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说一次!学区房的真相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北京学区房的未来趋势 再说一次!学区房的真相

再说一次!学区房的真相

2023-12-21 14:04|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文 / 子木

“学区房,要彻底凉了?”

最近几天,很多家长跑过来问我,焦虑且慌张,在买不买学区房的抉择上,拿不定主意。

关于学区房争论,每年都会有一波,近期源头还是北深二市。

北京方面,9月秋季开学后,义务教育阶段的校长、老师轮岗,将会在开始全市推广。

深圳方面,明确未来深圳将会在义务教育阶段推行 " 大学区制 +教师交流制度"。

南北两大一线城市“混合双打”,直击学区房要害。

在很多人眼里,“教师轮岗”意味着教育资源平均化,学校之间的马太效应消失,天价学区房自然土崩瓦解。

所以,此消息一出,一些媒体欢呼,“学区房都是垃圾”“未来中国再无学区房”“学区房彻底玩完”……

标题惊悚且夸张,恨不得把学区房钉在十字架上,千刀万剐。这都能理解,毕竟学区房属于社会财富的金字塔尖奢侈品,不患寡而患不均嘛。

在传统营销学课本上,对于收割流量,有一句至理名言:“要跟大众屁股挤在一个板凳上”。此话不假。

然而,枯树不结果,谎言不值钱啊。

如果对互联网有记忆,应该明白,去年的现在,风风火火的打压学区房新闻,甚嚣尘上。

但学区房,亡了吗?

我先不下结论,而是带大家看看这一年里的变化。

当我帮你解析出学区房的基本认知逻辑,你就会明白了学区房的运转法则,会对你受益无穷的。

1

去年上半年,全国楼市大热,跟今年是两种模样。

涨得最猛的,正是全国一二线城市的顶级学区房。

随后被调控端定义为“始作俑者”,挥鞭而下。

4月30日,中央政治局会议上首次提出防止以学区房等名义炒作房价,将打击学区房炒作上升至新的高度。

此后,宁波、合肥、深圳、厦门、上海、北京、无锡等多个热点城市出台相关政策,打击学区房炒作,招数之多,力度之烈,史无前例。

这是背景。

随后北京老大哥,学区房市场带队垮盘,成交腰斩,价格齐跌,那时候的新闻标题,对于大多数人来讲,极度舒适。

北京某头部学区房,下调200万;深圳某某学区房腰斩400万甩卖;上海跌了300万,没人接盘,南京学区房,崩了……

帝都权贵满城,高校纷纭,学区房自古全国第一,在去年的大潮中,受伤最为严重。

比如中关村著名学区房蜂鸟家园,均价在19万元/㎡左右,新政出台后,个别房源大跌至11万元/㎡才得以成交。西城区也有很多大降300万的案例。

但神奇的是,到了去年年底,一切又都销声匿迹了,仿佛从来都没人谈起学区房一样……

沉默不是什么好事。

要么死亡,要么爆发。

而学区房,显然颤颤巍巍走向后者。

今年年后,这个神奇的物种,又在寂静中偷偷点燃了火苗,复苏了……

一个北京海淀专门做学区房业务的中介跟我说,今年上半年,买学区房的顾客陆续入场,刚刚成交的一套学区房,一个月带看客户就有30多组。

我打开软件,查询“蜂鸟家园”,目前在售房源22套,均价稳定在17万/㎡左右。要知道这个盘,前年价格才14万元/㎡左右。

13万元/㎡—19万元/㎡—17万元/㎡,2年涨幅30%,说房价腰斩,有点儿唐突了。

广安门学区板块神盘荣丰2008,年后涨幅明显,均价跑到了15万/平米,二手房成交量更是排名全市第一。

下面是蝴蝶指数整理的一份名单,一年之内,北京学区房上涨和下跌的占比大概在9:1左右。

数据来源:蝴蝶指数

通过这幅图,我们还可以发现两个事实:

1、头部学区房价格的确下来了,但是更多的中部和底部的学区房彻底起来了。比如西城区的金德月(金融街、德胜、月坛),价格跌了一部分,但房价转移到了东城的龙体和安交学区。

多校划片+教师轮岗,其根本目的就是为了打破垄断壁垒,让更多的家庭享受到优质教育。

然而,当更多的机会散布在市场时,原来跟“名校”沾不到边的房子,反而又有了上名校的机会。家长们对开盲盒,乐此不彼。

2、老破小学区房价值受损,拥有居住能力的学区房受追捧。

这个逻辑很容易理解,北京有些老学区房,根本不能住了,但学区溢价能力较强,人们勉强可以接受。

改革后,机会平摊出去,周边拥有居住属性的次新房,也有了上名校的机会,这时候房子的价值出现了1+1 >2 的效应。

整体来看,教育改革后,北京腰部次新学区房,价值翻倍增长,跑到了房产投资逻辑金字塔的顶端。

2

那么为什么北京会出现这种现象呢?

懂的人都明白,这就是历史沉淀“不可分割”的利益集团。

先说教师轮岗。你以为北京会把西城区的顶尖名师,调到远郊密云区的一个学校里当职吗?

不切实际。

名师不愿意,学校不愿意,区教育局不愿意,家长也不愿意……师源就是学校的招牌,瞎折腾是要急眼的。

所以北京轮岗,也就是把小学的骨干老师轮到了初中,初中轮到了小学,不跨区,且优先各集团校内的师资互换,“大调”转“微调”。

而这样的结果是,过去一个板块,有5个小区是学区房,而现在,轮动过后,变成了10个小区……

至于“多校划片”,更难以撼动利益蛋糕。

2021年,北京海淀很多重点小学,对口小区的学生,调剂到其他学校的概率,大概在5%左右。

整体策略,还是优先“就近入学”,旁边的家庭,持有学区房的时间越长,就读的概率越大。

看到这里,聪明人发现了:

去年轰轰烈烈的打击学区房运动,表面上视死如归,实际上,就是打两耳光给颗枣。

反垄断没那么简单,这都是历史的沉淀,除了决心以外,更多需要花时间去破除,也许是10年,也许是20年。

北京如此,下面的城市改革阻力,可以想象。

我在去年就写过一个观点:

教育改革,跟房地产税出台一样,必须在经济的全盛时期施行,否则都是妄谈。

为什么?

因为对于大多数城市,经济不行,房地产就是救世主,必须加快卖地效率。

而卖地是否能卖得高价,跟政府建设的配套有关,学校就是重点之一。

这些年很多地方为了让新区发展起来,一片广袤的大地要啥没啥,杂草还除干净,先挂个牌,引进全市最好的教育。

买房人就只能乖乖入场,陪伴成长。

现在经济还没起来,你让他们玩均衡,打破教育配套对房价的利好概念,可能吗?

他也许会摸着你的脑门说:

要不去防疫那,捅上一下?

在这套不变的价值逻辑下,中国买房人就必须考虑教育配套,尤其在房地产价值日渐衰落的三四线城市,可能只有学区房拥有保值增值的能力。

3

这时候很多人会问我,想要房价涨,就只能买学区房?

非也。

在我的价值投资逻辑里,产业永远排在第一位。

我之前在《配套逻辑学》一文中讲过:

决定学区房质量的因素主要有两个,超强的师资和优秀的生源。

某种意义上讲,优秀的生源可以撬动整个学区的价值。

拿北京海淀举例,一开始的学区房都在南部核心地带,然而随着海淀高薪产业北移,北面的学校,也很快成了学区房。

道理很简单,优质产业带动优质人口。海淀北面都是大厂,高材生扎堆,这些家庭的孩子天生自带学霸基因,在一起学习竞赛,就很容易把普小考成相对不错的学校。

优质人口集群地,比old core更纯粹,会带给孩子更高质量的成长环境,加速了圈层关系的建立。

不只是北京,武汉、成都、杭州、南京等多个城市,我都看到了这样的现象。

基本上一个拥有高薪产业的新区,6年一周期,就可以诞生一个优质学区。

所以,买房也不用死盯着那些价格已经上天的学区房,而是想办法找到新兴的产业区,只要高质量人口足够多,这里就是学区房的下一站。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