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院前急救资源的时空分布特征研究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医院急救车药品分布图高清 深圳市院前急救资源的时空分布特征研究

深圳市院前急救资源的时空分布特征研究

2024-07-12 03:37|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院前急救是急诊医疗服务体系的子系统,是急救过程的首要环节,也是社会医疗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和意义在于为患者接受进一步诊治创造条件。院前急救是否完善和健全,是衡量一个城市,乃至一个国家的急救医疗反应能力和急救医学水平的重要标准[1]。因此,研究院前急救资源的时空分布特征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和研究价值。

谷向民等[2]认为,心搏骤停患者的抢救等待期若以10 min为界限,10 min内得到抢救的心脏复跳成功率18.9%,10 min后得到抢救的心脏复跳成功率为4.4%,差距4倍多。彭迎春等[3]认为大量医学统计调查发现,如果在心搏停止4 min内实施急救,抢救成功率为50%;如果在心搏停止后8 min实施急救,抢救成功率下降为10%;如果在心搏停止后10 min才实施急救,抢救成功的可能性仅为1%。

因此,缩短反应时间并提供及时的服务是院前急救的关键。院前急救反应时间根据时空顺序可分为受理时间、信息传递信息、出车时间和道路行驶时间四个部分,其中,受理时间、信息传递时间与出车时间都为院内调度时间,杨丽娟等[4]在对珠海急救指挥中心调度科2009—2011年的全市有效调度指挥数据进行分析发现,除了调度环节繁琐导致受理时间延长,急救管理模式导致出车冲突,城市交通状况欠佳外,部分区域急救半径过长也是拖延急救反应时间的主要原因,因而关注急救站点这一急救资源的时空分布具有改善城市急救医疗服务的现实意义。

目前,国内学者针对急救站点资源配置的研究多是从定性的角度对急救资源的可及性进行分析并给出建议[5-7],向珍君等[8]则基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网络分析模型利用服务区分析和位置分配功能进行急救站选址的定量分析,但以上分析均忽略了对城市交通实时路况的考虑,导致计算出的急救反应时间和站点服务半径不够准确,也不能体现不同时间段急救站点资源在空间上的分布,随着交通大数据的不断完善和积累,使得运用实时路况数据对急救资源的时空分布分析成为可能。

本文选择深圳市作为研究对象,利用GIS的服务区分析计算得出全市院前急救资源的空间覆盖情况,同时选择南山区作为进一步研究的对象,通过百度地图开放平台开放的应用程序编程接口(application programming interface,API)平台,计算得出不同时间下院前急救资源在南山区的空间覆盖范围,得出院前急救资源的时空分布特征,为今后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数据获取

本文采用的数据主要分三类:一类为急救站点信息,一类为深圳市的道路通行时间数据,一类为深圳市的人口分布数据。医院急救站点的选取基于深圳市卫计委在政府开放数据平台上120急救网络医院(站)的数据,删减已停用的急救站点后,共有85个,借助百度地图API开放平台的Geocoding功能,将其空间化。道路通行时间的计算考虑道路等级因素,按照《深圳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中城市道路系统规划图的标准,将全市现有道路分为高速路、快速路、主干道、次干道、支路五个等级,按照道路等级分别设定每级道路的通行速度,再计算出每段道路的通行时间。深圳市人口分布数据则来源于深圳市出租屋管理办的统计数据,可精确到每栋居住建筑的居住人口,主要用于与急救资源的覆盖范围进行叠加分析,分析得出深圳市院前急救服务资源的空间分布特征。

1.2 研究方法 1.2.1 传统GIS网络分析

一般公共服务设施的空间资源配置分析,多是借助GIS地理信息系统的网络分析进行研究。其中网络分析法包括缓冲区分析、服务区分析、位置分配等主要功能。

缓冲区分析是将复杂的城市环境简化为基础的几何平面图形,用服务设施的服务距离去简要代替服务可达的时空范围,例如10 min能到达的区域;服务区分析则从设施点出发,考虑道路等级、单行道限制、转弯限制等因素,设定各个道路的通行速度,以此来获得一个或多个设施点的服务区域范围。但以上方法均忽略了城市不同时空环境下道路路况。如今,交通数据的积累和数据平台的开放使得运用实时路况数据成为可能。

1.2.2 动态数据最优路径算法分析

动态数据最优路径算法借助百度地图开放平台里路线规划的驾驶路线规划API服务接口,将设施点作为起点,地图上的兴趣点(point of interest, POI)作为终点,通过百度地图提供的最短时间路径规划算法和循环算法,得到每个设施点驾驶到达地图上规定范围内所有POI兴趣点的最短时间和距离。然后设定时间参数例如10 min,去筛选设施点在此时间范围内所能到达的所有POI,并在GIS地理信息系统上将这些POI可视化成服务区域范围。

以深圳市儿童医院为例,分别用缓冲区算法、服务区算法、动态数据最优路径算法去计算急救站点在10 min反应时间内所能覆盖的城市范围。比较结果可以发现,三种方法计算得出的覆盖范围都不一样,以缓冲区算法计算得到的覆盖范围最大,服务区算法的结果与动态数据最优路径算法的结果由于考虑了道路因素,显然要更接近真实情况。而动态数据最优路径算法由于考虑了实时的动态路况情况最为准确。

1.2.3 研究构架

用服务区分析法计算得出深圳市急救资源空间分布特征的基础上,选择南山区作为进一步研究的对象,用动态数据最优路径算法进一步研究南山区院前急救资源在时空上的分布特征。针对深圳的交通情况,选取工作日8:00-24:00,每隔2 h进行一次动态数据最优路径算法计算,得到深圳一天中不同路况下,每个急救站点急救车驾驶到达南山区所有POI的最短时间和距离,然后将得到的数据整理成Excel,在Excel里通过计算筛选得到每个POI所对应的最短驾驶时间可达的急救站点,以此确定急救站点至POI的最优选择及相应的驾驶时间和驾驶距离。最后将数据导入GIS,对起讫点的最短驾驶时间进行可视化表达得到急救站点在南山区的时空分布图。其中,笔者借助类似等高线的概念,绘制等时线,等时线表达每个急救站点在某个相同时间范围内所能到达的所有POI。

1.3 参数设定 1.3.1 国内外院前急救标准

许多发达国家城市对院前急救反应时间均有严格的标准限制,如美国纽约的急救反应时间为6.75 min[9];英国伦敦急救反应时间为8 min [10]; 加拿大多伦多急救反应时间为9 min[11];新加坡急救反应时间为8 min[12]。可见发达国家大部分城市急救反应时间均在10 min以内。而根据我国国务院的要求,急救网络应合理布局,急救半径应控制在 < 8 km,保证接到报警后救护车15 min内到达患者驻地[13]。根据齐腾飞和景军[14]对国内不同地域城市的院前急救反应时间分析,1996到2015这20年间东部城市急救反应时间从11.2 min延长到15.86 min,中部城市则一直维持在15.5 min左右,而西部城市则从31.95 min下降到17.66 min,即我国大部分城市至今仍未达到国务院的标准,可见我国院前急救水平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城市。

1.3.2 院前急救反应时间设定

选取救护车从急救站点到达POI的时间作为评价院前急救反应服务的标准,而不是救护车从急救站点返回急救医院的总时间。原因在于中国的急救模式介于英-美急救模式和法-德急救模式之间,患者的检伤分类、辅助检查、诊断与鉴别主要在急诊室完成,这点与英-美急救模式相同,但我国的急救车上都配备护士医生,不是单纯的简单处理和快速运转,此与法-德急救模式相似[15];再加上我国居民自主救护能力差,因此急救站点发车到达事发地点的时间长短决定了患者能得到科学的紧急救治的时间。

我国关于院前急救标准的讨论越来越多,何忠杰[16]提出“白金10分钟”的概念,认为在紧急情况下,从紧急事件发生到最初的10 min左右是急救的关键时期,在此时间段内进行急救处理可以大大缩短抢救时效时间或提高抢救成功率。而彭迎春等[3]则指出由于世界各地各种意外伤害、突发事件和灾难事故频频发生,各种原因导致的猝死的发病率逐年上升,为最大程度地挽救生命、减轻伤残,急救领域很多学者将心脏骤停后的4~6 min称为“救命的黄金时间”。

结合前文提到的我国国务院针对急救公布的标准,本次研究将院前急救时间划分为三个层次:10 min以内、10~15 min以及15 min以上。其中院前急救反应时间包括院内调度时间以及急救车在路上的时间,黄晴燕和范文锋[17]在阐述急救原则时提出院内调度时间不应超过3 min,若要将院前急救时间控制在10 min以内,急救车在起止点的行驶时间不应超过7 min。

2 深圳市急救站点资源的空间分布分析 2.1 深圳市急救资源空间分布特征

POI和急救站点的经纬度坐标覆盖的空间范围包括深圳市福田区、罗湖区、南山区、宝安区、龙岗区、龙华区、坪山区、盐田区、光明新区九个行政区和大鹏新区,面积约1 996.85 km2。2005年后至今,深圳市以特区内的带状走廊为核心,对外交通线为依托,形成沿东、中、西三条发展轴放射式发展,按圈层梯度推进的空间结构;特区内形成福田-罗湖组团、南山组团两大规模比较大的组团,城市建设中心西移,特区外组团结构形态基本形成但整体水平仍不及特区内[18]。

从院前急救资源的空间分布(图 1)可知,急救网络医院的布局与城市组团发展并不完全一致,市域空间内急救点主要集中分布在罗湖区与福田区、龙岗区交接处附近,宝安区中部的沙井街道和福永街道交界附近,而南山区作为一个规模较大的组团在急救医疗资源覆盖力度方面相较于中部的福田罗湖组团较弱,呈现与城市发展重心西移不符的景象。

表 1 深圳市院前急救资源10 min和15 min有效人口覆盖率(%) 指标 深圳市 福田区 盐田区 罗湖区 南山区 龙岗区 宝安区 龙华新区 大鹏新区 坪山新区 光明新区 10 min有效人口覆盖率 55.05 92.45 81.33 70.70 56.57 54.72 54.16 52.70 41.52 29.53 20.01 15 min有效人口覆盖率 81.37 97.65 83.46 83.24 76.98 83.53 84.37 83.15 64.77 48.80 63.01 增长倍数 1.48 1.06 1.02 1.18 1.36 1.53 1.56 1.58 1.56 1.65 3.15 表选项 图 1 深圳市院前急救资源10 min未能覆盖的人口分布 图选项

深圳市2016年统计年鉴显示深圳总人口为1 137.87万人,深圳全市急救站点的急救站点为85个,急救车数量为141辆,平均每辆救护车服务人口约为8万人。卫生部1994年发布的《医疗机构基本标准》规定,城市每5万人应该配备一辆救护车;上海市2016年出台的《关于深化本市院前急救体系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意见》则提出上海市急救车辆将达到每3万人一辆的标准。本文结合深圳市下辖11个区域(除去深汕合作区)的人口数据和辖区内的救护车数量得出每个区域内救护车的服务人口数,从各区救护车服务人口数来看,深圳市下辖的11个区域除了大鹏新区外,都无法满足上海市的急救要求,各个区域间的急救资源空间配置差异巨大,只有大鹏新区(2.3万人/辆)和盐田区(3.9万人/辆)达到卫生部的要求。而急救车服务人口与标准偏差最严重的行政区有南山区(16.9万人/辆)、坪山新区(14.7万人/辆)、龙华新区(11.7万人/辆)、宝安区(10.0万人/辆)和光明新区(10.0万人/辆)。

从人口分布上来看,深圳市人口主要集中分布在宝安区、龙岗区和龙华区南部,将街道人口与街道内的急救站点数量(图 2)进行比较可以发现,部分街道的人口与急救站点数量不匹配,例如福田保税区附近的人口有将近28万,但在街道片区范围内却没有一个急救站点,有同样的情况的还有南山的桃园街道和南山街道等。

图 2 深圳市院前急救资源15 min未能覆盖的人口分布 图选项

综上,深圳市急救资源的空间覆盖特征呈现出“一强多弱”的格局:急救资源主要集中在福田-罗湖交界处,即深圳原市中心,外围其他区域的急救资源总量小、空间分布不均衡,急救资源数量和人口分布缺乏正相关关系,部分街道甚至资源匮乏。这和深圳规划的多中心组团结构严重不匹配。

2.2 深圳市院前急救资源空间分布特征

通过对深圳市急救站点进行服务区分析,得到急救站点10 min和15 min可达能覆盖到的区域,计算这些区域所能覆盖到的人口数量,并与区域总人口叠加比对,得到深圳急救站点10 min和15 min所能服务的有效人口覆盖率(1),以此衡量深圳各区的院前急救医疗资源配置状况。

分析各区的有效人口覆盖率不难发现,福田区、盐田区、罗湖区的急救医疗资源配置情况较好,10 min急救有效人口覆盖率分别是92.45%,81.33%,70.7%,位居深圳各区前列,15 min急救有效人口覆盖率为97.65%,83.46%,83.24%。而深圳市四个新区龙华新区、大鹏新区、坪山新区、光明新区10 min有效人口覆盖率分别为52.7%,41.52%,29.53%,20.01%,均低于深圳的平均水平55%;15 min有效人口覆盖率提升,分别为83.15%,64.77%,48.80%,63.01%;除了龙华新区,其他三个区的有效人口覆盖率仍明显低于深圳的平均水平81.37%,说明新区急救医疗资源状况存在明显短板。其中大鹏新区的急救车服务人口虽然高达2.3万/辆,但有效人口覆盖率并不高,因此亟需增设急救站点的数量,而坪山新区和光明新区需要提升急救站点的分布密度并同时增加救护车的数量。宝安区和龙岗区在10 min有效人口覆盖率位于中游,但15 min的有效人口覆盖率则达到全市的前列。

福田区10 min和15 min的有效人口覆盖率都在90%以上,远高于其他区,说明急救站点在福田区的分布相对充裕,但福田区急救车服务人口数只有8.8万/辆,仍需要提升急救站点内的救护车数量。而南山区的情况较差,10 min的有效人口覆盖率仅位居中游,与宝安区、龙岗区、龙华新区处在同一水平线;而15 min的有效人口覆盖率仅有76.98%,落后于深圳平均水平81.37%;同时急救车服务人口仅有16.9万/辆,远远落后于其他区。因此南山区需要增加急救站点的分布密度并增加救护车的数量。

比较急救站点10 min(图 1)和15 min(图 2)内未能覆盖的人口分布,15 min内未能服务的人口比10 min内未能服务的人口大有减少;无论是10 min还是15 min均未能被院前急救资源覆盖的人口主要集中在深圳的北部,特别是靠近东莞的区域,包括松岗街道、公明街道、观澜街道、平湖街道,以及靠近惠州的坪地街道、坑梓街道,这些街道需要优先配置急救资源。

在深圳中部地区,院前急救资源10 min内未能服务的人口主要集中在坪山新区的边缘地区、光明新区的中部、龙华新区的大浪街道;15 min内未能服务的人口大有减少,但光明新区和坪山新区仍存在较大问题。

在深圳南部,院前急救资源10 min和15 min均未能服务的人口主要集中在南山的西丽街道、南山街道,以及罗湖的莲塘街道和大鹏新区的葵涌街道和南澳街道的边缘。这些区域急需布置急救站点,以保障居民享受院前急救资源的基本权利。

从有效人口覆盖率来评价深圳市的院前急救资源空间分布,可以明显地看到深圳市的急救资源呈现明显的单一中心结构,以福田-罗湖组团为中心,向东、西、北边扩散,离中心越远急救资源的有效人口覆盖率可能更差。

2.3 南山区院前急救资源时空分布特征

运用服务区分析法计算得到全市院前急救资源的空间分布特征,其中南山区院前急救资源在10 min内能够覆盖服务全区56.57%的人口,15 min内能够覆盖76.98%的人口,结果显示尽管南山区是深圳市一大重要的城市组团,但是院前急救资源却十分贫乏。选择南山区作为进一步研究的对象,运用动态数据最优路径算法计算南山区一天内不同时间段的院前急救资源10 min和15 min内能够覆盖的范围,选定一个工作日8:00-24:00每隔2 h进行一次计算,得到南山区院前急救资源在一天范围内的服务覆盖变化(图 3),将其与南山区的人口数据进行叠加分析。

图 3 南山区的院前急救资源时空分布变化 图选项

从整个南山区院前急救资源的时空变化来看(图 4),南山区院前急救资源10 min和15 min能够覆盖的人口比例在城市早晚高峰呈现一个低谷,10:00时,10 min内能够覆盖的人口百分比为59.08%,15 min内能够覆盖的人口百分比为77.50%;18:00时,10 min内为44.10%,15 min内为64.71%,这与城市早晚高峰交通拥堵的情况相匹配,说明早晚高峰的交通路况对院前急救资源的有效覆盖范围有很大的影响,并且晚高峰对院前资源服务的影响更加严重。在24:00时,整个南山区院前急救资源能够覆盖的人口百分比最高,10 min内服务覆盖人口百分比达82.37%,15 min内达90.45%。

图 4 南山区院前急救资源服务人口百分比变化 图选项

从南山区各个街道一天内院前急救资源服务覆盖情况的平均表现来看(表 2),蛇口街道、南头街道和粤海街道在全天内服务覆盖人数百分比都较高,10 min覆盖范围内基本能服务街道内接近九成的人口;沙河街道、南山街道和西丽街道的覆盖人数的百分比较低,10 min覆盖范围内只能服务不到五成人口,可见沙河街道、南山街道和西丽街道院前急救资源十分紧缺,在有急救需求时,急救资源不能及时有效地分配给这些地区的多数群众。

表 2 南山区院前急救资源10 min和15 min服务覆盖的人数百分比(%) 指标 西丽街道 桃园街道 南头街道 粤海街道 沙河街道 南山街道 蛇口街道 招商街道 10 min内有效人口覆盖率 47.80 60.80 91.40 79.40 35.60 43.40 98.10 77.20 15 min内有效人口覆盖率 59.85 87.35 98.74 96.76 80.91 69.42 98.87 82.40 增长倍数 1.48 1.06 1.02 1.18 1.36 1.53 1.56 1.58 表选项

从南山区一天内各个街道服务人口百分比变化来看(图 5~6),覆盖人口百分比变化最剧烈的时段正好是城市晚高峰,无论是10 min还是15 min服务覆盖范围内,沙河街道的变化幅度都最大,说明沙河街道院前急救资源的覆盖人口受交通路况的影响十分大。院前急救资源10 min服务覆盖范围内,南山街道和粤海街道的变化幅度也较大;15 min服务覆盖范围内,南山街道和桃园街道的变化幅度较大。蛇口街道、招商街道则受交通路况的影响较小。

图 5 南山区院前急救资源10 min服务范围内人口百分比的变化 图选项 图 6 南山区院前急救资源15 min服务范围内人口百分比的变化 图选项

因此,动态数据最优路径算法的计算结果反映了交通路况对院前急救资源有效覆盖范围具有较大影响,城市早晚高峰的交通路况对院前急救资源的覆盖范围有明显的收缩效果。同时南山区的院前急救资源覆盖显示为“中心强边缘弱”的结构特征,东边与福田相接的沙河街道、南边靠海的南山街道和北边与宝安相接的西丽街道院前急救资源稀缺。沙河街道、南山街道和粤海街道受早晚高峰的交通影响较大。

3 急救站点资源分布优化

基于南山区全天不同时段动态数据的显示,笔者提出以下几点优化建议:

其一,从急救整体效率来看,蛇口街道的急救人群覆盖率位于南山区之首,由于位于城市边缘受高峰期车流影响较小,使得即使在高峰期,蛇口医院的服务范围也能覆盖整个街道。而同样交通情况良好的招商街道,由于距急救设施点较远,导致10 min内的急救效率较低,建议升级该片区社康中心,增加急救设施,形成与蛇口人民医院急救体系的良好对接。

其二,午夜交通状况最为良好的情况下,基本大部分居住区都处在15 min急救范围以内,而西丽街道即使在24:00,急救人口覆盖率也仅为片区人口的六成。面对其范围宽广人口众多的现状,却只有一个西丽人民医院提供急救服务,研究建议应增加该区域内的急救点的数量以及密度,大幅提高设施覆盖率从而提高急救效率。

其三,对比观察发现,沙河街道、南山街道以及桃园街道的人口覆盖范围在10~15 min内变化最大,由于位于城市中心,人口聚集度较高,单位时间内的可覆盖的急救人数更多;同时人群集聚导致交通拥挤,因此在增加急救站点的同时,适当开辟绿色通道来缩短急救时间,对于像白石洲车行受阻和人流密集的情况,可以在片区内的社康中心配备简易急救运输设施,与片区外围的急救车接驳。对于远期的发展,可以考虑增加垂直救援体系。

其四,对于短时间内受交通波动影响较大的南头社区和粤海社区,可以在设施布点和交通疏导两方面综合调配,一方面提高急救设施的供给,另一方面加强设施与急救点的连接,从而提高短时间内急救人口的覆盖率。

4 结语

本研究针对深圳院前急救资源的空间配置,以及南山区院前急救资源的时空配置进行了探讨。深圳院前急救资源的总量存在明显短板,各区的资源配置不充分、不均衡,医疗急救资源主要集中在福田-罗湖组团,这与深圳多中心组团发展的规划目标相矛盾。其次各区内部也存在急救资源配置不均衡不充分的问题,并且以深圳和周边城市东莞、惠州相邻的街道尤为严重。选取院前急救资源配置不均衡的南山区作为深入研究的对象,通过时空分析,从增加资源和交通疏导两方面提出改善建议。

院前急救是个复杂的系统,本研究从城市规划的角度看待院前急救资源在时空的配置问题,结合服务区分析法和动态数据最优路径分析法,更加全面地得到院前急救资源的时空分布特征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建议,对于城市院前急救资源的空间布局和其他公共资源的规划评估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