鹦鹉螺并不害怕灭绝,有人类和地球80%以上的物种给它们陪葬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十大标兵图片素材 鹦鹉螺并不害怕灭绝,有人类和地球80%以上的物种给它们陪葬

鹦鹉螺并不害怕灭绝,有人类和地球80%以上的物种给它们陪葬

2023-06-20 11:09|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0 分享至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今天,鹦鹉螺依然在印度洋和西太平洋的一些热带海域活跃着。经历了几亿年的演化,鹦鹉螺居然没什么太大的变化,堪称“活化石”。它们的外壳内部分为多个腔室,只有最外面的一个腔室为肉体所处,其余腔室都充满气体。

各腔室之间都有连接,通过调整内部的水和气体比例,鹦鹉螺可以控制沉浮,这也是潜水艇的原理,“鹦鹉螺”号的故事很多人都知道。

鹦鹉螺基本上属于底栖动物,平时多在100米的深水底层用腕部缓慢地匍匐而行。也可以利用腕部的分泌物附着在岩石或珊瑚礁上。通常夜间活跃,日间则在海洋底质上歇息,以触手握在底质岩石上。

生活在海洋表层一直到600米深,适应不同深度的压力。鹦鹉螺是肉食性动物,食物主要是小鱼、软体动物、底栖的甲壳类、特别以小蟹为多。

鹦鹉螺有近于脊椎动物水平的发达的脑,循环、神经系统也很发达,眼构造简单;无墨囊;心脏、卵巢、胃等器官生长在靠近螺壁的地方,保护的很好。雌雄异体,有着很大的卵。

之前在菜叶网上看过相关的资料,鹦鹉螺雌雄异体,卵生。交配时,雄性和雌性头部相对,腹面朝上,将触手交叉,雄性以腹面的肉穗将精子荚附于雌性漏斗后面的触手上,雌性的受精部位在口膜附近。

受精后短期内即产卵,雌鹦鹉螺每年产卵一次,一般将卵产于浅水岩石上,仅产几枚至几十枚,但卵较大,为40×10毫米。孵化期12个月,新出壳的小鹦鹉螺一般体长约3厘米。

鹦鹉螺在古生代几乎遍布全球,但已经基本绝迹了,只是在南太平洋的深海里还存在着六种鹦鹉螺。

鹦鹉螺被古生物学家习称为无脊椎动物中的“拉蒂曼鱼”,一种活化石的代名词。这些具有分隔房室的鹦鹉螺,历经六千五百万年演化,外形似乎鲜少变化,而它们的祖先族群多达三十多种,却在六千五百万年前那场大劫难中,与恐龙同遭被扫荡一空灭绝的命运

少数残存的现生鹦鹉螺后裔,栖息在印度洋与大西洋海域,科学家称它为活化石,是因为和同样具有多房室外壳的菊石类相关联。

五亿多年来,它们虽然失去了霸主地位,虽然物种规模缩水不少,但至少挺到了今天。现在正它们在经历第六次物种大灭绝,真是够命硬…

至于鹦鹉螺为什么没有绝灭,一个猜测是,它们平时生活在100以下甚至是深达600米的深海海底,或许这一点帮助它们幸免于难。

鹦鹉螺灭绝与否的关键是人类对待大自然的态度。停止捕捞和交易、减少排污、扭转海洋酸化趋势,人类必须从现在开始珍惜大自然,才能在自救的同时救它们,否则,鹦鹉螺躲不过第六次物种大灭绝。不过鹦鹉螺并不害怕灭绝——毕竟有人类和地球80%以上的物种给它们陪葬呢。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阅读下一篇/ 返回网易首页 下载网易新闻客户端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