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房里的年夜饭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医院病房里 病房里的年夜饭

病房里的年夜饭

2024-07-14 12:02|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家的味道

最抚慰人心

过年,尤其令人期待的

莫过于和亲人围坐一桌

热热闹闹地吃上一顿年夜饭

但在医院病房里

部分患者因病无法归家

医学生和医务工作者们仍坚守一线

他们的年夜饭

或许少了些热闹与喧嚣

却承载着满满的温暖与力量

那一刻的陪伴和关心

是比年夜饭更滚烫的回忆

脸微微发烫,这是最有意义的生日

附属北京友谊医院2023级肿瘤学博士研究生 王婧婷同学

大年初三,是我的生日。

护士站两侧挂上了红灯笼,病房里贴上了吉祥年的生肖年画,温暖的灯光亮起,守护着病房。

家庭微信群,向我发送着家人们团圆时的幸福画面。这时候,我穿着白大褂,和上级医生一起,开始一个个病房早查房。

和患者们互相摆手,互道“新年好”,热气腾腾的氛围,让白色病房,增添了红彤彤的喜气,我心里更加多了一份源于责任的感动。

我们不停地穿梭着,仔细查看每位患者的病状,进行忙碌的换药和医嘱处理,耐心地和他们讲解后续要调整的治疗方案,鼓励患者要对自己有信心。

看着他们逐渐好起来的身体、喜气洋溢的脸以及患者和家属们通话时轻松愉悦的语调,那一刻,我相信没有比这更好的新年祝福了。

晚饭时,上级医生听说我今天生日后,一起点了披萨和小小的蛋糕。在值班室并不宽敞的饭桌上,我穿的是白大褂,电脑闪烁着患者医嘱的页面,这似乎与往常过生日和春节的场景都不太一样……

我的脸微微发烫,这是最有意义的生日,那一刻我拥有了对未来的无穷力量!

独自在外的大年初一

附属北京友谊医院2022级重症医学硕士研究生 杨宇同学

2023年农历的第一天,是我的值班日,也是我第一次独自在外的大年初一。

完成查房和处理完病房的事情之后,已接近中午,吃着单位的特色“双夹”(夹煎蛋和火腿的烧饼),看着归于平静的办公室,我忍不住想,今天的我能否独当一面?病区会出现什么样的病情变化?

这一天,病人们或焦躁,或敏感,或幸福。有人对疾病感到恐惧,一遍又一遍敲开办公室的门寻求安抚;有人看到了治愈的希望,在查房时反复表达自己的感谢;有人正在痛苦中挣扎,但又为呼叫了医生或护士而生出歉意……

晚上十点,我拿到了第二餐,也收到了家人送来的花。手里捏着汉堡,耳边是家人的鼓励:送给勇敢的你,也送给坚强的病人。

是啊,这一天,是万家团圆的一天,但属于我的团圆是与众不同的。以前的我,年轻且脆弱,接受着保护与馈赠。今天的我,仍旧年轻,但已担起属于自己的责任。

那天的记忆逐渐模糊,但这简单的两顿饭,似乎比以往都要美味,而那天病人滴落的泪水、质朴的感谢、绽放的花朵,也将永远在记忆中跳跃。

临时“大家庭”

附属北京同仁医院2023级眼科博士研究生 傅娆同学

兔年除夕,我在宣武医院眼科病房里值班。

穿过长廊,看到病床上的患者们或躺或坐,他们的目光中透露出对亲人团聚的渴望。在医院一间间四方的病房里,医护与患者组成了临时“大家庭”。

夜幕降临,新年的钟声即将敲响,我和带教老师端着食堂的饺子,敲开了病房的门,虽然不能和亲人共度,但与患者们共度的除夕夜格外珍贵。

当饺子送到病床前,患者们的脸上闪现出意外的神情。一位老人微笑着对我说:“傅医生,没想到在医院也能有年夜饭,真是意外的惊喜。”我也微笑回应道:“希望这份年夜饭能给您带来些许温暖和欢乐。”

病房里,我们围坐在一起,分享着简朴而温馨的饺子。那个瞬间,我们仿佛成为最普通的一家人。患者们分享着各自的故事,我们则用微笑和关怀化解他们对家的思念。

即使在医院,即使离开了家人,我们依然能够共同创造出一份温馨。这一夜,不同寻常,让我体会到医护工作者在这个特殊时刻所能贡献的温暖和力量。

两个除夕夜

附属北京佑安医院2023级内科学博士研究生 何佳泽同学

2022年除夕刚好轮到我值班,在这个寒冷的冬夜,我穿着厚重的防护服,不停为发热患者进行诊疗。

夜里我只断断续续睡了两个小时,门诊的走廊上弥漫着药物的气味,我顾不上疲惫,因为还有一位位患者需要诊治。

上级医师和我并肩作战!我们轮流吃饭,上级医师请我吃了披萨。或许是太累太饿,那份披萨虽简单,我们却吃得津津有味。

2023年,我轮转到了急诊科抢救室,在医院里又度过了另一个除夕夜。

夜幕降临,虽是团聚的夜晚,抢救室里仍不断有重症患者被送进来。繁忙的夜晚,食堂为我们准备了一份温暖的夜宵——饺子。

坐在办公室,看着一盘盘热气腾腾的饺子,心中暖意蔓延——一盘饺子,在这个特殊时刻,仿佛是医护人员团结一心的象征。即使无法与家人团聚,但我们为彼此加油打气,用实际行动让患者转危为安。

这两个除夕夜,虽然无法像普通人一样欢庆团圆,但在医院里奉献着、守护着,让我深刻体会到医护工作者的责任与担当,那是对生命的珍视和对医者使命的坚守!

“留守”的张奶奶

附属北京胸科医院临床研究中心 刘荣梅老师

又是一年除夕日,我来到医院值班,“守岁”。

病房里仅剩平日的一半患者,他们因为病情原因不能回家过年,多数是年长的老人,张奶奶就是其中一位“留守”患者。

张奶奶刚入院时面色苍白,侧卧在病床上无力回答医生的问题,经过一段时间治疗,张奶奶面色红润,在陪护人员的搀扶下可以下地行走。

病情虽一天天好转,但是张奶奶仍然开心不起来,她觉得自己的病是传染病,会影响家人健康,就连除夕也不能和家人团聚,无比伤感。

看出张奶奶的心思,我来到张奶奶床前,给她送去了除夕的饺子,拉着张奶奶的手,聊起家常来。

只见张奶奶一说起自己的孙子,两眼放光,满脸洋溢着自豪的神情。老人心情好起来了,仿佛整个世界都变得明亮了。她主动换上新年的红衣服,特意涂上口红,与家人开启了视频“过年”。

除夕里的烟花爆竹声,充满着对新年的期望,家人的亲切交谈,给人一个好心情。坚守岗位,守护患者,是我的职责,虽然不能与家人团聚,但能帮到身边每一位患者,我无比自豪。

一份家常饼

附属北京胸科医院门诊部 戚四莲老师

年三十晚上,我在巡视病房时,遇到了一位即将于初三踏上归乡火车的河南籍患者。

他虽然身患疾病,但对家乡美食的思念之情溢于言表,尤其怀念家中的烙饼和猪肉肘子。得知这一情况后,我的内心被深深打动。

初二,我亲自将家中爱人用心制作的烙饼和精心烹调的猪肉肘子带到了医院。这不仅带着家庭温暖,更寄托着对患者早日康复、顺利归乡的美好祝愿。

当患者接过热气腾腾的烙饼和香气四溢的猪肉肘子时,他的眼眶湿润了。临行前,他与我们依依不舍地道别。

在火车上,他分享道:一路之上,没有饿着肚子,吃着医务工作者亲手送上的烙饼和猪肉肘子,仿佛置身家中,味道特别香,心中充满了感激。

一张烙饼,是医者仁心的诠释;一次付出,是温暖情感的传递。我们不仅关注患者的病情治疗,更注重从心灵关怀出发,让患者感受到如同家人般的关爱和呵护。

那年的春晚,我们看得格外开心

附属北京儿童医院2021级儿内科硕士研究生 杨菲菲同学

去年的这个时候,正读研二的我在肾内科轮转,恰好赶上除夕夜值班。

节前很多患儿出院了,病房里的孩子不多,也相对平稳。查完房处理完在院病人的医嘱以后,我和师姐就约好了去食堂领饺子。

院领导们来食堂除夕慰问,一边和我们说着“过年好”,一边把饺子递到了我们的手上。我心里感觉暖暖的,虽然没能回老家过年,但也在除夕夜感受到了家人般的温暖。

芹菜猪肉馅,牛肉馅,韭菜馅……我领了整整三盒(哈哈我是大胃王),想着夜班饿了的时候也可以吃,感觉特别满足。

回病房吃完不久,孩子们就说:“姐姐,等会儿你陪我们看春晚吧。”我说:“好呀,晚上姐姐陪你们一起。”

拿好小板凳,摆在病房的过道,孩子们也很乖巧地坐成一排,在我的左右嬉戏打闹。

我们来自大江南北,却因特别的缘分相聚在了这里。面对病魔这个共同的敌人,那一刻,我觉得医患又何尝不是一家人呢。

那年的春晚,我们看得格外开心。

心灵“年夜饭”

附属北京儿童医院2022级内科学硕士研究生 李正萍同学

临近除夕的一个夜班,我在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与其他伙伴儿正焦头烂额地处理着各种突发情况。

“大夫,重症1血氧又掉了!大夫,3组4的液还继续续吗?大夫,监护3床发烧了……”每次值班,时间都过得飞快,我们集中所有精力解决一个又一个问题,即将过年的幸福感似乎被淡化,没有人去讨论即将到来的春节如何度过,只是希望病房里的每个孩子都可以平安。

“叮咚”突然的门铃声打破了我们的工作思绪,打开病房门,一位中年男性神色匆匆,面带微笑地说:“您好,我的孩子5年前刚出生就在这里住院,后来顺利出院。我最近刚好来北京出差,是特意来向您们表示感谢的!孩子现在特别健康!真的、真的特别谢谢您们!”

他身后站着一个可爱的五六岁男孩儿,探头探脑地冲着我们笑了笑,递上一面锦旗和一封感谢信。因为着急赶车,这位父亲带着孩子再次感谢后便离开了,进电梯前,男孩儿一直回头冲我们笑。

红色的信纸上是家长一笔一划、工工整整的字迹,我们仔细阅读每一句话,大家没有多言,有的只是心里的暖意和由衷的欣慰。相视一笑后,我们继续投入到紧急的工作中。

临床一线,绝大部分时间都是拖着疲惫的身体忙得不可开交,但是,总有这样意料之外的感动,给我加油打气,让我可以重新充满力量。

我想,这封书信应该是一名医者,心灵里最丰盛的“年夜饭”。

“咚咚咚咚……”胎心声,是最美妙的旋律

附属北京妇产医院分娩室 闫思思老师

今年是我在附属北京妇产医院分娩室工作的第19年,我记不清楚有多少个除夕是在这里和我的伙伴们一同“守岁”的。

同事王翾说:“出门前,看到年迈父母为我做了一桌子的饭菜和期盼的眼神,心里不免愧疚,又有些心酸。”霍彦说:“我女儿说今天是长大后第一次给家里人做年夜饭,希望我成为第一个品尝的人。”

听到她俩的对话,我的情绪涌上心头,回忆起晚上准备上班时,两岁幼子抱着我的大腿哭哭啼啼地说:“妈妈不班,大宝有钱”,这一举动触碰到我内心深处的柔软,致使泪眼婆娑。

此时此刻,所有坚守在一线岗位的工作者,都有着自己的故事,可这一切都不能阻挡我们对助产事业的执著和热爱。

产房内,助产士把热腾腾的年夜饭送到每名产妇面前,喂她们吃饭,指导呼吸方法,帮产妇缓解疼痛,此时此刻分娩室内就是“家”。

除夕傍晚,产房所有房间都亮着灯,里面“咚咚咚咚……”的胎心声是美妙的旋律,也是为所有助产人员敲响的警钟。

“产一宫口开全了,胎心慢90次/分没恢复”随着一声召唤,当班助产士和医生都来不及吃上一口医院送来的热腾腾的饺子,就奔赴到产妇身边。

“来,我扶着你,咱们侧着点身躺,跟我一起呼吸,把氧气吸进去,握着我的手,这样液体能更快地进去。”助产士张健一边帮产妇做宫内复苏,一边评估产程进展情况。她安抚产妇说:“刚刚小家伙胎心虽然有点减慢,但很快能恢复,我们都在你身边,宫缩来了,肚子开始硬起来的时候,深吸口气,继续往下用力。”助产士霍彦在台下巡回,一只手紧紧握住产妇,另一只手抚摸产妇的额头说:“别担心,你一定会成功的。趁宝宝胎心恢复,我们一起加油好吗?来,喝口水。”“加油,特别棒,换气再来,优秀,优秀。”“新生儿复苏气囊已经连接好,气管插管已到位,儿科医生到位。”

伴随“哇”的一声,所有人都高兴地松了一口气,20:15,女宝宝。

特别感谢:每一位分享年夜饭故事的首医师生

策划:党委宣传部、校团委、研究生院

素材来源:校团委、各学院、各附属医院

统稿:李晓曦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