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的终极理想是什么?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单位工作不顺心想辞职怎么说话 工作的终极理想是什么?

工作的终极理想是什么?

2024-07-15 08:27|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原创 本刊记者 朱玉芳 中国青年杂志

欢迎关注《中国青年》杂志官方微信

原载于《中国青年》杂志2021年第2期

“青年的‘饭碗’如何端得更好?”系列报道⑥

工作的终极理想,是找到乐趣

@文/朱玉芳

YOUTH-POWER

工作的小烦恼

吐槽工作,是年轻人生活中绕不开的话题。

一边吃尽了工作的苦,一边希望能在工作中打怪升级,然而前路总是迷茫。如何在求职中脱颖而出?工作不顺心想辞职如何抉择?职业发展遇到了瓶颈怎么办?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和职业形象教育专家陈郁聊了聊,她是清华大学职业生涯教练计划(简称COACH计划)教练,也是北京源型悦雅教育咨询有限公司创始人、CEO。从在高校工作到自己创业,陈郁结合自己的经历,分享了一个职场过来人的经验之谈。

陈郁

读懂可视化职业素养

《中国青年》:疫情之下,毕业生面临的就业形势更严峻了,您曾在高校工作,毕业生求职时普遍会遇到哪些问题?

陈郁:疫情带来的一个变化是很多招聘都改到了线上,其实无论是线上面试还是线下面试,关键是学生们缺乏面试经验。因为缺乏经验,所以有一系列问题会随之产生,包括着装、社交礼仪等等。比如,线上面试时,你能否做到准时、着装正式、背景整洁?提前确认网络是否畅通?这些都体现了你在职场对他人的尊重。

《中国青年》:什么是可视化职业素养?5G时代职业形象的价值,和以前相比有什么不一样吗?

陈郁:可视化职业素养是立体化的职业形象管理,你要懂得在不同的场合,用适当的着装来呼应这一种仪式或者氛围,以示尊重。

陈郁在北京服装学院讲课

求职时的形象,是可视化职业素养,也是找工作的一块敲门砖。在面试的场景下,陌生人第一次见面,第一印象就是你的职业形象,如果给面试官留下好的第一印象,你可以争取到更多的时间展示自己。很多学生在面试前很迷茫,不知道该穿什么样的衣服,因为以前很少有仪式化服装方面的训练。职场是有规则的,尤其对于刚毕业的学生,从学生装换成职业装,是进入职场时一个很好的自我暗示的工具,通过改变形象,体现你的干练,让你的能力看得见。

职业形象管理不只是穿着打扮,还包括平时在各个场合的礼仪举止,5G时代,还包括你在网络上的形象,通过融媒体的广泛传播,你本人有更大的机会被人看到。比如朋友圈的管理,现在大家社交,加了微信之后,习惯性地就会先去看看对方的朋友圈,你给人家看什么意味着你想跟人建立什么样的联系。

北京大学医学院开设《医学院学生可视化职业素养培育》课程

不制造问题,要解决问题

《中国青年》:现在的就业市场存在招工难、就业难的结构性失衡,这给年轻人就业提出了什么样的要求?

陈郁:今年我给高校的学生就业助理做辅导的时候,提出一套职场职业力的标准,套用了《王者荣耀》的等级,一共分为6级,青铜——白银——黄金——白金——钻石——王者。以青铜为例,刚入职场的大学生,级别青铜,分为三个阶段,第一段是按时上下班,第二段是叫你干啥就干啥,第三段是没活儿自己找活儿干。

当前社会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要求有两个方面,一是不制造问题,对大学生就业的职业化程度要求提高;二是解决问题,青年就业的个性化创新能力要求提高。

首先是不制造问题。刚毕业的大学生,大多都是底子薄,没经验,需要有人带,有人教,这种情况下如果不用心学习,不能为企业创造价值,还消耗现有的劳动力,其实是在无形当中给用人单位添了很多麻烦。

工作需要年轻人有意识地迅速提高自己的职业化程度,比如大家都吐槽的甲方问题,沟通的时候修改了无数遍,最后甲方说还要第一版,在生气的同时我们也可以反思一下自己,要学会管理自己的客户,约定好时间和规矩,超出的需求另外再谈。

第二个是解决问题。你跟这个社会产生最大的连接,就是你能为这个社会解决什么问题,怎么解决。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你换来收入和荣誉。现在很多自媒体文章,动不动教大家做自己。我觉得别人云亦云,自己演戏,最后把自己都感动了。一辈子的活法,没有一定之规。

工作和所谓的做自己不是对立的,重要的是无论何时何地,你都有能力解决问题。别人解决不了的,你可以,那你就是人才。常规办法解决不了,你可以创新解决,你就是人才。

陈郁(左)为北京大学医学院学生做可视化职业素养培育现场辅导

我们给高校做服务,原来全部是在线下课堂,因为疫情全部转移到线上,得在短时间内重新做产品。2020年从2月份到6月份,我做了14场直播,以前我从来没接触过这方面,第一场的在线观看量是1400多人,一个月后是52万人。

整个过程完全是措手不及的,好多公司来不及转变就死了。这一年我们以踉踉跄跄的姿势走过来、活下来,我能看到的就是当你一心去解决问题的时候,总会找到办法。

《中国青年》:许多年轻人的职业生涯规划是不清晰的,或者不知道该如何规划职业生涯,面对选择时总是要经历一番纠结,这种时候如何做选择?

陈郁:以我自身的经历来谈,我曾经在北京念书,本来可以留在北京,因父母反对就回到老家工作了。十年之后,我又回到了北京,我希望自己成为专家型的人。从在高校工作到创业,不管在什么地方,重要的是打磨自己的能力,保持自己的专业先进性。我觉得这么多年自己能有好的回报,可能就是在这一点上始终坚守着。

陈郁在中国网开设的《创新创业大讲堂》上做讲座

找到自己擅长的事情

《中国青年》:现在职场上普遍存在年龄焦虑,担心中年失业、能力退化,我们怎么去面对工作焦虑,推动职业发展?

陈郁:30岁时,我觉得我的职业就触到了天花板。在学校,29岁的时候我就住上了教授楼,房间里扭头可以看见大海。那时候刚结婚几年也有了孩子,我本可以安安心心过自己的小日子。但那个时候就特别焦虑,对未来很迷茫,因为我看到了自己退休时的样子。

后来有了一个去北京高校工作的机会,当时想试一试,递交简历后,学校通知我去北京面试,早上我买机票去北京,面试完当天晚上又坐飞机回家。没有人知道我干了什么,因为那时自己心里也拿不准,真的要去吗?孩子还这么小,原来的工作和舒适的生活,什么都不要了?

最终还是决定要去,刚换工作的半年时间里,面对的问题多,压力太大,几乎每天晚上都哭,还不敢告诉家里,但还是坚持下来了。如果只是把做的事情当作一项工作,是任何风吹草动都有可能让你去重新选择的。说到底还是这辈子想做什么样的人。

我对我学生讲的,和自己做的是一致的。找到自己擅长的事情,“擅长”取决于外界的认同,擅长的事情有可能是你喜爱的事情,也有可能是工作当中给予你的机遇,而你被推到了那个位置上。简单地说人在社会上生存,你得有一技傍身。人到中年的时候不应该去害怕是不是会失业,而是要努力把自己打造成一个被猎头瞄上的人。

《中国青年》:从你的经历来说,工作给你带来了什么?

陈郁:最大的是乐趣。我很喜欢专注在一件事情上,忘记了身边的其他事。投入进去,我享受那种过程。我认为我在讲课的时候是欢喜的,这份乐趣是任何事情任何人给不了的,它可以抗病、抗疲劳、抗衰老。我有时候生病在台下病恹恹的,一到讲台上就像换了个人。

我们的生活方式表现在职场上、生活上、爱好上,勇敢地按照自己真实的心意走下去,最美的是你成长的过程,是日复一日你所付出的每一丢丢的努力。

“青年的‘饭碗’如何端得更好?”系列报道

请别再对我说“抓紧”二字如何面对慌张的“间隔年”“工作没有抛弃你,只是换了种方式接纳你”普通的二本学生找工作多难?“留学值不值?”监制:皮钧

终审:蔺玉红

审校:陈敏 刘晓

原标题:《工作的终极理想是什么?》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