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十方丛林寺庙 观点

观点

2023-08-12 22:54|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图1:徐塘下村幽兰塘碑及碑文

八百年来,徐塘下村民行至幽兰塘花园,无不肃然起敬,铭刻于心,代代相传。因此的徐塘下村,在近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被义乌古民尊称为“靖安仁里”。

翻开尘封的徐塘下村历史,该地曾经是乌伤县南部文化之中心。自955年,徐氏始迁祖五代吴越国常侍徐时敏建村,到1410年徐侨之八世孙徐炯,共计四百五十五年间,包括徐侨在内,五品及以上的文官就有七名,其做官密度平均相隔二代。

作为南宋著名的政治思想家,《宋史·徐侨传》称:“其学以真践实履为尚,清苦刻厉,操尤人所难能”“少时从学吕祖谦门人叶邽,授上饶主簿后,始入朱熹之门。朱子称其明白刚直之士,书斋以毅命名。中年罢官回义乌,在赤岸建东岩书舍,十七年潜心研讨,使朱子学说大行于浙东,称朱子之嫡传。”著有《毅斋诗集别录》,刊行于明正德元年(1506)。

徐侨的众多弟子中,朱元龙、康植、楼大年、王世杰、龚应之、叶由庚,皆名振一时。南宋以后,朱子学在义乌继续传继,徐侨而后,叶由庚传王炎泽,王炎泽传黄溍,黄溍传王袆。明崇祯《义乌县志·儒林》载:“乌自徐侨受业朱熹,以道学为东南倡,而叶由庚又得其精而益阐扬之。渊源流派,至于我朝,硕学之士往往辈出焉。虽所造浅深不同,然皆能遨游乎经籍之圃,而步武乎先哲之躅矣。”

徐侨创办的东岩书舍,培养学生数以千计,其门生考中进士的有十八名,有不少人后来成为杰出的官员、学者,如义乌的黄溍、黄祎、宋濂、金涓等。徐侨为义乌儒学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徐侨的学术也因此得以传承发展,延及元、明,成为后世敬崇的儒学名师。

具有近一千一百年历史的徐塘下村,及其徐氏宗族,也获得义乌之“名人望族”的美誉。古代徐塘下人所用灯笼(行灯),其上号写着“道学流芳”,果然名不虚传!村民徐成法家,尚存清末“道学流芳”四字行灯。现存清顺治戊戌年修《靖安徐氏宗谱》,记载“徐塘十咏”诗:毅字非绿浪得名,晦翁手染赠文清,诗书满架儿孙业,还冀功名续旧缨。这“道学流芳”的“道”指的就是朱熹的理学,“晦翁”就是朱熹。

图3:道学流芳行灯

徐塘下村是深埋在义南的一颗璀璨明珠,由于种种原因,这里的文化没有被发掘利用。在这新一轮村庄合并浪潮中,徐塘下村的历史文化不仅不应被埋没、湮灭,正应该大力弘扬才对。佛堂镇去年新成立的朝阳村,由徐塘下、安头、上叶、下叶四村合并后,应弘扬这块土地上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并加以发掘和利用。其未来发展,可定位为“双江湖文化旅游区”或“徐侨文化旅游区”。根据地名规范化的原则,现已命名的“朝阳村”显然要属整改之列,村名不仅高洋怪重,也没有文化内涵,我们真诚地建议:应更改为“靖安里”或“靖安村”。

二、儒释道三教合一

东汉末年以来,民族混战,连年战争,生灵涂炭。全国总人口从5007万,锐减至南北朝为1340万。在381年间,中国人口减少3667万,平均每年减少人口近10万。照此人口减少速度,只要一百多年时间就会亡国灭种。在这样一种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下,无论是平民百姓还是达官贵人,都期盼国家和平,人民休养生息,外来的佛教在这一时期自然成了人们的崇拜,并迅速传播开来。

南朝梁武帝萧衍,创立了“三教同源”说,他说孔子、老子都是佛的学生,下诏将佛教定为国教,广建寺庙,重金资助,造成“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的兴盛局面。佛教在北方也扩张的很厉害:“平民百姓为了逃避徭役,很多人出家当和尚尼姑,多达二百万人,寺庙有三万多处。”

佛教的扩张,引起儒家和道家的强烈不满和反对。儒家代表人物范缜,苦苦思索人的生死因果,写出了一篇无神论名著《神灭论》,说“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驳斥佛教三世轮回和因果报应说。

道家们也向朝廷进谏。东阳郡永康县人孙游岳,是道教第八代宗师,修道于缙云《受三洞经》,后被尊为道教三洞群仙之一。学生陶弘景,曾在东阳东白山修行、西甑山隐居、西岘峰问诊。特别通晓阴阳五行、风水、星象、地形、算卦、山川地理、方图物产、医术。

东阳郡乌伤县,有个在云黄山云黄寺修道的傅翕,上书梁武帝,倡导儒、释、道三教合一,提出上中下“三善”,即治国的三种对策。公元534年正月二十八日,傅翕进京弘法:“其上善,以虚怀为本,不著为宗,无相为因,涅槃为果;其中善,以治身为本,治国为宗,天上人间,果报安乐;其下善,以护养众生,胜残去杀,吾令百姓俱禀六斋。”

图4:傅翕以道冠、儒履、释袈裟为表相

梁武帝也认识到,儒道佛三教各有妙用而不能偏废。三教的旨趣虽然各不相同,比如儒家教导人们恪守礼法伦常,讲究忠孝节义;道教劝说人们不要计较争夺,讲求羽化成仙;佛教引导人们向往极乐净土,宣扬六色皆空。但三教却有一个共同点,即都要求人们安于现状,不必去反抗斗争。因此,在儒、道、佛三教之间,在理论上可以融会贯通,在实践上可以互为补充。

儒、道、佛三教从不同的方面为同一个封建皇权服务,它们为了发展自己的势力,也有过矛盾斗争。在斗争中,受皇帝推崇的儒教也认识到,佛教和道教的一些宗教思想可以辅助儒教世俗说教的不足,儒教也必须从佛、道二教那里,吸取营养来弥补自己的不足。

被时人谓之“山中宰相”、南北朝时期著名的道士、医家陶弘景,一生经历南朝宋、齐、梁三朝。某日来到乌伤县徐塘下之地,见这里山川之美,清流见底,沉鳞竞跃,山脉伏双龙,为形胜之地。再用符图经法得图谶,预言这一带出清公。

陶弘景在徐塘下采药其间,筑一草舍,并免费为百姓治病,深得这一带百姓爱戴和敬仰。据传,因陶弘景寻得这里有双龙脉,古民称陶道士之草舍为“双龙庵”。在南梁大造寺庙浪潮中,陶弘景留下的草舍双龙庵被升级为十方丛林寺庙之一,这就是徐塘下普明庵(俗称青龙殿)之由来。陶弘景与徐塘下地方之渊源,由此而来。

时东宫学士徐陵,知梁武帝萧衍曾拜陶弘景从师学道并得真传,因此向梁武帝献策:皇上可铸造大铜钟一口,再赐皇上之宝谶,一同送往东阳郡乌伤县傅翕大士故乡之十方丛林寺庙之一的弘景草舍之双龙庵。大钟代表儒教,皇上宝谶代表道教,寺庙代表佛教。皇上再下道圣旨,双龙庵大钟每天清晨由僧人击一百零八响传皇上宝谶,诏告天下三教合流。梁武帝采纳了傅大士三教合一的主张,诏书发布。奉天承运,皇帝诏曰:东阳郡乌伤县傅大士故乡之陶隐士草舍,朕特封为普明庵,赐大铜钟一口,悬挂于普明庵之钟楼,每日清晨由僧人击一百零八响传朕之宝谶,庵、钟、谶融合一处,朕诏告天下,三教合流,钦此。

嘉庆《义乌县志》载:普明庵,县西南三十里二十都。清顺治戊戌(1658)《义乌靖安徐氏宗谱》,有一首诗《普刹晨钟》:“曙色昭融射普明,洪音嘹亮吼长鲸。唤回尘世轮回梦,推起书窗诵读声。”“普刹晨钟传梁武帝宝谶——钟秀产清公!”果然,徐山晚翠:“向传钟秀产清公,仰止于今名独隆。尤羡晚烟笼翠色,任教妙手画难同。”

普明庵成为儒、释、道三教合一国家之地理标识地之后,近处永度庵(《嘉庆义乌县志》三六八页:永度庵,县南三十里二十都)、水口庵(又称水口经堂,徐塘下村民俗称尼姑庵)。道观、徐塘书院相继兴建,这里成为乌伤县南部之文化中心。公元621年,唐朝廷设华川县,县城就设在徐塘下普明庵这块地方。

三、失落的古城——华川县城遗址考

唐代义乌曾设置稠州,分管乌孝、华川两县。然而,华川县城遗址究竟在什么地方,一直是个谜。有人说是在赤岸,可也没有什么十分确凿的证据,只是猜测罢了。为了寻找失落的古城,找到事实与证据,笔者收集了大量的有关方志宗谱、民间传说、地名来源、名家作品,对华川县城遗址作了考证,其结论使人惊叹。

其一,在义乌市佛堂镇徐塘下村,自古就有“徐塘府,桥西县,前王楼村背将扇”的民谣。这民谣传说,恐怕并非空穴来风,里面一定隐藏着什么故事。徐塘下现存“城楼”地名,其地就在村东南100米处,宽约5米、长约80米,成一直线走向,可能是城楼遗址的部分。此城楼的西端即“城头”,连着护城河至铜溪。徐塘下北边,有古代监狱和刑具遗址,地名“烟牢堂”、“水牢堂”、“棺材塘”。可以看出,徐塘下可能是古代县衙所在地。

其二,徐塘下是义乌市历史文化名人徐侨的故里。徐侨兄徐倬的后裔,现居金华源东长塘徐,据《金邑七峰徐氏宗谱》记载:“文清公之裔徐塘下,在城隍楼巷之宅是也。”若非城池,何来城隍楼?徐塘下有倪氏居住,在《靖安倪氏宗谱》中,也有“城头”的记载。其方位在今徐塘下村南约百米处。

其三,徐侨的诗《晚望》“陂沼盈盈闲绿水,郊原浩浩涌青禾。烟连山际无人语,只有晚归樵牧歌”。诗人在“幽兰塘”傍晚看到的10个情景特征,正是古代徐塘下的实景描画。诗中的“郊”明白地告诉我们,古时徐塘下有“城”存在。没有城,何来郊?

其四,1970年代“农业学大寨”造田运动中,在徐塘下村城楼遗址处,挖出二米宽、六十米长的石子街,当时徐塘下村第一生产队的全体社员都是目击见证者。《嘉庆·义乌县志》载:“华川县城,县西南三十里。周三百步,废久,遗址莫详。”

图5:徐塘下村卫星照片,图下右为徐塘下村

徐塘下村的历史背景,值得讲究。徐塘下,现坐落在甬金高速与五洲大道旁,距佛堂镇2公里、义乌市区13公里。徐、倪、宋三姓居住,徐姓占全村人口90%以上。徐塘下村史,距今已有1064年的记载了。955年,“吴越常侍”徐时敏,从诸暨迁居义乌靖安徐塘,是义乌周边数万徐氏宗族的发源地之一。徐塘下村自古为形胜之地,靖安之秀,山水悠悠,地灵人杰。在古城楼遗址旁边,现在仍可依稀见到许多古人留下的历史痕迹:石子街、黄金文楼、普明庵,护城河依然清晰可见。

根据老人们的回忆和口口流传,古文明的画卷是这样的:古城内有一条街,街道两旁都是店铺。街路是用河卵石铺就的,老人们称其为“石子街”,现在仍可挖到石子街残存的痕迹。街中有十八个铁器店生意火红,其中张记铁器店最具盛名。古城楼向东约一百米,是金碧辉煌的黄金文楼。南宋某年“七夕”节,曾留下“黄金文楼小姐抛彩球”招亲的传奇故事,几乎家喻户晓。普明庵(俗称青龙殿),三进大殿,殿中供弥勒菩萨,鼎盛时期有和尚六百之众,房舍六十多间。钟楼悬挂一口大钟,高1.5米,重约三百斤,称“普刹晨钟”,每天清晨敲108响,钟声回荡方圆十里。“普刹晨钟传梁武帝宝谶”非常灵验,梁武帝宝谶能传到普明庵,说明梁武帝与距离此处不远的双林寺傅大士的渊源关系。可惜普明庵和大钟,均毁于1950年代。

图6:后人重建之普明庵小殿

根据以上分析,徐塘下这块地方,曾经是历史上唐朝华川县衙的所在地,隐藏着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不过,华川作为县治,只存在了不到5年时间。时间短,影响小。按常规,县城总是建在一方地域的地理中心位置上,说赤岸是华川县治实有悖于常理,设想一个偏远的边沿地方怎么能建县衙?实际上,当时华川县城的选址,与三教合一地理标识——双林寺、普明庵有关。当然,这要有待于文物考古部门最后的科学权威的考证。

四、“靖安魂”传承徐侨宗族“仁”文化

中国历史上的徐国,是存在最长久的诸侯国之一,有一千六百多年的历史记载。徐国百姓安居乐业,其稳固和繁荣之基,源于徐偃王“仁义治天下”思想。徐偃王,舟山定海人,文武兼备,才艺过人,深得百姓爱戴,国力不断强大。后来徐国被吴国打败兼并,灭国后的徐国后代“靖安”局面成了他们的怀念和祈盼,仁义之魂被深深地印记在徐氏的迁居之地。今江西省有“靖安县”,江西广丰还有“靖安村”。

徐时敏在吴越国任常侍,带家人从诸暨迁义乌西南三十里,并命名居地为“靖安”。其地东有徐山,下有秀水四围阔五十八亩的徐塘,遂世居焉。后人称徐时敏迁居地为靖安徐塘,现在是徐塘下村北的白殿后畈“祖居地”。

图7:徐塘即靖安塘一角

之所以命名迁居地为“靖安”,是为了表达对祖先的怀念,祈盼子孙平安、家族蕃衍、和睦相处、仁义为怀,这是为徐氏村落培根铸魂!千百年来,徐塘下村被义乌古先民尊称为“靖安仁里”。仁是儒家代表人物孔子的思想核心,仁就是关爱别人,古代徐塘下因仁义而闻名。现存清顺治戊戌年《靖安徐氏宗谱》徐塘十咏诗之《靖安仁里》曰:“五教恭遵乐叙伦,靖安风俗尚存淳;人人涵养中和性,过客咸钦此里仁。”

徐氏宗族特有的仁文化,传承和影响了文清公徐侨的祖辈和后代。徐塘下徐氏家族,除了徐时敏、徐镀、徐世都、徐侨、徐炯这样一批官僚之外,还有进士徐倬、倪兆昌,古代医家徐行。其中尤以理学家文清公徐侨,煊赫于世。

可见,仁是古徐塘下村民最崇高的思想境界,契合义乌精神“刚正勇为”文化之源。村民施仁行义成风,古徐塘被尊称为“靖安仁里”,实至名归。现在村庄合并,也是义乌发展难得的一个机遇,我们十分郑重的在此建议:村名应该恢复“静安里”的地名为好。

作者介绍:吕永良(原义乌市志副主编、浙江通志编辑)徐启明 (靖安徐氏历史文化、徐侨文化研究)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