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部南京大屠杀的影视作品,让我们知道丧钟为自己而鸣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南京大屠杀录像是谁拍的视频 八部南京大屠杀的影视作品,让我们知道丧钟为自己而鸣

八部南京大屠杀的影视作品,让我们知道丧钟为自己而鸣

2024-07-11 18:38|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影片还将活现张纯如还原历史真相的心路历程,让世人在认识这段史实同时,可以从这位坚毅勇敢的女性身上得到启发。

《南京1937》(剧情片 1995)

作为一段惨绝人寰的史实,“南京大屠杀”曾经吸引了许多影视导演。1995年,吴子牛决定要拍一部以此为题材的大片。为了表示自己将“南京大屠杀”拍好的决心,吴子牛将一头黑发剃光。并立下誓言:“拍不好这部电影,我以后就不拍电影。 ”影片剧本经过梁晓声、徐天生、张冀平等一系列编剧作家之手,创作出了关于“一对恋人,两个家庭”在南京大屠杀中的遭遇。 

导演试图通过细节以人性的角度描绘出侵略者的复杂性。其中一个细节是当日本兵到理惠子家里搜查时,恐慌的理惠子颤抖地从窗子里挂出一串千纸鹤和一小面日本太阳旗。搜查的日军见状后用日语询问她是哪里人,声音竟是温柔的;另一个细节是成贤被抓走以后,理惠子在一大群避难的中国难民中绝望地用日语哭诉,愤怒的难民把对日本的仇恨迁怒到这位日本妇女身上。

这部以“南京大屠杀”为主题背景的电影,因其独特的视角也曾被评价为一部“充满人文精神,人性十足、生命意识极强的一部电影”。《南京1937》所展现的是一个导演对战争、对民族、对人性的思考。然而很多观众却无法认同导演另类独特的视角。毕竟,难忘那段过于沉重历史的中国观众们,还难以接受以一位日本女性的视角来审视日本军队在中国所犯下的滔天罪行。影片一时间恶评如潮,公映不久便匆匆落幕。然而,这部影片毕竟以独特的角度给观众留下了这场战争的思考。

《南京梦魇》(纪录片 2007)

十年前的今天,2007年12月13日,南京大屠杀70周年纪念日。大洋彼岸,有位白皮肤的美国人,为我们送上一份厚礼。

他是Rhawn Joseph,一个心脑科医学博士。他在25年前就开始关注这段在西方鲜为人知的历史,花了十年的时间搜集资料,采集当事人的口述,自己筹集经费,完成了这部历史大片的拍摄。

从头到尾,几乎都是黑白的影像资料,配以中国和日本的民乐,中文版的影片是由一位中国留学生吴海燕做解说的。没有任何的渲染,也没有任何花哨的电影手法,吴海燕也尽量不带民族感情的平稳自己的语调。可是不管是谁,所有可以在华丽场景、曲折情节前哈欠连天的观众,在观看这部影片都不可能会不震动,不流泪。

刺杀,扫射,火烧,活埋……达到人类想象极致的杀人方式全都被他们一一示范,连你穷其所思也无法想象的各种慢慢折磨致死的方式他们也都做过试验。中国古代的种种酷刑,在他们的创意面前黯然失色。连臭名昭著的纳粹分子,都成为无助的南京居民的保护者。他们也被惊呆了,这是怎样的一群生物啊?禽兽在他们面前都是充满了良知和善意!

连续不断的杀人比赛,汽油浇到人头上然后点火看他惨叫着满街跑,把人头穿在一起炫耀战绩,10岁到80岁的女人都被拉来施暴,几十个军士轮奸一个女子直至她不堪忍受死去,割掉女子的乳房,把铁丝插进女子的私处,让母亲们看着自己的孩子被慢慢折磨致死……想都想不出的恶行,一一在黑白照片和录像里呈现,都是历史!

《南京·被遗忘的一九三七》(纪录片 2007)

《南京》是第一部以外国人的视角回顾南京大屠杀的纪录片,从创作开始就受到全世界关注,并在当年的美国圣丹斯电影节上引起轰动。

1937年冬天,日军大举攻入南京,肆意屠杀手无寸铁的中国平民,廿万人成冷血日军刀下亡魂,数以万计的妇女被强暴凌辱。一班有心的西方传教士、商人及医生,献出有限的力量,保卫无辜的中国人。

导演之一丹・史度曼曾表示:“希望避免典型的纪录片手法,如一个又一个专家讲述,展示大量静态的照片等,而是希望通过表演和片中传达的情感力量带给观众深入心灵的震撼”。

凭着有这班有心人留下的信件及日记,加上震撼的历史片段、证词及访问,试图在 70年后还原南京大屠杀的真貌。两位导演以严正的态度对待历史,藉电影敲醒人性深处的良知,当厚颜的日本右翼组织高调宣告要拍摄一出推翻日军屠杀暴行的纪录片,《南京》更显弥足珍贵。

电影中有大屠杀幸存者的讲述、从6个国家搜集到的各种音像和文字资料甚至包括一名叫约翰・麦基的西方人用16毫米小摄影机冒死拍摄的40分钟录影带等珍贵资料都极大地震撼着所有观众,尤其是短片中直接表现日军暴行的内容被评为“《南京》中最让人背脊发凉的片段之一”。

除了资料展示,为了把德国人约翰・拉贝、美国人米妮・沃琴(沃琴回美国不久即精神崩溃自杀身亡)等人极其真实而富有感染力的信件、日记等珍贵文献表现出来,导演还请到如乔根・普罗斯诺、伍迪・哈里森、玛利尔・海明威等多名好莱坞明星扮演目击者,在片中朗读当年这些文字记录。

《南京!南京!》(剧情片 2009)

《南京!南京!》的视角是同时站在中日双方的立场思考,以中为主,以日位辅。这是近年来较为常用的反思式视角。让影片的格局显得大气磅礴,立意高远。从影片开始的南京攻防战,整体的格调便显得冷峻残酷。直至南京沦陷,日本兵开始滔天恶行,各种情绪如幽灵般钻入每一个人体内。

无论是手持武器的军人,还是藏身民屋的难民,内心都时刻被侵扰着。如万蚁钻心,害怕某一时刻生命悄然消失。几个日本兵搜查到满满一教堂的难民时,脸上露出了极度恐惧。

这群失去意识而为数众多的”支那人“可能在清醒后会瞬间将他们吞噬。几个中国人抢夺难民营”生死牌“,表现出来的麻木让约翰·拉贝痛心,也让国人也非常痛心。

影片的剧情并没有峰回路转,柳暗花明的精巧,也没有铿锵有力,抑扬顿挫的节奏。只是如同纪录片式的表现了这一场人类灾难的开始、发展、高潮、结束。不见一丝血的黑白画面贯穿着稳稳实实的影像风格,虽略有晃动,但是配合着钢铁机器的屠杀也属正常合理。

影片根本不需要通过剧情来打动观众,它的威力大到仅仅用一个个让人沉重的场景和一次次灭绝人性的事件直接震撼观众。让我们的心不自主的开始悲凉,让我们的泪不自觉的流出。

”于无声处听惊雷“是影片的一大特色。悬浮半空的人头,堆积板车的裸尸,鳞次栉比的卧尸,这种直接表现大屠杀的画面显得是那样的可怕。

唐天祥(范伟饰)的遗言”我太太又怀孕“了和小豆子吹着蒲公英走向生存的前方可能算是片中难见的希望,多多少少的中和了一下全片极度压抑的悲观情绪。

江香君(江一燕饰)为首的一群风尘女子用牺牲自己的方式来救赎自己不堪的灵魂,拯救同胞的生命。

这样的选择或许有无奈,或许有绝望,但是她们的尊严在最后一刻重新树立起来。角川(中泉英雄饰)在放走两个中国人后,饮弹自杀的桥段虽常见于反战影片,但在本片中出现依然会给人深深一震。

《拉贝日记》(剧情片 2009)

把世界还给人,把人归还自己。这一人道主义的精髓,像一弯持久不落的新月,沐浴,净化着无数的魂魄,也铸造了拉贝的人生观。

他于1909年来到中国工作,先后成为北京、天津、南京西门子分公司经理。他在中国生活了整整30年,他与中国社会的各个阶层都有接触,1937年日军向南京进攻前夕,他从北戴河赶回南京,被一些外国人推为南京安全区主席。

12月13日,日军攻战南京,进行了令人发指的血腥屠杀。金陵古城陷入黑色的恐怖大海。拉贝利用自己的纳粹身份,在自己的住宅收容了600多名中国难民,在他负责的不足4平方公里的安全区内,他和他领导的十多位外国人,不仅拯救了25万中国人的生命,而且捍卫了人类的真理和尊严。他在他租住的小粉桥1号院子内,写下了著名的《拉贝日记》。

1938年春,拉贝回到德国后,发表演讲,揭露日军在南京的疯狂暴行,遭到盖世太保的迫害。

开始,难民们都不知道他是拉贝,都称他爱得培先生,他尽自己的所有能力保护了25万难民,供他们吃喝住。他对妇女儿童非常关爱,对敌人却相反。一次,难民区围墙翻进一个身配刺刀的日本兵,难民们大惊,急忙呼喊拉贝,拉贝急忙赶来,对日本兵大加斥责,日本兵连连认错,准备从大门出去,拉贝命令他重新翻围墙出去。难民们得到他的关怀,还经常得到食物,孩子们常常得到礼品。

二次大战结束后,拉贝因他的纳粹身份又受到了不公正待遇。在他最消沉的日子里,南京人民为他募捐了几千美元让他安度晚年,为他寄赠食物,1950年,拉贝在柏林患中风去世。

直到半个多世纪后,拉贝才犹如凯旋的英雄,从历史迷雾中向我们走来。他的日记被公之于世;他在南京的故居被考证确定;他的墓碑安放到了南京;他当年拯救的难民纷纷一吐肺腑之言,中国人民的热情如火山一般喷涌而出,献给这位和平勇士。

今天,面对拉贝故居,我们仿佛仍能叶到拉贝先生朗朗的笑声,沉重的叹息;看到他挥舞手臂的愤怒表情,伏案奋笔疾书的侧影……

《金陵十三钗》(剧情片 2011)

这是一部严肃的电影,人性的表现终于脱离了抗战片儿刻意突出中国人的无畏和勇气,而掩盖了,战争的残酷。

旗袍群体,秦淮河畔风尘妓女,她们衣着华丽,香艳熏人,阅人无数,操着皮笑肉不笑倦怠笑容,冷不丁让我想起阿庆嫂的一句对白:“来的都是客,全凭嘴一张,相逢开口笑,过后不思量”。

棉袍中人,南陵教会学校学生,她们衣着朴素,稚气未落,一副新人新气象,如果不是在天主教会唱”赞美诗“,我想导演一定会选择一个中国学校唱”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圣洁与天真写在每个人的脸上。

然而历史却让两种截然不同的人面临相同的命运,1937年的南京,堪称炼狱,血、枪炮、轰然倒塌、嚎叫、野兽般的冲杀、暴虐等字眼填满着这个城市的废墟,影片的压抑的气氛让人透着心慌无主,教会是唯一安全的地方,教会圣洁的少女、皮肉生涯的妓女却在这个历史时刻相遇了。

不得不感叹电影艺术的魅力,让我们看到最激烈的艺术碰撞,人性每个个体,每个群体,在战争与生死之时迸发,求生的、无耐的,坚毅的,最后都化作秦淮河畔的一处风景,一曲悲歌评弹,最残酷的最悲壮的场面却以评弹表现,不得不说是导演深通中国文化之精髓,“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四十九日·祭》(剧情片 2014)

如果说电影《金陵十三钗》张艺谋用浓墨重彩催人泪下,那么电视剧《四十九日祭》则是实实在在的用每一张生动的面孔彻底的感染观众。故事不再着重描写十三钗,而是努力的去还原南京沦陷后四十九个日子里每一个人的血与泪,悲与壮。玉墨、戴涛、法比、孟书娟、孟繁明、红绫、李全有、浦生、乔治、豆蔻、春池、杨柔淇……每一个名字,每一张面孔,都深深的印在观众脑海,久久徘徊。

这注定是一段血与泪的悲壮史,这也是一段灰暗的日子。从故事展开的那一刻起,全剧的画面始终被灰暗所笼罩,漫天侵蚀的硝烟,从战场掠到每一个国人的头上。在南京沦陷后的四十九日里,这片没有硝烟的战场,这场没有武器的战争,远比真正的战场来得惨烈和悲壮。

戴涛带领自己仅余的队伍在日军的追杀中一个个倒下,最后剩下他在顽强的坚持,却仍旧想尽一切帮助教堂里的每一个人;法比在日军的威逼下,一次次撕下脸皮的苟且残活,只为教堂里的女人们;孟繁明看似软弱,被迫成为汉奸帮助日本人做事,但他心里何尝不是有一个坚定的守护;而玉墨,那个最初似乎只为一张船票的女人,在面临生与死的选择时,又何尝不是一次次冒着危险伸出自己的双手呢……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