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共同生活:对北大附中书院制改革的考察与思考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北大附属高中在哪个区域 走向共同生活:对北大附中书院制改革的考察与思考

走向共同生活:对北大附中书院制改革的考察与思考

2024-07-02 13:06|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3. 自己管理自己的学生自治

书院的日常管理实行学生自治,主要表现为各书院自行制定章程,依据章程确定管理形式,民主产生管理机构。书院内各项事务均由学生自主管理,以此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沟通协商、承担责任、民主监督、自我管理等公民意识和能力。议事会是书院的最高权力机构,由所有的书院成员组成,主要负责修改章程、开展自治会换届选举等。书院日常事务的执行权由常设项目组或者临时项目组代理。

4. 丰富多样的书院活动

书院的日常活动丰富多彩,比如书院招新活动、入学教育活动、常设项目组活动、心智教育活动、BBS活动、各种常规节日活动,以及书院同学自发组织的兴趣活动。在学生中最受瞩目和广泛参与的活动有贯穿整个冬季学期的书院杯篮球赛和书院杯戏剧节,贯穿夏季学期的书院杯足球赛和舞蹈节。

“多点社交”:从班级人到书院人

每个书院由来自不同年级、不同家庭背景,带着不同期待和目标,来自不同入学选拔形式的多样化群体组成。书院制的设立,使学生突破传统学校那种只跟自己班级的同学交流的状态,为学生提供了“多点社交”的各种可能性。因此,对于一个学生来讲,“上午和不同的人一起上课,中午和另外的人吃饭,吃完饭又和别的同学一起参加活动,下午再和不同的人一起上课,然后再和别的同学参加活动或者去俱乐部”的情况是常态。也正是这种打破固定班级制的多点社交,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交流和交往范围不仅仅局限在一个小小的班级里,而是有更广阔的空间在等着他们。

在传统的高中学校,学生的交往范围基本上不出班级,只有少数学生能跨越班级交往,更不用说跨年级交往了。总的来说,班级是一个学校和班主任管理下的稳定而封闭的空间,具有很强的同质性,学生的自主性和独立能力缺乏充分的锻炼机会。本着“以学生成长为中心”的原则,在15~18岁这一人生“第二次诞生”的关键期,北大附中给予学生充分的空间和选择的自由,促进学生学习和生活方式的变化。

首先,书院是一个规模较大的生活社区和活动空间。目前,一个学院的学生有180人左右,相当于3~4个传统的行政班。其次,书院的“混龄制”组合让学生的交往范围扩大到整个学校,学生可以在更广泛的群体之间找到榜样,互相学习。他们组成了一个生活圈和朋友圈,表现自己的个性,为集体的荣誉而拼搏奋斗。就是在这样一个小社会里,学生从一个“班级人”逐渐成为一个“书院人”和“学校人”。

自主管理:去权威与去等级化

学生走出班级,走进书院形成“多点社交”,一开始必然会面临某种混乱。那么书院的秩序和制度是如何形成的?在科层化管理的传统学校中,师生关系是权威型和等级化的。现代学校的科层化倾向导致学校中的等级关系显著,这种自上而下的等级关系,似乎把学生的“权利”置于“权力”的控制之下,处于最底层的是学生,而且学生总是处于被全面监督和控制的状态。在北大附中,书院是学生共同生活的公共空间,它不是学生会,没有指导教师,也不受教导处的监管,书院的各项事务均由学生自主管理,它既是学生的自我尝试,也是自我成长甚至是自我纠错。

尽管名称不尽相同,每一个书院都有自己的章程。这些章程并非校方规定或者教师制定,而是由学生自己经过协商讨论确定的,每一次章程的细微修订或修改,都要经过书院全体学生参加的议事会开会表决通过。除了章程之外,每个书院还有自己的值日制度、书院活动室管理条例、自治会竞选与换届规定等各项学生自我管理的制度。以正心书院为例,截至目前书院逐渐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将近7000字的“值日制度”。在该制度的最后一条明确写着:凡书院成员认为制度有必要修正时即可提出修正案。修正须提前向自治会提交修正案,议事会通过后即可成立。由此可见,学生对于自我管理制度的形成花费了不少精力,且每个书院基本都形成了一套相对完备的制度。相比于服从既定的规章制度,让学生自己制定规则更能够调动其自主性和积极性。

在正心书院,自治会定期举行,基本是每周一次,因此也叫“例会”。13位自治会成员围坐在教室中,主席在中间主持会议,会议流程基本上是按照提前发给大家的议程进行讨论。例如:在进行“如何完善工时的计算使之更加公平”议题讨论时,主席提出问题后,大家畅所欲言,说到无关内容时,作为主持人的主席会打断话题,让大家重新回到要讨论的问题中。如果讨论的结果达成了共识,那么主席会拍板决定。如果讨论中出现较大分歧,大家就会再进行深入讨论,最后结果由所有参会者举手表决确定。1个小时左右的会议,给人的整体感觉是严谨有序但不失灵活。很难想象,看起来仍然是孩子的一群学生,语言表达和思路相当清晰。

当然,并非书院所有的自我管理都那么顺利和成功,每个书院在自我尝试的过程中都会遇到波折。某日,书院活动室透明玻璃门被贴上醒目的黄色“通告”和白色封条:××书院活动室遭遇封禁7日的处分,希望书院同学引以为戒。随后该书院立即召开了议事会,会场上鸦雀无声,书院的大多数同学有些垂头丧气……书院自我管理遇到困难时,学生们会组织议事会进行自我纠错和自我反思,这种自我纠正是学生成长过程中极其重要的一课。无论是对于整个书院还是书院中的每个人来说,遇到坎坷泥泞的时候,恰恰是自我教育的机会。北大附中鼓励学生在犯错后进行自我纠正和自我教育。

总的来说,书院制学生自我管理是一种去教师中心、去权威和去等级化的,它鼓励学生自我尝试,即使学生走了弯路,遇到了坎坷,也是学生自己去为自己负责,进行自我纠错和自我成长。

共同生活的困难:游离于个人和集体之间

书院制的出发点在于培养锻炼学生关注解决身边公共事务的热忱与能力,其意义在于“学生自治”,构建民主生活共同体。然而,书院制在实际运行的过程中并不如想象中的顺利,学生民主共同体建设和共同生活的道路也存在一些显而易见的困难。

1. 流动的学习与建立紧密关系的需求

走班制的确扩大了学生的交往面,而这种“面”上的交往如何能够不仅仅停留在“点赞之交”上而形成互相帮助的同学关系和真正的友谊?换句话说,人人都会遇到困难,当你有困难的时候,你向谁去求助呢?形成团结的集体感和真诚的友谊是防止利己主义的最重要的条件。这既需要共同经历某些有意义的事情,如具有集体荣誉感的赛事活动,也需要有时间和精力上的付出。如何从半熟不熟到真正的“熟悉”成了走班制面临的一个挑战。学生们似乎过早进入了一个“陌生社会”,他们在其中不断地寻寻觅觅,想要获得一些温暖和友谊。而且,流动式学习还会带来另外一个结果: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似乎没有那么紧密了。师生之间的关系淡漠不只是学生单方面的感觉,即使是教师也有同样的感受。

2. 充分的自由感与紧张的节奏之间的矛盾

总的来说,在北大附中宽松的氛围中,一方面个体是自由的,无论是选课还是走班都展现着一种个体的自主和自由感,但同时又被一长串的“必须要做的事情”包围着。不同的是,他们忙碌的事情并不是只有上课、学习和考试,还有各种比赛、讲座或者其他活动等。这些事情总是有各种可能烦琐但是却很清晰的要求,而且有着时间截点的限制,正如一位学生所说:“每天的生活就是汪洋一般的各种要求逼着我们不断加速,提高效率。”学生不得不为自己的时间表填满各种事情,以加速前进才能跟上其他人前进的步伐和普遍或许隐性的“要求”,如同仓鼠在越来越快的滚轮中不断地追赶。因此他们必须具备非常高效的时间管理能力和自律性。

陶行知在《学生自治问题之研究》中给学生自治下了一个定义:“学生自治是学生结起团体来,大家学习自己管理自己的手续。”从学校这方面说,就是“为学生预备种种机会,使学生能够大家组织起来,养成他们自己管理自己的能力。”当越来越多的人考虑自己的行动对别人和整个共同体的影响,就会扩大交流的范围,打破人们之间相互隔离的屏障,形成共同生活和情感连带。书院制恰好给学生营造了共同生活的空间。

转自丨中小学管理

编辑丨许士中

审核丨羊子轶

声明:此文系转载,仅作为分享用。如内容在版权上存在争议,请与我们联系。

苏州监测结果运用优秀案例系列

1 表彰分享丨2020年度苏州市义务教育学业质量监测结果运用优秀案例表彰分享会圆满举行   2 优秀案例宣传报道①丨基于监测数据,以“自能阅读”四维模式撬动学生阅读素养提升 3 优秀案例宣传报道②丨聚焦质量监测,打造优质高效的集团化办学力量

教育测评论文系列

1 学业质量监测增值评价模型的探索   2 苏州经验丨大数据:以质量监测透视区域教育生态 ——苏州市义务教育学业质量监测的实践探索 3 教育测评论文丨让评估监测成为教育督导体系的有力支撑

苏州监测社会版报告系列

1 【苏州监测完整报告】给孩子们更适切的教育——2019年苏州市义务教育学业质量监测社会版报告   2 【苏州监测大数据揭密】专题一:手机依赖程度轻的学生,学业成绩更好! 3 【苏州监测大数据揭密】专题二:补习“加餐”,不如每天给孩子做早餐

苏州教育质量监测工作系列

1 2021年苏州市义务教育学业质量监测学科工具研制启动工作会议顺利举行 2 2020年苏州市义务教育学业质量监测区域综合分析报告研制活动顺利召开 3 重磅!第六次苏州市义务教育学业质量监测顺利实施

苏州市教育测评高研班纪实系列

1 西子湖畔取真经,钱塘江边话测评——苏州市首届教育测评高研班第三期研修活动纪实⑥ 2 高研班纪实⑤ 丨苏州市首届教育测评高研班第2期研修活动精彩呈现 3 高研班纪实④丨苏州市首届教育测评高研班第2期研修活动如期而至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