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患沟通概述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医务人员的人文素质不仅包括 医患沟通概述

医患沟通概述

2024-07-15 21:15|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一、医患沟通的含义 

由于中国与西方国家在文化、法律、经济及医疗制度与管理等方面有较大的差别,特别是在中国当代经济社会环境下,我国医患沟通的内涵与国外有不同之处。

“医”的涵义:狭义上指医疗机构中的医务人员;广义上指全体医务工作者、卫生管理人员及医疗卫生机构,还包括医学教育工作者。

“患”的涵义:狭义上指患者和家属亲友及相关利益人;广义上指除“医”以外的社会人群。在我国社会环境下,医疗机构处理医患矛盾不仅需要面对患者,还常常要面对社会舆论,因此,广义的患者概念更有利于医患关系的和谐。

“沟通”(communication)的含义:是人际间通过全方位信息交流,建立共识、分享利益并发展关系的过程。沟通不是通常说的“交流”,也不是单纯的“技巧”,其核心内涵是人与人相互理解、相互信任。人际交流的全方位信息包括人的四种语言信息,即口头语言、书面语言、肢体语言及环境语言。环境语言,是指人们有目的安排在特定空间内的文化物体场景及物理环境等知觉与感觉信息,如房屋结构、家具陈设、书画花草、卫生及温度湿度,等等。

医患沟通(doctor-patient communication)的含义:在医疗卫生和保健工作中,医患双方围绕诊疗、服务、健康及心理和社会等相关因素,以患者为中心,以医方为主导,将医学与人文相结合,通过医患双方各有特征的全方位信息的多途径交流,使医患双方形成共识并建立信任、合作的关系,指引医护人员为患者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达到维护健康、促进医学发展的目的。医患沟通不仅是长久以来医疗卫生领域中的重要实践活动,而且也是当代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凸显出来的医学学术范畴。

由于“医”和“患”都有狭义与广义的区分,因此,医患沟通也有狭义与广义的内涵。狭义的医患沟通,是指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在日常诊疗过程中,与患者及亲属就诊疗、服务、健康及心理和社会相关因素,主要以医疗服务的方式进行沟通交流,它构成了单纯医学科技与医疗综合服务实践中的基础环节,发生在所有医疗机构每次医疗服务活动中,是医患沟通活动的主要组成部分。它的重要价值在于科学地指引诊疗患者伤病,并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整体水平,使患者和社会满意。广义的医患沟通,是指医学和医疗卫生行业人员,主要围绕医疗卫生和健康服务的法律法规、政策制度、伦理道德、医疗技术与服务规范、医学人才标准和方案等方面,以非诊疗服务的各种方式与社会各界进行的沟通交流,如制定新的医疗卫生政策、修订医疗技术与服务规范和标准、公开处理个案、健康教育等。它是在狭义医患沟通的基础上衍生出来的医患沟通,由许多未处理好且社会影响较大的医患沟通(关系)个案所引发,广义的医患沟通产生的社会效益和现实意义是巨大且长久的,它不仅有利于医患双方个体的信任、合作及关系融洽,更重要的是它能推动医学发展和社会进步。

二、医患沟通的背景与意义

(一)现代社会迫切需要医患沟通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我国步入市场经济,经济快速发展,人民开始走向富裕和文明之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又与经济基础在不断进行着相互适应的调整,经济的发展使得人们的观念、心理、需要、行为也在发生变化。当医疗机构生存于市场经济环境中,医方的思想观念和职业行为随之改变,医疗行业的“救死扶伤”人道主义精神与市场经济的盈利性质并不完全兼容。医疗机构一方面要无条件地救死扶伤,一方面又要考虑自身的生存与发展,而患者和社会仍对医务人员抱守着“白衣天使”和“悬壶济世”的期盼,这就使得医患矛盾越发突出,医患纠纷普遍出现,医患关系有失和谐。

事实上,医患矛盾在世界各国都普遍存在,如美、英、法、德、日等国。市场经济下,许多国家通过医疗保障、法治建设、医学教育、国民教育、卫生管理等途径较早地应对了医患矛盾,并积累了一些可借鉴的经验。在我国,医务人员仅专注疾病的行医方式已不能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人民群众在呼唤人文关怀,患者和社会在渴望与医务人员进行有效的沟通交流并获取医学人文精神的“甘露”。医患双方站在各自立场,从各自利益出发,提出了能融洽医患关系的许多观点和建议,双方都有着迫切的沟通愿望和需要,然而由于观察视角不同,掌握信息的差异,医患双方需要积极地沟通才能达成共识。

我国党和政府及全社会更是重视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并做出了积极的努力。2002年12月,卫生部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召开了“全国医患沟通经验交流现场会”,由此拉开了我国推行医患沟通工作的帷幕。各省卫生行政部门、各医疗机构纷纷探索实施医患沟通制度和相关工作;国家先后出台了《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等法律法规,规定了在医疗卫生工作中处理医患矛盾的医患沟通相关条款。2004年起,党和政府还从全民医疗保障、药品和医院管理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重大改革,为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创造良好环境和基础。

2009年3月,按照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精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中明确要求:“构建健康和谐的医患关系,加强医德医风建设,重视医务人员人文素养培养和职业素质教育,大力弘扬救死扶伤精神。优化医务人员执业环境和条件,保护医务人员的合法权益,调动医务人员改善服务和提高效率的积极性。完善医疗执业保险,开展医务社会工作,完善医疗纠纷处理机制,增进医患沟通。在全社会形成尊重医学科学、尊重医疗卫生工作者、尊重患者的良好风气。”2012年7月,卫生部颁布了《医疗机构从业人员行为规范》,强调提出了以人为本、医患和谐、尊重患者知情同意权及加强与患者沟通的行为规范。

2016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指出:“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战略地位,以普及健康生活、优化健康服务、完善健康保障、建设健康环境、发展健康产业为重点,加快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努力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打下坚实健康基础。”让人民群众有更多健康的获得感,和谐医患关系是医疗卫生行业非常重要的工作目标。

2017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提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表现在医疗卫生事业中,即人民群众对就医需求与和谐医患关系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要解决这个问题,应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促进医疗卫生事业持续发展,全社会共同努力,此为改善医患关系的治本之策。最高人民法院2017年12月13日发布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医疗损害责任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这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健康中国重要论述,依法保护患者合法权益,保障医药卫生事业发展,推动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促进平安医院建设,助推健康中国战略实施的有力举措。

(二)探索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路径

事实证明,现代社会中实现新的医学模式,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解决医患矛盾,用任何一门传统学科、一种方法或方案,已无法达到目的。影响医患关系的因素涉及政治、经济、意识形态、文化、教育、法律、风俗习惯等领域,由此而涉及的骨干学科主要有医学、伦理学、心理学、社会学、法学等,而与医学结合的边缘学科则更多,如医学伦理学、医学心理学等。正因为“医”和“患”之间的复杂因素,要找到医患和谐共享的客观规律,必须将这些学科综合分析并研究,必须在这些领域内进行综合性实践探索。医患沟通不仅是医学科技和医疗服务新的实践方式,也是新的医学综合性学术园地。

(三)现代医学自身发展有其内在要求

在医学四千多年发展进程中,以治疗形态性躯体疾病为特征的生物医学模式占有绝对的主导地位。当人类进入到现代社会时,医学也被现代化的设备所武装,“硬件”和“软件”似乎无所不包。然而,现代医学不得不承认,它最棘手的问题是人的心理和社会无形的因素对疾病和健康的影响,这些因素既能致病,又能治病,心身疾病就是医学不易攻克的典型壁垒。医学家们发现,现代医学诊治疾病的能力是有局限性的,医疗活动越来越需要患者和社会人群的主动参与和配合,越来越需要医患有共同的思维和语言,构建医患合作共同体,才能应对和战胜更多的疾病。千百年来独自应战的医生,今天已迫切感到需要患者和社会协同对抗疾病,尤其是心脑血管系统疾病、内分泌系统疾病及恶性肿瘤等频发疾病。怎样把毫无医学专业知识的社会人群同权威专业的医务人员组成强大的同盟军,医患沟通成为当务之急,这是医疗卫生行业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十分重要的途径。医患沟通将探究怎样把心理和社会因素转化为积极的手段与方法,推进现代医学诊治疾病和维护健康。因此,医患沟通是现代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培养适合现代医学模式的人才

  实现现代医学模式,需要有现代观念、现代思维、现代知识及现代技能的医疗卫生人才。由于长期受生物医学模式的影响,医学教育培养人才单纯注重生物医学知识和技能,而忽视人文素养和实践能力。尽管近些年来这种状况有了较大改善,但如何更有效地将众多理论性的人文课程有机整合,强化人文理论与医学实践结合的能力,升华临床经验,形成现代医学教育的有机组成,培养更适合现代医学模式的优秀医学人才,医患沟通的实践与研究为新型医学人才的培养提供了一条很有价值的途径。

三、医患沟通的宗旨与理念

(一)医患沟通的宗旨

医患沟通的宗旨必须在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构建。2012年11月,中国共产党十八大报告对全党全国人民明确提出“三个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即“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三个倡导分别对应于国家层面、社会层面及个人层面,对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对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引领社会全面进步,对于汇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正能量,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在新时代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中,更需要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整体弘扬和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要把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医疗卫生工作,特别是和谐医患关系建设的重要内容,融入医疗服务过程和制度建设中,形成科学有效的医患表达机制、医患利益协调机制、医患矛盾调处机制、医患权益保障机制,最大限度地增进医患关系的和谐。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文明、和谐、公正、平等、法治、诚信及友善等要义能够最直接、最有效地指导医患沟通。

医患沟通是在中国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环境下,医疗卫生行业工作者科学思考、勇于探索、开拓创新而孕育出的新型医疗服务实践与学术研究方向。它旨在医务卫生工作者践行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确立现代健康与医学人文精神,与时俱进地提升医德水平、文化素养、法制观念、心理素质、管理能力,掌握医患建立共识并分享利益的客观规律和应用技能,实施现代医学模式的渐变与转型。医务工作者通过医患沟通,将充实患者和社会人群的基本医学知识和健康意识,义不容辞地承担起促进大众身心健康和社会文明进步的责任。医患沟通的实践与研究将会日趋重要。

(二)医患沟通的理念

1.医患沟通是现代医学实践的思维方式和行为策略,是医疗卫生服务重要的过程,是医学专业与人文言行融合的平台。它的作用是提高诊疗技术与人文服务水平,取得患者和社会的信任与合作,促进医学事业与社会文明的进步和发展。

2.导致医患关系不和谐的原因,可能是市场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造成的利益格局的调整,以及新旧观念的碰撞所导致;可能是医患双方对人的身心相关知识和医疗相关信息的认知差异所导致;也可能是医疗保障、法律法规、人文环境及医院管理等建设仍需进一步完善所导致。

3.医务工作者应以人为本,践行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职业宗旨,努力承担社会责任,发挥医疗行业的主导作用,全面开展医患沟通,善意化解医患纠纷,全面实施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以医患沟通为桥梁,构建医患信任的合作关系。

4.医患沟通即人与人的沟通,本质上是医患的认知互动,即医患一体——人人皆患者,人人皆医者。

5.医患沟通是生物医学与多门人文社会学科综合而成的实践活动;是医学、科技、伦理、心理及法律法规等联合应用的学科。医患沟通有一定的技巧性,需要从思想观念、知识结构、机制制度及法律法规上整体构建与实施。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