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春林| 千年一叹“象数易”的源和流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千年一叹曲子啥意思 陈春林| 千年一叹“象数易”的源和流

陈春林| 千年一叹“象数易”的源和流

2024-07-05 21:14|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十月历法中,每年均从长夏起始,长夏就是现在的农历六月(未月)。这一理论,也是奠定《内经》五运六气的理论基础。

我们现在说看到的《周易》,是紧随十二月历法的诞生而推陈出新的产物。

为什么这样说呢?《周易》的卦爻辞和古典的太阳太阴合历,也就是十二月历法的关系非常密切。

比如说,《泽雷随》,卦辞是“随,元亨,利贞,无咎。”

这个“随”是什么意思呢?

随从,随顺。

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注释为:“随,从也。”

《泽雷随》,上兑卦,下震卦,兑为秋令,震为春令。

《月令》曰:“仲春之月,雷乃发生。”仲春之月,就是农历二月,交节惊蛰,中气春分。《月令》又曰:“仲秋之月,雷始收声。”仲秋就是农历八月,交节白露,中气秋分。

我们再看看《泽雷随》这个卦象,初爻至四爻为大离卦,离为日。兑为月。日月运行。二爻到四爻是艮卦,艮为斗柄。震为运行,斗柄周行。艮兑相见,“山泽通气”;震巽相遇,“雷风相薄”。巽卦在哪里?三爻到五爻就是巽卦。由此观之,《泽雷随》就是天文历法辑录的一个缩影。

随卦何意?

万物随着春雷而通达,入秋后则贞守,随从天道,自然无忧。

(参 田合禄著《周易真原》[M].太原:山西科技出版社,2011年5月第2版, P640)

《周易》的理论架构来自于天文,这是不言而喻的。

尤其是在《山火贲》卦辞“亨。小利有所往”的注解中,孔子如是说:“贲,亨;柔来而文刚,故亨。分刚上而文柔,故小利有攸往。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这段话直接点破“小利有攸往,天文也”,又指出古人建构“天人合一”的思维流程,“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四库全书》馆臣说:“《左传》所记诸占,盖犹太卜只遗法。汉儒言象数,去古未远也;一变而为京、焦,入于禨祥;再变而为陈(抟)、邵(雍),务穷造化。《易》遂不切于民用。王弼尽黜象数,说以老庄;一变而胡瑗、程子,始阐明儒理;再变而李光、杨万里,又参证史事。《易》遂日启论端。此两派六宗,已相互攻驳。”

不可否认,清代的四库馆臣了不起,很简短的文字,就把易学的发展源流,交代的清清楚楚。

易学,分为“两派六宗”。两派指义理派和象数派。

六宗指占卜宗、禨祥宗、造化宗、老庄宗、儒理宗、史事宗。六宗实际上可归属于两派,占卜、禨祥、造化三宗归属于象数派,老庄、儒理、史事三宗归属于义理派。(参《百度百科》)

前人曾推断,“易为卜筮书”,这话无可厚非。

即便易经中蕴藏着丰富的天文学知识,但不可否认的是,夹杂了原始巫术的元素。从“大衍筮法”起始,到后来的林林总总的占卜程式,无一例外地佐证了象数易的卜筮功用。

用卦去推演个吉凶福祸,占验个阴晴雨雪,历史太久远了。咱们就不说殷商时期的甲骨文残片中大量的筮案记载了,单从云南抚仙湖下考古出来的“鸡爪数字卦”,就足以证明象数易的历史,何其久远?须知,抚仙湖下的王城,距离已有九千多年。 (参黄懿陆 著述《史前易学》[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11年11月第1版)

我们千万别忽视那种数字卦,那可是象数易的很早很早的表现形态。数字卦和日影有关系。啥个意思呢?咱们的老祖宗们测日影的记录,演绎出来了数字卦。吕嘉戈先生在《中国哲学方法——整体观方法论和形象思维》一文中指出:“数字卦是约六千年前,无字易经时代,中国古人观测日影的记录。”后来考古发现,早期的数字卦,都是刻在兽骨上的,如鸡骨头、牛骨头、狗熊骨头等。这可是我想象的结果,也不知道那时候,到底有没有牛,能不能逮住狗熊?

据后人的考古发现,早期的象数易占卜的玩法,花样多多。

比如说,找个乌龟壳,上火烧。

《礼记·曲礼》曰:“龟曰卜,蓍曰筮。”

这是啥意思?也就是说“卜”和“筮”,不是一码事。

卜就是烧乌龟壳判断吉凶,筮就是捏着一大把蓍草,推演福祸。

我个人认为,易经体系或象数易的玩占技术,也是随着天文历法的进步而不断优化。

我曾经看过有的老铁,在网上表达自己的遗憾,说“连山易”、“归藏易”失传了等等。言下之意,失传的东西,才是最好的。我可不这样认为。试问,为什么会失传?肯定是被人类社会的发展淘汰啦。

半坡氏族的麻布衣服,失传了。河姆渡的独木舟也失传了。大汶口文化的吃饭的陶罐子,也失传了……大哥,你想穿越到古代吗?脱了华彩光鲜的衣服,披个兽皮麻布,捧着陶罐子吃饭,乘坐独木舟远游?

远古象数易的玩占,搞的还是蛮复杂,甚至有点血腥的。比如说,鸡爪数字卦,先要宰杀一只鸡,必须是漂亮的大公鸡。随后煮熟,把鸡屁股的骨头拽出来,找个细细的孔,插入竹签。那就是卦象。那时候的卦象是啥个样子的呢?有古书《鸡爪数字章》,直接对应。这些古老的资料,现在都保存着呢。

后来进步了,不杀鸡了,直接捉个小乌龟,上火烧烤,咯嘣一声,乌龟壳开裂啦。妥妥滴,看看开得裂痕是个啥样子,那就是卦象。

好家伙,不管是杀鸡宰羊逮乌龟,每次占卜,都意味着动静很大。后来呢,慢慢地进步啦,玩蓍草了。抓一把子蓍草,“大衍之数,五十有五”,一套相对简单一点的流程启动了。春哥玩过这种蓍草占法,算个卦,还是蛮麻烦的。不像我们今天所用的《梅花易数》,起卦快速,几秒钟就可以出来。玩蓍草?没有个十分钟到二十分钟,搞不定的。还容易数错,又要重新开始。

我估摸着,孔子那个时代,玩占都是靠着蓍草,耍起来的。比如说,《左传》中的很多筮案,还有“九八六七”这样的数字记载,那就是蓍草占卜的痕迹。“九”是太阳,“六”是太阴,“七”是少阳,“八”是少阴。不明白这个意思,咱们去琢磨《左传》的筮案,就有点费神了。《左传》的作者是谁啊?左丘明。那老先生可了不得,目盲,但智慧超绝,孔子老喜欢他了。据史料记载,孔子东游,招呼左丘明和自己同乘一辆牛车,这一路奔波下去,足足两年有余。

跟随孔夫子形影不离,玩了两年,这是个啥概念啊?

诸位老铁,你从《左传》的筮案中,可以看出来什么门道?

每个筮案,都对应一段波谲云诡历史。先是个卦象推演,判断某个历史事件的发展情况,后来呢,果然应验了。恰好又映证了那个卦象的解读的准确性。所以说,《左传》的历史,可以如何概括呢?

卦象中的历史!

我们不得不佩服,那个时代的人们演卦技术的精妙绝伦。

在中国易学的文化史中,有两个人,咱们不得不提。一个是《道德经》的作者老子,一个是孔夫子。老子是周朝的司寇,孔子是鲁国的司寇。这是个什么官职?国家图书馆馆长。那个时代,书籍资料弥足珍贵。当上了图书馆馆长,肯定可以“近水楼台先得月”,大饱眼福。若是没有孔夫子传易,我们无法想象,现代的易学又会是个啥样子。

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孔夫子传授易学的法脉,很清晰。孔子先是把《易经》传授给商瞿,商瞿传给了楚国人臂子弘,子弘传给了矫子雍庇,雍庇传给了燕国人周子家竖,然后他又传给了光羽,光羽又传给了田何,田何又传给了中同,中同传给了杨何。杨何在汉武帝时期研究《易经》,出任了中大夫。

有人说,《易经》失传啦,被秦始皇的一把火,烧个光蛋了。大哥啊,这个说法不对呢。秦始皇焚书坑儒,明确了几类书是不烧的,比如说,种树的书,不烧;修理马车的书,不烧。等等。当然,卜筮的书,同样不烧。

中国象数易的发展史上,有两个重要的时期。

一个是两汉的象数易,一个是两宋的图书易。

两汉的象数易,包括西汉的卜筮象数易和东汉的注经象数易,都是象数易,追求的方向不一样。

西汉时期,你只要是个卦师,玩得转,你很霸气。

西汉的象数易,以“京焦易”为代表。焦延寿的《焦氏易林》和京房的《京氏易传》。焦延寿和京房,是师徒俩。这对活宝师徒的水平,可不一般。

先是焦延寿推算出来自己的徒弟京房,“得吾术者,京生也。因吾术丧命者,京生也”。好家伙,师父直接就可以算出来,徒弟会因为自己的学术而名扬天下,但最终,难逃杀身之祸。至于京房呢?他的徒弟曾感叹,“吾师京房,无有不验”。(参 汉·班固《汉书》)也就是说,算卦没有不正确的,你说京房牛不牛?可惜,京房最后被绞死了。难道他自己不知道吗?知道啊。在《汉书》中记载了京房先生临终前的三份奏折,我曾翻阅过《汉书》,看到京房的每份奏折上,均有“臣知臣必死”之类的言辞。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京房是为了“舍身取义,杀身成仁”。至于后来魏晋时期的郭璞,同样追随京房走了。

东汉时期的注经象数易,以荀况、郑玄、马融等为代表,直接把象数易的路数用于注经去啦。啥是个注经?就是注解周易的经文。他们的著述,就是流传于后世的“荀九家易”。当然,东汉时期的象数易玩家,也有高人。其中以虞翻为代表。虞翻尤其擅长“卦变”,就是“抽爻换象”。那位老先生的卜筮水平可了不得,就是用《水泽节》变《水天需》,推断关羽必将在两日之内,脑袋落地的那个卦师。吴侯孙权曾评价虞翻,老虞头啊,你牛逼。你的水平啊,虽然赶不上伏羲氏,但是,绝对要比汉初的东方朔牛逼得多啦。 (参 《三国志·吴书》)

三国后来归于两晋啦。那就是魏晋时期,那是一个非常特殊的时代,玄谈之风盛行。啥是个玄谈啊?就是一帮子人,聚在一起吹牛逼。那个时代很诡异,男人呢,留着长长的指甲,还要涂脂抹粉,穿着高跟鞋,走起路来左摇右晃,那才是帅。女人呢,粗布短衫,蓬头垢面,去干苦力活。

那个时代,流行神仙鬼怪的学说,比如说,道教的早期的神仙谱,就是在那个时代整出来的。那时候写诗,也有鲜明的特色,名叫“游仙诗”。所以,魏晋时期的象数易,脱离不了神仙鬼怪之类的言辞。

咱们举个例子,东晋的干宝,也是个象数易高手。他的成名之作是《搜神记》。还有郭璞呢,一本《洞林》,充斥其中的尽是鬼怪言辞。当然,郭璞的象数易水平,可是没得说的。至少我认为,和京房有的一拼。

我们现在玩占的《奇门遁甲》,开篇都说是轩辕黄帝时期发明出来的。其实呢,不是这样的。奇门遁甲就产生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太乙》产生的时间较早,考古发现,在殷商废墟中就有太乙式盘。但是,奇门遁甲就稍微晚了。这里面要提及一个重要的人物,据说,真正的 奇门高手,就是南北朝时期,南朝陈国的开国皇帝陈霸先。晚清辽东龙伏山人在《奇门鸣法》中,就高度肯定了陈霸先的奇门遁甲术,水平精妙。按照龙伏山人的理解,陈霸先要比传说中的诸葛孔明,强大得太多了。我们仔细想想,有点道理。毕竟,陈霸先年少丧父,家境贫寒,孤儿寡妇,一路艰辛。不曾想,成年后居然能够南征北战,勇往直前。他一生打过很多次以少胜多的战役。史书评价陈霸先,“精通遁甲风角之术”,我估摸着,这不是空穴来风。

在中国易学发展史上,有一本奇书,名叫《推背图》。

怎么个奇法?你翻翻看就知道了。

这本书,承上启下,开创了易学研究的一个新时代。

为什么这样说?

当代学者苗元一先生评价《推背图》,说:“它是两汉象数易的终极,两宋图书易的发端。”此论甚为精妙。

对于易学爱好者而言,你研究《推背图》的追求不外乎两种:一种是,就想看看这本书对未来的预言,又是咋样的;另一种是,你非常好奇,这本书中的图谶颂三个板块,又是咋推断出来的?

抱着第一种想法的研读者,基本上都是属于易学玩占的“小白”,有第二种想法的,那才是“骨灰级”的玩家。

《推背图》这本书,以六十甲子配六十卦,成六十章。每章呢,一幅图,还有一谶一颂两首诗。图,可不简单,也是预言未来的断语。绘图预言未来的路数,在两汉时期就很盛行,名为“卦影术”。至于“一谶一颂”,就是以文字的形式来表达作者对未来的预判。

苗元一先生评说《推背图》:“无一字一图不根于象。”这种观点,很显然,沿承了晚清易学大家尚秉和的思想。

的确,咱们从《推背图》的“象数四大元素”,可以推演出图谶颂的逻辑源头。这本书的象数四大元素是哪些呢?天干,地支,卦象,星历。

我们只要稍加琢磨,就可以发现,图谶颂是从天干的内涵、地支的生克、卦象的推演、星历的更替,整出来的。当然,咱们去这些象数元素中复盘图谶颂,容易,有“事后诸葛亮”嫌疑。

有一点需要强调,《推背图》在流传的过程中,经历篡改,比如说,打乱了章节的次序,颠倒了图文的内容等,所以,我们现在所能看到的《推背图》,到底是不是原貌?谁也讲不清楚。

目前,春哥手中就收藏了9个版本的推背图,那可真是的五花八门,各不相同。不过,苗元一先生考证,民国四年版本的《推背图》,是截至目前,可信度最高的。

我为什么要提及《推背图》呢?这是因为,《梅花易数》和《推背图》之间有着一种学术的血脉关系,若隐若现。

为什么要这样说呢?

《推背图》的作者是李淳风。据说,老先生后来归隐于华山,有一段时间。华山是个神秘的地方,据说,那里面隐居着很多高人。如唐宋之间还有七十多年的过渡期,名叫“五代十国”。这时候,跑出来两位在中国易学史上威名赫赫的人物。一个是麻衣道者,另一个是他的徒弟,陈抟。而且,这对师徒就隐居于华山。所以,神秘的华山就更为生动了起来。

讲到了陈抟,老铁们就应当想到邵雍啦。陈抟的弟子是种放,种放再传弟子穆修,穆修传授易学给李之才。李之才就是邵雍的师父。

也就是说,邵雍的易学思想和陈抟老祖,那可是一脉相承。所以,后人把两人的易学思想合称为“陈邵易”。

无论《梅花易数》的真实作者是谁,你都无法抹去,这本书和“陈邵易”之间的关联性。

鸣谢|本文插图均选自《昵图网》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