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真实的华妃,要比《雍正王朝》的年秋月惨10倍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华妃名字全称是什么 历史上真实的华妃,要比《雍正王朝》的年秋月惨10倍

历史上真实的华妃,要比《雍正王朝》的年秋月惨10倍

2024-07-11 19:13|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镜头四:

太后病重时,年秋月以福晋的身份去看望,却被痛骂一通;在年羹尧被赐死之后,她也一病不起、郁郁而终;

......

剧中的年秋月是奴才出身,身份卑微,后来身份得以改变也是因为胤禛为她们一家“抬旗”;成为福晋后,年秋月安老本分、中规中矩,直到病逝。剧中对华妃的描述显然和历史不符,甚至还没有《甄嬛传》中的华妃更为贴近。那历史上真实的华妃是什么样的呢?

华妃其人

敦肃皇贵妃年氏,本名年世兰,凤阳府怀远县人 , 一等公、湖广巡抚年遐龄之女,年羹尧之妹。年氏出身官宦世家,家世显赫,康熙年间成为雍亲王的侧福晋,康熙五十四年三月生皇四女,康熙五十九年五月生皇七子福宜,康熙六十年十月生皇八子福惠,雍正元年五月生皇九子福沛。三子一女全部夭折。雍正帝登位,册年氏为贵妃。雍正三年(1725年)十一月,年氏病重,晋封为皇贵妃。十一月二十三日毙,谥号为敦肃皇贵妃。乾隆二年(1737年)敦肃皇贵妃金棺随同雍正皇帝、孝敬宪皇后梓宫同时葬入泰陵地宫。这就是华妃的一生

华妃的出身问题,应该没什么太大争议,因为按照大清的律例,汉人女子是没有资格参加选秀的,更不可能进入后宫,所以,年羹尧一家的地位肯定不像剧中所说,是什么包衣奴才。当然,真实的年家当年也并不算特别耀眼,直到年世兰在选秀中被康熙赐给雍亲王胤禛后,“皇室姻亲”的身份才让年家开始崛起。之后,年家被“抬旗”,进入镶黄旗,划拨在雍亲王府的门下。这就是《雍正王朝》中年家被“抬旗”和“包衣奴才”的由来

棋子般的存在

虽然剧中的年秋月和真实的华妃在出身上有着悬差,但她们之间还是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悲剧色彩

剧中的年秋月与邬先生朝夕相处,日久生情,在得到旗人身份后本想委身于邬先生,可是却因为政治原因,被胤禛纳为福晋,从此日渐消瘦,在雍正赐死年羹尧没多久,她也去世了。剧中,在年秋月的心里,对于胤禛只是主仆间的尊重,并无太多感情,所以,这场在别人看来很光鲜的婚姻对她来说却是一种不幸,在她临死前还惦记着邬先生就是最好的证明

剧中的“华妃”很惨、很凄凉,其实正史中的华妃比年秋月更让人同情,因为她从头到尾都只是雍正的一枚棋子而已,我们从三个方面逐一说明:

其一:政治联姻

在古代,政治联姻很普遍,到了清朝,“乱辈分”的联姻更是把人惊的吐血。所谓“见怪不怪”,胤禛和年世兰的联姻乍一看没什么值得推敲的,可是如果仔细分析,其中猫腻还真是不少

胤禛和年家的联姻发生在康熙五十二年,除了年家是显赫世家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年羹尧。康熙四十八年,不到30岁的年羹尧被任命为四川巡抚,之后又被提拔为四川总督,这在当时是很少见的,足可以看出康熙对年羹尧的赏识和栽培。这样的人总会成为众人攀附、拉拢的对象,胤禛也是其中之一。

攀附、拉拢都没问题,可胤禛的这场联姻却有更长远的打算在里面。平常人联姻成功,一个是封疆大吏,一个是贵为亲王的“小舅子”,喝个酒、吃个饭很正常,可是《清世宗入承大统考实》中记载:

两人托以心腹,共其秘计,纳其妹以重私亲之谊,其时即指天誓日、生死不相背负。

两人托以心腹,共其秘计,纳其妹以重私亲之谊,其时即指天誓日、生死不相背负。

看看,古代拜把子见的多了,政治联姻见的也多,就是没见过和小舅子指天盟誓“互不相负”的,要么就是太亲密,要么就是另有所图,不然为什么会害怕“相负”呢?胤禛当时是雍亲王,年羹尧虽然是四川巡抚,同朝为官再加上姻亲身份,着实非同寻常,但也不至于亲热成这样啊!唯一的解释就是,当时的胤禛已经开始拉拢人心,为日后的皇位做铺垫。如果能看到这一点,也就明白为什么胤禛要娶年世兰,才华?容貌?拉倒吧,不为别的,就因为她的哥哥叫做年羹尧,而且还是皇帝身边红得发紫的人,年世兰只是胤禛拉拢年羹尧的“跳板”而已。

其二:婚后的待遇

如果认为“政治联姻”没有说服力的话,那咱们继续看第二点——婚后的待遇。吃喝不愁是肯定的,咱们要分析的待遇不是指物质方面,而是指两人感情和子女们的待遇

关于两人感情,没有找到特别详细的记载,但是从孩子们的出生时间就可以看出端倪。第一个女儿是康熙五十四年三月生,第二个孩子是康熙五十九年五月生,接下来的就是康熙六十年、雍正元年。第一个和第二个孩子之间隔了5年,说明年世兰在这5年里并不得宠;另外要格外注意的一点就是,第一个孩子出生时,既是新婚期,又是胤禛拉拢年羹尧的关键点,而后两人趋于平淡,直到康熙五十九年,这一年前后有什么重要的吗?有,这是“九子夺嫡”进入白热化的一年,也是最激烈、最关键的一年,每个皇子都想得到尽可能多的拥护,而胤禛,尤其需要年羹尧的支持,所以,已经被冷落多年的年世兰才再度得宠。可以说,年世兰的受宠与否完全建立在政治斗争的基础上;

看完年世兰再来看他们的孩子。年世兰先后为胤禛生下三子一女,共4个孩子。按照当时的惯例,这一辈属于“弘”字辈,除了弘历之外(弘历是12岁才进宫),其他人都是一出生就有“弘”字,像弘晖、弘盼、弘昀、弘时等,可是作为胤禛侧福晋的几个孩子呢?福宜、福惠、福沛,简直成了“福”字辈,这种称呼是无论如何也不合适的,这说明胤禛压根就没有过于重视年世兰的存在;另外,在野史中,甚至将几个孩子接连毙命和雍正联系在一起,指责胤禛根本就不希望有这些孩子。

野史不可信,但是,通过几个孩子的名字我们就会发现,年世兰在雍正心里的地位其实并不高,那雍正为什么要在继位后封年氏为贵妃呢?因为雍正继位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把十四阿哥召回,西北大将军就由年羹尧接任了,位高权重不说,还掌握着天下兵马,这是标准的‘妹以兄贵’

其三:病危时的处境

康熙帝刚去世时,很多人对雍正皇位的合法性产生质疑,包括雍正的亲生母亲。在她眼里,“实至名归”的应该是十四阿哥才对,所以,她也处处和雍正作对,甚至拒绝雍正的加封。在这种情况下,年氏在后宫中对继位之初的雍正“赞襄内政”,有着其他妃子无可替代的重大作用与特殊贡献。“赞襄内政”不是空穴来风,而是年妃死后雍正朱谕中亲自说的

年氏由贵妃升为皇贵妃是在雍正三年十一月,可她在这个月的二十二日就去世了。对于一个将死之人来说,这个封号在当时已经没有任何实际意义了,即便有,也只维持了7天而已,要这个名号何用?也许,是雍正明知她时日不多而作的一场“秀”罢了。(不是我阴暗,而是雍正太擅长这个)

年氏去世后,雍正是怎么说的?如下:

年贵妃秉性柔嘉,持躬淑慎,朕在藩邸时事朕克尽敬慎,在皇后前小心恭谨......朕即位后,贵妃于皇考、皇妣大事,悉皆尽心、力疾、尽礼,实能赞襄内政

年贵妃秉性柔嘉,持躬淑慎,朕在藩邸时事朕克尽敬慎,在皇后前小心恭谨......朕即位后,贵妃于皇考、皇妣大事,悉皆尽心、力疾、尽礼,实能赞襄内政

这看似是对逝人的一种形式歌颂,其实也是年妃的真实写照,这也说明,年氏兄妹在雍正夺位过程中确实立下汗马功劳。按照常理,对于这样的人应该十分宠爱才对,可事实上却并非如此,从加封皇贵妃的谕旨就能看出:

妃素病弱,三年以来,朕机务繁忙,未能留心商榷诊治,凡方药之事,悉付医家,以致耽延日久。目今渐次沉重,朕心甚为挂念。贵妃着封为皇贵妃,倘事出,一切礼仪俱照皇贵妃行

妃素病弱,三年以来,朕机务繁忙,未能留心商榷诊治,凡方药之事,悉付医家,以致耽延日久。目今渐次沉重,朕心甚为挂念。贵妃着封为皇贵妃,倘事出,一切礼仪俱照皇贵妃行

(《雍正起居注》第一册65页,雍正三年十一月十五日)

三年来“方药之事,悉付医家”,这就说明从雍正继位起,他就很少过问年妃的病情,而他给出一个富丽堂皇的理由——机务繁忙!三年不闻不问,这是什么概念?这是“半冷宫”的概念。在这份诏书里,他自己也承认年妃的病是耽误所致,可令人心寒的是,年妃当时也仅仅是“目今渐次沉重”,他非但没有迅速进行救治,反而虚伪地封年氏为皇贵妃,更甚者,开始准备后事了。皇帝都不想救治的人,别说太医了,就是有个神医,也不敢出手相救!

沉沦

谕旨颁布是在十一月十五日,年妃是二十二日去世,年妃久伴雍正,怎会不知他的为人?又怎会不知他这么做的目的?她好像没有“生路”可言了,安时间顺序梳理这件事的话就会发现,华妃的死仍然和年羹尧有关。从雍正三年二月初二岳钟琪上密折参奏年羹尧之后,雍正要除去年羹尧的迹象就开始明显。看到皇帝对年羹尧态度的转变,大臣们参奏年羹尧的“积极性”就开始高涨起来,形式也从“密折”逐渐“公开化”,最后竟然罗列了91条罪明。至此,年羹尧的死,只是时间问题而已了

华妃三年犹如“冷宫”的生活已经让她身心疲惫,而如今又要为哥哥担惊受怕,再加上那一道“安排后事”的谕旨,她,年世兰,不死不行了,因为雍正要除去年羹尧的唯一羁绊就是她。与其说年世兰是病死的,倒不如说是被雍正那一道“加封”的圣旨给逼死的

年世兰一死,年羹尧也就失去了最后一根救命稻草,没多久就被雍正下旨赐死,家人也受到牵连,显赫一时的年氏一族全面崩塌......

尾声

影视作品中对于华妃的性格有不同版本的演绎,或柔弱、或高调,但是,在结局上还是相同的。华妃的婚姻本来就是一场悲剧,因为它卷入了政治纷争,而且,这个联姻从一开始就建立在“利用”的基础上,婚姻本质大打折扣的同时,也注定了这个女人的不幸,华妃,身不由己地成为一个牺牲品。自此之后,她和年家的兴衰起伏完全超出了她们的可控范围,她们只有任人摆布,没有丝毫反抗的余地。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