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正荣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南京街头风景 陈正荣

陈正荣

2023-09-26 13:40|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一、石头城上月如钩

山围故国周遭在,

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

夜深还过女墙来。

这是刘禹锡的名诗《石头城》。它抓过了石头城的地形特点,用“潮打空城”“旧时月照在女墙上”等意象,营造出苍凉的意境,写出了沧桑感。《唐音癸签》在评这首诗时说:“山在,潮在,月在,唯六国不在,而空城耳,亦伤古兴怀之作。”

建安十七年(212年),孙权将政权移到秣陵,并改秣陵为建业,依清凉山西麓的峭壁修建了石头城。此城北缘长江,南抵秦淮河口,是当时建业西部的重要关隘。孙权还将石头城下的江面作为水军训练基地。此后数百年间,石头城一直是江防军事重镇,以至于后人常常把石头城当作南京的代称。早在六朝时期,诗人鲍照、何逊就写过石头城,鲍照的《还都至三山望石头城》写道:“关扃绕天邑,襟带抱尊华。长城非壑险,峻阻似荆芽。攒楼贯白日,摛堞隐丹霞。”意思是说,从三山朝石头城望去,只见石头城耸立于江边,险峻无比,雄伟壮观,城墙逶迤如带,城门巍峨高大,雉堞如在云端……后来,石头城的名气越来越大,到南京来怀古的诗人,谁不到石头城走一走,发思古之幽情?

唐代诗人罗隐有《春日登上元石头故城》诗,诗中写道:“谩道城池须险阻,可知豪杰亦尘埃。”表达出了城池依旧坚固但英雄不在的慨叹。宋代诗人马之纯在《石头城》中写道:“几年闻说石头城,初谓坚牢似削成。”写的是石头城之险峻。元代诗人萨都剌的《念奴娇·登石头城次东坡韵》很有名,词的上半阙写道:

石头城上,望天低吴楚,眼空无物。指点六朝形胜地,惟有青山如壁。蔽日旌旗,连云樯橹,白骨纷如雪。一江南北,消磨多少豪杰!

诗人极写石头城的荒凉残败,抒发了吊古伤怀的情感,写出了青山常在、英雄已逝的感慨。清代,乾隆皇帝也曾登临石头城,作《石头城》诗:“建业徙治已成城,石壁曾经几战争。”对石头城过往的战事回想一番。鲁迅少年时曾在南京读书,逛过石头城,写下《无题》诗:“大江日夜向东流,聚义群雄又远游。六代绮罗成旧梦,石头城上月如钩。”最后一句极富画面感,写出石头城悠远、苍凉的意境。

纵观写石头城的怀古诗,有的赞叹石头城之坚固,有颂扬孙权的丰功伟业,有的借六朝的灭亡讽喻现实,有的表达时代兴衰、改朝换代的慨叹,佳作很多。

二、无情最是台城柳

江雨霏霏江草齐,

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

依旧烟笼十里堤。

这是晚唐诗人韦庄的代表作——《台城》。诗人登临台城,繁华的台城破败不堪,只有杨柳婆娑,春雨绵绵,艳雾蒙蒙,惆怅之情油然而生。

台城,也称苑城,即建康宫,在今南京市鸡鸣山南,原是三国时代吴国的后苑城,东晋成帝时改建。从东晋到南朝结束,这里一直是朝廷台省(中央政府)和皇宫所在地。548年,侯景入台城,梁朝宫阙大都成为灰烬。隋开皇九年(589年),隋灭陈后,下诏将建康城的宫殿、陵园及城垣庐舍悉数荡平。六朝的宫墙、城垣基本上是一片废墟。但台城废墟成了后世诗人怀古的对象。后来,唐代很多诗人都写过台城。诗人把六朝的灭亡,归因于奢靡、享乐。张乔的《台城》:“宫殿余基长草花,景阳宫树噪村鸦。云屯雉堞依然在,空绕渔樵四五家。”宋代诗人曾极写道:“紫盖横天整复斜,兴亡接翅似昏鸦。旧时石阙摩云处,荻屋荆扉一两家。”(《台城》)清代余宾硕写道:“石阙草生人堕泪,玉楼人去雁横空。兴亡已自同朝露,一望园陵烟雨中。”(《台城》)这些怀古诗都是一个底色:昔日的城垣宫阙已成废墟,早已是荆棘丛生,乌鸦乱鸣,六朝消亡的教训足够深刻,时光无情地带走了一切,给人们留下的是兴衰之叹。

三、都城百雉隐高秋

龙湾城,壮如铁,

城下是长江,

城头有明月。

月色照人心不移,

江水长流无尽时。

这首题为《龙湾城》诗的作者叫孙炎,是朱元璋身边一位大臣。刘伯温、宋濂等大臣就是他向朱元璋推荐的。早年,朱元璋打下集庆后,就在龙湾江边筑城,以对抗陈友谅。孙炎这首诗讴歌了龙湾城的壮美气象,龙湾城固如金汤,城下江水滔滔,城头月色如银,守城将士斗志饱满,朱元璋部队将士众志成城的气概,呼之欲出。王夫之说这首诗“远大悲凉”,其实意境“远大”很贴近,“悲凉”谈不上,更多的是苍茫、壮阔之美。

石头城、台城都是六朝遗迹的代表。南京城墙的建设到了明代才算达到顶峰。朱元璋打到集庆后,采纳朱升的“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建议,开始在江边筑城。后来,又花了二十多年时间,在应天城建了四重城垣。明代的诗人们也讴歌了高耸、坚固的城墙。如文徵明《金陵咏怀》诗中写道:“钟山日上紫烟收,金阙参差万瓦流。帝业千年浮王气,都城百雉隐高秋。”诗人目之所及,钟山巍巍,宫阙参差,丽日秋空下,都城雉堞绵延,金陵王气冉冉。石宝《杂诗》:“门前有层城,层城复高台。乘风欲登眺,仰溯天汉回。”徐贲《戊申正月试笔》:“佳气丽层城,龙河溢晓清。市桥缇骑集,巷陌宝车行。”姚旅《鸡笼山》:“地卷豹湖埋帝辇,山横雉堞抱人家。”这些诗句都写出了南京城垣巍峨、都市繁华的特点。

在南京十三个城门中,金川门算是有故事的。历史上著名的“金川门之变”发生于此。建文四年(1402年),朱元璋四子燕王朱棣亲自率兵自瓜州渡江,由金川门进入应天府城(南京),致使建文帝朱允炆下落不明,史称“靖难之役”。“金川门之变”宣告了建文朝的终结。金川门正是由于其特殊的地位,成了明清两代诗人们吟咏的题材。明代诗人张羽就有《纪行十首》之《 金川门》:“两山夹沧江,拍浮若无根。利石侔剑戟,风涛相吐吞。维天设巨险,为今国东门。试将一卒守,坚若万马屯。”诗中写出了金川门之险峻。明朝万历年间的诗人谢肇淛有诗:“燕山日黑黄尘起,金川门外鼓声死。”(《送练中丞遗裔归家》) “金川门之变”已经过去很多年了,所以诗人也就没有多少顾忌,可以议论一番。到了清代,诗人就更加直接就金川门之变发起感慨。比如赵翼《金川门》云:“可怜十丈金川门,惨过晋家荡阴里。” 袁枚《金川门》云:“金川门外水云寒,道是燕兵渡此滩。狎客名儒同误国,君王真个用人难。”清代王友亮《金川门》:“十八篱门在,金川最擅名。前朝曾设险,靖难此驱兵。但虑鼋侵岸,谁知燕入城?至今风雨夜,铁骑走江声。”这些诗都是面对金川门,有感而发。

明成祖迁都北京后,南京作为陪都,地位下降。到了清代,明城墙颓败严重,康熙南巡时,清朝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康熙首次南巡,到达江宁,见到残破不堪的“明时故宫”大为感慨,作《过金陵论》一文写道:“道出故宫,荆榛满目,昔者凤阙之巍峨,今则颓垣残壁矣!……顷过其城市,闾阎巷陌未改旧观,而宫阙无一存者,睹此兴怀,能不有吴宫花草、晋代衣冠之叹耶!”并作诗《金陵旧紫金城怀古》:“宫墙断缺迷金琐,野水环绕剩玉河。”康熙说的当然是明故宫,其实当时京城的城墙虽然比不上明时,但很多地段保存完好。到了太平天国时,城墙遭到了极大的毁坏。清代马寿龄《金陵癸甲新乐府五十首》,记录看了金陵城里人,在城墙上抗击太平军的情景。其中有一篇《抬砖》。“砖在皇城根,抬至东辕门。砖在南城厢,抬至黄花冈。数回已逼天黄昏,百长叱咤人踉跄。”还有一首《拆皇城》:“贼来营造无巨砖,拆城作城众人苦。老人城上摇,旋向城下抛。女人城里抬,旋向城外挑。老人一失足,翻身身比坏。女人一失手,触头头必碎。皇城崔嵬入云际,蹂躏经年便平地。”后来,清军入城也是从突破城墙开始的,这十几年间,南京城墙在战火中哭泣。

尽管遭受了太平天国、侵华日军占领南京期间的两次重大破坏,南京依然拥有断断续续的城墙。到了近代,南京人仍然把城墙作为南京城的标志之一。民国时期的诗人宋之绳写道:“人家古墙下,高树尚依门。各得水边路,都如野外村。”(《青溪》) 诗歌抓住了城南一带临城墙而居的特点,写出了秦淮人家的闲适。南京人卢前《重过半山寺》写道:“老树当门红泥寺,曾记童年至,女墙月上迟。” 诗人的童年就是在城墙下度过的,那些老树、寺庙、明月都成了美好的记忆。

作者介绍

陈正荣,南京市文联、江苏省作协签约作家。已出版的主要文艺作品:《诗神的魅力》(诗歌评论集);《那年,雪飞扬》(散文集,获金陵文学奖);《南京的风花雪月》(散文集);《紫金草》(长篇小说,获南京市五个一工程奖,该书已翻译成日文,在日本发行);《金陵佳人》(随笔,南京出版社);《紫金山下的二月兰》(长篇纪实文学,获江苏省报告文学一等奖);《城垣》(长篇小说,江苏省作协签约作品)。

推荐人简介

淡淡新琴

版权声明

本篇文章作者:陈正荣。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