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生教育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北航网站首页官网入口 本科生教育

本科生教育

2023-10-16 00:31|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卓越教学

面向国家战略和社会需求,以内涵式建设为根本,围绕人才培养核心要素和核心环节,打造一流专业、一流课程、一流教材、一流教学改革成果,强化招生培养联动,科教融汇协同转化,提升人才培养国际化水平,以卓越教学提升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成效。

一、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模式改革,提升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能力

优化专业结构布局,建设一流本科专业。专业建设坚持需求导向,强化内涵建设,形成了空天信医融合、工科优势集群、文理精品特色、前沿交叉显著的专业体系。2017年以来在航空航天、信息、医工等国家紧缺领域、基础学科、新兴交叉学科方面增设12个新专业。建立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 ,设置专业动态调整核心指标,对不满足学科发展、需求不高、质量不高的专业进行撤销。将一流本科专业建设与专业认证作为升级改造传统专业的重要抓手,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49个,入选省部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1个,入选北京市重点建设一流专业2个,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8个。 拓展多元培养模式,培育拔尖创新人才。立足国家拔尖人才战略需求,深入实施“六卓越一拔尖计划”,以“三制三化三式”模式 建设5个“拔尖计划2.0基地”,6个“强基计划”专业。深化“多学科交叉融合、跨校中外合作”的培养模式改革,与莫斯科航空学院、法国国立民航大学、北京协和医院、中央财经大学开展联合培养,以拔尖计划为依托,建设4个“基础学科+优势工科”的双学士学位项目。聚焦空天领域国家重大需求和人类发展需要,获批教育部首批未来技术学院。推动13个专业开放辅修学位,9个专业设置第二学士学位,构建学生多样成长路径。探索设计了面向领域、产教融合的“课程-项目双螺旋”培养模式,按照全新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新建和重组课程,形成一批由院士、总师联袂打造的精品课程,搭建基于真实工程问题设立的进阶项目库,实现对学生突破学科边界的知识重组与创新能力、发现并解决未来不确定性问题能力的培养。推动教学改革研究与创新,支持15项教育部新工科和6项新文科教改项目,26项北京市级教改项目。 系统推进大类招生和大类培养改革,深化新时代人才培养北航模式。2017年学校成立实体化北航学院,统筹大类培养工作实施,开展书院制管理。将原有40余个招生专业整合为四个大类,制定大类培养方案,深化大类培养与专业培养有机协同,促进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强化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建设公共实验实践平台,全面夯实学校一流本科教育基础。大类招生以来学校生源质量逐年提升,2021年7省份录取成绩进入全国第8名、2省份进入全国第7名,此后均维持高位稳定。

二、授课课堂:强化空天信技术领域关键核心基础素质培养

全面推进一流课程建设。坚持“学生是财富、课程是资源”的理念,紧密围绕学校培养领军领导人才的培养目标,按照“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的一流本科课程建设基本原则,形成“国家级、校级、院级”三级一流课程建设体系,全面覆盖全校各专业核心课程。出台《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一流本科课程建设总体方案》 及《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一流本科课程认证办法(试行)》 ,为课程建设奠定制度保障。2017年以来,累计获批74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和21门北京市优质本科课程。完成校级一流本科课程立项410门、认证73门 。在第二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认定中有35门线下课程获批,排名全国第一。 加快推动优质教材建设。成立书记、校长为组长的教材工作领导小组,出台《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材建设与管理实施办法》 ,建实教材“选、建、育、审”建设与管理机制,坚持凡编必审、凡选必审。严守教材选用红线,2017年以来,组织完成问题地图、境外教材、教材插图等11个批次教材排查,认真落实“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统一使用要求,做到相关课程100%使用马工程重点教材。重视教材研究,牵头航空航天、新一代信息技术2个教育部“新兴领域教材研究与实践项目”,与高等教育出版社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建“高校工科教材研究基地”。设置教材建设专项支持经费,鼓励教师重视教材研究与建设,加快教材高质量发展。获批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奖3项,全国教材建设先进集体1项,全国教材建设先进个人奖1项,北京市优质本科教材课件25项,入选工信部十四五规划教材46本 。 重点加强数字资源建设。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学模式,推动教师教学理念转变,促进优质教学资源共享,于2017年开展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68门课程上线国家高等教育智慧教育平台,9门课程上线北京市智慧教育平台。在线教学平台设立虚拟仿真实验课程专区支撑线上实验教学,推进虚拟仿真实验项目建设,已建设校级虚仿一流课程30门。积极牵头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创新联盟建设,促进虚拟仿真优质资源的跨校开放共享。推进信息技术与教学过程融合,打造教学资源平台,汇聚优质教学资源、积累课程数据,提供智慧课堂直录播,利用智慧教学工具促进师生深入交互,服务混合式课堂教学改革。

三、科研课堂:将科研优势转化成教研教学和人才培养优势

规格化开设科研课堂。学校探索传承空天报国红色基因与科教融通创新基因的新方法,从开放科研实验室到试点实验室课堂进行了逐步探索,实施“科研导师、实验室开放日、微课题”三位一体的科研课堂TOP计划,真正使学生现场感知科研环境,了解学术前沿和科研方法。以科研导师为切入点,实施有组织的教学,大力推进科研成果进课程、进教材、进课堂,出台《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科研课堂试点工作方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科研课堂建设指南》等制度,指导科研课题规格化建设为课程,并纳入2021级本科生培养方案必修环节。近一年,科研课堂开设504门次 ,吸引397名科研导师参与指导,2529名本科生选课,实现了省部级及以上重点实验室100%面向本科生开放。 重点布局科教协同平台。瞄准航空航天、信息技术、生命健康等重点领域,推动任务驱动的学科交叉融合和复合型人才培养,提升基础研究、关键技术、应用验证的全链条创新效能,培育新的学科方向增长点,着力建设可共享、可开发、可展示、可开放、双促进的科教协同平台。学校面向前沿交叉领域高水平、高起点规划建设了14个科教协同平台 ,支持学生进入高水平科研团队,参与国家重大科研项目,为人才培养提供硬支撑。依托新一代全数字化飞行器科教协同创新平台支撑了4个学院的19名老师、27名学生组成毕业设计团队,共同研制了新一代“数字飞机”,获2022年北京市普通高等学校团队类优秀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 全体系优化科创实践生态。将科技竞赛、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与科研课堂等紧密结合,构建起年级递进、课堂内外结合的全链条的科创体系。本科生一年级参与“冯如杯”创意项目,二、三年级参与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修读科研课堂课程,四年级参加毕业设计,各年级参加各类学科竞赛,打通科创竞赛贯通衔接机制,形成了潜力项目孵化,优质成果参赛,创业反哺竞赛的良好生态。学生跨学科和跨专业的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升,本科生主持“亚太1号”卫星成功发射,“冯如三号”无人机、“月宫一号”太空舱等多次打破世界记录,也助力学校获批首批国家级创新创业学院等重大荣誉。

四、社会课堂:加大行业企业等全方位参与教育教学的力度

稳步推进试点社会课堂。学校本着“质量为要、试点先行、稳步推进、全面覆盖”的原则推进社会课堂试点工作,旨在将学生置身于实际社会中培养学生服务社会的能力,将个人发展目标与国家需求紧密结合起来,重点探索在原有生产实习基础上,由校内实践导师与企业实践导师共同指导开展累计不少于 8 周的驻厂研究性实习。通过制定《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社会课堂(生产实习)管理规定(试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社会课堂建设指南》等制度,明确教学计划、教学目标、导师制度、教学资源、学生考核标准和基地考核标准,探索打通生产实习和毕业设计的社会课堂套餐机制,构建高质量社会课堂。学校已与280多家航空航天场所、大型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等单位签订了实习基地协议,与异地研究院开展合作。2023年,约3350名本科生开展了生产实习,350名本科生完成了社会课堂工作。 扎实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北航持续扎实开展四位一体社会实践活动,不断推动实践工作取得新成效。推动实践活动走深走实,2023年组织1180余支团队、8000余人次前往31个省份及海外5个国家开展实践,连续三年荣获“全国暑期最佳实践大学”。打造航空航天特色实践品牌“领航计划”,全年130余支团队、1200余人次开展科普支教、科技志愿等实践活动。积极探索实践多方育人经验,为600余名同学参加政务实习、企业调研搭建可靠平台,形成了校地、校企联动的特色社会实践育人范式。 建立全维度产教融合机制。校企共克“卡脖子”关键技术,成果转化落地,实现科研协同。牵头全国航空系统校企实习联合体22年,联合打造社会课堂与实习基地,实现育人资源协同。建立双导师制,共建博士后工作站等,实现师资协同。建立了“专业联合设计、培养方案共定、课程大纲共研、课程共讲、教材合著、质量合评”的人才培养协同机制。在大飞机、航空发动机、网络信息安全等领域实施高规格人才联合培养,培养出1000余名卓越工程师。联合民航骨干企业,探索创建了“全链条校企融合、全覆盖国际培养、全方位价值塑造”的民航飞行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了人才培养由“能飞、会飞”向“善飞、精飞”转变,培养兼具“航空理论的实践者”“国际标准的执行者”“飞行安全的守护者”于一体的拔尖飞行人才。“四协同”产教融合机制,有效解决了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脱节的突出问题。

五、坚持对外合作开放办学,推动国际人才培养模式本土化

大力实施“远航计划”,打造“留学北航”品牌,提升全球胜任力。学校坚持服务国家战略和外交大局,深入贯彻“UPS”国际化发展战略,已与全球3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110余所大学及科研机构建立并开展153个学生交换项目及双学位联合培养项目,每年在境外组织80余个暑期学校,派出1500余名学生。通过设在北航的北斗国际交流与培训中心、联合国附属空间科技教育亚太区域中心(中国)和亚太空间合作组织教育培训中国中心,为亚太国家、特别是"一带一路"周边国家培养了大批空间技术应用人才。2022年在校1164名学历国际学生,生源国112个,覆盖了超过60%的“一带一路”国家,获首批全国来华留学生教育先进集体称号。国际学生事迹多次得到了《新闻联播》、《人民日报》、中新网等报道。 创建中法工程师学院,引领国际工程师培养本土化范式。率先系统引入法国工程师学历教育体系和培养模式,与法国中央理工大学集团共同创建北航中法工程师学院,于2005年开始招生,首批入选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首个通过法国教育部工程师职衔委员会(CTI)和欧洲工程师教育体系(EUR-ACE)认证,具有颁发法国通用工程师文凭的资质。中法工程师学院至今已培养15届毕业生,被誉为中法高等教育合作办学典范。 设立中法航空学院,深化国际化示范学院建设。2018年在国家主席习近平和法国总统马克龙的共同见证下,我校和法国国立民航大学签署《合作办学备忘录》,2023年4月北航中法航空学院正式获批,8月29日迎来了首批新生。中法两校通过充分融合各自学科优势和人才培养特色,围绕未来航空领域多元化、高层次的人才需求,积极探索高水平、精英式、本硕贯通的国际工程师教育培养范式,不断提升学校国际化治理能力、教师国际合作能力和学生全球胜任力。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