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三十年变革实践:人力资源管理的四个阶段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华为人力资源管理的问题 华为三十年变革实践:人力资源管理的四个阶段

华为三十年变革实践:人力资源管理的四个阶段

#华为三十年变革实践:人力资源管理的四个阶段|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创业阶段企业的组织结构通常是扁平化的,因为该阶段企业业务单一,不需要复杂的组织结构。

1991年开始,华为有了大规模的订单,公司员工数开始经历快速增长,华为同步进行大规模的招聘,这些大量新招的员工给华为已有的人力资源体系带来了挑战。

1992年华为销售额达到1亿元,员工人数从50人增加至270人。成长阶段的企业会快速构建起层级组织结构,以适应不断增长的企业规模。

华为组织结构也开始从扁平组织结构转变为直线职能式组织结构,除了有生产和销售部门,也有了支撑流程部门,如财务、人力资源部门等。

1995年,华为的销售规模已经达到15亿元,员工数量也达到800人。

与此同时,华为的产品也开始变得越来越多元,这种快速发展对华为人力资源管理带来了如下的诸多影响。

华为开始系统性地以员工的个人能力为标准聘用和提拔干部,绩效不好的员工还会受到降级的处理,而不是像中国绝大多数企业那样以资历作为衡量标准。

从1996年到2003年:矩阵式组织架构

1997年,华为面临一个利益分配问题,因此没有清晰的考核标准,在此背景下,合益集团将职能薪酬体系引入华为公司,这套体系强调每一个不同岗位的价值。在这一阶段,华为将公司的人事管理体系向人力资源管理体系转变。

同年末,华为一次性招聘了约800名研发人员,提升自身技术能力以应对在技术迅速迭代变化的产业。

1998年,华为开始通过引进英国国家职业资格体系(NVQ)作为提拔干部的流程和制度,同时成立一个名为资格审查部的新部门。

为了解决人才评估问题,华为开发个人素质模型,1999年,该模型开始运用在招聘环节,招聘效率得以提高,为让如此一大批新员工迅速融入公司,华为提出“导师制”。

到了2000年,销售额就已经突破200亿元,这几年的时间,华为基本上都是以100%的速度在增长。

华为在这段时期,逐渐地从集中化战略转向横向一体化战略,从单一研发、生产、销售程控交换机产品,逐渐进入到移动通信、传输等多类产品领域,战略也开始朝着多元化发展,从而成为一个能提供通信整体解决方案的公司。

成熟阶段的企业往往采取矩阵式组织结构,目的是支撑企业多元化的业务。

从2004年到2012年:事业群式组织架构

2004年,华为在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中已经拥有了一个相对完善的整体框架、制度化的流程,包括系统性的选人过程、任职资格体系、轮岗制度、末位淘汰制度、双通道晋升制度以及一系列利益的分配制度。

2005年,华为海外市场的销售额首次超过国内。随着华为国际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华为遇到了诸多的管理问题和日常运营问题。

最典型的改变是如何使不同的文化恰当地融合,因此,华为在全球外籍员工灌输企业核心价值观的同时,需要通过逐步的文化融合来找到两种文化的平衡点。其次是工作模式的改变,开始设立不同岗位的语言标准。

2007年,华为应对《劳动合同法》,所有工作超过8年的7000余名员工提交辞职,然后重签合同,此后每个员工都会获得一个随机的工号,这样做是为了在某种程度上打破公司内部员工之间明显的阶层划分。

截止2019年,华为员工数已经达到19万。在这一阶段,华为在产品开发战略上采取了纵向一体化、多元化和国际化并举的战略。在市场竞争战略上,采取与“合作伙伴”共赢的战略。华为这个阶段定下的战略目标是引领通信产业未来的发展。

同时,顶层结构最大的变化是,华为从2011年开始施行了轮值CEO制度,该制度的初衷是集合了几个人的集体智慧,这样可以减少决策的偏差与偏执。

2014年,华为还推出了“时间单位计划”(TUP),TUP是一个包括外国员工在内的、基于所有员工绩效的利润分享和奖励计划。TUP本质就是为了解决来自不同国籍的所有员工的激励。

在这个阶段,华为人力资源管理管理,还有一个比较大变革是战略预备队的建立,战略预备队的重要功能是挑选出人才并把他们放在前线,战略预备队没有职位分派的权力,他们负责把人推荐到人力资源部门,由人力资源部门决定是否把人安排在前线。

华为这个时期的组织结构,从原来的事业部与地区部相结合的组织结构,转变成以产品线为主导的组织结构。

华为的组织结构核心是两部分:

(1)决策结构,股东会是华为公司的最高权力机构,董事会是华为公司战略、经营管理和客户满意度的最高责任机构,行使公司的战略与经营管理决策权,监事会负责对董事/高级管理人员履职以及公司经营、财务、合规的监督等。

(2)业务结构,以客户、产品和区域三个维度的组织架构,共同为客户创造价值,对公司的财务绩效有效增长、市场竞争力提升和客户满意度负责。运营商BG负责运营商客户,企业BG负责面对企业/行业客户,消费者BG负责面向终端产品用户。

美国著名企业历史学家钱德勒在他的作品《战略和结构》中说过:“当企业采取不同发展战略时,为了保证战略的成功,企业必须变革它的组织结构来适应企业战略的需要。也就是说,当企业处于不同发展阶段时,为了保证企业的发展,企业必须采用适当的组织结构来适应发展阶段的需要。”

从2014年 ~ 至今:领先与自我升华驱动

这个阶段行业领先、多产业并行、全球化运作。人力资源变革不断升华,形成人力资源2.0纲要。落实了人力资源战略的迭代升级。

一、华为组织变革背后的制度化

华为的变革并不是由某一个部门单独执行并完成的。在历次组织变革中,所有相关部门都以制度化的方式参与了变革过程。

为保证华为变革的制度化实施,华为建立了一套标准化的制度体系以顺利发起和实施变革

二、华为变革管理的领导力

组织变革是一种“一把手工程”,任何一个公司变革的思想常常源自一到两位公司高层管理者。

高管团队是组织变革的先行者。变革所建立的新制度在开始时会令员工难以接受,领导者需要在变革中为员工树立榜样,甚至是更加严格地要求自己。

三、华为变革管理的三板斧

没有落地的变革都只是纸上谈兵,在变革的每一个环节,华为都将变革的落地视为重中之重。

我们现在向合益集团买一双“美国鞋”,中国人可能穿不进去,在管理改进和学习西方现金管理方面,我们的方针是“削足适履”,对系统先僵化、后优化,再固化。

(1)先僵化

是指全面吸收外部专家顾问的先进经验,从而确保后续的知识获取。

另一方面,在组织内部,“先僵化”也意味着“僵化”地模仿变革成功部门的组织实践。

(2)后优化

企业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逐渐“优化”组织实践,通过吸收外部知识重新建立组织系统,在这个过程中,组织需要整合外部专业知识和企业内部经验,依据实际情况不断改进和过滤。

(3)再固化

华为开发业务模板与变革模板,员工可以依照模板在短期内掌握变革要领,在领导者缺失时亦可以完成变革工作。

此外,华为在变革的落地中接入配套的IT流程体系,使得变革带来的每一项新制度、新的组织惯例都会最终落实到专门的IT系统上面。

华为认为,如果不能建立制度化的体系来约束变革,变革终会变得混乱并失去控制。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