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路文化旅游区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北京游记手抄报历史景点 北京路文化旅游区

北京路文化旅游区

2024-07-10 10:45|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中国第一条千年古道

一、北京路千年古道遗址概况

      从唐宋到近代,北起越秀山,经省财政厅延至珠江边的北京路,是古代广州城的中轴线,这条中轴线延用了近千年。它是广州城建之始所在地,是广州的地理和商业中心。

      2002 年夏,在北京路整修商业步行街开挖路面工程中,出土了大量砂岩石条与古城墙砖,遗址总面积420 平方米。经过两个多月的抢救性挖掘,发掘出了从唐至民国共11 层的路面(位于市儿童书店前面,属北段)和北宋至明清共5层拱北楼建筑基址(位于广州百货大厦前面,属南段)。在中国城市考古中,城市的核心地段发掘出如此层层叠压、延续千年的道路遗迹和门楼基址极为难得,引起了中外考古界的轰动。按照文物保护与利用的方针,越秀区政府决定结合北京路步行街整修工程,对南北两段的地下文物进行保护,并用玻璃钢罩覆盖其上向市民展示。2003 年1 月,经过整饬后的“古道遗址”正式对外开放,被誉为“中国第一条千年古道”。2008 年12 月,“千年古道遗址”被广州市政府列为文物保护单位。

      千年古道北段遗址位于北京路中段,长约44 米,宽约3.8 米,在距地表深3 米以上,层层叠压了11 层路面,由上而下分属民国、明清、宋元、南汉、唐代等5 个历史时期。

      民国路面:距现地表深约0.5米,路面铺石。

      明清路面:距现地表深约1米,路面铺黄砂岩石板,相当平整。

      宋元路面:共4 层。最上面一层距现地表深约1.3 米,最下面一层距现地表深约2.3 米。其中两层铺砖,非常规整,一层卧砌砖面,一层“人”字形平铺砖面。在宋代路面的垫层中出土大量瓷片,经鉴定,产地涉及河北、浙江、江西、福建、广东等地,并有进口玻璃碗残片和宋代铜钱,证明当时的北京路已是海内外贸易货物的集散地。

      南汉路面:共两层,每层厚约0.2 米,路面均用灰砖平铺。

      唐代路面:共3 层,上面两层铺砖,下面一层铺碎石子,最上面一层距现地表深约2.7 米,最下面一层路面距现地表深约3 米。

      在唐代路面以下,距地表深约3.5 米,为青灰色的淤泥层,含有南越国时期的瓦片。该层遗迹以下为灰褐色淤泥。表明现北京路的北段在唐以前为低洼的河涌地,其后不断填高,成为唐宋以来老城区的重要中轴线。

二、古代广州城市中轴

      广州自古以来就是岭南中心城市,是国务院1982 年颁布的全国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考古发现证明,广州的历史可上溯到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先民们在这块土地上生息繁衍。

      秦汉郡治,南越国都。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挥兵百越,将岭南纳入秦帝国版图,设立了南海郡、象郡和桂林郡。其中南海郡的郡治就在番禺。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 年),南海郡尉任嚣在此筑番禺城(俗称“任嚣城”,就在今北京路一带),作为南海郡的郡治,这是广州建城之始,距今(2014 年)已有2228 年了。番禺城之得名,据说是因为广州有番山和禺山两座山岗,番山,在今文德路中山图书馆旧址北面的“九思亭”一带。番山原来较高,南汉时扩大广州城区而被凿平,宋代在此山旁筑“九思亭”,后改称“番山亭”,今亭还在。禺山在今北京路以西,小马站以东,西湖路与越秀书院街之间,唐末(907 年)开拓城区时被凿平。公元前204 年,秦朝大将赵佗在岭南三郡的基础上建立南越国,定都番禺。奠定了广州在岭南的中心城市地位。

      三国州治,六朝衙署。三国吴黄武五年(226 年),吴王孙权因交州辖区过于辽阔,难以管理,于是将交州东部划出,另设广州,史称“交广分治”。广州之名取自原交州州治广信的“广”字,广州由此得名。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战乱频繁,社会动荡,人民大量南迁至珠江流域,广州凭借优越的地理位置,在经济、文化方面取得迅速发展,已成为当时中国海外交通的重要门户。

      隋唐都会,南汉王宫。隋开皇十年(公元590 年),在原番禺县的位置上改置南海县,仍属广州。唐代设“道”,今广东、广西同属岭南道,道治广州为中都督府,简称“广府”。五代十国时期,地方割据。公元917 年,唐清海军节度使刘龑称帝于岭南,史称南汉。刘龑以广州为都城,并扩建,号兴王府。所以,隋唐时期广州进入城市建设的重要阶段,城市范围扩大。

      宋元路府,商会之都。到宋代,以“路”代“道”,将岭南划为广南东路、广南西路,今广东、广西之名由此得来。宋代是广州城建的重要时期,延续至明清的广州城墙基本格局是在北宋奠定的。在此之前,广州城墙久经战火破坏,防御能力差。北宋庆历四年至熙宁四年(1044-1071 年),广州城在唐代的基础上重修子城,在子城两边增筑东城、西城,合称广州三城,这种格局为元代所沿袭。后至元十六年(1279 年),设立广州录事司,统一负责广州城市管理,结束了广州建城不建制的局面,进一步完善了城市功能,是广州城建史上的里程碑。

      布政司署,岭南中枢。明代广州城大规模扩建。洪武十三年(1380 年),三城合一,并将城墙北扩至越秀山,在山上建镇海楼。嘉靖四十五年(1566 年),又建新城。明末,南明在广州建立邵武政权,但只有四十一天。清代在明城之南修东西翼城,如鸡之两翼,故名“鸡翼城”。西关和十三行一带成为繁华的闹市。在中山四路原儿童公园内相继发掘出明清广东承宣布政使司署、清代容丰仓、禺山书院等遗址,见证了这一时期广州城的扩大和发展。

      两千多年的沧桑,经历13 个朝代,北京路处于广州城的中心地位始终没有变。北京路地处越秀山下,其北段省财政厅前一带,就是两千多年前南越王赵佗的皇城和南越王宫署所在地,广州城市中心两千余年一直没变,这不仅在国内外城市史中十分罕见,也创造了灿烂的岭南文化。

三、北京路名称之由来

      广州自秦汉始建城起于今北京路一带,历代以此为基点,拓展经营,生生不息。北京路浓缩了两千多年来一脉相承的城市文化底蕴和特质。

      北京路是广州城建之始所在地,全国有名的商业步行街,历史悠久,曾四度易名。旧时的北京路,是广州大南门(今北京路、大南路口)内外的一条南北走向的主干街道。北宋灭南汉后,拆南城墙,将南城墙推至江边,建“双阙”。1244 年,建双门楼,从此北京路中段被称作双门底,渐渐成为商业区。清代时,北京路之名由北至南依次为承宣直街、双门底、雄镇直街、永清街,以卖书坊、古董市、花市为著名。清雍正年间,现北京路与沿江路交汇的珠江边,是天字码头所在地,专为迎送官员而设,附近的接官亭正是当时迎接官员的地点。

      中华民国九年(1920 年),广州拆城墙开路,将北京路改名为“永汉路”,取的是清朝已灭,把南街名“永清”变为“永汉”之意。时永汉路全长1252 米,宽16 米,完全按照现代马路的规格修造,由此奠定了北京路近代百年以来的繁荣。1936 年,曾任国民政府首任立法院长的胡汉民去世后,胡乃广州人,为纪念之,永汉路改为“汉民路”。1949 年10 月新中国成立后,恢复旧称永汉路。1966 年,永汉路更名为北京路,沿用至今。

四、现代商业和文化中心

      改革开放之后,北京路汇集了广州大大小小的购物商场,成为最有名的购物街区。这里的购物商场有新大新公司、广州百货大厦、太白商场等大中型百货商场10 多座。今日游览北京路,逛街购物的同时,看到钢化玻璃下层层叠压的千年古道。

      地址:广州市越秀区北京路        开放时间:全天候开放

      公交:10路 183路 190路 1路 219路 236路 3路 541路 544路 66石湖班车 66路 B8路

      地铁:1号线(公园前D出口)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