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刺绣丨指尖上的中国风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北宋服装图片 宋朝刺绣丨指尖上的中国风

宋朝刺绣丨指尖上的中国风

2024-07-06 03:16|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因画制宜

综合来看,历经隋唐五代的发展,时至北宋,直针绣的针巧技法大为丰富,并与当时兴盛的绘画相结合,在艺术品位和境界旨趣方面融汇一致,运针用色如用笔敷彩,并极尽追摹绘画原作的笔墨线条、色彩浓淡和神采气韵之能事,辫子针几乎不见踪影,针法技巧为画面服务,可谓“因画制宜”。可见书画惠及刺绣艺术,使宋绣作品发展至传神之巅,形成独立的观赏性刺绣,在中华刺绣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为使作品达到书画之传神意境,绣前需先有计划,绣时需度其形势,乃趋于精巧。构图必须简单化,纹样的取舍留白非常重要,与唐代无论有无图案之满地施绣截然不同,明代董其昌《筠清轩秘录》载:“宋人之绣,针线细密,用绒止一二丝,用针如发细者,为之设色精妙光彩射目。山水分远近之趣,楼阁待深邃之体,人物具瞻眺生动之情,花鸟极绰约谗唼之态。佳者较画更胜,望之三趣悉备,十指春风,盖至此乎”。此段描述,大致说明了宋绣之特色。

宫廷绣画

宋代刺绣中最值得称道的是宫廷刺绣,这得益于宋代绘画艺术的繁荣以及宋代皇家对织绣创作进行统一管理。皇室曾于少府设立文思院、文绣院、裁造院、绫锦院、内染院等,徽宗年间(公元1102~1106年)专门在翰林图画院内增设绣画专科,科内的绣师们都用院体画家的画稿作绣,可见宋书画艺术为宋绣提供了丰富的养分,纯欣赏艺术刺绣得以迅速兴起。

提到宋代宫廷艺术绣,就不由地想到宋代经典的绘画艺术,宋代帝王诸如仁宗、神宗、徽宗、高宗、光宗、宁宗等,都对国画有不同程度的兴趣,出于审美心理和装点宫廷的需要都很重视宫廷画院建设,北宋徽宗时还曾一度设立画学,尤其是徽宗赵佶,其工笔画及独创书法“瘦金体”体现了他作为艺术家的杰出才能和修养。上行下效,宋代文人士大夫创作、收藏、品鉴艺术品蔚然成风,不少文人在艺术实践的题材、形式及审美旨趣上都有自己的独特见解和创意,并总结出了一些成熟的品鉴方法和体系。在这场由皇帝引领,文人士大夫阶层为主力,凭“画学”为基础,集中体现民俗生活和各类文学作品的审美潮流中,不但孕育了中国历史上最值得称道的文化态度,更催生了宫廷艺术类刺绣创作的黄金时期。

审美文化

宋代刺绣,一如那个时代流行的清丽婉约的宋词,让我们感受到一种别样的淡雅之美。宋代刺绣沿袭了唐代的基础,织绣工业持续发达。而与唐代刺绣追求奢华艳丽不同的是,宋代的刺绣如同其诗画一样,更加雅致清新,意境超然。宋代的绣画也从佛像演变到山水。明代屠隆在《考盘余事·宋绣画》中写道“宋之间绣画,山水人物楼台花鸟,针线细密,不露边缝,其用绒止一二丝,用针如发知者为之,故眉目毕具,绒彩夺目,而丰神宛然,设色开染,较画更佳,女红之巧,十指春风,迥不可及。” 柔和淡雅的风韵、变化多样的针法、精工细腻的技艺,刺绣的“锦上添花”,使这一针一线的优雅更具魅力!

佳作欣赏

宋代是画绣的盛期,刺绣多采用名家画稿为本。以刺绣品为例,一根丝线劈为极细的丝线,甚至比绢地的丝线还细,这样可绣出很精细的部位。再者是丝线染色技术提高,可以染出间色如深浅变化梯度更丰富的色线,便可绣出色彩变化层次丰富的部位。第三是宋代几乎具备了后世最重要最基本的针法绣法。画中梅树枝干和竹叶用了渐次推晕的“单套针”、“双套针”、“戗针”,还加上“旋针”。表现了树干苍劲盘曲和明暗变化。树干嫩枝则用由浅及深的“施针”。绣禽鸟时背部用“铺针”加“施针”,腹部用“双套针”加“施针”,翅膀用“双套针”加“施针”或“刻鳞针”,眼睛和足部的针法也不一样。总之,禽鸟蓬松的毛茸感表现得十分逼真。

北宋刺绣梅竹山禽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绣像中间绣千手观音趺坐法坛,手持法器,上部为华盖,四周空中漂浮香花。绣线以褐色、白色为主,配以深浅不同的蓝、绿、橙等色。尤为重要的是绣线以双丝线绞合而成,即后来一针孔中同时穿入两根以上丝线的“合线”法。针法以长短参差的“套针”、“铺针”为主,针脚不露。针线排列方向依物象形体的不同做正斜横竖不同的排列变化。北宋平针或直针绣法已成为主流,也是顺应“画绣”针法要求结果。即注重针法与线色搭配充分表现出画稿的形色变化。

北宋刺绣大士像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从简约的花朵动物延展至繁花锦绣

一针一线的起落

绣出的是巧夺天工的美

带出的是精致的生活

刺绣是要有耐心的

一幅作品往往要绣几个月甚至更长

每天坐在绷架前

低头飞线

寒来暑往

此间辛苦

不与外人说

但闻窗外鸟语

看手下绣出活色生香

图/文 苏丽婷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