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是西医发明的吗?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医学avi有用吗 手术是西医发明的吗?

手术是西医发明的吗?

#手术是西医发明的吗?|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二、古代手术术式

我国现存最早的医方著作是战国时期的《五十二病方》,出土于长沙马王堆汉墓。《五十二病方》中提出了腹股沟疝的外科手术疗法。书中记载了一则关于痔疮的外科手术记录,翻译成大白话就是:先杀一条狗,取出狗的膀胱插在一根空心竹管上,然后将膀胱用竹管捅进人的肛门,在外面对竹管吹气,再向外拖拽,把患处带出来,一刀割掉病灶,敷以中药。

古代痔疮手术

秦朝时期出土的《黄帝内经》,讲的就是人类骨骼以及人类内脏的各种变化,这是最早的一部关于外科手术的收集,在里面记载了非常多书籍当中关于外科的内容。很多医学生根据这个内容学习到了非常多的外科经验,所以这本书也给当时的大夫提供了非常多的经验。

晋唐文献都记载过兔唇修复的手术。晋国时期和唐朝时期,开始出现了联姻,为了巩固家族当中的婚姻,开始出现了,表哥表妹结婚。这些联姻导致了很多唇腭裂孩子的产生,这些孩子一生下来就会被誉为妖怪,有的孩子还会被烧死,当时就有大夫看不下去了,在孩子大一些的时候开始做了唇腭裂修复手术并且成功了。也是从这个时期开始出现唇腭裂的孩子,不再被誉为妖怪。

隋唐时期中医外科手术达到很高的水平,《诸病源候论》中指出“夫金疮肠断者……肠两头见者,可速续之。先以针缕如法,连续断肠,便取鸡血涂其际,勿令气泄,即推内之”,并强调肠吻合术后“当作研米粥饮之。二十余日,稍作强糜食之,百日后乃可进饭耳”,较真实地保留了隋代肠吻合术、大网膜血管结扎术、大网膜坏死切除术等手术方法和步骤。

宋朝时期到元朝时期开始出现了很多优秀的正骨外科手术,而且中国的正骨外科手术是不需要开刀的,能够通过特殊的手法进行正骨。当时的大夫需要学习完美的骨骼图,通过这些骨骼之间的连接复原出骨骼的行动轨迹,在不损伤肌肉表皮的情况下恢复,这个正骨手术一直沿用到我们现在。

古代正骨书籍

元代发展出了隆鼻的前身——“鼻梁修补术”,元代陶宗仪《南村辍耕录》记录了手术安装假眼的过程。

元代记录手术安装假眼

明清时期的医家陈实功与王肯堂实施的气管、食管缝合术是世界上该种术式的最早记录。

清代顾世澄在《疡医大全》中详细记载了唇裂修补、女性先天性阴道闭锁、耳鼻再植等手术。

明朝的中后期到清朝的初期开始出现了很多的外科手术家,这些外科手术家总结了前人的经验出现了多种外科手术,比如说正骨手术,比如说剖腹产,比如说阑尾炎手术,这些都是中国很成熟的手术。在清朝关于医学的记载当中,我们发现有多达33种的成熟手术,并且有非常多的成功案例。

三、中医手术器械

关于中医外科器具的记载颇多。《山海经》中记述,“高氏之山,其上多玉,有石可以为砭针,堪以破痈肿者也。”,《黄帝内经·素问》记载:“其病为痈疡,其治宜砭石”,旧注解释为:“砭石如玉,可以为针。” 《汉书·艺文志》云:“箴石汤火所施”。”

用于治疗的石头称为砭石,古代人常用石砭镰施行医疗手术,最初这种石砭镰是用于切破肿疡、痈脓,排除瘀血,泻出脓血所用,相当于现在外科医生的手术刀。

据考古发掘,1973年在河北藁城台西村的3座商代遗址中,出土3件砭石,均作拱背凹刃,尖端圆纯,长度在20厘米左右,形似农用镰刀,也称砭镰。砭镰形似镰刀,长20厘米、最宽处5.4厘米。

河北藁城台西村遗址出土的砭镰,距今3400年,是世界上最早的手术刀。

河北藁城台西村遗址出土的砭镰

遗址中还出土了桃仁、郁李仁等30余枚药用植物种仁,反映了我国商代医药学已经相当发达,对后世医学发展起了重要的推进作用。如针灸就是在砭石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砭石有“针灸之母”之称。后来,砭石疗法不断衍变创新,古人经常用砭术保健,对疏通经络、活跃气血、促进人体阴阳平衡有很好的作用,也对于一些疑难病、慢性病也有较好的调节作用。在秦汉时代砭术与针、灸、药和导引按跷并列为中医的五大医术。

汉中山靖王刘胜的陵墓中,有一套以青铜为主材质的器具,堪称国宝。这套器具,包括一只破盆、一个杵子、一把尖尖嘴的壶、两片水晶、两把刀、九根针。六种器具,共同构成了一套现存最完整的、时代最早的、质地最好的西汉医疗器具。其中那只破盆,甚至在珍宝云集的中国国家博物馆,放到了独立展柜!

汉中山靖王刘胜的陵墓出土的医生盆

青铜盆的口沿上,刻有两个字:医工。所谓医工,在古代就是医生的意思。这两个字,强势证明了破盆是一件医疗器具,而且是我国迄今发现年代最早的医用器具。

左:药杵 右上:灌药壶右下:砭石

汉代的青铜手术刀

医针中的4根金针

中国出土的古代手术器具还有很多,多种多样的手术器具见证了古代中医的手术治疗方法。

汉代手术器械

南北朝手术器械

唐代的出土文物中已有镊子、剪刀这样的常见外科手术器械,

唐朝手术刀具

宋代时已经出现较为完整的常用外科器具,如针、剪、刀、钳、凿,在《世医得效方》和《永类钤方》等书中都有记载。

辽金时期手术器械

1974年江苏省江阴县一座明代墓葬中出土了一批医疗器械,其中包括外科手术器械。

该墓出土的一种铁质柳叶刀,系外科手术用刀,有尖刃口的一头与现代医用手术刀十分相似。该刀长16.7厘米,宽1.5厘米,铁质。

刀端锐尖呈柳叶形,刃口位于刀端的一侧,约长4厘米左右。由于刃口较长,应是切开较大面积皮肤的一种工具。用刀时刀体与皮肤平行,作横向切开,近似现代应用的手术刀。

这充分说明,像柳叶刀这样的外科手术器械在明代已广泛使用。

同墓出土的还有平刃刀、镊子、剪子、牛角柄铁质圆针。平刃刀刃口位于刀的下端,前方扁平薄锐,约长2.5厘米。刃口较短,应是切开较小面积皮肤和“死腐、余皮”之用,用刀时刀体与皮肤垂直,作纵向切开。

出土的两把外科用的铁质镊子,也叫做“大钳”、“长钳”、“钗”等。《外科明隐集》中说这种形状类似于今天的镊子的工具,其用途是“用以枷捏余皮顽腐,以得刀割之便也。”

江苏江阴明朝古墓出土了一批外科手术器械

《外科心法真验指掌》也说:这种手术工具的功能是“……捏溃疮之腐肉,取之,去之,不可伤好肉,伤则血流。”

与某些中医著作中所绘制镊的形状相同。同墓中出土的外科用剪子,大体与家用剪相仿,仅在尖端有方头和尖头区别,江阴出土的两把铁制小剪,是外科手术中辅助刀、针的常用工具。

值得注意的是,清代高文晋于1834年编《外科图说》,书中载有器械图谱,如首页绘有“外科应用刀剪钳针各式物件全图”,仅对手术器械的描绘就有三十多种。

清代医家何景才撰写的《外科明隐集》中,简述了开疮刀、三棱针、平刃刀、月刃刀、剪子、镊子几种外科手术器具。开疮刀最薄利锋锐,取其速入急出;三棱针刺放瘀滞毒血,取其刺孔宽豁,让瘀汁通流;平刃刀割除死腐余皮,用之随手得便;月刃刀割除深陷之内瘀腐;镊子夹捏余皮顽腐,让刀割更方便。

古代手术器械

古代手术器械

四、古代手术麻醉问题

不仅在外科手术的术式上古代经典论述较多,对于现代外科医学中强调的麻醉、止血、消毒问题在祖国医学史籍上也多有论述。

我国古代的麻醉历史有3000年之久。春秋时期的《列子·汤问》有言:“鲁公扈、赵齐婴二人有疾,同请扁鹊求治……扁鹊遂饮二人毒酒,迷死三日,剖胸探心,易而置之;投以神药,既悟如初。”虽然将两个人“互换心脏”不太现实,但至少已经明确出现了“麻醉”的概念,且病人醒来后“既悟如初”,还是一样的健康。

汉末三国,战事不断,促进了外科手术的发展,麻醉方法也随之进步。麻醉学最早从《三国志・华佗传》中记载的麻沸散初始。公元二世纪,华佗发明了麻沸散,据《后汉书》记载:“……以酒服麻沸散,既醉无所觉,因刳剖腹背,抽割积聚……既而缝合,傅以神膏,四五日创愈,一月之间皆平复。”这是世界最早应用全身麻醉的记载。

隋唐时候,麻醉较为成熟,外科手术进入寻常生活。《酉阳杂俎》记录过一个小故事:传说荆州有个姓张的外科医生非常有名,某天一个士兵骨折了,前来求医,张医生让他喝药麻醉,然后隔开皮肤取出一片碎骨,涂上药膏封好伤口,几天之后就能下地行走了。

当时还流行一种“针刺镇痛术”,就是针灸麻醉。最初是用石头烧热接触穴位,后来发展成金属针。唐代《集异记》记载,狄仁杰曾经用针刺镇痛的方式,成功完成了一例去除皮肤上瘤子的手术。

宋元以来,麻醉又有了新的发展,开始严格掌握安全用药,注意个体差异,尤其突出的成就是出现了局部麻醉。如《医宗金鉴》的外敷麻药,《华佗神医秘传》的吹喉麻醉药、黏膜麻醉剂和皮肤麻醉剂,等等。

元代危亦林《世医得效方》中详细论述了麻醉药量与麻醉深度之间的关系,都处于当时世界领先水平。

五、古代手术止血、清毒、缝合问题

外科止血自原始的树叶、草根到明代烧烙止血,陈实功强调的综合止血。王肯堂非常注重预防感染,他提出“洗疮药须用文武火煎十数沸;洗疮时勿以手触嫩肉,亦不可气吹之,应避风”。

战国时期的

《五十二病方》中有用酒清理创伤的记载。

晋代葛洪首创用盐水清理伤口,外敷蛇衔膏后再进行手术。

隋唐时代,除了已形成较为完整的清创缝合术外,对缝合伤口的材料亦有了改进和提高。

最重要的发明是使用桑皮线缝合肠管和皮肤,并广泛应用于临床且取得了良好疗效。缝合术是中医外科史上的重要发明。“桑皮线”就是常用的缝合线之一。

所谓桑皮线,就是取桑树的根皮,剥去外层粗皮,慢慢撕下内层筋纹,然后再把一根根的筋纹包裹在外皮中,把细线从头到尾抹七次,再取出来,让细线滑润如丝,收起放好。

将这些丝线放入装有药水的小瓶中保持湿软,用的时候取出,在沸水的蒸汽上薰蒸一下,细线就绵软如新,穿入细针,就可以缝合伤口了。

桑皮线不仅制作方法简单,应用方便,且不易断折,更有药性和平,清热解毒,促进伤口愈合的治疗作用。

宋代郭彖·睽车志【卷一】:“霖窘迫,以刀自裁,收之不死,医者以桑皮缝合其创傅药,……”。

明代陶宗仪《辍耕录·孝行》中有:“邑人 俞浩斋 闻而过其家,视 良吉 胸间疮裂几五寸,气腾出,痛莫能言, 俞 为纳其心,以桑白皮线缝合,未及期月,已无恙矣!”

“桑皮线”最大的优点是无需拆线,这种细丝会随着伤口的愈合而长在肉中,与人肉融为一体。桑皮线取用方便,而且不易折断。

不仅如此,桑皮本身药性平和,更有清热解毒、促进伤口愈合的作用。因此法中断,现在人知道的很少。

清创缝合术是我国外科史上的重要发明之一,广泛应用于人体各部的开放性损伤,历代医家代有创新。

六、结语

中医讲究“整体观念”,整体与局部相结合是中医外科的重要特色。中医外科历来讲究局部辨证与整体辨证相结合,局部辨证采用外治法一直是中医外科的最大优势之一,也是区别于中医内科的重要特征。

循内科之理以治外科之病,乃是外科的基础;而直接作用于患处的外治法又为外科所独有。

局部与整体相结合的中医外科独特辨证体系决定了中医外科治法必须内外治相结合。一般来说,轻浅小疾,单用外治即可痊愈,而重大疾病则非内外治并举难以奏效。

手术是起源于中医的,并经西传后,西医对手术进行了传承和发展,所以手术不是西医的发明和专利。

有的人一提到手术,就说是西医,一提到医学仪器,就说是西医,这都是错误的偏见和话语权陷阱。

手术方法中医可以用,西医也可以用;医学仪器是现代科技发明的东西,西医也可以用,中医可以用。这些不是中医和西医的本质区别。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