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用心去发现长春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十年前的长春 十年,用心去发现长春

十年,用心去发现长春

2024-07-14 22:49|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穿过茫茫时空,你曾苍凉荒漠;

涉过绵绵长河,你仍青春如火。

啊。长春,你与希望同在,你是我心中生命的歌!”

每到周末,伴随着这首主题歌响起,《发现长春》如约和观众见面。从2009年10月首播至今,整整十年,不间断播出500多期,12000多分钟,成为具有稳定观众群、较高审美和学术价值、相当影响力的大型本土历史文化纪录片。作为《发现长春》制作团队的一员,回望走过的历程,我感慨良多。

起步探索:“长春从不缺少历史,而是缺少一双发现的眼睛”

长期以来,一直有种说法,长春历史没有“六朝故地、十朝都会”这般声名显赫,也没有“秦雄吴婉、鲁厚豫重”那般绵长悠远。其实,一方水土养育一方文化,长春也有自己独特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底蕴。早在数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这块土地上就已经有人类繁衍生息。到了近现代,先民们进入“龙兴之地”拓荒建埠,开启近现代文明。一百多年前,长春成为东北亚军事、政治、经济冲突的集中完整见证地。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在日本帝国主义的策划下,长春被定为伪满洲国“国都”,沦为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地。新中国成立后,长春步入了翻天覆地的发展时代,新中国无数个“第一”在这里诞生:第一辆汽车从这里驶出,第一部电影在这里拍摄,新中国光学事业在这里奠基,新中国航空航天事业在这里起步,中国共产党创建的东北第一所综合性大学在这里兴办……

如何对待、传承自己的城市文脉?为解答这一课题,2009年春,长春市委、市政府提出:“长春从不缺少历史,而是缺少一双发现的眼睛”,要用有声有形、图文并茂的媒介载体去抢救、宣传无数个“新中国第一”,这是我们这代人的历史使命。为此,本土人文纪录片栏目《发现长春》应时而生。“用眼睛去发现,用镜头去记录,用脚步去丈量,用心灵去感受”,高位统筹,资金扶持,作为公益性文化重点工程,这个节目的目标,是要成为长春这座城市的“影像志”。

以《远古榆树人》为开篇之作,《发现长春》在荧屏上展开了一部部历史画卷,娓娓道来——

追踪溯源,回望尘封岁月。历史纪录片《发现伊通河》溯源“母亲河”曾见证的风云跌宕;《长春厅》讲述城市开拓者的艰难奋斗;《山河变色》《铁蹄印记》悲愤地述说黑暗屈辱的殖民岁月;《辛亥风云》追忆共和革命之火在长春点燃兴起;《革命星火》缅怀中国共产党和先烈们为长春解放的前赴后继;《百年大马路》还原了往昔繁荣商埠的变迁;《鼎丰真》《裕昌源火磨》《悦来栈往事》等老字号风味绵绵;《鼓动沃土》《赵氏古筝》鼓曲相和;《黄龙戏》《吉韵情梦》乡音婉转。

人文荟萃,人物专辑俊采星驰。戈沙、郎琦光影生华;姚俊卿、周昔非、吴自然笔走龙蛇;《伯驹游春》情系文化长春;李松山、韩蓉夫妇毕生《守望黑精灵》;《公木先生》《景芳先师》《远行者高清海》《哲人孙正聿》《蒋筑英》呈现大师风采。影人袁乃晨、常彦、陈学洁、齐兴家为“电影城”写下注解。人物传记片的代表作是《中华之光——王大珩》,拍摄时正值长春光机所迎来建所六十年,光机所奠基人王大珩先生已经病危。摄制组马不停蹄,奔走在长春、北京、上海,抢救性拍摄王大珩先生一生奋斗轨迹,走访了路甬祥、丁衡高、甘福熹、金国藩、陈星旦、王家琪、庄松林等院士及王老的众多同事和弟子。每个接受采访的人,都满怀深情叙述着王老高尚的品格、渊博的学识、严谨的治学态度、无私的奉献精神、博大的战略胸怀和卓越的贡献。《中华之光》摄制后期,王大珩先生逝世,这部纪录片成为长春对这位伟大科学家致敬和缅怀之作。

多姿多彩,风物行业纪录片览青山碧水,汇街巷纵横。《畅想园林》拼贴出“流绿的都市”郁郁底色;《人民大街》详述城市的“主脉”意义。《地质宫》呈现了城市地标建筑始末;《南岭水厂》勾勒出供水的民生记忆;《延长的情愫》唤醒了叮叮当当“老摩电”的难忘情怀。《美在九台》还原了九台的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丹凤朝阳》诠释了“首善之区”的风貌和精髓;《净月》讲述了长春人呵护城市之肺的坚守和奉献;《绿园》则展现年轻城区的勃勃生机……

精心打造,彰显“新中国第一”的卓越与辉煌

《发现长春》把汽车、电影、光学、冰雪运动等作为重点选题,加大体量,详尽梳理,精心打磨,力出精品。

12集大型纪录片《中国一汽六十年》拍摄历时两年,在省、市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创作组到天津、大连、无锡、上海等多地进行采访拍摄,积累了大量影像素材,采访拍摄了两百多位一汽发展历程的亲历者。既有李刚、陈祖涛等近百岁高龄的老汽车人,也有活力十足的年轻汽车人,还走访了已故的郭力、孟少农等一汽创业者的后人,披露了大量历史细节,以全面的视角,全景展示了一汽六十年的奋斗历程。这部纪录片是对一汽历史、一汽精神的一次用心梳理与记录。

16集系列纪录片《冰雪长春》,对长春冰雪运动的发展做了深度挖掘和呈现,对速度滑冰、短道速滑、花样滑冰、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等八项冰雪项目发展历程进行了梳理,采访了赵伟昌、叶乔波、李佳军、王春露、周洋等数十名从长春走出去的世界冠军和奥运会冠军以及教练员,采访了一大批中国奥委会、亚奥理事会、国家体育总局的体育官员、重大体育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及群众冰雪运动爱好者。回顾了瓦萨滑雪节、第六届亚冬会等重大冰雪体育活动的由来和盛况,全方位展示了长春对中国冰雪运动的卓越贡献。

在长春航空航天大学诞生70周年之际,栏目组在航大党委、政治部的大力支持下,摄制了纪录片《我爱祖国的蓝天——寻根》。在两年的时间里,摄制组深入校园、军营、课堂,与教官学员零距离接触,深度发掘从青葱少年到合格飞行员成长的心路历程,跟随学员迎风踏雪,重走“东北老航校”的启航之路,展现了航大70年可歌可泣的奋斗历程。节目播出后,被许多老航大人收藏。

抚今追昔,与长春前进步伐同频共振

《发现长春》把回望历史与记录当今结合起来,跟踪纪录城市发展的重要事件和重大项目,打造“城市发展纪实传播数据库”。摄制组曾历时3年跟踪长春地铁建设。在地下深处,摄制组扛着大大小小的机器,一步一步地跟进,采访了许多轨道交通设计者和建设者,获取了大量第一手影像资料。这些影像,真实又生动地讲述了历时数年地下工程如何确保地面交通不受影响,如何建造了全国第一个地铁预制构件拼装车站,如何实现了许多超高难度的先进工艺工法……系列纪录片《城市的轨迹——长春轨道交通史》,成为留存长春快速轨道交通发展历程珍贵完整的宝贵资料。当下,地铁仍在继续掘进施工,我们的镜头也在毫不懈怠地跟进。

《发现长春》历时5年跟踪纪录伊通河综合治理工程。项目团队驻扎在工程指挥部,与设计院、研究所、工程队一起工作,寒来暑往,留下了极具历史和现实价值的影像资料。配合污水治理,完成了纪录片《城市命脉—长春供水发展历程》;配合社会各方面需求,拍摄了《斯文在兹——长春教育史》《养正学堂》《百年自强》《欧亚集团三十年》《吉艺长青——吉林艺术学院校史》等一批纪录片。

在保证纪录片每周必播的同时,为长春现实需要服务,《发现长春》高质量地完成了一系列专题片、宣传片、纪实片。如为长春国际马拉松赛在中央电视台直播制作了《悦动春城》,为评选“道德模范”“长春好人”赶制专题片。还有,立足长春,放眼吉林大地,承接了国家文化部地方特色文化系列视频项目,持续进行了5年,奔波在白山松水之间,制作专题片三百余集,包括《吉林朝鲜族文化》《萨满文化》《伪满建筑史话》《汽车文化》《电影文化》《纸上乾坤》《浪木根雕》《红色吉林》《年韵悠长》《冰雪文化》《百年手艺》《文化名人》等。专题片的质量获得文化部高度认可,成为推介吉林省特色文化资源的“窗口”。

依托《发现长春》积累的宝贵素材和对城市人文历史的深度把握,一系列文化衍生产品和项目也被陆续开发出来。《发现长春》系列图书出版,“岁月长春:大型珍稀历史图片巡回展”“城脉揽萃:长春市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图片展”“把握历史文脉彰显城市特色:长春市历史文化街区变迁图片展”“我们的骄傲:长春市冰雪体育文化户外图片展”和“城市的轨迹—长春轨道交通史”等一系列图片展陆续展出,并通过新媒体进行了线上部分播出,扩大了宣传长春和我省的效果。

回望十年,收获颇丰,展望前行,任重道远

十年前起步初创时,《发现长春》是棵幼苗,经过十年积累、拼搏,现在已经成为根植松辽沃土的大树,已经超越了单一的电视纪录片栏目属性,成为省内优秀的非虚构类视频节目生产基地、城市文化传播平台以及城市历史文化资源库。它的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正在日益凸显出来。

揆古察今,史料价值弥足珍贵。节目组聘请了一批省内外专家学者帮助把关,所有涉及历史事实方面的文字都要有据可查,反复核对,去伪存真。文献力求真实、原始、权威。《发现长春》的文稿和影像资料,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有些甚至是首次面世的珍贵档案。

往来更迭,留存价值重在有心。“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今天的现实就是明天的历史。随着社会发展,城市的变化会越来越快,消失的建筑、变迁的街路、更新的场景,可谓日新月异,稍纵即逝。《发现长春》的镜头在关注历史的同时,尽力跟进现实,拍摄留存,把此时此景变为彼时见证,为后人留下重要史料。十年里《发现长春》积累了上千万字的文稿笔记,数十万分钟的影像资料,大量高质量的图片素材,其中包括山川地理、城市风光、历史事件、人物速写、重大活动、珍贵档案文献。对专家及历史见证人的采访,尤其是抢救性采访,十分珍贵。有的口述史已成为绝版。

今古相接,传承价值贵在坚持。《发现长春》揽古阅今,用摄像机、麦克风、编辑机,挣脱单一文字思维的局限,为城市“描绘”出一部比较完整的“影像史”。节目以科学严谨的态度,将一代代长春人的人文记忆与城市精神传承接续,成为传承城市文脉的重要介质。《发现长春》选题上至天文地理,下至黎民百姓,“格调高雅、立意向上,制作求精”,加上浓郁的乡土情结,朴实厚重的纪录片风格,成为年轻一代了解城市鲜活生动的历史文化教材,无形中,为城市精神文化的引领和锻造,为加深市民对家乡文化的认同感,添柴加薪,添砖加瓦。

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灵魂,文脉积淀在于前赴后继,坚持不懈地积累。纪录片制作不是“快闪”,需要耐得住埋头故纸堆的枯燥;需要熬案牍之劳形、咬文嚼字的寂寞;需要尝上天入地、爬冰卧雪走访拍摄的辛劳;需要加班加点,甚至昼夜奋战的奉献——在这个世事瞬息万变,各种文化现象频出,五花八门的栏目各领风骚三两年的时代,《发现长春》不忘初心,始终如一,奉献坚守了十年,难能可贵。如今这支默默无闻的队伍,仍然在用心灵去感受,用脚步去丈量,用眼睛去发现,用镜头去记录。

用心,去发现长春。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