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岳庙简介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华山西岳庙介绍50字 东岳庙简介

东岳庙简介

2024-07-13 22:39|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蒲县地处吕梁山南端西麓,环姑射,襟黄河东西辟一线之天

枕五鹿,控马岭,南北凭百里之险;土塬逶迤,沟壑纵横,治踞千山,境连六县,依汾西,衔古县,拱临,毗洪,邻隰,跨宁,素有“晋西锁钥”之称,县境域如海棠叶状,钟美毓秀;临大520国道似百长廊,贯穿其间,南北山环,东西川绕,七塬展布,八河纵横,县城位于腹地,南北水流汇入昕水,西入黄河。东屏、南屏,统称翠屏,秀山并侍。

一、自然人文环境

1、地理位置

东岳庙位于蒲县县城柏山中峰之巅,南有周家垣接连,东北有龙头岭隔河对峙,西北有摩天岭临河接踵,西有凤凰山依水拱围。西山脚下,南川河迤逦潆回,东山脚下,520国道蜿蜒贯通,昕水河带水环山。

四周松柏树参天匝地,四季翠绿,覆荫周匝数十里。左右两条盘山公路已形成东岳庙亮丽的风景线,雅称“网红路”,恰似一条彩虹,贯穿520国道,直达县城。蒲城镇天嘉庄、荆坡、窑店、闫家庄、周店、木梳凹等村庄,炊烟相接。石油公司、蒲县住建局、鸿桥中学依山府仰。地理坐标北纬36。29'02",东径111。09'05",庙宇海拨高程1126米。(附图:行政图和地形图)

2、自然地理环境

柏山(又称东神山),属五股山系西部尾端,地处县西部黄土沟壑区,地质年代为新生界。

柏山位西部黄土残塬地貌与东部土石山区结合部。地形总轮廓为:东南部高,西北部低,自东南向西北蜿蜒陡缓降低。山势呈卧龙状,头伏于西北,尾摆于东南。山体石骨土皮,东、西边被切割成宽、窄不等的齿状,形成大小沟壑10余条,切割深度50-100米。山体脊梁窄长,最宽外10余米,窄处仅有0.4米;中上部黄土覆盖面积大。脊梁中段由3个乳 状土丘呈马鞍型相连接,中间丘陵最大,面积13000平方米。东岳庙居中峰之巅。柏山东南边沿相接周家垣塬面,塬顶呈平缓状,纵坡不超过3度,东北部山塬植被覆盖率低,切割破碎,山体呈阶梯状,中部东、西端山坡稍陡,林木覆盖率率,北部山体陡峭,岩石裸露。

柏山脚下,东有昕水河,西有南川河。二水环绕,潺缓终年,流水量9092万立方米/年,其中清水量1161.4万立方米/年,洪水量7930.6立方米/年。

东岳庙在蒲县境内气候区域,属县西温暖干旱区。四季特征是:冬夏长;春秋短。年均气温9-9.6℃,1980-1999年夏季极端最高气温36.4℃;2022年夏季气温高达36.5℃,极端最低气温5.5℃(1980年6月2日)冬季极端最低气温-21.3℃(1983年1月13日),极端最高气温16.7℃(1985年2月18日)。

年降水量变幅为450-550毫米,降水量年内分布集中在7、8、9三个月。春、冬季雨雪偏少,四季主导风向以东南风和西北风为主,夏季多东南风;冬春季多西北风,春季风力较大,最大风速22米/秒。7、8、9三个月,风力较小,最大风速3米/秒。

东岳庙地处柏山之巅,四周松柏覆盖,终年郁郁葱葱,松风柏涛调节改善了东岳庙周围自然气候环境,其盛夏年均气温较临汾市低5-7℃,较蒲县城内气温低1-2℃,历代为避暑胜地。

柏山山林为白皮松,柏树混交林,以天然次生林为主,间有人工造林。山林分布在东岳庙四周山谷,山坡及夹谷中。东至临大公路,南至周家垣北边沿,西至天嘉庄林场,北至笔峰塔下,山林在唐宋时期已具规模。据东岳庙现存康熙三十四年(1695)《禁伐山林碑》记载:“环山皆松柏,自创建东岳庙已具规模,苍然天成”。乾隆十八年《蒲县志.卷一》载:“环山皆松柏,枝森根蟠,周围十余里从不长荆棘,亦无他木杂其中”。东岳庙现存乾隆五十七年(1792)碑志载:“蒲县东山龙脉左旋,群峰拱峙,二水环绕,周匝十余里松柏丛生,更无他木以杂之,不待栽培,而苍翠自如……”

截止目前柏山松柏成林面积850亩,且大多部分为明朝时期松柏,林木面积量2875立方米,刺槐林三十亩。

东岳庙四周山岭,除有个别山头存有数量有限的人工栽植的树林外,均是童山秃岭,唯独柏山松柏繁茂,郁郁葱葱,四季依然。愈显其气象万千,他山皆光秃,此处独繁茂,可谓柏山之奇观。

东岳庙现存有古稀树木,其一,唐楸两株,分别位于东岳庙内东岳行宫看亭东,西两侧。据考证,该树为唐贞观年间重建东岳庙时所载植,至今1300多年,为东岳庙所存最早,唯一的两株唐代古楸。两株唐楸相距2.6米,盘根错节,苍颜新枝,历经千年,不改寒心。两株唐楸12.8米,干高5.7米,胸径0.97米,树冠拂楼,寄生草簇生期间,树冠东西8.3米,南北8.6米,冠幅71.4平方米,树身呈仰卧状,斜视楼阁。树枝中造型奇特,似十二生肖属相隐匿其中,时引游人嘱目。

东株唐楸高13.4米,树干高6米,胸径0.76米,树身挺拨,树冠如盖,遮天蔽日,树冠东西7.7米,南北7.5米,冠幅57.8平方米。树干腹空,却枝繁叶茂如初。其二,左扭柏,位于东岳庙地狱后墙20米,北坡道东侧。树高9.5米,干高6米,胸径0.57米,冠幅4米,树龄200余年。树干挺拨雄伟,树身向左扭曲呈螺旋状,苍皮龟裂,尤如虬龙蟠蜒,枝顶枯焦,枝身叶苍翠如菌,郁郁葱葱,甚为奇特。

二、概况

1、建筑选地特点,柏山位于蒲县城东区,秀极而挺拨,周匝十数里,林木绵延,层恋叠峰。下有昕水,南川二水潆洄,上有苍松,翠柏万木年荣。碧波焕粲,清幽灵秀,茂林荫覆,黛色参天。柏山风景,蒲县一绝,盖持于其山巅,千年古迹——东岳庙,声誉四方,闻名遐迩。灵山托神庙又派生出“泰山”“岱岳”等代称。这些代称大多见于元、明清、时期文人墨客的文学作品,及东岳庙诸多碑刻中,如元至正二十一年(1361)晋宁道尹邢叔享,在《木兰花慢》一词中,曾有“蒲县泰山神庙”之称谓,明代天启知县罗永新在《东岱晴岚》诗中,亦有“岱岳凌霄汉”之句。清代形成的碑刻、诗词、楹联等作品,更是屡见不鲜。

建筑特点,其一:佛道融合,东岳庙是一座道观,佛寺混合型建筑群体,道中有佛,佛中有道,是东岳庙建筑特色之一。其二:三进五门,所谓“三进五门”是指东岳行宫山门至宫门之间特殊建筑格局。“三进”指由三道门进入行宫大院,“五门”指山门为第一道门,中门为券洞门廊式天王殿,三门为行宫大院宫门,宫门除正门外,两侧又分设旁门,这样宫前就构成三进五门的建筑格局,这种格局体现出东岳帝宫之等级与森严。其三:环形庙院,东岳行宫大院内中轴线上,宫、亭、祠,均建于几十公高台基之上,周围建筑与中轴台基之间,空出一圈宽敞地带,可环行宫大殿四周,尽览大院风光,此即东岳行宫独具一格“环形庙院”。其四:高层游廊,行宫大院七十司窑洞之上,有楼廊环峙,南接东楼,北连清虚宫,组成回环相通“高空游廊”。其五:双层结构,双层结构建筑是东岳庙建筑特色之一,除行宫大院双层建筑外,凌霄殿,大王楼,望涛楼,听松阁,梁香斋,会文轩,云峰寺,白衣庵,地狱,山门,天王殿等,均为双层结构建筑。其六:“品”形戏台,是指东岳行宫东、西华门上部戏楼及南乐楼,按左、右、中三点排列,组成“品”字形,形成鼎立之势。其七:窑楼建筑,蒲县东岳庙,窑楼式建筑占全庙建筑面积百分之七十以上,如太尉庙、华池庙、山门、云峰寺、禅林院、天王殿、宫门、七十二祠、地藏祠,东西华门,地狱等,均属窑楼式建筑,其下为砖券式结构,其上有砖木结构楼阁亭台等建筑,这种建筑形式,融合了蒲县当地民间传统建筑特色,形成东岳庙独有的建筑艺术风格,既古朴典雅,又经济实用。

2、总面积布局

东岳庙是集唐、宋、元、明、清建筑艺术之大成古代建筑群体。其建筑布局,以东岳行宫为中心,坐北向南,环衬牌楼,梦觉关(鬼门关)、太尉庙、牌坊、土地祠、将军祠、御马厅、华池庙、地藏祠、地狱等。庙宇随山势兴建,主次有序,层次分明,总体布局又各成体系,东西宽40米,南北长300米,占地面积9800平方米,全庙有亭、台、楼阁、窑、庑等建筑280余间,建筑面积7000平方米。其中:东岳行宫,前起于山门,后迄于地狱,为长方形组合群体,四合院式宫廷建筑布局。行宫的子午线正南正北座向,为中轴线,以行宫大殿为中心,依次排列。东西长75.7米,南北宽29.9米,占地面积2263.43平方米,建筑面积3420平方米。东岳行宫整体建筑布局整齐,结构严谨,主次分明,左右对称,高低错落,层次有序,宏观浑然一体,微观各成体系,是一座别具一格,独具特色的古代建筑群体。

3、文物价值概述

蒲县东岳庙历史悠久,始建年代不祥。唐宋碑碣无一遗存,故无从考证。现存元、明、清、民国、时代石刻,只有重修之岁记,并无创建之年代。东岳庙集蒲县文物之珍,其文化内涵,文化现象,文化低蕴均与山东泰山东岳文化同出一辙,一脉相承。东岳庙集,唐、宋、元、明、清、民国,历代建筑之大成,形成了独特的建筑风格与特色。经过几千年的文化积淀,完好地保存有金、元、明、清以来的雕刻、铸塑、壁画、彩绘、墨迹题记等文物艺术珍品。现存元、明、清、民国几代石刻。最有价值的号称“七珍”,即:献亭础石,透雕八仙,晴雨石碑,八音古钟,元代词刻,宋楼题记,千秋楸王。东岳庙就是一座艺术殿堂,珍品宝库,其精粹在地狱,亦为彩塑集锦之所,属于全国稀有文物,其总体价值不可估量。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