电子信息企业上市的指导,积极推动企业上市步伐,引进专业顾问团队,做好上市潜力企业的培育和储备,成熟一个,推动一个。一方面引进专业金融机构与国有企业合作,设立工业引导基金和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基金,吸引国内外技术资金向南康区电子信息产业聚集。另一方面通过增资扩股或股权转让等方式,推动电子信息产业优势企业与资本市场接轨,吸引战略投资合作伙伴,推进与国内外技术领先企业的强强合作。

5.2  完善招商服务体系

5.2.1  选优择强引进项目

选优择强引进电子信息项目,在国家政策范围内,针对制约电子信息产业健康发展的“短板项目”和“节点项目”,开展招商引资和企业改造升级计划;优选引入国内外拥有先进工艺和设备的企业和个人,在南康区设立电子信息企业或以技术入股等方式参与现有电子信息企业的生产经营,拓宽南康区电子信息产业应用领域范围,促进产业优化升级。

1突出招大引强

找准产业链薄弱环节,对照产业链链图,大力开展“粤企入赣”“三请三回”等系列活动,引进一批高质量补链延链强链项目。成立一支电子信息产业招商专业队伍,由区分管领导带队,区商务局招商骨干、区工信局业务精英组成,每季度至少一次专题研究招商引资工作,加大对总投资100亿元、50亿元重大项目的招商力度,确保完成省级开发区南康经济技术开发区至少引进3-5个“5020”产业项目。依托赣州国际陆港“三同”优势和最大体量的标准厂房优势,深度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积极对接长江经济带、海西经济区,瞄准世界500强、国内200强企业及其配套企业,实施重点招商,力争每年新引进20亿元以上项目1个、10亿元以上项目1个、5亿元以上项目3个。

2突出专精特新

在项目选择上,坚持不以规模为标准、而以“创新论英雄”和“亩产论英雄”的发展理念,不局限于大和强,而是重点突出核心技术和上下游配套,瞄准企业“投资”和“产出强度”这两个关键,牢抓“亩产值”这条准绳,对入驻企业的亩入亩出进行严格考量,确保引入一批发展后劲足、科研能力强、亩均产值高的高精尖项目,力争2025年引进拥有核心技术的、亩均产值达到1000万元以上的项目20个以上。

3围绕产业链精准招商

围绕细分产业链,坚持“五不要”原则(即:没有核心技术的不要、创新能力不强的不要、产能落后的不要、产业低端的不要、与产业链无关的不要),快速集聚一批“单打冠军”“科技小巨人”,力争每年新引进10个以上在细分领域拥有核心技术的电子信息企业,加速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加快已入驻临港电子信息产业园二期的爱通机器人、思博科技、泰行智能科技、山达士电子等一批项目的建设投产,做大做强做全磁电功能材料、器件的集成、封装,将电子信息产业细分领域做到极致。

5.2.2  完善招商配套服务

加快落实扶持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产业政策,建立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协调机制。制定南康区电子信息产业准入标准体系,完善土地供应、融资担保等产业配套政策。进一步落实国家产业政策和土地政策,把有限的资源问题向电子信息产业倾斜,切实保障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用地。大力发展金融科技服务业,设立骨干企业上市辅导专项资金,优先支持骨干企业上市融资,鼓励各地成立中小企业融资担保基金和政策性担保机构,拓展电子信息企业融资渠道。

5.2.3  优化营商安商环境

秉承“人人都是营商环境”的理念,积极统筹布局,做到设施全配套、要素全支撑、服务全方位。持续推进降成本优环境专项行动,落实并联审批制度,实行投资项目审批报建“一窗办”,为企业提供“保姆式”服务,确保各项惠企政策落实到位,切实为企业减轻负担,加速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扎实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逐步提升工业企业和项目网上办理事项比重。完善招大引强项目审批、土地审批以及“一事一议”等制度,强化招商引资项目落地集体会审,推动项目早落地、早投产、早见效。

5.3  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5.3.1  强化技术创新

围绕工业(电子)设计中心和国际高密度集成电子器件技术(中国赣州)研发中心两大创新平台的核心技术,引导企业增加研发投入,突破一批核心技术,申报一批研发专利,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积极鼓励企业与国内知名院校、科研院所联合建立研发机构,积极申报省级以上工程(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和工程研究中心,大幅提高企业的产品技术含量和市场核心竞争力。加快新引进的中国科学院微电子所硅器件中心超快脉冲集成电路测试设备项目入驻工业电子设计中心,并加速科研成果转化,发挥中心的孵化培育作用。力争五年内,电子信息产业省级以上工程(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达到5家,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达到1-2家。

鼓励电子信息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推动建立企业、科研院所、工程设计单位和下游用户共同参与的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联合协同创新,发展一批技术先进、市场前景好、实现性高、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电子信息产业关键技术。积极引导电子信息企业利用先进技术进行技术改造,淘汰落后生产线,充分利用江西理工大学、东华理工大学等现有技术资源,发挥企业、科研院所和高校的优势,重点开展绿色触控显示屏、磁电功能材料、智能家居产品的技术攻关。

5.3.2  建立健全以企业为主体的协同创新体系

支持以企业为主导建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联合江西理工大学、东华理工大学等国内大型企业、科研院所,通过投资控股、参股等方式,与高校、科研院所共建电子信息产业研协同创新基地。

5.3.3  推进产学研合作创新

引导符合条件的创新主体建立电子信息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形成联合开发、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机制。强化企业创新主体作用,支持企业参与和承担国家、省、市科技计划项目。鼓励企业加强与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的交流合作,共建电子信息研发平台,联合开展电子信息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大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促进高新技术孵化、产品研发和科技成果转化。

5.4  完善升级公共服务平台

5.4.1  夯实园区平台支撑

依托赣州国际陆港,大规模、高标准建设配套最完善的标准厂房,用于承接沿海地区高端电子信息企业的深度转移。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力度,全力推进园区水电气消防、污水处理厂等配套设施建设,全面提升园区综合承载能力和发展能力。依托现有的2000亩“光电信息产业园”和1500亩“临港电子信息产业园”两大专业园区,再建200万平方米标准厂房,打造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

5.4.2  积极打造科技创新服务平台

以政府主导的科技创新平台为依托,积极争取国家在南康区电子信息产业领域布点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国家工程实验室或分支机构。以“内联外引”和“产学研”结合为抓手,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建设省级电子信息产业技术创新中心,鼓励重点企业申报国家级技术创新中心。推进电子信息产业工程技术创新中心建设,提升对产业的科技支撑能力。搭建电子信息应用产业等公共研发设计平台。

以江西理工大学为主平台,联合省内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充分发挥现有的人才、技术、资金、设备和研发优势,共同组建南康区技术创新公共服务平台,为优势产业发展提供必要的技术、人才支撑。时机成熟时,以此为载体,联合北京大学、北京科技大学、中南大学等国内知名专业院校和科研机构,形成特色产业技术创新联盟。

5.4.3  建设公共信息平台

统筹协调,依托政府部门、高等院校和图书馆、档案馆、企业、社会中介机构等建立专业性、资源共享、互动交流的各类信息平台。包括政府信息、市场和经济信息、行业资源信息、周边园区发展信息、关联企业发展新动态、最新技术发布信息、上位产业政策信息、教育、科技信息、会议展览信息、知识产权交易和保护信息、社会和公众服务信息等。

5.5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和技术保障

5.5.1  加强企业家队伍建设

引进行业著名专家、学者,成立电子信息产业专家库,为南康区电子信息企业转型发展提供决策咨询服务。加强校企合作,引入北京大学专业培训教育机构开展企业业主和高层管理人员的专项课程培训,与江西理工大学等高等专业院校建立校企培训教育基地,有针对性的为企业培养高端管理和后备人才。组织电子信息业主和企业高层管理人员“走出去”学习考察、开拓视野,更新理念,努力造就一支懂管理、善经营、敢创新的企业家队伍。

5.5.2  加强科研人才队伍培育

完善人才储备,依托南康工业设计(电子)中心,为电子信息产业升级布局。邀请国内外相关高校、研究机构、龙头企业组建联盟。依托电子科技大学和美国阿肯色大学核心团队的人脉资源,重点围绕“磁芯材料、元器件、集成”和“高端智能家居制造”两大细分领域,坚定不移引进“一千人员规划”和院士人才,坚定不移引进海内外知名军工电子专家,坚定不移引进创新高端人才。加快制定人才招引政策,在知识产权保护、人才集聚培养、企业孵化和成果转化等方面争取人力、物力、财力的最大支持,通过定点招才、专项引才、柔性邀才,精准引进带技术、带项目、带资金的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力争五年内,引进和培养3-5名院士、国家一千人员规划人才、归国创业人才等领军人才和50名行业紧缺人才。

5.5.3  加强专业技术人才培养

依托华东理工大学、江西理工大学等资源,为南康区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提供各层次的专业技术人才和技工,加强与行业协会组织的合作,与企业合作建立实践基地,培育造就一批年青的具有专业教育培训背景的从业人员。建议政府围绕南康区主导产业组建电子信息产业研究院,包含众创空间、科技成果转化中心、教学中心,以及产业研发实验室等。该研究院可以作为区政府直属事业单位,以应用型技术研发、大学生联合培养和创新创业孵化为核心业务,重点发展触控显示屏、磁电功能材料、智能家居等领域。聚焦工程化能力、市场化能力、服务化能力建设,强化园区在技术研发、产品创新及平台服务等方面的引领作用。为南康区电子信息产业储备高层次高技能人才。

鼓励德普特电子学校扩大教学规模,不仅限于自给自足、自产自销的模式,打造成培养“智能触控显示及其装备制造”细分领域电子技术工人的人才培养基地,为光电信息产业园的入驻企业提供技术工人,解决招工难问题。与电子科技大学开展深入合作,力争在南康设立磁芯材料人才培养基地,为入驻企业输送强有力的人才资源,彻底解决高端人才“两头跑”的局面。

第六章  产业发展支撑体系建设

6.1  电子信息产业研发设计与展销

建议在南康区建设一个电子信息产业小镇,产业小镇可以引进电子信息产业研发团队,也可以柔性引进的长三角、珠三角等一线设计机构、电子信息产业电商平台、品牌运营团队。通过“人才+技术+企业+产业”的创新模式,实现产学研深度融合立体孵化体系。并通过电子产品品牌展销会、电子信息产业推介会、电子信息产业高智峰会论坛、电子信息行业年会等方式强化对南康区宣传,提高南康区知名度,提升电子信息产业的研发设计与展销能力。

6.2  物流支撑

推进赣州国际陆港与电子信息产业的深度融合,建立起与电子信息产业相适应的制造业物流服务体系,通过推进物流标准化降物流成本、提物流效率。重点推进仓储、运输工具、停靠卸货站点标准化建设,积极推进甩挂运输,促进制造业向制造服务业延伸拓展。

加快现代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建设臻顺物流园区、顺丰物流园区,在赣州国际陆港周边建成全区重要物流基地。借助高铁打造南康至南昌2小时经济圈,赣州半小时经济圈,珠三角2小时经济圈。

加快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与顺丰物流合作以智能物流信息服务为切入点,建设物流公共信息云服务平台,与赣州市、江西省物流平台对接,与政府各职能部门对接,实现信息互换、运力资源与货运信息快速匹配。

6.3  金融服务

积极推进融资服务平台和体系建设。在现有电子信息产业投资基金、产业引导基金、智能设备改造基金平台基础上,鼓励有条件的企业(集团)创建新的产业融资平台。引导社会资金加快进入高新技术产业,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

结合国家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的政策,建立和完善担保体系,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建立政府、银行、担保企业之间的担保风险共担机制,用市场化手段推进“财园信贷通”“小微信贷通”,争取更多的金融机构在南康区设立分支机构。

创新融资租赁方式,政府研究建立融资租赁产业基金。推动租赁企业—设备制造商—金融机构的合作联盟,大力推广大型设备、生产线等融资租赁服务;鼓励企业自发组建融资租赁行业协会,加强行业自律和信用体系建设;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创新专利权、存货、订单等新型抵押方式,更好服务电子信息产业发展。

6.4  科技创新服务

加强科技入园服务工作,积极推进科技服务平台建设。支持企业组建专业化、开放型的行业技术中心、企业技术(工程)中心等研发服务平台。集中建设以大型设备、科技信息情报、知识产权、智力资源、技术转移、产业孵化等科技应用服务平台,有效优化南康区各类科技资源。

健全创新协同体系。与电子信息强势学科高校、科研院所、行业龙头企业建立战略合作关系,筹备组建电子信息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成立电子信息研究院,组建触控显示屏、磁电功能材料、智能家居等专业研究室。鼓励推动制造企业将重大产业技术平台组建为专业化的技术推广、工业设计服务企业,进行社会有偿服务,推动南康区电子信息产业科技资源和成果共享。  

6.5  信息服务

建立触控显示屏、磁电功能材料、智能家居细分产业企业、人才数据库,数据库包含三大产业集群产业上下链条企业状况、招商对接企业状况、三大产业人才现状、人才流动等数据内容。为南康区电子信息产业从产业链条、招商、人才需求提供大数据信息服务。每年发布南康区电子信息产业地图,精准分析电子信息产业发展、人才需求和流动、产业招商等关联信息,实行全面动态管理,为精准引企(才)、产业布局提供全球导航,形成点(企业)、线(产业链)、面(城市或地区)的完整分析,按图索骥,提出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的产业发展政策。

6.6  职业教育和人才开发

进一步推进现有职业培训机构整合和发展。一方面完善现有职教园区,扩大南康经开区建设技工学校实训基地数量和规模,为南康区提供一批技能产业人才。另一方面可以在全国一些电子信息重点区域设立外包人才培训基地,引进更多外地产业人才,一定程度上弥补南康区本土人才的短缺。

采取强有力的措施留住本土人才,强化对南康区相关中介机构和职业学校的考核力度,要求相关中介机构和职业学校尽可能留住一定的本土人才,满足本地企业的用工需求。

第七章  保障措施

7.1  加强组织协调

(1)完善组织保障机制。成立南康区电子信息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由南康区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区政府分管领导任副组长,成员由区直主管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各职能部门(工信局、发改委、财政局、自然资源局、住建局、生态环境局)主要领导及相关园区职能部门主要负责同志组成。领导小组主要负责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统筹指导和综合协调,根据需要做好产业政策、发展规划、空间布局等事项研究,协调解决产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重大问题,确保产业发展有序推进。

(2)建立规划实施的评估机制。积极借助社会中介组织力量,不定期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跟踪分析,按年度编写规划实施报告。定期开展规划中期评估,检查规划执行情况,把握电子信息产业宏观形势变化,针对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对规划进行动态调整,完善规划后半期工作,保障规划目标有步骤、按节点实现。

(3)组建智囊团。聘请赣州市内、江西省内乃至国内有关专家组成南康区电子信息产业顾问组,对产业的发展重点、招商方向和重大招商项目,以及产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供咨询和建议。

7.2  健全政策支撑体系

(1)完善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政策环境。根据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趋势以及南康区电子信息产业重点发展领域需要,及时研究制定相关的扶持政策,出台更加开放积极的创新人才引进政策、招商引资鼓励政策、优惠电价政策、财税优惠政策、投融资政策等。对成长性好、发展潜力大、带动性强的本土电子信息企业,在网络、市政配套等方面加大政策倾斜力度。对属于南康区电子信息产业发展重点领域(如触控显示模屏、磁电功能材料、智能家居等)且为产业链缺失环节的重点产业化项目,予以用地、资金等方面的重点支持。

(2)加大政策的宣传力度。积极跟踪国家、江西省和赣州市鼓励发展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定期编制《南康区支持电子信息企业发展政策汇编》,并向社会公开发布,促进相关政策落实。鼓励第三方服务机构不定期组织电子信息产业发展领域的政策培训,重点做好政策宣传和政策措施解读,指导相关企业用好国家多种支持和优惠政策,充分调动电子信息企业和科技型人才等资源服务于全区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壮大。

7.3  拓宽融资渠道

(1)完善金融扶持体系。争取国家、江西省和赣州市专项资金支持。协助企事业单位,积极争取国家、省市相关的技术改造专项资金、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及其他产业化专项资金对南康区符合条件的电子信息企业和项目给予支持。

(2)强化政府资金的引导。以南康区政府资金为基础,引导社会资本参与设立南康区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基金,并根据电子信息产业各领域发展需要,设立诸如触控显示屏产业子基金、磁电功能材料产业子基金等,重点支持电子信息相关领域的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成长型企业发展壮大、重大应用示范和重点工程建设等。积极探索政府资金与信贷、债券、基金、保险等相结合的多种融资组合,有效引导并扩大电子信息产业的社会投资。

(3)强化资本市场的支持作用。鼓励符合条件的电子信息企业通过上市、发行企业债券、公司债券、短期融资券和中期票据等方式融资。采取贴息、支付全部或部分担保费用等方法,引导和鼓励金融机构、风险投资机构和担保公司等为信誉和市场前景较好的电子信息初创企业、成长型企业提供信贷支持和融资担保。鼓励设立一批投资于南康区电子信息产业领域的创业投资基金,重点投向智能家居等新兴产业。

7.4  创新招商引资方式

(1)定期策划年度产业链招商工作方案。强化方案的指导作用,提高招商引资的质量和水平。针对南康区电子信息产业链的缺失环节和薄弱环节,推进产业链定点招商,增强招商工作的针对性。针对南康区智能家居等新兴产业,重视龙头骨干企业和关键性项目的引进,逐步形成引领带动效应。

(2)探索利用多样化的招商方式。以改善软环境、硬环境和实施优惠政策为基础,充分利用政府招商、展会招商、网络招商、上门招商、节会招商、企业招商、标准厂房招商,以及以企引企、以商招商和企业增资扩产等方式,实现招商工作制度化、招商队伍专业化、招商手段现代化、招商形式多样化、招商项目集群化,有效对接珠三角、长三角等我国沿海发达地区乃至国外的产业转移。

7.5  强化人才支撑

(1)建立有效的人才培养机制。适应南康区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升级需要,大力实施人才强业战略。全面落实国家及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相关政策,坚持“培养本地人才和引进外部人才相结合”的原则,建立一支素质较高、相对稳定的电子信息产业人才队伍。特别是对于紧缺技能型人才,加快部分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型高等学校转型,鼓励开展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拓展校企合作育人的途径与方式。推进科技人才、管理人才、创业人才和技能人才的联合培养,探索建立区域专业化、实用型人才培养基地。支持企业和社会力量举办各类信息人才培训和职业教育,注重员工的岗前培训和再教育。

(2)建立完善的人才引进机制。定期举办或参与全国性电子信息专业人才招聘与洽谈会,积极吸引触控显示、磁电功能材料、智能家居等领域的中高端技术人才。特别是对于高级技术和经营管理人才,树立“不为所有,但为所用”的“大人才观”,大力引进国内外高层次人才,着力解决南康区电子信息产业高端人才短缺问题。加强区域人才共享共用,在人才智库资源共享、人才资质互认互准、区域人才交流合作等方面展开合作,然后逐步推动人才一体化。

(3)建立科学的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创新人才评价和激励方式,激发各类人才参与电子信息领域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的活力。在人才评价方面,建立以创新为主要价值取向与尊重人的个性化发展相结合的评价体系。在人才激励方面,积极推行技术入股,提高职务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比例。尤其是对电子信息领域的高端人才优先落实居留与出入境、子女入学、职称评审、公租房等人才支持政策。

7.6  增强创新能力

(1)扶持企业技术(工程研究)中心建设。加快形成以企业技术(工程研究)中心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及运行机制,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不断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支持企业建立健全不同形式的技术开发机构,形成有利于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的高效运行机制,重点扶持企业申报国家级、省级认定的企业技术中心、技术创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积极培育市级企业技术创新中心;加强对企业技术(工程研究)中心的服务和监督,切实发挥企业技术(工程研究)中心的作用,引导企业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核心产品的开发能力。

(2)鼓励企业加大技术改造投入。要以重大项目建设为抓手,狠抓大投入。继续安排下达年度省市级重点技术改造项目计划。重点关注计划总投资超亿元的重大项目,做好项目用地、项目审批、项目实施等工作。按照“储备一批、建设一批、投产一批”的思路,实行动态管理,滚动实施;积极组织企业申报国家、省两级的技术改造相关扶持政策,争取获得更高层次产业政策和重大技改专项资金支持。

(3)支持企业实施标准化战略和知识产权战略。深入推进标准化战略,鼓励并支持龙头企业参与国内外标准制(修)订工作,力争承担更多的行业标准、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的制(修)订工作;督促企业严格执行强制性标准,引导企业制定并执行严于推荐性标准的产品标准,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积极营造良好的知识产权法治环境、市场环境、文化环境,支持和引导企业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大力提升企业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能力。

(4)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培育产业发展所需的各类中介组织。以南康区电子信息产业各领域发展需要为基础,培育扶持一批高水平的电子信息产业咨询服务、资信认证评级、知识产权管理、技术转让、风险投资、营销服务等支撑服务机构,为企业和科研单位等提供专业化服务。支持相关行业协会、商会、产业创新联盟等组建和发展,充分发挥其在沟通协调、信息服务、市场监督、行业自律等方面的作用。

完善公共服务平台。围绕全区电子信息产业发展需求,着力构建触控显示屏、磁电功能材料、智能家居等领域的专业性公共服务平台,提供技术研发、成果转化、资本运作、知识产权、标准制定、产品检测、资质认证、人才服务、企业孵化和品牌推广等专业服务。加强产用合作,依托行业组织,推动产业重点领域信息技术应用平台建设,提供产业共性技术支持和公共服务。

7.7  强化资源供给

7.7.1  强化劳动力资源保障

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政策的支持下,充分利用省内外高校的教育资源,为南康区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培养技能型人才,培养一批生产一线紧缺的专业技术人才。同时大力发展职工培训,提高工人素质。职工技能培训中心的运营模式多种多样,政府始终起联络、组织和有效管理的核心作用,培训中心应充分组合电子信息教育资源,寻找以电子信息加工技术、管理等方面特色的高校与科研院所进行合作,充分利用高校的教育资源,每年开办多个专题培训班,满足各层次,各岗位专业技术人才的知识更新需要,为南康区培育出优秀可靠的专业人才。在安家落户、技术入股、子女入学就业等方面制定优惠政策,吸引本地人才,为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服务,以稳定和发展南康区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所需的人才队伍。

7.7.2  强化能源供应保障

加强能源设施建设,提升能源供应保障能力。加强对电子信息产业重点企业所需的煤、电、油等生产要素的调度,确保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所需生产要素的保障供应。制定各项能源计划,根据产业发展情况做好电力发展规划,并纳入地方城镇发展规划,将电力规划纳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进一步推进城乡电网改造和电力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工业用电需求增长情况预测,强化电力平衡和需求管理,保障电力安全稳定运行和有序供应,确保重点企业、重点项目的用电需求。强化电力资源的协调力度,优先保障电子信息企业的稳定供应。积极实施新一轮电网改造升级工程,完善区域内电网结构,新建一批开关站和输变电站;加快主变电工程及配套工程建设步伐;对现有变电站进行扩容改造;同时,积极向省、市电力公司争取政策,加大对南康区电网建设投资力度,不断提高电网供电能力和供电可靠性,为电子信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电力保障。

7.7.3  强化土地资源保障

有限的土地资源和工业大规模用地两者之间的矛盾,使得土地资源的保障成为工业发展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因此,只有通过合理规划,加强土地供给,才有可能保障新增工业用地的需求。

(1)做好用地供需分析,建立项目用地联合审批制度,将重点发展的项目提交省、市重大项目调度会,争取省级用地指标,增加用地增量;同时根据企业发展需要,预留3~5年的企业发展用地,并根据项目实施进展情况,分期供地;提高项目用地门槛,对投资强度达到要求的企业,按工业用地最低出让价全额或部分进行奖励;对新引进企业,可按所需用地的7%配套安排用于兴建专家楼、居住活动中心和员工住宅。本着节约集约用地原则,鼓励建多层厂房、腾笼换鸟、清查闲置土地等手段盘活存量土地。

(2)优先项目供地。经审核入园的产业项目,优先安排项目用地指标,按合同优先供地,新建标准厂房;对租用园区标准厂房进行过渡性生产且达到一定规模的,两年内租金由区财政全额补贴;在产业园区建设公租房,并优先保障电子信息产业类企业员工的住房需求。

(3)通过落实对原有工业占地的规划调整,盘活存量土地资源,提高企业扩张中单位面积土地的投资强度,或者淘汰、调整老企业,将土地出让给具有显著优势的企业。

(4)按照园区产业布局规划的要求,坚持板块推动,以壮大电子信息产业集群为中心,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促进企业集中、产业集聚和用地集约。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