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正峰:用90后的视角诠释心经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华严宗实际创始人 邵正峰:用90后的视角诠释心经

邵正峰:用90后的视角诠释心经

2023-04-21 07:50|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0 分享至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心经释义

邵正峰/文

一·引述

从有了人类便开始出现了各种信仰,有了信仰之后开始演化出宗教。历来宗教在人类的发展中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并且在以后还会继续影响着人类的发展。

世界目前主要存在着四大宗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和道教。接下来我简要谈谈佛教在中国的发展。

佛教是迦毗罗卫国净饭王的太子乔达摩·悉达多创立于公元前6世纪至前5世纪,后广泛传播于世界各地,成为世界最大宗教之一,对许多国家的政治和文化产生了重大影响。目前世界上大约有5亿人信徒。

在东汉时期迦叶摩腾和竺法兰二人用白马驮着佛像和佛经卷到达洛阳,在洛阳修建了白马寺,从此佛教开始在中华大地上传播。

东晋时期鸠摩罗什来到来到长安城,在终南山下的逍遥园(后改为草堂寺)翻译佛经,译出《坐禅三昧经》、《阿弥陀经》、《大品般若经》、《大智度论》、《新法华经》、《新维摩结经》、《新小品经》,以及《金刚般若》、《十住》、《思益》、《中论》、《百论》、《十二门论》、《成实论》等三十五部。鸠摩罗什为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做出了巨大贡献。

两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得到了迅速发展,出现了“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的繁荣景象。

由于佛教的迅速发展,影响了统治阶层的税收和徭役,出现了北魏太武帝灭佛、北周武帝灭佛、唐武宗灭佛三次灭佛运动,合称“三武灭佛”。

唐朝时期玄奘法师历经千辛万苦到达印度学习佛教知识,后回到长安城在大慈恩寺翻译了《大般若经》《解深密经》《大菩萨藏经》《瑜伽师地论》《大毗婆沙论》《成唯识论》《俱舍论》等,创立了汉传佛教的唯识宗。

唐朝佛教在中国迎来了鼎盛时期,曾一度成为国教。

武则天时期信奉佛教,武则天曾一度将面首打扮成和尚的模样,以掩人耳目。

唐朝后期至五代十国佛教发展开始被统治者抑制。

元代的统治者蒙古族信奉的是藏传佛教,随着蒙古骑兵席卷大地,藏传佛教也得到了迅速发展。

明朝开国皇帝在青年时期做过佛教和尚,永乐皇帝朱棣靖难之变的军师姚广孝也是佛教和尚。

清初皇室崇奉藏传佛教,对汉地佛教采取限制政策。清末出现了一批高僧如月霞、谛闲、印光、虚云、圆瑛、太虚、弘一等,其中印光、虚云、太虚、弘一被称为“民国四大高僧”。

建国后中国佛教协会的成立为佛教在中国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圆瑛成为了新中国建立后中国佛教协会的首任会长。中国佛教协会历任会长中赵朴初居士在社会上影响力较大。

二,佛教的派别

部派佛教:(又称南传佛教,小乘佛教),又称上座部佛教。以八正道为根本,教法纯正。现存于东南亚的缅甸、泰国、斯里兰卡、柬埔寨、老挝、南越、中国云南边境等地区。本世纪初开始进入西方社会,八十年代开始进入中文世界。佛教中小乘佛教即为南传上座部佛教,在中国仅云南独有,传入云南已一千多年,分布在西双版纳、德宏、思茅、临沧等地,傣族、布朗族、德昂族 几乎是全民信仰南传佛教,另有部分佤族也信仰南传佛教。

大寺派:又作摩诃毗诃罗住部。早期锡兰上座部佛教之正统派。相传西元前三世纪由阿育王之子摩哂陀长老所创建。西元前一世纪顷,佛教僧团发生分裂,主张摩哂陀长老正统之僧团称大寺派,另一派则称无畏山寺派。大寺派坚持上座部教义与仪轨,传入今之缅甸、泰国、高棉、寮国等国,被奉为上座部佛教之正统。西元一一六五年,锡兰王波洛卡摩婆诃一世定大寺派为国教,至十六世纪渐趋衰微。

大部派:流行于泰国、高棉、寮国等国上座部佛教派别之一。十九世纪中期至二十世纪中期,法相应部先后在上述诸国形成,原有之比丘统称为大部,属正统派。信徒多为中下阶层之平民,寺院由民间个人或村落、团体修建,称民间寺院,寺院住持由布施者指定。有一与各级行政机构平行之僧侣机构,最高首脑为僧长(在泰国,两派僧长之上复有一僧王),中央机构有大长老会等。实行短期出家制度,比丘可随时退出僧团,农村之男子须于寺庙经过一段出家生活,方能取得成年人之资格。比丘可接受金钱,允许吃荤,然禁止自己宰杀烹调。该派注重佛教教育,各寺庙大都办有学校,对僧侣晋级实行严格之考核制度。在泰国,大部派又分裂出以佛陀达萨为首之山林派。

在我国佛教大体分为三个派别,分别是大乘佛教(又称北传佛教,汉传佛教),部派佛教(又称南传佛教,小乘佛教),以及藏传佛教(又称金刚乘,密乘)。在这三大派别中又有了很多小的派别,我来一一讲解。

汉传佛教主要有八大宗派,分别是唯识宗、三论宗、天台宗、华严宗、禅宗、净土宗、律宗和密宗。

天台宗:是中国佛教最早创立的一个宗派,因创始人智顗常住浙江天台山而得名,因此浙江浙江省台州市天台县的国清寺天台宗的祖庭。其教义主要依据《妙法莲华经》,故也称法华宗。该宗的主要思想是实相和止观,以实相阐明理论,用止观指导实修。提出的理论包括:十如是,一念三千,一心三观等。该宗集合南北各家义学和禅观之说,理论体系完备,对以后成立的各宗派多有影响。9世纪初,此宗传到日本,13世纪由日本天台本宗分出日莲宗。

唯识宗:又称法相宗,汉传佛教唯识宗是印度瑜伽行派在汉地的传承。玄奘从印度回国后,翻译了瑜伽学系的《瑜伽师地论》、《百法明门论》、《摄大乘论》、《辨中边论》、《唯识二十论》、《唯识三十颂》、《分别瑜伽论》等各论,以及《成唯识论》,在此基础上创立了唯识宗。西安大慈恩寺是唯识宗的祖庭,因而唯识宗也被称为“慈恩宗”。主要理论包括:“三性说”(遍计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

三论宗:唐初高僧吉藏以鸠摩罗什译出的《中论》、《百论》、《十二门论》三部论典为依据,创立三论宗,尊鸠摩罗什为始祖。草堂寺作为鸠摩罗什的译经道场,因而成为三论宗祖庭。三论宗是印度中观派在汉地的传承,主要理论是缘起性空,即认为世出世间万有诸法,都是从众多因缘和合而生,是众多因素和条件结合而成的,这叫缘起,没有事物是独立不变的实体,这叫无自性,也就是性空。

华严宗:该宗因以《华严经》为根本典籍而得名。又因实际创始人法号贤首,也称贤首宗,祖庭是西安华严寺。 该宗以发挥“法界缘起”的思想为宗旨,又称法界宗。主要教理为法界缘起说。认为宇宙万法、有为无为、色心缘起时,互相依持,相即相入,圆融无碍,如因陀罗网,重重无尽。并提出四法界、六相、十玄等法门。

净土宗:净土宗专修往生阿弥陀佛净土法门,故名净土宗。因其始祖慧远曾在庐山建立莲社提倡往生净土,故又称莲宗。祖庭有江西庐山东林寺和陕西西安香积寺。该宗主要思想是以修行者的念佛行业为内因,以弥陀的愿力为外缘,内外结合,往生极乐世界。主要经典包括《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阿弥陀经》和世亲的《往生论》,称三经一论。该宗由于修行方法简便易行,所以广泛流行于汉地,汉传佛教其他宗派往往也兼修净土法门。8世纪该法门传人日本,形成日本的净土真宗。

律宗:该宗因着重研习及传持戒律而得名。也称四分律宗、南山律宗。律宗主要理论为戒法、戒体、戒行、戒相四科。唐代鉴真将律宗传入日本。近代弘一大师大倡律宗。律宗祖庭是西安净业寺。

密宗:与其他宗派(显宗)不同,密宗仅限于具有一定资质的学僧修习,由师徒密传,故称密宗。一般认为汉地的密宗是在唐朝开元年间由善无畏、金刚智、不空(史称开元三大士)来华后正式确立的。也有人称为唐密。密教有曼茶罗思想,分成胎藏界和金刚界两部。

禅宗:禅宗主张修习禅定,故名禅宗。又称佛心宗。创始人为菩提达摩,下传慧可、僧璨、道信,至五祖弘忍下分为南宗惠能,北宗神秀。该宗主张心性本净,佛性本有,见性成佛。提出了二入四行的理论。二入指理入和行入,四行指报怨行、随缘行、无所求行与称法行。主要经典包括《楞伽经》,《金刚经》,《六祖坛经》。

随着禅宗的传播和发展,南宗内部又分成“五家七宗”:沩仰宗、临济宗、曹洞宗、云门宗、法眼宗,临济宗后来又形成黄龙、杨岐两派。禅宗在中国佛教各宗派中流传时间最长,至今仍延绵不绝,并先后传入朝鲜和日本。禅祖庭是河南省登封市中岳嵩山少林寺。近代高僧虚云曾传曹洞,兼嗣临济,中兴云门,匡扶法眼,延续沩仰,以一身而兼禅宗五宗法脉。如今的中国佛教中禅宗的影响力最大,分布最广。佛教的八大祖庭中其中有六个祖庭都在西安,而西安的众多寺庙里较大的寺庙的主持和方丈大部分都是禅宗的临济宗和尚。

下来我再简谈一下禅宗南宗的“五家七派”。

这里所说的禅宗五家七派,都是指的南宗慧能以下分宗分派的情况。自初祖达摩五传而至五祖弘忍,忍之下分北宗神秀与南宗慧能二派。北宗行于北地。南宗行于南地,改变了师徒单传的做法,往往一师传几个弟子,于是愈衍愈繁。南宗慧能之后先分出了洪州宗、石头宗两宗,再由这两宗中诞生了沩仰宗、临济宗、曹洞宗、云门宗、法眼宗五家。七派是在五家中的临济第六代石霜楚圆下分为黄龙派与杨岐派,称为五家七派。

洪州宗,又称洪州禅,与石头宗并列为唐代禅宗两大派系之一,由六祖惠能门下分出。始于南岳怀让禅师,但它的实际建立者,为洪州道一(又称马祖道一)法师。下开临济、沩仰二宗。后世以马祖之法系为禅宗之正系,而承继菏泽宗之圭峰宗密则为傍出。洪州为江西南昌县之通称,其地有马祖道一所住之开元寺、石门山宝峰寺、百丈怀海所住之百丈山大智寿圣寺,及黄龙慧南、晦机所住之黄龙山崇恩寺等名刹。

石头宗,又称石头禅,与洪州宗并列为唐代禅宗两大派系之一,由六祖惠能门下青原行思、石头希迁一系分出,下开云门、法眼、曹洞三宗。

沩仰宗是五家七宗中最早形成的,它的开创者是灵佑在沩山和他的弟子慧寂在仰山创立,因此后代称为沩仰宗。沩仰宗创立并兴盛于晚唐五代,在五家中开宗最先,前后传承约一百五十年,进宋后逐渐衰微。沩仰宗的宗风是体用双彰,《五家宗旨纂要》谓:“沩仰家风,父子一荚冬师资唱和,语默不露,明暗交驰,体用双彰。无译员为宗,圆相明之。”

临济宗,自洪州宗门下分出,始于临济义玄大师从黄檗希运禅师学法33年,之后往镇州(今河北正定)滹沱河畔建临济院,广为弘扬希运禅师所倡启“般若为本、以空摄有、空有相融”的禅宗新法。这种禅宗新法因义玄在临济院举一家宗风而大张天下,后世遂称之为“临济宗”,而正定临济寺也因之成为临济宗祖庭。

曹洞宗,由于良价禅师在江西省宜春市宜丰县的洞山创宗,其弟子曹山本寂在宜黄吉水(今江西省抚州市宜黄县曹山)的曹山寺传禅,故后世称为曹洞宗,后道场在江西省九江市永修县云居山的真如禅寺。

云门宗,创宗祖师为唐末庄宗时文偃禅师,以位於韶州云门山故得名为云门宗。云门宗在北宋时极盛。其宗风被称颂为云门三句:函盖乾坤,截断众流,随波逐浪。

法眼宗,南唐文益禅师所创,祖庭为南京清凉寺。文益圆寂后,南唐中主李璟谥为“法眼大禅师”。后世因称此宗为“法眼宗”。宋初极盛,宋中叶后衰微。法眼宗是中国佛教禅宗“五家七宗”中最后产生的一个宗派。

黄龙派为临济宗支派。以黄龙慧南为宗祖,于宋景祐三年在江西隆兴(现修水县)黄龙山,盛弘教化,所以称为黄龙派。

杨岐派,临济宗支派,杨岐方会为开祖。在袁州(江西)杨岐山普通禅院,提扬宗风,接化学人,蔚成一派,与同门慧南之黄龙派同时并立,时人以虎喻称方会,而以龙喻称慧南。

藏传佛教(又称金刚乘,密乘),藏传佛教,又称藏语系佛教,或俗称喇嘛教,是指传入中国西藏的佛教分支。藏传佛教的流传地集中在中国藏族主要聚居地区(西藏、青海、四川、甘肃、云南、拉达克),蒙古,尼泊尔,不丹,印度的喜马偕尔邦、和达兰萨拉,俄罗斯的卡尔梅克、图瓦和布里亚特。近现代,藏传佛教逐渐流传到世界各地。藏传佛教主要分为以下十个派别。

1、宁玛派

宁玛派也称“红教”,藏传佛教中最古老的教法。在11世纪时形成宗派体系。由莲化生大士创建。它所传承的教法主要是前弘期传译的密法,故称为“旧派”。宁玛派的教法传承,主要有临济宗支派以上诸传承教法中,宁玛派最注重的是大圆满教法。宁玛派判释佛法为九乘,一声闻,二独觉,三菩萨,四事乘,五行乘,六瑜珈,七大瑜珈乘,八阿努瑜珈,九阿底瑜珈。

2、噶举派藏传佛教的一个派别,俗称“白教”,是后弘期西藏佛教的重要宗派之一,由马尔巴创立,承传至今。是西藏历史上最早实行活佛转世制度的派别,最早的转世活佛即噶玛噶举派的Ga m b。

3、萨迦派萨迦派又名“花教”,是藏傳佛教當中的四大派的其中之一。萨迦的藏语是灰白色的意思,因为此派主寺萨迦寺建立之处土色灰白,故名。因寺墙上有红白黑三色(分别代表象征智、悲、力的三怙主——文殊、观世音和金刚手),又被称为‘花教’。 萨伽派在11世纪时由昆·贡却杰布肇始,由其子贡噶宁布弘扬光大。

4、觉囊派

觉囊,全名“觉摩囊”,位于拉孜县彭措林寺东,雅鲁藏布江南岸。这个地名成了觉囊派的名称。觉囊派主张以“他空见”解释时轮。在多罗那他去蒙古传法时,格鲁派政权首领五世达赖没收觉囊派寺庙财产属民,封禁经籍印版,令觉囊寺庙改宗,从此卫藏地区觉囊一派几乎绝迹。现在该派传播有限。

5、噶当派

噶,藏语指佛语;当,指教授。噶当,意为将佛的一切语言和三藏教义,都摄在该派始祖阿底峡所传的“三士道”次地教授之中,并根据此来修行。噶当派,是由阿底峡尊者入藏传法,仲敦巴·甲哇迥乃弘扬的一种藏传佛教支派。公元15世纪,由在噶当派之上建立起来的格鲁派兴起,将噶当派并入其中,原来属于噶当派的寺院逐步成了格鲁派的寺院,从此噶当派也不再单独地存在于西藏社会中。

6、格鲁派

藏传佛教的格鲁派,俗称“黄教”,是藏传佛教中的后起之秀,由宗喀巴大师创立。在西藏有很大的影响。由于继承了全部噶当派教法,所以又被称为“新噶当派”。又由于最初宗喀巴大师创建甘丹寺,历代甘丹寺主持成为格鲁教法的当然法台,故又称作“甘丹派”。

学修并重、讲修并重的学风使其成为藏传佛教中影响最大的派别。由于最晚出现,它几乎吸取了以前诸藏传佛教的各个教派的各种教法,如有名的萨迦十三金法,噶举的大手印,宁玛的密修马头明王,噶当的十六明点(又称“十六滴”),夏鲁的时轮金刚,觉域的断法教授等等。可以说,一切精华皆已凝聚。格鲁派历史上的四大活佛转世体系包括:达赖喇嘛 (主要在前藏地区,布达拉宫为达赖居住宫殿。著名达赖喇嘛有六世达赖——仓央嘉措,是清朝康熙年间著名诗人,建国后十四世达赖喇嘛丹增嘉措叛逃,格鲁派主要活佛只剩班禅)。

班禅额尔德尼 (主要生活在后藏地区,日喀则市的扎什伦布寺是班禅的主要居住地,现任班禅是90后的确吉杰布)。

章嘉呼图克图(主要在内蒙,建国前第七世章嘉呼图克图去了台湾)。

哲布尊丹巴,主要在外蒙。

这四位活佛在当地有很高的地位。

格鲁派六大寺院包括:

甘丹寺 、哲蚌寺 、色拉寺 (这三座寺院位于拉萨附近,合称拉萨三大寺)

扎什伦布寺,位于后藏的日喀则。

塔尔寺,位于青海省西宁市。

拉卜楞寺,位于甘肃省夏河县。

7、希解派

希解派,是藏传佛教宗派之一,是从印度僧人帕丹巴桑结流传下来。希解派形成于公元11世纪。 希解的意思是能寂,也就是止息,指修行者依靠对佛经的认识和苦修,能够达到停止生死轮回,做到息灭苦恼及其根源。希解派以荒山老林、坟墓、葬场等一些人迹罕至之地苦修场所。

8、觉宇派

觉宇派是藏传佛教的教派之一,“觉宇”意为般若空性见与慈悲心。

9、廓扎派

廓扎是地名,创始人廓扎巴·索南坚赞(1182年-1261年)起初从释迦室利学修菩提心法,又从金刚祥,宝铠论师等习经修法后来在仰垛建廓扎寺,因此又称廓扎巴。

10、夏鲁派

夏鲁派又名布墩派,创始人布墩·仁钦朱(1290年-1364年)原是中兴律学的嫡派,后来遍学藏派佛学成为一代教主。31岁时住中国夏鲁寺。传法盛极一时。从此流传这一教派,名夏鲁派。

在中国佛教的发展历程中大概就形成了这些派别,接下来我再说说佛教的经典。

二.佛教的主要经典

佛教发展了两千多年来其经书不断的在发展增多,如今已经是浩如烟海,就是最有知识的高僧大德也不可能完全熟读。以下仅列出部分经典。

阿含部

《增壹阿含经》、《长阿含经》、《中阿含经》、《杂阿含经》、《佛说尸迦罗越六方礼经》、 《三归五戒慈心厌离功德经》 、《佛说斋经》 、《佛说法灭尽经》《佛说戒香经》 、《玉耶女经》、 《佛说九横经》 、《佛遗教经》、《箭喻经》

方等部

《佛说八部佛名经》、《佛说阿弥陀经》、 《观无量寿佛经》、《佛说观无量寿佛经》 、《后出阿弥陀佛偈经》、 《银色女经》 、《阿弥陀鼓音声王陀罗尼经》 、《佛说八阳神咒经》、《佛说八吉祥神咒经》、《八吉祥经》 、《八佛名号经》 、《佛说十吉祥经》、《过去庄严劫千佛名经》 、《现在贤劫千佛名经》 、《未来星宿劫千佛名经》、 《维摩诘所说经》、《佛说八大菩萨经》 、《六菩萨亦当诵持经》 、《长者法志妻经》 、《佛说大方等修多罗王经》、《佛说转有经》、 《佛说大乘流转诸有经》、 《盂兰盆经》、 《浴佛功德经》、造塔功德经》、 《占察善恶业报经》 、《外道问圣大乘法无我义经》 、《右绕佛塔功德经》、《大乘遍照光明藏无字法门经》、 《佛说大乘稻杆经》。

般若部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般若波罗密多心经》、 《普遍智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佛说摩呵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佛说仁王般若波罗蜜经》。

法华部

《妙法莲华经》、《正法华经》、《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 、《萨昙分陀利经》 、《佛说法华三昧经》、 《无量义经》、《佛说观普贤菩萨行法经》 、《佛说观普贤菩萨行法经》、 《普贤十大行愿》。

华严部

《大方广佛华严经》、《十住经》、《佛说十地经》、《渐备一切智德经》。

涅槃部

《大般涅槃经》、《佛说大般泥洹经》、《佛说济诸方等学经》、 《大乘方广总持经》。

密教部

《大乐金刚不空真实三麽耶经》 、《佛说大乘圣无量寿决定光明王如来陀罗尼经》、《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 、《摩诃般若波罗蜜大明咒经》、《文殊问经字母品第十四 三十五佛名礼忏文》、 《佛顶尊胜陀罗尼经》 、《圣妙吉祥真实名经》、《佛说疗痔病经》 《佛说胜幡璎珞陀罗尼经》、《佛说延命地藏菩萨经》。

大集部

《大方等大集经》、《大哀经》、《般舟三昧经》、《僧伽吒经》、《地藏菩萨所问经》。

经集部

《佛说譬喻经》、 《阿难问事佛吉凶经》、 《阿难七梦经》 、《犍陀国王经》、《佛说沙曷比丘功德经》、 《佛为年少比丘说正事经》、 《比丘避女恶名欲自杀经》、 《佛说进学经》、《阿世王问五逆经》、 《佛说出家缘经》、 《佛说末罗王经》 、《佛说摩达国王经》、《佛说梵摩难国王经》 、《佛说越难经》 、《佛说呵雕阿那经》 、《佛说耶只经》、《佛说摩邓女经》、 《五母子经》 《佛说龙施女经》、 《佛说老女人经》、《佛说无常经》(附:临终方诀) 、《采花违王上佛授决号妙花经》 、《佛为阿支罗迦叶自化作苦经》 、《布施经》 、《佛说出家功德经》、 《慢法经》、 《佛说轮转五道罪福报应经》、《佛说孛经》 、《长爪梵志请问经》、 《无垢优婆夷问经》、《随念三宝经》、《大方广如来藏经》、《佛说药师如来本愿经》。

杂部

《佛说八大人觉经》 、《四十二章经》。

律部

《四分律》、《十诵律》、《五分律》、《摩诃僧祇律》、《梵网经》、《璎珞经》、《三曼陀跋陀罗菩萨经》 、《佛说十善业道经》 、《佛说戒消灾经》 、《佛说菩萨内戒经》。

论部

三论:《中论》、《百论》、《十二门论》、《大乘玄论》、《肇论》。

华严:《十住毗婆沙论》、《十地经论》、《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大方广佛华严经金师子章》。

唯识:《成唯识论》、《瑜伽师地论》。

史传部

《付法藏因缘传》、《十八部论》、《马鸣菩萨传》、《龙树菩萨传》、《高僧传》、《续高僧传》、《宋高僧传》、《比丘尼传》、《弘明集》、《广弘明集》、《佛祖统纪》、《佛说父母恩重难报经》 、《赞僧功德经》。

三.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般若经一共有八部:《大品般若》、《放光般若》、《光赞般若》、《道行般若》、《小品般若》、《天王问般若》、《文殊问般若》、《金刚般若》,这八部经有六百多卷。《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大般若经》的一部分,只有260字,出自于六百卷般若经,是般若经的核心部分,包括了我刚才念的八部般若经的意义。最能代表般若经的中心思想,所以叫般若心经。《心经》一共有八种翻译本,我们经常读到的是唐朝玄奘法师翻译的。他去北印度学了十七年,回国之后,翻译的经一共有七十三部经,一千三百三十卷。

接下来我以自己理解来释义一下玄奘法师所译的心经,希望对学佛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标题: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般若意识是最本源的智慧。波罗意思是彼岸,修成正果。蜜是到达。多是了的意思。心经意思是经典的核心。总体意思是:能够让你修成正果的经文的核心部分。

第一句: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观自在菩萨:圣人的名字,称呼。佛经中很多圣人的称呼是根据他所做的事来定的。观的意思是思想,修行。观自在:想通了,有了修行,有了大智慧就解脱了,自在了。菩萨全称菩提萨埵,菩提是觉悟,萨埵是有情。观自在菩萨就是通过修行而达到有情有觉悟的自在的圣人。行:认识,修行。深:般若波罗蜜的真空。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意思是修行般若波罗蜜的真空的时候。照见就是看到,学习到,领悟到。五蕴:色、受、想、行、识,指看到的、感受到的、想到的、学习到的、认识到的。皆就是一切。空是指虚假的妄想境界。度就是超脱。苦厄是痛苦和烦恼,包括生老病死,爱别离,求不得等等。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就是说观自在菩萨在学习修行真空的般若波罗蜜多经的时候领悟到看到的、感受到的、想到的、学习到的、认识到的这一切都是虚假的妄想的,然后就解脱了,没有了痛苦和烦恼。

第二句: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舍利子:舍利佛,佛的学生,在佛的弟子中成就非常大,智慧第一。舍利是他妈妈的名字,所以称他为舍利子佛。舍利的本意翻做身体,坚固的意思,现在把高僧大德去世后火化所得的结晶称之为舍利子。心经中所说的舍利子就是舍利子佛。“舍利”翻作“秋露鸟的眼睛”。因为舍利佛的母亲的眼睛像秋露鸟的眼睛一样美丽。在印度的意思就是有一对美丽眼睛的女人。舍利佛就是美丽眼睛女人的儿子。色是物质的本身,眼睛能看到的一切。既,就得意思。异是不同,不异是没什么不同。空,是真空,是没有,梦幻的。色不异空就是你能看到的都不是永恒的,终将会过去,如同梦幻泡影。空不异色,空与色没有区别。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说色相本体没有自性就是空的,空也只是色的表现,是一样的,相同的,色相即是真空,真空即是色相。

“受”有两种,有内受和有外受。外受就是外在的环境,外在的环境给你感受。“想”是缘想,缘念过去的境界,有相的,有无相的空想,也就是不合事实的。“行”就是做为。识为认知。亦复如是意思为一样。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即是空,空即是受;想即是空,空即是想;行即是空,空即是行;识即是空,空即是识,这五蕴色法都一样。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翻译:观自在菩萨对舍利子佛说:舍利子啊,眼睛能看到的色相本身是空的,真空也就是色相的本身。色相就是真空,真空就是色相。受、想、行、识与色相一样,都是空的。

第三句: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诸法就是前面所说的五蕴,空相就是真空之相,观自在菩萨前面讲的真空实相,所讲的道理一切法都是空的。诸法就是空相,空相就是诸法。离开诸法认知不了空相。生灭是相对的,有生就有灭,有垢就有净,有增就有减。五蕴诸法是真空实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这个就形容诸法真空的相,这叫法空相。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译作观自在菩萨说:舍利子啊!这世间的一切的本相是空。这空相既没有生起,也没有消灭;既没有垢染,也没有清净;既不能有所增长,也不能有所减损。

第四句: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

是故,因为这种原因。空中无色,理解了真空后就知道没有色相了。无受想行识,也没有了受、想、行、识这四蕴。眼、耳、鼻、舌、身是六根,色、声、香、味、触、法是六尘,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称为六识,六根、六尘和六识合称十八界。也没有六根,也没有六根所代表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和知觉;也不存在六种器官的六尘,也就是形象、声音、气味、滋味、软硬冷暖等以及可以成为思想的一切事物;也没有六种作为认知官能的根器;没有六种作为认知对象的尘境;也没有作为认知所得的六种意识。

不仅空中没有十八界,也没有十二因缘;即没有从无明开始,直到老死而再生的生命系列,也没有超越生死的老死的道理这一最终环节;不仅没有十二因缘,也没有认识人生本质,超越生命局限性的四谛道理,也即没有知苦、断集、修道、证灭的圣教实践过程;没有根本的般若智慧,也没有凭籍此智慧要把握的任何东西。

第五句:无苦集灭道。

苦、集、灭、道,叫做四圣谛法。苦集灭道是给二乘人说的法。苦、集是世间的生死法,集是因,苦是果。灭是涅槃,生死,消除。道是修道,断贪瞋痴烦恼的过程和方法。知道苦了,你别召感,断因,去修行把集断了,也就没有无苦集灭道了。自性本空,无苦集灭道。

第六句: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智就是智慧,知识。得,所学的道理。智慧所得到的无形无相,是真空,真空不空,随缘而现有,这叫无智亦无得。没有智慧了也就没有了智慧所证得的一切。到了这个程度了,也没有能得的智,也没有所得的理,一切皆空,五蕴皆空,不去执着,这个空是真空。真空没有一切相,叫真空绝相。成佛了,得无所得。菩提萨埵,有情有觉悟的圣人。依般若波罗蜜多故,依着般若波罗蜜多的智慧,才能够使你的身心无挂碍,无挂碍就是什么执着都没有了。因为有执着,就有恐怖,有忧伤,有烦恼;要是什么都没有了,就无牵挂了,是空的。没有挂碍就没有恐怖,一切颠倒梦想、虚假、妄想全部不存在,证得究竟涅槃了。涅盘是清净的意思。有情有觉悟的圣人依着般若波罗蜜多的智慧去修行,最终什么牵挂都没有了,也就不害怕,不去妄想了,也就清净了。

第七句: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佛三世诸佛就是过去佛、现在、未来佛。过去佛是一个统称,有时指燃灯古佛。有时指释迦牟尼佛,在此指现在的一切佛。未来佛,指将来要成为佛的一切,有时指弥勒佛。三世诸佛在此是所有得道的佛的统称。依般若波罗蜜多故,按照般若波罗蜜多的智慧修行。阿耨多罗是无上,三藐是正等,三菩提是正觉;就是无上正等正觉,真正平等觉知一切真理的无上智慧 。有情有觉悟的圣人他们都是依着这种到彼岸的智慧才觉知一切无上的真理的智慧。

第八句: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故知,是所以、因此的意思。咒,智慧,真理。是大神咒,是不可思议的智慧语。是大明咒,是最光明的智慧。是无等等咒,是至高无上的真理。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意思是能真实而不虚妄地将全部苦难化解清除。

第九句: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既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因为般若波罗蜜多能真实的消除化解一切苦,所以说般若波罗蜜多咒是智慧的真理。既说咒曰,既然是智慧的真理。揭谛就是去的意思。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意思就是去吧,去吧,去修成正果吧。僧在这里是总体,全部的,一起的意思。波罗僧揭谛意思是一起去觉悟修成正果吧。萨婆诃,原意是手捧食物敬献给诸神的感叹,意思为“将食物好好地放置”。是一种喜悦或兴奋的呼喊,就像“欢迎!”菩提萨婆诃,大意就是欢呼着去觉悟修成正果吧。

这最后一句的大意就是说:般若波罗蜜多是智慧的真理,一起去修成正果,到达觉悟的彼岸吧!

四.后记

二零一二年底我在大学的时候开始接触到佛教朋友们,在他们的影响下我开始了解佛教文化知识。随着了解的越多越发现佛教文化之博大精深,浩如烟海。二零一五年接触任法融道长后与宗教人士联系越来越紧密,接触的宗教大德也越来越多,其中包括一些知名的佛教高僧。在学习道教文化的时候对佛教经典也开始了学习。在二零一一年八月份开始我进入了低落期,从那时候开始对《波若波罗密心经》研读,用了一年时间解了许多宗教大德和文化名士对《心经》的解释之后开始用90后的思想来释义《心经》。浅薄之看法,微薄之拙作。希望对好佛之人有所帮助。

《心经》的核心思想我认为只有两点:第一是空。知道所有的一切都会成为过去,最后都会成为空的,也就不执着的,看开了,看淡了也就不会有烦恼了。第二是放下。明白了一切最后都会成为过去的后,就要放下,放下了也就轻松了。

我个人浅薄认为要想空先要不空。想要看淡一切先要拥有这一切,只有拥有了才知道好不好,才能知道该不该放下。要谈放下,先要拿过。你都没有拥有过何谈放下?学习佛教文化也一样,想要万法皆空先要学法,知道法。要想领略佛教的空就先要学习,之后才能明白看淡一切的真理。

佛教的一个重要思想就是因果,我个人是认可这一观点的,并且也是相信因果的,我认为因果是符合科学的,它是符合守恒定律的。

我对科学是坚定不移的相信。对于宗教我们要用科学和哲学的眼光去看待,宗教中的很多道理他是科学的哲学问题,是值得研究的,并且与我们生活中和很多学术中的道理是相通的,只是表述不一样而已。例如我们平时说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与佛教所说的“普渡众生”。

《心经》自传入中国就是中国佛教的重要经典,也是众多书法爱好者重要的书写内容,更是每个佛学爱好者的必读经典,内涵的思想也是佛教的重要思想。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之看法只能代表我个人这一阶段的认知,希望能读到更好,更有帮助的解读。

邵正峰二零二二年九月于北京

五.作者

邵正峰,1993年出生于陕西省志丹县。当代青年书画艺术家,青年作家,投资人,慈善人士。云南省模特行业协会副会长,陕西省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评委专家。北京大学、云南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等国内多所知名大学创新创业导师。投资公司超过一百多家。近几年已陆续向社会公益捐款超过五百余万元。2022年考入中办成为一名公务员。邵正峰先生是任法融大师俗家关门弟子,书法继承了大师仙风洒脱、瘦硬通神的艺术风格。中学时期创作的中篇小说《西湖风又雨》一经发布阅读量超过一千万,文学好评如潮。作词谱曲的音乐代表作品有《少年的酒》、《消散在风里》、《质变》等。《心经释义》是其用90后思维阐述的佛教作品。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阅读下一篇/ 返回网易首页 下载网易新闻客户端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