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时期, 章楶所处的时代背景与家世对当时的政局影响有多大!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北宋宋哲宗 北宋时期, 章楶所处的时代背景与家世对当时的政局影响有多大!

北宋时期, 章楶所处的时代背景与家世对当时的政局影响有多大!

#北宋时期, 章楶所处的时代背景与家世对当时的政局影响有多大!|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0 分享至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北宋时期,章楶所处的时代背景与家世对当时的政局影响有多大?首先,在回答这个问题前,我们需要知道,章楶,字质夫,建州浦城(今福建浦城)人。章楶历经宋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徽宗五朝,曾任京东转运判官、提点荆湖北路刑狱、成都府路转运使、吏部郎中、考功郎中、陕西路转运使、环庆路经略安抚使、泾原路经略安抚使等职。

神宗熙宁变法后的政局

北宋中期,北宋政府面临的内忧外患更加严重,神宗皇帝即位后,决心变法图强,以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在熙宁年间任用王安石推行变法。王安石的变法,在发展生产、富国强兵方面收到了一定成效,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积贫、积弱的局面。随着政治的新气象,北宋的军事思想和对外政策也逐渐发生显著变化。

在宋代,主流的军事思想以保守和重内轻外为特征,“直接导致全面防御、被动消极防御国防战略的确立,放弃了以往历代攻防结合的原则”。“神宗一改真宗、仁宗、英宗诸朝以防御西夏为主的战略,转而为积极进取。”宋神宗发动对夏战争在政治上产生的影响远大于军事。

有学者指出,“北宋对外政策的转变是经过长期的酝酿”,“在‘复汉唐旧境’的理想与现实军事危机的交互影响下,各种拓境的策略自仁宗朝晚期陆续由边区守臣与朝中执政提出,至神宗即位,这些主战的提议终因得到君主的支持而逐步付诸实现”。

正是在此背景下,神宗朝完成了对外政策由和戎到拓边的转折。神宗皇帝积极整军经武、主导以武力压制西夏,于是在军事上发动一系列军事行动,力图解决西夏问题。

熙宁六年(1073),宋神宗根据王韶所上《平戎策》,发动熙河之役,从唃厮啰手中夺取熙河地区,取得较大军事胜利。但“熙河大捷后,神宗几度试图彻底征服西夏,迎来的却是元丰年间灵州、永乐之战的两度惨败”。

虽然两次军事惨败动摇了宋神宗的决心,对夏经略的思想开始向保守转变,“自是之后,上始知边臣不可信,亦厌兵事,无意西伐矣”。但“从北宋历史的长期发展来看,神宗的拓边之举是划时代的大事,宋神宗的对外攻势行动改变了自仁宗朝以来被动防御的态势”。

“北宋对西夏的大战略发生了重大转变,由战略防御转变为战略进攻,积极经略西北的战略思想始于宋神宗朝并为后世所继承”。

哲宗元祐更化时期的政局

哲宗即位之初,由高太后垂帘听政。“高后早在神宗在位时就反对新法和经略熙河,所以在她掌权后废除这些政策成为必然。”于是高太后起用保守派官员,除教育和科举的部分改革内容外,其他新法全部废除,史称“元祐更化”。伴随着政治环境的变化,北宋的对外政策也相应发生变化。

一方面,由于高后在外事上主张怀柔妥协、和平至上,使得北宋的对夏交往呈收缩态势。高太后的对外思想与保守派反对经略西夏的思想是不谋而合的,因此,“在司马光等反对新法和主张妥协的官员开始走上政治的前台后,原先作为一种政治呼声的反对经略西夏的看法,得以在司马光和文彦博等人的主持下实现”。

另一方面,神宗朝“兵败城陷、主帅阵亡的结果造成政坛上极大地震撼,使反战官员得以借此宣称拓边政策的失策,在神宗死后推动归还侵地以换取西夏和平的外交工作”。就北宋内部而言,多数官员并不认同神宗惟武力是视的立场,也反对拓边政策。

因此,“神宗死后,反战派官员随即掌控政权,不仅企图恢复宋夏和平,也要重新以礼义作为处理对外关系的原则,以求彻底改变神宗的做法”。由此,整个元祐时期,基本上秉承了司马光等人的对夏方针,“主和避战成为处理对夏关系的主论调”。

元祐年间,为了与西夏议和,北宋政府在保守派主导下主动归还西夏葭芦、米脂、安疆、浮图四寨,企图通过放弃神宗朝攻占的西夏疆土来表示诚意,以此换取双方长期的和平,但事实证明,“弃地论在宋廷内部争议和、战的环境中被提出,其实是北宋文臣自己设想出来的议题”。

元祐弃地求和的结果,史载:始议以先帝经略西边为好大生事。遂弃城寨,罢戍守,厚礼以招来羌人。意为可以息兵民。卑辞厚币无所不至。贡使未还,疆界未画,兵已犯境矣。时奸人在朝,君道不立,致使西人犯顺,内外束手,措置乖缪,使彼得计,如入无人之境,大获而归,诚可忿惋。西夏得到四寨后并没有满足,双方又围绕新疆界的划定产生了争议。

“宋欲以弃四寨地换取和平,然在交割四寨的过程中,四寨与宋其它寨堡相连处如何取舍,双方各执一端,尤其是西夏对兰州附近的质孤、胜如两堡请索不已,且于元祐五年(1090)九月发兵攻取,此举虽未果,但它成为宋夏交恶的导火线。”

同时,西夏又对北宋西部边境开始了新一轮的侵扰,彻底宣告了北宋弃地妥协政策的失败。北宋弃地妥协政策的失败,也带来北宋转变对夏政策的新契机。元祐年间“主张弃地的官员固然反对神宗的拓境政策,但并非无条件的和平主义者,又自认采行的政策拥有道德的正当性,当西夏不接受宋所提的条件,重回武力对抗的老路就成为必然的结果”。

元祐七年(1092)二月,北宋下诏“陕西、河东边要进筑守御城寨”,指明“以自来夏国讲和未曾修建堡寨,今既绝彼贡奉,可以乘时踏逐地基修筑”,游师雄、范育、穆衍等人由此提出修建汝遮城的建议。这些情况说明宋夏双方“表面上的划界议和虽然在维持,但在行动上北宋对夏已经由和转攻”。

总之,随着北宋对夏战事的一些胜利以及后来宋夏和局的再度破裂,最终驱动哲宗朝的对外政策在元祐后期发生转折。

哲宗绍述时期的政局

元祐八年(1093)九月,高太后去世,宋哲宗开始亲政。哲宗亲政后,重新起用章惇、曾布等变法派官员。新党重新上台,“专以‘绍述’为国是,凡元祐所革一切复之”,复行熙丰新法,并贬谪元祐臣僚,史称“哲宗绍述”,北宋政局再次发生重大变化。

有学者称“哲宗亲政后政局突变的发生,不仅出于皇帝意志的转变,也不仅由于新旧势力的消长,还与元祐臣僚政治路线论述的局限及其衍生的困扰有莫大的关联”。

对外政治方面,北宋的对外政策紧随国内外的形势发生了变化。首先,新党打击旧党,减小军事开拓的阻力。新党登台后,首先是打击旧党,元祐弃地求和的对外政策成为变法派打击旧党的绝佳理由。

“章惇等因开列初议弃地者,自司马光、文彦博而下凡十一人”,“以为蹙国弃地,罪其帅臣,遂用浅攻扰耕之说”。但绍圣之初,元祐旧党在朝中的势力不容小觑,章惇积极开拓的军事政策推行得并不顺利。曾布曾提到:“初兴边事时,人人以为不可为,从官而下,皆以为笑。”

绍圣元年(1094)五月,哲宗以“将生衅端,不若令边臣商议,待其背约,然后绝之”为理由,拒绝了大臣的“且罢画疆之议”。

直至绍圣二年(1095)八月,由于西夏“背约为迁延之词,辄虏捉说话弓箭手指挥使,骄慢如此”,还在参与边界会议时杀死宋方代表,宋哲宗才听从章惇、曾布等人的用兵建议,“宜增边备,勿复与议”,停止了与西夏关于边界的谈判。同时,“诏熙河经略使范纯粹趁机筑汝遮寨。”

这一军事决策又激起元祐臣僚安焘、韩忠彦等人的反对。曾布曾提到:安焘尝言,汝遮先帝(神宗)所不敢为,谁敢议此。初罢分画时,韩忠彦坚不肯,臣力与之争。既罢分画,安焘犹力说:‘臣云边事不可轻动,如此何时可了,负责不轻,不若如故。’臣答以已罢分画,何可中变。

总之,在绍圣初期,北宋政府元祐后期以来的大战略的转变并不彻底,新军事战略的实施也没能在短期内全面展开。伴随着新党对旧党的政治打击,北宋军事政策发生质的转变。绍圣元年(1094)闰四月,章惇首先采用左司谏翟恩的建议,开始整顿边备。

从元祐八年(1093)至绍圣三年(1096)冬,北宋政府重新调整陕西前沿的人事安排,命孙路为陕西转运使,不久迁环庆路经略安抚使,武将王文郁取代范纯粹成为熙河路经略安抚使,章楶出任泾原路经略安抚使,主战派开始占据上风。

绍圣、元符时期的开边就在哲宗皇帝的大力支持下,在尚书左仆射章惇和知枢密院事曾布的主持下拉开了帷幕。

结语

总的来说,哲宗时期的开拓政策取得了显著成效,后又为徽宗朝所继承,经过徽宗前期在湟鄯、兰州、横山等地区的军事开拓,极大拓展了宋朝疆土,改变了宋夏双方战略形势。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阅读下一篇/ 返回网易首页 下载网易新闻客户端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