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山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保山市“十四五”气象事业发展规划的通知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十四五规划千米航天器 保山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保山市“十四五”气象事业发展规划的通知

保山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保山市“十四五”气象事业发展规划的通知

2024-07-11 13:42|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各园区管委会,市直各委、办、局:      

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将《保山市“十四五”气象事业发展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保山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2年6月13日          

(此件公开发布)  

   

 

   

 

 

 

保山市“十四五”气象事业发展规划  

 

 

 

 

 

 

 

 

 

 

 

 

 

 

 

 

 

 

 

 

 

 

 

 

 

 

 

 

2022年6月  

 

 

目   录  

 

 

前  言 5  

一、“十三五”时期保山气象事业取得的成绩 6  

(一)气象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 6  

(二)气象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推进 6  

(三)气象监测预报及服务能力稳步提升 7  

(四)科技创新和人才队伍建设成效明显 8  

(五)党的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全面加强 9  

二、“十四五”时期保山气象事业发展面临的形势 10  

(一)发展机遇 10  

(二)面临的挑战 10  

(三)存在的困难和差距 11  

三、保山气象事业发展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12  

(一)指导思想 12  

(二)基本原则 12  

(三)发展目标 13  

表:“十四五”时期保山气象发展主要指标 15  

四、构建自立自强、开放协同的气象科技创新体系 15  

(一)发展智能数字气象预报和服务技术 16  

(二)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 16  

五、构建面向保山全域、立体精密的气象监测体系 17  

(一)优化提升综合气象观测业务站网布局 18  

(二)发展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应用气象观测业务 19  

(三)强化装备运行保障能力 20  

六、构建服务防灾减灾救灾、智慧精准的气象预报体系 20  

(一)建立和完善天气预报“研究型”业务 21  

(二)加强气象信息化建设 22  

七、构建服务保山发展、普惠精细的现代气象服务体系 23  

(一)筑牢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 23  

(二)服务保山高质量产业体系构建 26  

(三)服务生态文明建设 28  

(四)提升应对气候变化能力 29  

(五)提升气象服务创新供给能力 30  

八、构建规范有序、协调发展的气象治理体系 30  

(一)深化气象改革 31  

(二)加强气象法治建设 31  

(三)加强基层气象台站基础设施建设 32  

(四)加强党对气象工作的全面领导 32  

(五)加强新时代气象文化建设 33  

九、“十四五”气象事业发展保障措施 34  

(一)加强组织领导,推进规划实施 34  

(二)完善投入机制,保障重点工程项目落地 34  

(三)加强监督检查,促进规划任务完成 35  

 

 

前   言  

   

 

气象事业是科技型、基础性、先导性社会公益事业,气象工作关系生命安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做好气象工作意义重大、责任重大。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对气象工作的重要指示和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构建保山气象更高水平的科技创新体系、监测体系、预报体系、服务体系和治理体系。到2025年,实现保山更高水平气象现代化建设取得新成效,服务国家战略和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能力和效益取得新提升,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气象灾害防御条例》《云南省气象条例》等法律法规和《云南省“十四五”气象事业发展规划》《保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编制《保山市“十四五”气象事业发展规划》。规划期为2021—2025年,规划范围为保山市行政区域,是未来五年我市气象事业发展的行动纲领。  

 

 

 

 

 

 

 

 

 

 

 

 

一、“十三五”时期保山气象事业取得的成绩  

“十三五”时期,保山市气象部门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按照“服务引领、创新驱动、提质增效、开放合作、跨越发展”的工作思路,凝心聚力,不懈奋斗,气象事业发展取得明显成效,开创了保山气象事业发展新局面,为进一步高质量推进保山气象现代化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气象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  

气象监测预报预警、气象防灾减灾救灾、应对气候变化和开发利用气候资源为核心的公共气象服务综合能力得到提升,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体制机制逐步建立和完善。全面完成防雷减灾体制改革任务,“放管服”改革深入推进,营造了良好的气象法治和气象行政许可的营商环境。  

(二)气象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推进  

“十三五”期间,全市气象部门累计投入建设项目资金6040.45万元,有力保障重点任务和重点工程建设项目落实。完成了腾冲国家基准气候站迁建扫尾工程及台站环境综合改善、龙陵国家气象观测站整体迁建、昌宁国家气象观测站地面气象观测系统搬迁、龙陵碧寨国家级无人自动气候站新建、保山国家基本气象站(潞江坝业务区)基础设施改善、腾冲国家基准气候站新址制氢房及探空场地建设和制氢房及设备升级改造等建设,对全市人工影响天气工作站进行标准化改造,完成全市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指挥平台建设和昌宁、隆阳人工影响天气工作站安全监控系统建设,对腾冲、隆阳10门高炮进行自动化升级改造,启动滇西(保山)飞机人影保障基地建设项目等。通过项目建设,气象台站基础设施和工作条件进一步改善,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条件得到优化,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保障能力得到加强,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工作有序推进。  

(三)气象监测预报及服务能力稳步提升  

1.气象监测预报预警能力稳步提升。全面实现地面气象观测自动化,建成区域自动气象观测站147个,气象监测信息资料存储处理基本实现安全高效,气象观测质量管理体系建设通过ISO9001质量体系认证。气象监测、预报、服务业务系统不断完善,灾害性、关键性、转折性天气预报预警能力不断提高。推进“云南省短临预报预警一体化业务系统”“云南省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云南省一键式信息发布系统”“高原特色农业气象服务平台”等业务系统应用。强化GRAPES模式、实况分析产品在预报业务中的应用,提升预报预警服务的精细化水平。结合本地天气气候特点,不断完善“保山市监测预报综合业务平台”“强对流性天气短临预警系统”“保山市气象监测预警综合服务系统”等业务平台,常规气象预报、重大灾害性天气过程预报、灾害性天气短临预警能力稳步提高。建成72个乡镇(街道)气象信息服务站。初步建成智慧气象业务服务和管理信息系统,完成市、县(市、区)气象服务微信公众号平台建设,推广应用《云南气象》手机APP,实现全市气象监测实况、天气预报预警等综合信息移动发布。  

2.人工影响天气工作安全有效开展。建成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指挥系统、空域申请自动化系统、作业点弹药物联网系统。全市共有84个人工影响天气固定作业点、318名作业人员。每年适时开展人工增雨和防雹作业,为气象防灾减灾救灾发挥了重要作用。  

3.气象服务稳步推进。不断深化自然资源和规划、交通运输、农业农村、林草、能源、烟草、水电、保险、通信等行业应用气象服务。以实施“三农专项”“乡村振兴专项”为契机,不断强化高原特色精细化农业气象服务能力,形成农业气象服务指标体系,编制水稻、烤烟、茶叶、甘蔗精细化农业气候区划及农业气象灾害风险区划。隆阳区气象局列为全省“云南省高原特色农业气象综合服务平台”应用示范和智慧“直通式”服务试点单位。  

(四)科技创新和人才队伍建设成效明显  

1.科研科普成效明显。“十三五”以来,6项科研成果获保山市科学技术进步奖,5篇论文获保山市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奖,1篇论文获保山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政府奖,2篇论文获云南省气象局优秀论文。开展气象科普宣传活动,提升公众应对气象灾害和自救互救能力。1名职工获保山市第二届科普讲解大赛一等奖(第一名)、云南省第四届科普讲解大赛优秀奖,被授为2018年度保山市十佳科普使者。腾冲市气象局被认定为全国气象科普教育基地、云南省科普教育基地,隆阳区气象局被认定为保山市气象科普教育示范基地。  

2.人才队伍素质持续提升。全市气象部门先后有92人次、56单位次获得中国气象局、省气象局、市委市政府等县处级以上部门的表彰奖励。其中,市气象局2016—2020年连续5年获云南省气象局综合目标考核优秀单位;在省气象行业职业技能竞赛中,2016年获团体优秀组织奖,2017年、2019年获团体奖第五名,2018年获团体奖第三名,个人单项奖共6项;3人被省总工会授予“云南省五一巾帼标兵”,2人被省总工会授予“云南省技术能手”称号。有云南省气象局首席气象预报服务专家1名,保山市信息化、应急管理、政府采购等领域专家11人,保山市第三批领域专家学科带头人1人。  

3.精神文明建设和文化建设成效明显。积极投身全市文明城市、卫生城市、园林城市、生态城市的创建,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不断提高干部职工文明素质。全市气象部门建成全国文明单位1个、省级文明单位3个、市级文明单位2个。市气象局是市委市政府命名的第一批保山市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全国气象部门廉政文化示范点和保山市廉政文化建设示范点,荣获市级卫生单位、青年文明号、五四红旗团支部。  

(五)党的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全面加强  

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持续加强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制度建设,以系统思维推动党建和业务工作深度融合。严格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持续纠治“四风”,持之以恒正风肃纪,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保持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有力保障了保山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党的建设成效明显,保山市、腾冲市气象局被中国气象局党组党建办评为创建模范机关先进单位,1个党支部被中国气象局党组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1名党员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7个基层党支部全部建成规范化建设达标党支部。  

二、“十四五”时期保山气象事业发展面临的形势  

(一)发展机遇  

新中国气象事业7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强调气象工作关系生命安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为气象工作指明了发展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注入了强大动力。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和省委、省政府聚焦建成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打造世界一流“三张牌”等重大战略,为保山高质量跨越发展指明新方向,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战略性机遇和政策性机遇。同时,推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保山和全面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也为保山气象事业发展带来了新需求、新空间和新机遇。  

(二)面临的挑战  

对标习近平总书记对气象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对照国内省内先进水平和全市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发展的压力加大、面临的挑战更加艰巨,气象为保山经济社会发展、防灾减灾救灾、生态文明建设、气候资源开发利用和人民生产生活等服务保障能力与需求差距还很大。一是气象监测预报能力不足,气象预报的降雨区域、时间、雨强不够精准,气象服务精细程度不够高,气象灾害预警响应联动机制不健全,气象信息网络和数据支撑能力不足。二是保山气候复杂多样,局地性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发、强发、并发,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社会稳定发展造成严重威胁,给气象工作带来挑战。三是人才和技术储备有限,基础保障能力不足,高质量服务好“生命安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压力很大。  

(三)存在的困难和差距  

1.基础设施的保障能力还存在短板。“欠发达、后发展”仍然是保山最大的市情,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仍然存在,部分气象台站基础设施条件较差,存在短板,不能满足高质量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2.存在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和制约瓶颈。观测站网布局和观测能力还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气象预报预测能力与服务保障保山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需求有差距,复杂山地天气实况的精准反映能力不足,气象数值模式本地化应用和气象要素预报的准确率有待进一步提高,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气象服务产品尚不丰富,不能充分满足需求,专业气象服务领域有待拓展,气象服务精细程度有待提高;气象领军人才、高素质人才、复合型人才、学科带头人才不足,科技创新和人才支撑能力不强。  

3.气象信息化支撑能力仍显不足。气象观测综合化、信息化、智能化、社会化水平不够高,人工智能、5G、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气象领域的深度融合应用不够,部门之间信息整合共享有待加强。  

三、保山气象事业发展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气象工作的重要指示和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为根本遵循,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以推动保山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推进高水平气象现代化建设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为根本目的,紧紧围绕保山全力推进产业强市、绿色能源强市、交通强市、教育强市、文化强市、高原特色体育强市的要求,推动气象向经济社会各领域融合,加快构建保山气象更高水平的科技创新体系、观测体系、预报体系、服务体系和治理体系,提高气象服务保障保山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保山提供有力支撑。  

(二)基本原则  

1.坚持党的领导,服务人民。始终把党的领导贯穿和体现在气象事业发展各领域全过程,在贯彻落实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中发展气象事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气象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根本方向,践行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不断增强人民群众气象服务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2.坚持科技引领,创新驱动。坚持创新发展,着力在气象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上取得新成效,在业务、服务和管理创新上取得新进展。坚持协调发展,着力解决全市气象事业发展中存在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坚持绿色发展,强化气象防灾减灾救灾、应对气候变化气象科技支撑,保护和开发利用气候资源,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和环境保护气象保障能力建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开放发展,更好发挥政府和市场两个作用,聚焦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保山,推动气象服务融入全市发展战略、融入各部门管理、融入各行各业发展。坚持共享发展,不断完善公共气象服务体系,让气象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惠及全市人民。  

3.坚持因地制宜,提高保障能力。对标气象服务精细,推动气象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注重需求侧管理,拓展服务领域、创新服务产品、丰富服务方式、提升服务效益,打造高质量、高效益、特色鲜明的气象服务保障体系,发挥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战略重点作用,破解保山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难题,坚定不移推进更高水平的气象现代化,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防灾减灾救灾、生态文明建设等提供高质量气象服务保障。  

(三)发展目标  

到2025年,适应需求、结构完善、功能先进、保障有力的现代气象科技创新、服务、业务和治理体系更加健全,气象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科技领先、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人民满意的现代气象体系初步构建,气象保障生命安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水平显著增强,服务国家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效益明显提升。  

——气象科技创新取得新进展。气象科研与业务融合发展格局基本形成,发展“研究型”气象业务取得新成效,气象数值预报解释应用能力明显增强,气象人才队伍进一步优化,科技和人才对保山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支撑能力明显提升。  

——现代气象业务能力达到新水平。综合气象观测基本实现无缝隙、全覆盖,地面气象监测站平均间距达到10千米,气象监测能力明显提高。智能数字气象预报业务更加完善,智能业务平台支撑能力明显提升,无缝隙、智能型气象预报业务质量和气象信息网络支撑及安全防护能力稳步提高。关键点气象预报相对于云南省气象台预报有正订正,气象要素预报准确率较“十三五”时期提高3—5个百分点,高于网格气象预报,暴雨预警信号准确率达90%以上,强对流预警信号时间提前量达到40分钟以上,其中雷电预警信号时间提前量大于50分钟。  

——现代气象服务水平稳步提升。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凸显,气象融入经济社会各领域更加广泛,气象防灾减灾救灾水平明显提高,精细化气象服务能力显著提高,气象助力乡村振兴全面发力,气象服务保山全力推进产业强市、绿色能源强市、交通强市、教育强市、文化强市、高原特色体育强市的能力明显提升。提高重点行业气象服务水平,推动专业气象服务由基本预报服务向基于影响的风险预报预警业务发展,面向行业服务需求,依托气象要素监测预报基础产品,发展具有行业特色的监测预报服务产品、基于影响的气象评估和风险预警产品。气象服务公众覆盖率达95%以上,公众气象服务满意度保持在92分以上,全市人工增雨(雪)作业可影响的区域面积达到0.9万平方千米,人工防雹作业保护(覆盖)面积保持在0.5万平方千米以上。  

——边疆气象治理效能明显提升。重点领域改革不断深化,法治建设和标准化应用持续推进,共治共建共享、规范有序的现代气象治理体系基本建成,气象社会管理能力进一步提高,公共气象服务供给更加优质,气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成效明显,基层基础工作持续加强,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保障水平稳步提高。    

表:“十四五”时期保山气象发展主要指标  

主要指标        

“十三五”末现状值        

“十四五”末目标值        

备  注        

公众气象服务满意度(分)        

92        

巩固和保持        

约束性        

气象服务公众覆盖率(%)        

85        

≥95        

约束性        

气候预测准确率(分)        

75        

77        

预期性        

强对流天气预警提前量(分钟)        

35        

≥40        

预期性        

暴雨预警信号准确率(%)        

88        

≥90        

预期性        

地面气象监测站平均间距(千米)        

12        

10        

预期性        

人工增雨(雪)作业影响面积        

(万平方千米)        

0.9        

≥0.9        

预期性        

人工防雹作业保护(覆盖)面积        

(万平方千米)        

0.5        

≥0.5        

预期性        

四、构建自立自强、开放协同的气象科技创新体系  

围绕气象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要求,加强气象核心技术攻关、成果引进和推广应用,着力提升灾害性天气客观识别和智能预报、风险预警和影响预报、气象+特色产业服务、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效果等科技支撑能力,完善现代气象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持续推进“研究型”气象业务建设,加强气象人才队伍建设,为新时期全市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科技引领和人才支撑。  

(一)发展智能数字气象预报和服务技术  

积极开展气象预报关键技术研究,开展多模式气象数值预报产品解释应用技术研究,持续推进天气预报“研究型”业务建设,进一步提高气象监测预报水平。深化多模式气象数值预报产品的检验及解释应用,提高对上级气象预报预警指导产品的订正能力,不断提高灾害性天气中短期预报及短临预警水平。  

加强科技科研工作,积极向省气象局及市科技局申报科研项目,开展云降水和人工增雨防雹、暴雨洪涝灾害精细化定量化风险评估、滑坡和泥石流重大地质灾害监测预警预报等技术研究及应用,提升智能网络预报、强对流天气短临预警、关键期气候预测、地质灾害早期识别等技术水平。  

开展气象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研究,建立服务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的气象保障业务平台,开发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气象服务产品,为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提供气象保障服务。开展气象对高原特色农业生产的影响研究,建立高原特色农业气象服务指标体系,开发专业专项气象预报预警服务产品,服务高原特色农业生产。  

(二)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  

牢固树立人才是事业发展第一资源的观念。贯彻落实好激励气象科技人才创新发展的政策措施,以气象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和“研究型”业务创新团队建设为主导,抓好高层次人才和青年骨干人才的培养。进一步强化职称评审和岗位管理,全面提高队伍整体素质,为保山气象现代化建设和全面深化改革提供坚强的人才支撑和保障。  

强化高素质干部队伍建设。坚持党管干部原则,落实好干部标准,建设政治过硬、具备领导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能力的干部队伍。加快气象人才培养,加大优秀年轻干部选拔培养力度,尤其要利用现有人员,重点培养选拔造就一批市级气象预报业务、服务业务领军人才、首席气象专家和县级综合业务带头人。强化管理、业务骨干和预报服务人员转岗培训、交流学习,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进一步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强化干部培训,加强党的创新理论教育、党性教育、专业能力和管理能力培训。全面深入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培训,着力培养造就忠诚干净、勇于担当的高素质气象干部队伍。树立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积极发挥岗位聘用的激励作用,推动业务、岗位、人才三者间的协调。有针对性地培养一批紧扣主责主业、能充分发挥其在气象现代化建设中作用的人才队伍,为气象现代化建设提供人才支撑。  

五、构建面向保山全域、立体精密的气象监测体系  

面向保山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优化气象观测站网布局,补齐气象监测短板,填补监测盲区。发展应用气象观测业务,健全观测业务体系,提高我市气象综合监测精密水平。  

(一)优化提升综合气象观测业务站网布局  

1.加密优化地面气象观测站网。升级优化国家气象观测站,将腾冲国家基准气候站和保山国家基本气象站的观测系统升级为智能气象观测系统,加强气象探测环境保护,完善配套设施建设,确保气象观测站网高质量稳定运行。加密、升级改造4要素以上区域自动气象观测站,实现6要素自动气象站乡镇全覆盖。针对地形复杂、易灾偏远乡村,中小河流洪水、山洪危险区、地质灾害隐患点和防汛功能性湖泊库塘汇水区域,增补2要素自动气象观测站,使空间密度和气象要素监测密度更加适应服务需求,提高暴雨、山洪、泥石流等灾害的气象监测能力。  

2.开展地基、空间天气和遥感观测。完成腾冲全天空气辉成像仪等观测系统建设。积极争取新建保山S波段新一代天气雷达、腾冲X波段天气雷达,提升滇西强对流天气监控能力。在腾冲高空气象观测站建立地基遥感垂直观测系统,建设完善风云气象卫星腾冲测距站。在国家级气象观测站新建和升级4套北斗导航水汽垂直观测系统,实现每个国家级观测站都具备水汽垂直观测能力。新建腾冲闪电定位仪,提升雷电观测能力。  

3.推动生态气象监测网建设。在高黎贡山以及龙陵小黑山、腾冲北海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和昌宁澜沧江县级自然保护区开展多要素气象监测。规划建设二氧化碳通量等气象变量观测设备,开展温室气体及碳观测。推进卫星遥感综合应用体系建设,加强卫星遥感监测在我市生态气象监测中的运用,建立完善面向高黎贡山自然保护区、森林、草原、湿地、城市、农田等生态系统的卫星遥感监测评估业务,推动以卫星遥感生态监测为主、地面生态气象观测为辅的生态气象监测系统建设,提升筑牢滇西生物生态安全屏障服务水平。  

(二)发展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应用气象观测业务  

拓展高原特色农业、交通、旅游等应用气象观测站网建设。聚焦服务保山打造中国最好喝的咖啡、全国规模最大的水稻两用核不育系良种繁育基地、中国一流绿色中药材产业示范县、中国紫皮石斛之乡、世界级红茶品牌、全省重要优质肉牛生产加工基地,建立完善满足需求的气象观测网络,提升气象服务能力。建立完善水源地、重点河流气象监测网络,为水源地环境监测保护、水库防洪、人工增雨增加库容等提供技术支持。优化槟榔江、龙川江、苏帕河河流自动气象站布局,提升河流来水气象预测能力。完善干热河谷地区、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气象观测网络,提升开发利用热区气候资源、绿色食品生产的服务能力。推进全市高速公路沿线交通气象观测站建设,在重点旅游风景区、生态园区建设景区自动气象观测站、负氧离子监测站,开展空气质量监测,为隆阳区申报“天然氧吧”提供气象论证依据。构建行业应用气象预测预报指标体系,开发专业气象预报模型,提升气象综合信息发布水平,提高应用型气象保障服务能力。  

(三)强化装备运行保障能力  

强化气象观测业务技术装备保障,提升气象台站观测设备现场维修、维护能力,做好区域自动气象站的运行保障。加强新建地面观测装备计量校准和现场核查能力建设。  

专栏1  气象监测精密能力提升工程      

综合气象观测能力提升建设。加密气象观测站网,弥补灾害高发区、高影响区、敏感区地面观测盲区和短板,升级改造50套4要素以上区域自动气象站。建设完善风云气象卫星腾冲测距站,积极争取保山S波段新一代天气雷达和腾冲X波段天气雷达立项建设,提升滇西强对流天气监控能力。在腾冲高空气象观测站建立地基遥感垂直观测系统。升级4套北斗导航水汽垂直观测系统。按照上级部门统一布局,完成腾冲全天空气辉成像仪等观测系统建设。新建腾冲闪电定位仪,提升雷电观测能力。将腾冲国家基准气候站和保山国家基本气象站的观测系统升级为智能气象观测系统。强化温室气体及碳观测,规划建设1套二氧化碳通量等气象变量观测设备。在保山隆阳国家级农业气象观测站建设1套遥测式区域土壤水分观测系统,在施甸县全国规模最大的水稻两用核不育系良种繁育基地新建2套6要素气象观测站,升级现有5个土壤水分自动观测站设备,强化农业气象观测。      

隆阳区“天然氧吧”申报气象监测网建设。在隆阳区东山森林公园、大西山、青华海、高黎贡山、潞江坝建设5个负氧离子监测站,5套多要素气象自动监测站。      

六、构建服务防灾减灾救灾、智慧精准的气象预报体系  

以智慧精准为主要特征,以数值预报为核心,完善无缝隙全覆盖智能数字气象预报预测业务,开展优质安全的数据和信息网络业务,发展贯穿全业务链条的检验评估业务,构建服务防灾减灾救灾、智慧精准的气象预报体系,进一步提高天气预报的准确率和精细度。  

(一)建立和完善天气预报“研究型”业务  

发展无缝隙预报业务,开展智能网络气象预报产品应用研究,发展暴雨等气象灾害精细化风险预警业务。加强对高分辨率数值气象预报模式产品的解释应用,不断完善解释应用平台,为中短期气象预报业务提供技术支撑。开展《森林火险气象等级》(GB/T36743-2018)在保山的适应性研究,升级本地原有的精细到乡镇的森林火险气象等级预报系统。利用保山辖区内所有气象观测站点资料、最新地质灾害风险区划成果及最近几年的地质灾害案例,开展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技术研究,对原有的精细到乡镇的地质灾害风险预警系统进行升级。开展《气象干旱等级》(GB/T0481-2017)在保山的适应性研究,升级本地原有的精细到乡镇的气象干旱监测系统。做好上级预报业务系统的本地化推广应用,加强对上级预测预报指导产品的检验、应用和会商,不断提高气象预测预报的精准水平。深化多模式数值预报产品的检验及解释应用,依托上级建设的气象灾害智能网格预报业务产品,提升无缝隙精准化智能型网格预报业务能力,建立空间分辨率5公里、预报时效10天、最小时间分辨率1小时的精细化气象格点预报业务,制作发布逐小时更新的未来12小时、1小时间隔的暴雨、大风、大雾、高温等灾害性天气预警提示产品,实现格点、乡镇及任意定制站点气象要素一体化精准预报。发展多领域融合的影响气象预报与风险预警业务。推进水文、生态环境等专业气象预报业务发展。  

(二)加强气象信息化建设  

加强市、县级网络安全架构标准化改造和规范化管理,与业务系统同步建设整体防御、智能防控网络安全保障体系。做好本地业务系统与省级气象大数据云平台的对接,推进市、县两级自建气象业务系统集约整合和“云化”改造,实现业务系统与省级大数据云平台深度融入。推进气象信息系统基础设施建设,增强支撑气象预报和服务能力。强化网络安全和数据管理,落实《云南省气象局网络安全管理办法》,进行网络机房改造和设备升级,完成二级以上网络系统等保测评;加强数据质量保障,实现数据质控与业务需求无缝对接。强化气象数据有关权益的保护,实现统一归口的数据管理,建立完善气象数据依法合理有效利用、依法有序自由流动等制度,深化高价值气象数据跨地区、跨部门、跨层级共享共用;提升局域网络接入速率,提高网络安全保障能力,市、县级局域网主干带宽达到1000Mbps、接入桌面带宽达到1000Mbps,实现双核心交换机互备。全面提升全市气象部门网络安全和通信保障能力。推进落实气象信息系统集约化,市、县两级重要业务应用系统与天擎系统对接。落实以大数据为中心的统筹集约气象业务服务体制改革,优化市、县级业务服务布局分工和流程,实现业务流程的数据直传、产品直算、服务直通、全程监控。  

专栏2  气象预报预警精准能力提升工程        

升级完善综合预报业务平台。积极开展“研究型”业务,组织开展气象预报关键技术研究,完善数值预报产品解释应用平台,开发多模式数值预报产品检验及融合解释应用系统;升级森林火险气象等级预报系统、地质灾害风险预警系统和气象干旱监测系统。        

网络安全能力提升建设。强化网络安全防护能力,落实网络安全等级保护2.0要求,完成市气象局局域网系统二级等保测评整改。        

七、构建服务保山发展、普惠精细的现代气象服务体系  

持续建设和完善一流气象服务保障体系,筑牢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提升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气象保障能力,更好保障生命安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  

(一)筑牢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  

践行“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着力构建深度融入防、抗、救、援、建防灾体系链条所有环节的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健全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体系。强化对气象灾害的快速识别、精确定位、精准预警和模拟仿真,发展基于风险影响的气象灾害决策支持服务。  

1.构筑气象灾害风险防范体系。开展保山市暴雨、干旱、高温、低温、风雹、台风、雪灾和雷电等风险普查和隐患排查,摸清保山气象灾害风险隐患底数,全面客观认识保山气象灾害风险,开展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建立定量化的气象灾害风险评估方法和模型,编制分灾种气象灾害风险区划图,提升气象灾害风险预报预警和管理能力,为地方政府及各部门有效开展气象灾害防治工作提供科学决策依据。完善山洪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服务系统,提升山洪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精细化水平。修订完善《保山市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建立健全以气象灾害预警为先导的部门预警响应联动机制和社会响应机制,重点建立健全暴雨红色橙色预警涉及的高风险区域、高敏感行业、高危人群停工停业停课机制。继续推进市、县两级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建设,提升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能力。推进气象资源合理配置、高效利用和开放共享。进一步加强与应急、自然资源和规划、水务、农业农村、林草、生态环境等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更好服务自然灾害防御、减灾、救灾工作。  

2.提升智能化决策气象服务能力。建设完善“无缝隙、精准化、智慧型”气象要素和天气预测预报预警系统,建设气象灾害智能网格预报业务系统,提升无缝隙智能网格预报业务能力。面向新时代应急管理体系,以发展精准高效的决策气象服务为目标,推进智能化决策气象服务能力及基于影响预报和风险预警的决策气象服务能力建设。加强气候预测、气候监测评估、气候变化影响评估的成果应用,建设应对气候变化决策服务平台,实现气候预测决策服务信息精准推送服务,提升气候决策服务能力。  

3.提升公共气象服务能力。聚焦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完善公共气象服务体系,大力发展能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公众气象服务,开发精细化、数字化气象服务产品,让气象改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市人民。推进公共气象服务均等化,加强气象服务信息传播渠道建设,实现各类媒体气象信息全接入。与通信运营商联合探索5G新技术在融媒体气象服务中的应用。与广电、工业和信息化、宣传等部门进行沟通对接,建立合作机制,建设广播、电视、互联网、短信、公众终端等各类媒体多种方式的气象信息发布绿色通道,提高气象服务的覆盖率。气象预报预警及宣传信息发布融入全市应急广播体系建设,实现应急广播系统与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互联互通,通过全省应急广播体系及时有效传播预警信息。  

4.提高城乡气象灾害及次生灾害防御能力。进一步完善城市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继续开展气象灾害评估以及基层气象灾害预警服务建设。加强全国第一次自然灾害风险普查防治区划成果的指导和应用工作。推动气象与规划建设、安全运行、风险防控发布等深度融合,为建设城市防洪排涝体系和增强公共设施应对大风、暴雨、干旱等灾害的能力提供气象支撑。强化强降水、大风等灾害性天气的监测预警,量化预警和应急响应启动标准,落实应急响应联动机制。健全农村灾害性天气预警发布机制,深化关键农时气象灾害和农作物病虫害监测预报评估,推动气象预报预警信息进村入户,服务乡村振兴和强边固防、兴边富民。完善与综合减灾相适应的气象防灾减灾组织体系,健全优化乡镇信息服务站,统筹建设气象信息员、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员、山洪灾害监测预警员、灾害信息员等“多员合一”的基层气象信息员队伍,实现延伸到村、责任区的气象灾害防御责任人和信息员全覆盖。继续开展农村雷电灾害防御示范点建设,提升农村防雷减灾示范工程的社会经济效益。持续开展农村气象灾害防御科普宣传培训。  

专栏3  气象防灾减灾救灾能力提升工程      

气象灾害风险普查及区划。开展保山市暴雨、干旱、高温、低温、风雹、台风、雪灾和雷电等灾种风险普查和隐患排查,建立定量化的气象灾害风险评估方法和模型,进行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编制分灾种气象灾害风险区划图。      

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建设。建设与云南省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相链接的市级发布系统硬件支撑系统,包括预警信息发布基础支撑系统、预警信息发布中心业务平台设备支撑系统、信息安全保障系统、预警信息发布软件本地化部署应用和突发事件应急保障能力提升5个部分的建设。将气象预报预警及宣传信息发布融入全市应急广播体系建设。      

农村防雷减灾示范工程建设。争取云南省气象局防雷减灾示范工程项目支持,建设避雷塔、避雷亭,安装防雷设施,设置防雷警示标识。持续开展农村气象灾害防御科普宣传培训。      

(二)服务保山高质量产业体系构建  

1.聚焦绿色能源强市,服务绿色能源开发、生产、传输。加强水资源科学调度与电网通道安全保障气象服务能力建设,为水电生产提供水力资源调度与电网通道安全气象保障服务,充分发挥气象在水库、电站、电网等各生产环节中的增产增效和安全保障作用,提高应对气象灾害能力。做好风能、太阳能等气候资源开发利用项目的服务工作,助力绿色能源开发,推进精细化风能、太阳能资源评估,助力风电、光伏发电项目开发建设。加强对雷电灾害防御工作的组织管理,推进大坝、油气管道、煤矿等能源安全生产和运营气象服务产品研发及服务工作,开展能源安全气象预报预警服务。  

2.聚焦建设高原特色农业示范区,服务特色产业发展。挖掘气候资源,推广农业气象适用技术,助力“一县一业”“一村一品”建设。围绕高原特色农业示范区建设,提升精细化智慧化气象服务能力,助力打造保山小粒咖啡、施甸水稻制种、腾冲中药材、龙陵石斛、昌宁红茶等标志性特色产业。推进中国气候好产品品质评估工作和农业保险气象服务。完善农业气象服务信息发布系统,推动农业气象信息共享。建设完善现代农业气象智慧服务系统,以智慧农业气象服务为重点,探索“互联网+”的服务方式,提供精细化、智能化的气象服务,更好地服务现代种植业、养殖业,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优质的气象保障服务。加强热区气候资源开发利用气象服务,为特色农产品品质认证和气候溯源提供基础资料。  

3.聚焦文化旅游,助力大健康产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依托保山气候宜人、生态优美、宜居宜业、宜游宜养的独特优势,开展旅游与康养特色气候资源普查和评价,针对气候对疾病预防、人体保健、疾病治疗的作用,研发建立服务模型,开展宜居气候、康养气候、度假气候等指标研发及监测评估,为气候康养、空气疗养、温泉疗养等康养旅游产品提供服务支撑。开展天然氧吧、避暑避寒胜地等气候宜居评价服务,助力保山打造世界健康生活目的地。按照“大滇西旅游环线”全域旅游发展理念,基于5G技术、AI技术和气象大数据云平台,构建全域旅游气象服务体系,融入“一部手机游云南”。融合公路、铁路、航空等行业信息,构建基于影响的智慧交通气象风险预报预警业务,建立跨行业预警发布、规范有序的智慧旅游交通气象服务系统,全面提升智慧旅游交通气象服务能力。  

专栏4  气象服务精细能力提升工程      

精细化雷电灾害监测预报预警系统建设。基于全市雷电灾害风险区划,优化完善雷电灾害监测网络,安装大气电场仪15套、闪电定位仪5套。建设中心数据处理系统,构建个性化预警指标体系,开发精细化预报预警服务系统,提升精细化雷电灾害监测预报预警能力和水平。      

精细化应用气象服务系统建设。优化完善应用气象监测站网,安装专项自动气象观测站30个。开发“大滇西”旅游环线智慧旅游气象服务产品,构建全域旅游气象服务体系,建设智慧旅游交通气象服务系统。开展卫星遥感监测评估业务,推动生态气象监测系统建设,建立生态气象综合服务平台。构建个性化行业应用气象指标体系,开发专项预报模型,基于多领域融合的影响预报与风险预警业务,提升精细化应用气象服务能力和水平。      

(三)服务生态文明建设  

1.发展生态修复型人工影响天气业务。聚焦生态保护与修复,健全完善人工影响天气作业、保障体系,提升生态修复型人工影响天气作业能力和水平。以澜沧江、怒江干热河谷地带和高黎贡山、施甸善洲林场以及澜沧江、怒江、伊洛瓦底江“三大水系”重点生态廊道等为重点,完善生态修复型人工影响天气业务布局,常态化开展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发挥其在水源涵养、水土保持、植被恢复、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库增蓄水、抗旱、森林防火、空中水资源开发利用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2.加强人工影响天气基础保障能力建设。优化人工影响天气工作站点布局,加快推进对作业装置、设施、弹药库、指挥体系等现代化建设改造,推进作业点安全视频监控设施建设,提高人工影响天气基础保障能力。进行人工影响天气作业预警指挥、弹药装备物联网、通信网、空域申请等的业务现代化升级改造,构建人工影响天气智慧业务系统。高质量完成滇西(保山)飞机人工影响天气保障基地建设。  

3.完善生态气象业务系统。建立完善满足天气、气候、生态和大气环境观测业务要求的气象综合监测系统,开展生态系统高影响天气气候评估和预测业务,建立完善生态文明建设气象保障服务业务流程,编制修订相关业务规范和标准。围绕完善生态气象服务大数据环境,建立生态气象综合服务平台,为水源地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保护等提供技术支持,开展湖泊、库塘、江河、湿地、森林、农田、城市等生态系统以及生态气象灾害的监测和评估,助力“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  

专栏5  人工影响天气能力提升工程      

滇西(保山)飞机人工影响天气保障基地续建。新建基地保障用房建设面积1133平方米,建设人工影响天气作业保障中心、人工影响天气指挥作业系统、人工影响天气业务平台及设备购置;完成基地附属设施建设,包括基地道路602米、场地平整、硬化绿化、门卫室、围墙、大门、安全监控设施、供水供电及排水排污、信息网络等建设。      

人工影响天气基础保障能力建设。调整优化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站点布局,建设完善5县(市、区)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站安全视频监控系统,对作业装置进行自动化升级改造;建设5县(市、区)小型人工影响天气专用弹药周转库5个;推进人工影响天气作业预警指挥、装备、物联网、通信网络、空域申请等系统等的建设及现代化升级改造;在各作业点适当建设雨量自动观测站。      

生态修复型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站点建设。根据需要,在澜沧江、怒江干热河谷和高黎贡山、施甸善洲林场以及澜沧江、怒江、伊洛瓦底江“三大水系”重点生态廊道建设生态修复型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站;在隆阳区小海坝、保山北庙水库、施甸三块石水库、昌宁河西水库、腾冲花园水库等地建设服务于抗旱及饮水工程等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站。      

(四)提升应对气候变化能力  

围绕生态文明建设气象保障、气候安全保障,开展气候变化背景下保山气候承载力、水资源承载力以及气候宜居性等评估研究,实施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影响评估,为各级党委政府科学决策提供技术支持。有序推进保山重大工程、国土空间规划实施区域气候可行性论证工作。  

(五)提升气象服务创新供给能力  

以市场为导向,以智慧化、专业化、规模化为目标,以放开、搞活、提质、增效为主线,推进专业气象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科技创新,坚持需求牵引、创新驱动、分类施策、规模发展,提高专业气象服务创新供给能力。推动专业气象服务由基本预报服务向基于影响的风险预报预警业务发展,面向行业服务需求,依托气象要素监测预报基础产品,发展具有行业特色的监测预报服务产品、基于影响的气象评估和风险预警产品,不断满足用户多层次、多样化的服务需求,更好发挥气象服务对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的作用,提高气象部门气象服务水平。建立“上下联动、合作共赢、灵活高效、充满活力”的现代应用气象服务运行机制,支撑应用气象服务的观测站网、科技创新和人才队伍建设等取得明显进展。发展智慧气象服务,加强服务供给,实现用户随时随地获取所需气象信息。逐步建立有利于激发气象事业单位发展活力的科技成果转化、收入分配、人才激励、管理机制以及事企合作机制,最大限度地激发气象服务发展活力。  

八、构建规范有序、协调发展的气象治理体系  

围绕构建共治共建共享、规范有序、协调发展的现代气象治理体系为目标,加强党对气象工作的领导,深化改革,加强气象法治建设,强化依法履职能力,提高科学管理水平。夯实基层基础,提升基层气象台站基础支撑能力。构建规范有序气象治理体系,提高气象治理现代化水平。  

(一)深化气象改革  

按照国家和省级气象部门安排,继续深化业务技术体制改革,构建“云+端”气象技术体制及与之相适应的组织架构和业务布局,优化调整市、县级气象业务服务布局,建成观测、预报、服务相互衔接、融合贯通的业务流程,基本建成新型气象业务体系。深化气象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面向各行业各部门的气象服务机制和服务流程,持续提升产业发展的气象服务能力。  

(二)加强气象法治建设  

加强气象法治建设,树立依法管理理念,推动依法行政、依法履职和科学管理,建设覆盖齐全、先进适用、开放兼容的气象标准体系。强化气象执法及监督,推动气象行政执法纳入地方综合执法体系,健全省级指导监督和市、县级组织实施的气象行政执法体系。强化气象行政执法监督,全面推行气象行政执法公示制度、全过程记录制度、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依法规范气象活动、依法履行气象行政审批职能、依法管理气象工作、依法发展气象事业。制定实施全市气象部门“八五”普法规划,加强气象法律法规和气象科普知识的宣传,强化气象设施和气象探测环境保护。深化“放管服”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优化审批流程、压缩办事时限,提高行政审批和社会管理服务效能,加强防雷和升放气球安全的社会管理,健全重点监管对象清单更新制度,继续做好防雷安全“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工作。落实防雷安全责任,依法依规开展防雷技术服务。  

(三)加强基层气象台站基础设施建设  

围绕气象现代化建设需求,加强基层气象台站基础工作,因地制宜、精准施策,推动业务技术用房及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满足气象高质量发展需求。建设和升级改造不满足支撑气象现代化需求的业务用房及道路、供电系统、供水排水排污系统、信息网络系统、安全防护设施、业务平台、工作环境等配套设施,全面提升气象台站基础保障能力。  

(四)加强党对气象工作的全面领导  

1.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围绕提高党的政治领导力,突出党的政治建设,加强党的组织领导,发挥党的组织优势,以提升党的政治功能和组织力为重点,推动各方面协调行动、增强合力,领导动员广大气象干部职工为高质量推进保山气象现代化建设贡献智慧和力量。  

2.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强化党建和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组织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持续推进提升基层党支部规范化建设,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选优配强各级领导班子,完善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制,有序推进基层各项工作。配齐配强党务干部,推进基层纪检监督体制机制创新。加强意识形态工作,提高党的意识形态工作能力。  

3.推进党建和业务深度融合。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落实推进新形势下党建和业务深度融合措施,推进党建与业务工作同谋划、同安排、同推进、同考核常态化和制度化。分类建立党建工作责任清单,拓展党建与业务融合的广度和深度。加强党的理论知识学习,健全完善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的工作机制。  

4.坚持不懈把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推进。强化党的创新理论武装,持续推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不断巩固拓展党史学习教育成果。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锲而不舍纠“四风”树新风,持续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让求真务实、清正廉洁的新风正气不断充盈。  

(五)加强新时代气象文化建设  

加强气象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气象文化宣传力度,拓展气象文化传播途径。加强气象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加强云南边境民族特色气象文化品牌建设。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凝聚气象力量。持续开展文明单位创建活动,提升创建层次和水平,实现省级以上文明单位建成率达100%,其中,腾冲市气象局继续保持国家级文明单位、保山市气象局力争建成国家级文明单位。  

专栏6  气象台站基础设施建设工程      

施甸国家气象观测站业务用房及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建设625平方米标准气象观测场1个,新建业务用房1283平方米、附属用房(含门卫室)226平方米及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新建综合气象业务支撑平台、业务运行环境支撑系统、网络安全系统及业务操作平台。      

腾冲国家基准气候站供排水排污基础设施建设。供水管网接入城市市政供水系统,安装供水管道、建设补水池和生活水塔各1个,购置加压设备1套。建设防洪排水沟、沉砂池等。      

腾冲风云气象卫星测距站基础设施建设。道路、绿化、电缆沟、天线基座、围栏、大门、门卫室建设,设备购置等。      

保山国家基本气象站配套设施建设。进行进站道路硬化541米、站内环境治理3000平方米及其他配套设施改善。      

九、“十四五”气象事业发展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推进规划实施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加强对气象工作的领导,加强规划实施的统筹协调,建立保障机制,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形成工作合力,保障规划发展目标和各项重点任务顺利完成。做好与上级气象发展规划、保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和各相关专项规划之间的衔接,确保总体要求一致、空间配置和时序安排协调有序,勠力推进规划实施。  

(二)完善投入机制,保障重点工程项目落地  

完善与气象部门现行领导管理体制相适应的气象“双重计划”体制,强化部门预算与规划实施的衔接协调,根据支出责任,保障投入,更好地发挥规划的战略导向作用。健全政府购买服务机制,鼓励社会资源参与气象服务供给,推动相关专业气象服务纳入本级政府购买服务指导性目录。各级人民政府要加大对气象事业的支持力度。  

(三)加强监督检查,促进规划任务完成  

以贯彻落实《保山市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推进气象现代化加强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建设的意见》(保政发﹝2015﹞136号)、《保山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推进人工影响天气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保政办发﹝2021﹞19号)来推动规划落实落地。加强规划实施的监督检查,完善规划实施监测评估制度,健全规划实施评价标准,将规划指标分解到年度进行监督和考核。加强工程项目实施的咨询和论证工作,规范有关建设程序,提高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水平。  

 

 

附件:保山市“十四五”气象事业发展规划重点工程建设项  

      目汇总表  

 

 

 

 

附件  

 

 

保山市“十四五”气象事业发展规划重点工程建设项目汇总表  

                                                               单位:项、部、个、套、平方米、万元  

序号        

项目名称        

建设规模        

投资估算        

建设        

地点        

建设时限        

主要建设内容        

合计        

中央投资        

地方投资        

其他投资        

       

 

总  计        

2642        

15753        

7621        

6566        

1566        

一        

气象监测精密        

能力提升工程        

0        

5966        

5000        

966        

0        

       

 

       

 

       

 

1        

综合气象观测        

能力提升工程        

       

 

5586        

5000        

586        

0        

保山全市范围        

2021        

-        

2025        

加密气象观测站网,弥补灾害高发区、高影响区、敏感区地面观测盲区和短板,升级改造50套4要素以上区域自动气象站。建设完善风云气象卫星腾冲测距站,积极争取保山S波段新一代天气雷达和腾冲X波段天气雷达立项建设,提升滇西强对流天气监控能力。在腾冲高空气象观测站建立地基遥感垂直观测系统。升级4套北斗导航水汽垂直观测系统。按照上级部门统一布局,完成腾冲全天空气辉成像仪等观测系统建设。新建腾冲闪电定位仪,提升雷电观测能力。将腾冲国家基准气候站和保山国家基本气象站的观测系统升级为智能气象观测系统。强化温室气体及碳观测,规划建设1套二氧化碳通量等气象变量观测设备。在保山隆阳国家级农业气象观测站建设1套遥测式区域土壤水分观测系统,在施甸县全国规模最大的水稻两用核不育系良种繁育基地新建2套6要素气象观测站,升级现有5个土壤水分自动观测站设备,强化农业气象观测        

2        

隆阳区“天然氧吧”申报气象监测网建设        

       

 

380        

       

 

380        

       

 

隆阳区        

2021        

-        

2022        

在隆阳区东山森林公园、大西山、青华海、高黎贡山、潞江坝建设5个负氧离子监测站,5套多要素气象自动监测站        

二        

气象预报预警精准能力提升工程        

0        

185        

100        

0        

85        

       

 

       

 

       

 

3        

升级完善综合        

预报业务平台        

       

 

35        

       

 

       

 

35        

保山市气象局        

2021        

-        

2025        

升级完善综合预报业务平台。积极开展“研究型”业务,组织开展气象预报关键技术研究,完善数值预报产品解释应用平台,开发多模式数值预报产品检验及融合解释应用系统;升级森林火险气象等级预报系统、地质灾害风险预警系统和气象干旱监测系统        

4        

网络安全能力        

提升建设        

       

 

150        

100        

       

 

50        

保山市气象局        

2021        

-        

2025        

强化网络安全防护能力,落实网络安全等级保护2.0要求,完成市局局域网系统二级等保测评整改        

三        

气象服务精细        

能力提升工程        

0        

500        

0        

320        

180        

       

 

       

 

       

 

5        

精细化雷电灾害监测预报预警系统建设        

       

 

320        

       

 

320        

       

 

保山全市范围        

2022        

-        

2024        

基于全市雷电灾害风险区划,优化完善雷电灾害监测网络,安装大气电场仪15套、闪电定位仪5套。建设中心数据处理系统,构建个性化预警指标体系,开发精细化预报预警服务系统,提升精细化雷电灾害监测预报预警能力和水平        

6        

精细化应用气象服务系统建设        

       

 

180        

       

 

       

 

180        

保山全市范围        

2021        

-        

2025        

优化完善专业气象监测站网,安装专项自动气象观测站30个。开发“大滇西”旅游环线智慧旅游气象服务产品,构建全域旅游气象服务体系。建立生态气象综合服务平台。建立跨行业预警发布、规范有序的智慧旅游交通气象服务系统。构建个性化行业应用气象指标体系,开发专项预报模型,基于多领域融合的影响预报与风险预警业务,提升精细化专业气象服务能力和水平。开展卫星遥感监测评估业务,推动生态气象监测系统建设        

四        

气象防灾减灾救灾能力提升工程        

0        

1020        

50        

820        

150        

       

 

       

 

       

 

7        

气象灾害风险        

普查及区划        

       

 

50        

50        

       

 

       

 

保山市气象局        

2021        

-        

2023        

开展保山市暴雨、干旱、高温、低温、风雹、台风、雪灾和雷电等灾种风险普查和隐患排查,建立定量化的气象灾害风险评估方法和模型,进行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编制分灾种气象灾害风险区划图        

8        

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建设        

       

 

820        

       

 

820        

       

 

保山市气象局        

2022        

-        

2024        

建设与云南省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相链接的市级发布系统硬件支撑系统,包括预警信息发布基础支撑系统、预警信息发布中心业务平台设备支撑系统、信息安全保障系统、预警信息发布软件本地化部署应用和突发事件应急保障能力提升5个部分的建设。将气象预报预警及宣传信息发布融入全市应急广播体系建设        

9        

农村防雷减灾        

示范工程建设        

       

 

150        

       

 

       

 

150        

保山市内部分乡村        

2021        

-        

2025        

争取云南省气象局防雷减灾示范工程项目支持,建设避雷塔、避雷亭,安装防雷设施,设置防雷警示标识。持续开展农村气象灾害防御科普宣传培训        

五        

人工影响天气        

能力提升工程        

1133        

5211        

0        

4060        

1151        

       

 

       

 

       

 

10        

滇西(保山)人工影响天气保障基地续建        

1133        

1151        

       

 

       

 

1151        

隆阳区        

2021        

-        

2023        

新建基地保障用房建设面积1133平方米,建设人影作业保障中心、人影指挥作业系统、人影业务平台及设备购置;完成基地附属设施建设,包括基地道路602米、场地平整、硬化绿化、门卫室、围墙、大门、安全监控设施、供水供电及排水排污、信息网络等建设        

11        

人工影响天气基础保障能力建设        

       

 

3110        

       

 

3110        

       

 

保山全市范围        

2021        

-        

2025        

根据需要,调整优化人影作业站点,建设完善5县(市、区)人影作业站安全视频监控系统,对作业装置进行自动化升级改造,建设5县(市、区)小型人影专用弹药周转库5个。推进人影作业预警指挥、弹药装备物联网、通讯网络等的建设及现代化升级改造。在各作业点建设雨量自动观测站        

12        

生态修复型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站点建设        

       

 

950        

       

 

950        

       

 

保山全市范围        

2022        

-        

2025        

根据需要,在澜沧江、怒江干热河谷和高黎贡山、施甸善洲林场以及澜沧江、怒江、伊洛瓦底江“三大水系”重点生态廊道建设生态修复型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站;在隆阳区小海坝、保山北庙水库、施甸三块石水库、昌宁河西水库、腾冲花园水库等地建设服务于抗旱及饮水工程等的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站        

六        

气象台站基础        

设施建设工程        

1509        

2871        

2471        

400        

0        

       

 

       

 

       

 

13        

施甸国家气象观测站配套基础设施建设        

1509        

1379        

979        

400        

       

 

施甸县        

2023        

-        

2024        

新建625平方米标准气象观测场1个,新建业务用房1283平方米、附属用房(含门卫室)226平方米;新建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含围墙、大门、通往观测场道路,实施土石方开挖、场地硬化、环境绿化和水电、防雷工程,修建围墙、挡土墙、护坡及进场道路等);新建综合气象业务支撑平台,包括:预报视频会商系统(含大屏显示系统、可视化控制系统、视频会议终端系统等)、业务运行环境支撑系统(含柴油发电机、UPS主机、蓄电池等)、网络安全系统(含通信网络交换机、防火墙、网络安全态势感知系统、综合布线、网络机柜、空调机、静电地板等)及业务操作平台(含图像工作站、数据展示屏、液晶显示器、座椅等设备设施)        

14        

腾冲风云气象卫星测距站基础设施建设        

       

 

1330        

1330        

       

 

       

 

腾冲市        

2022        

-        

2023        

道路、绿化、电缆沟、天线基座、围栏、大门、门卫室建设,设备购置等        

15        

保山国家基本气象站配套设施建设        

       

 

162        

162        

       

 

       

 

隆阳区        

2023        

-        

2024        

进行进站道路硬化541米、站内环境治理3000平方米及其他配套设施改善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