飘(Gone with the Wind)|本音物语|傅东华译本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半导体的型号 飘(Gone with the Wind)|本音物语|傅东华译本

飘(Gone with the Wind)|本音物语|傅东华译本

2023-08-01 15:41|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本书为Gone whith the Wind国内*早的译本,译于1940年。本书历来被誉为英语文学作品的翻译摹本,堪称权威版本。本书被推为21世纪现代女性必读的“人生四书”之一。乱世佳人郝思嘉将告诉你如何与残酷的现实抗争、学会在困境中生存,不轻言放弃,成功就在你手中。

详情描述:

《Gone with the Wind》是美国著名女作家玛格丽特.米歇尔创作的一部具有浪漫主义色彩、反映美国南北战争的小说。这部经久不息的小说感动了无数的读者。多次被翻拍成电影。电影又名《乱世佳人》。作品通过一幕幕气势恢宏的战争场面以及细腻逼真的人物形象,用诗一般的语言演绎了一个感人至深的爱情故事。

《Gone with the Wind》称得上有史以来最经典的爱情巨著之一。小说以美国南北战争为背景,主线是好强、任性的庄园主小姐斯佳丽纠缠在几个男人之间的爱恨情仇,与之相伴的还有社会、历史的重大变迁,旧日熟悉的一切都一去不返……既是一首人类爱情的绝唱,又是一幅反映社会政治、经济、道德诸多方面巨大而深刻变化的宏大历史画卷。

《Gone with the Wind》的人物性格塑造打破了传统的、单一的塑造方法,人物性格多元组合成为这部小说的一个重大亮点,以战争背景,鲜活的彰显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更从斯佳丽一家展现作者对于黑人平等的看法。性格组合展现了一个圆形的人物,通过圆形的人物集合又展示了小说历史环境的多个方面,从而详尽地记录下了一段动荡的历史,一段硝烟的时刻,以及在这种时刻不同人的成长。通过不同的性格发展,揭示了环境对于人的甚远影响,这种性格组合的描述方法也对后世小说艺术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故事梗概:

故事以美国南北战争时的佐治亚州为背景。塔拉庄园主人杰拉尔德·奥哈拉的女儿郝思嘉是个好强、任性的姑娘,她爱着艾希利,当她得知艾希利要娶韩媚兰之后,一气之下嫁给了韩媚兰的哥哥查尔斯。不久查尔斯在战争中死去。内战结束后,郝思嘉亲自操持各种事务,管理塔拉庄园,赢得了经济上的自立,后来与弗兰克结婚,共同经营木材生意,还强迫艾希利当她的一个木材厂的经理。弗兰克因一次事故去世后,27岁的郝思嘉又嫁给了靠军火生意发财的白瑞德,但是她始终迷恋艾希利,毁坏了他们夫妻之间的爱,白瑞德离她而去。只是到了后来,韩媚兰去世,艾希利又拒绝了她的同情的时候,郝思嘉才意识到,与她性格相似的白瑞德才是她真正所爱的男人

关于译本:

傅东华先生采用的是归化的译法。

简单点说就是让人名等有中国的特点。这一点与异化译法(现代流行的译法)有很大区别。对于这一译法我看了网上网友们的评论,多数早年的读者对归化的译法感到很亲切,加之翻译家的高水准,读来很有阅读的愉悦感。加之我正是生在一个承上启下年代的人,对两者都能很好地接受。加之版权的原因,选择了这一译本,也为听友们增加一个选择。也为老年读者们回忆旧日时光提供一份便利。

下面摘录一位颇有代表性的网友的话:

viola 2008-02-24 16:36:57

我是初三毕业的时候读的傅东华译本《飘》《Gone with the Wind》 现在都工作四年了,仍然觉得它最好。 也许是有先入为主的观点, 至于一些朋友提到的中外杂糅,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观点。 而傅东华也在《飘》《Gone with the Wind》的序中说到很清楚:他是为了适应中国的人民习惯,就比如他也把佐治亚译作肇嘉州,亚特兰大译作恶狼陀一样 我倒是很习惯 难道郝思嘉听起来不是特别的动人么?

一位博主的观点:

wildrose:傅东华先生译的名著《GONE WITH THE WIND》(《飘》)是最受中国人欢迎的译本。起码是我喜欢的版本。译文最大胆的突破就是把原著中的人名地名做了中国化处理。其他的地方更是做了大量的增减和调整。表面看来对原文改动很多。但是,作为一部畅销小说,傅东华先生的译文无疑以另一种文字演绎了同样的流畅与自然。既有原文在文字上的优美,又有风格上的神似,具有引人入胜的魅力,读来完全没有一般译作的生涩感。

……傅东华译文最大特点是灵活自由,不是死抠原文的直译,运用了较多的具体处理技巧。他的实践让我认识到译文所具有的创造性,根据翻译的目的、内容和服务对象不同,翻译的标准也是灵活多变的。

一位购书者的感叹 :

imgaoyy:

2009-01-10 16:22:03已购

10分 傅东华的译本,实在是让我忍不住地钦佩叫好。我认为的好的译本应该是能在语言上接近中国人的习惯,但风格中又能透露出外国的风情。看傅本的飘,不仅是我这种学英语的人感兴趣,若是放在许多年前,给那些从不知道美国风土人情的老太太看,怕是也能让她手不释卷的吧。语言是极其中国化的,甚至有些象白话文言文。这种话我看起来总觉得亲切,这年头,中文的西化越来越严重,不仅在语言上而且在内容上,就是原著里,中国味道的也不多见了。而且,就我稍稍有那么点专业的眼光来看,同样的英文,口语化的,他有一套辞用,文学化的,他又有另一套辞。有些我们平时根本想不到的词被他信手拈来,用到这里是再恰当不过的了。 拜我们长年的“专业英语训练”之赐,我们看到end自然会想到“结束”,他却翻译为“断送”,看到dress自然会想到“裙子”,他却译为“春衫”。 对于人名的翻译,郝思嘉,白瑞德等都出自他的版本。有人觉得这种洋名中翻的方法太过搞笑。但需要考虑到当时的背景,那时的人对洋鬼子的种种是一无所知。若是看到“艾希礼威尔克斯”这么一长串的名字,总不如“卫希礼”来得亲切,记得牢。就是现在,我在看外国名著时,一连看过去四五章,有些名字还会弄混呢!还有一些人,只需看看他的名字便知道了他们的身份。如思嘉家的黑人监工big Sam,翻译为“大老三”,一看就是个劳动人民。再看看“魏忠”(抱歉我忘了他的英文名),家奴的模样就浮现出来了。当然有些确实很搞笑,比如男名Will被译为“慧儿”。 我在大学时学过一年的翻译,当时大家都只是忙着背所有的单词,记着翻译法,但我想傅先生当年是没有什么成体系的翻译法的。反倒他的译作更有本土气息。若是想译出这样一本不朽的名著,母语的造诣应该最起码要不输于英语才是。不知道我们的新一代别字大学生们能否担当得起这个重任。

译者的观点:

关于这书的译法,我得向读者诸君请求一点自由权。因为译这样的书,与译Classics究竟两样,如果一定要字真句确地译,恐怕读起来反要沉闷。即如人名地名,我现在都把它们中国化了,无非要替读者省一点气力。对话方面也力求译得像中国话,有许多幽默的、尖刻的、下流的成语,都用我们自己的成语代替进去,以期阅读时可获如闻其声的效果。还有一些冗长的描写和心理的分析,觉得它跟情节的发展没有多大关系,并且要使读者厌倦的,那我就老实不客气地将它整段删节了。但是这样的地方并不多。总之,我的目的是在求忠实于全书的趣味精神,不在求忠实于一枝一节。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