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学考研:格林童话的北欧源头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北欧神话主要记载在两部作品 民族学考研:格林童话的北欧源头

民族学考研:格林童话的北欧源头

2024-07-08 17:50|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从梣树底下圣泉里,

司命运的三位女神,

个个能够预测先知:

……

决定每个人前途命运。(50)

两个开篇有着同样的叙事背景和逻辑:起初有树,树下有井,井下有命运转折。虽然《童话》里井下是青蛙,似乎和北欧神话没有关系,但据《格林童话》第三卷附录记载,这个故事在《苏格兰之怨》(1548)里是《世界尽头之狼的故事》(The Tale of the Wolf of the Warldis End)(51)。据格林兄弟推测,这狼有可能是《埃达》中生活在智慧井下的芬尼尔(Fenrir)狼。(52)诸如此类追溯至《埃达》的注释在附录里比比皆是。不仅如此,首篇童话开启的树、井、水的场景也成为《格林童话》中承载意义的典型意境,所以,人物一旦来到树林、井边、水边也就预示着他们来到了命运的转折点。《汉瑟尔与格蕾特》被父母抛弃在树林深处,由此获得了食物与财富;《星星塔勒》里的女孩在一无所有的时候走进树林,获得了满地钱币;《幸福的汉斯》在回家之旅的最后一程来到井边,摆脱了所有重负,成为最幸福的人;《井边的牧鹅女》在井边可以改变伪装,回归自己的真正身份;《赫勒婆婆》里两位女孩落入井中,勤劳的女孩从井中回到地面时获得金子而一生幸福,懒惰的女孩落得一身沥青则一世受苦;《生命之水》里的王子从古井取回生命之水,救了国王,娶了公主。

为这些看似简单的故事赋予神话级的意境是由于格林兄弟坚信:“在这些民间童话里有的是人们以为遗失的纯粹的古德意志神话。”(53)但因为“这些故事的意义已经遗失”(54),所以,要保存的传统需要先被重新建构出来。(55)建构完成后的《儿童与家庭童话》成为儿童化了的神话(56),成为广义上的史诗(57),进而成为德意志民族叙述的经典。

这样的建构成果决定了这部故事集的整理方式不可能是格林兄弟在童话前言里说的“忠与真,也就是说我们没有根据自己的臆想添加任何东西,没有对文本的状况和特征进行美化,而是将它如我们所听闻的那样复述”(58)。因为自1819年第二版起至1857年第七版终版都是威廉·格林一人完成,而他认为需要“按照现代的方式去阐释这些听闻的半懂不懂的故事,以使它们更清晰易懂”(59)。

威廉·格林的主要阐释来源是包括神话与英雄传说的《埃达》以及史诗《尼伯龙根之歌》。他早在1811年出版的《古丹麦英雄诗歌,谣曲和童话》前言中就写道:“如果我们完完整整地知道尚未印刷的与尼伯龙根之歌系列作品有关的塞蒙恩德《埃达》后,有趣的整合将会变得可能。”(60)为此,威廉·格林不仅于1811年开始翻译、研究《埃达》,而且还在1832年开始在哥廷根大学讲授《尼伯龙根之歌》。(61)这些关于神话、史诗的研究透过“儿童”这一关键词就让童话成了童化了的神话与史诗。儿童在浪漫派时期不再是缩小版的成人,也不是未成熟的被教育者,而是成了人类源初时期纯洁、纯真的象征,因而也成了具有独立性的、完满的榜样。教育不再是尽快让儿童变成成人,而是让成人成为儿童。诺瓦利斯甚至认为“哪里有儿童,哪里就是黄金时代”(62)。

格林兄弟作为浪漫派时期的代表人物,同样秉承这一儿童观,认为“因为纯洁,儿童对我们而言才显得那么美妙、有福”(63)。于是,威廉·格林用儿童化了的语言,塑造出了用以鼓舞、教育德意志人民的示范性人物类型:因为弱小而受人嘲笑的傻人,最终却因为葆有纯真的心灵而成为有福之人,以此鼓舞深受拿破仑战争之苦的德意志民众,以诗为鉴,坚信德意志一定能够从弱小走向强大。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