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应急避难场所 运行管理指南》12月1日起正式实施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北京地区地震 《地震应急避难场所 运行管理指南》12月1日起正式实施

《地震应急避难场所 运行管理指南》12月1日起正式实施

#《地震应急避难场所 运行管理指南》12月1日起正式实施|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原标题:《地震应急避难场所 运行管理指南》12月1日起正式实施

  千龙网北京9月27日讯 为了贯彻实施国家标准,9月27日上午,北京市地震局召开了《地震应急避难场所 运行管理指南》(GB/T 33744—2017)新闻发布会。由中国地震局向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提出申请立项、北京市地震局牵头编制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地震应急避难场所 运行管理指南》(GB/T 33744—2017),是我国首个应急避难场所运行管理的基础性国家标准,将于2017年12月1日起正式实施。

贯彻实施国家标准《地震应急避难场所 运行管理指南》(GB/T 33744—2017)新闻发布会

发布会现场,北京市地震局副局长谷永新介绍了贯彻实施《地震应急避难场所 运行管理指南》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谷永新提出,标准主要内容包括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术语和定义、日常管理、应急启用、安置运行、安置运行结束等七个方面,另包括12个附录,明确了应急避难场所日常管理的一些工作制度;每一个应急避难场所需要编制疏散安置预案以及内容;应急避难场所启用、结束的条件和事项;强调了启用应急避难场所,需要对应急避难场所要进行安全性检查;启用应急避难场所后需要设立应急避难场所疏散安置指挥部;启用应急避难场所后,民众进入避难场所需要登记(发卡);特别编制了一套登记表格,这对今后建立应急避难场所信息数据库奠定了基础,为今后灾民安置的科学智慧管理打下基础。

谷永新表示,标准具有3大特点,一是国内领先,填补空白。该标准是我国首个地震应急避难场所运行管理国家标准,填补了我国在场所运行管理方面的空白,对于规范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运行管理工作,最大程度的发挥其使用功能,指导民众的疏散安置行动,提高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应急处置能力具有重要作用;二是符合国情,适用性强。标准在充分借鉴国外应急避难场所运行管理的先进经验的基础上,立足我国震后救援及灾区民众安置工作实际,通过对汶川地震、芦山地震中应急避难场所运行管理工作的调研,吸取了灾区场所运行管理的工作经验做法,并将其中好的作法纳入标准,以适用于我国场所运行管理及震后民众安置工作需要。《标准》兼顾了“平时”与“灾时”,很好地体现了防灾减灾救灾“两个坚持三个转变”,实现注重灾后救助向注重灾前预防转变的重要思想;三是任务明确,操作性强。标准编制按照场所运行管理的不同阶段的顺序编写,条理清晰、任务明确、便于查看。同时,为更好的配合标准规定的工作内容、程序和要求,拟定了十余张配套表格,这些表格的设定,对应急避难场所开展的相关登记、统计工作进行了规范,为相关工作的检查、监督和今后政府管理部门建立相关信息数据库,分析改进工作提供证据资料奠定了基础。

展开全文

发布会由北京市地震局办公室副主任李泽光主持,北京市应急救援领域专家杨国宾对标准进行了详细解读,北京市地震局应急救援处处长黄雨蕊、政策法规处副处长丁彦慧回答了记者的提问。

据记者了解,此次新闻发布会的目的就是要进一步宣传普及防灾减灾救灾法律法规标准的知识,让相关单位和部门以及广大社会公众了解和熟悉相关规定。要贯彻执行这项标准,还要组织培训,组织开展全市应急避难场所大检查,将标准有关内容列为检查内容,切实保障应急避难场所在突发事件发生后能够科学高效有序地投入使用,最大限度地发挥减灾作用。

随着我国地震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建设工作深入发展,北京、天津、山东、广东、福建、陕西、新疆等地出台的法规及有关推进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的意见中,都对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与管理提出了要求。部分省市从实践角度出发,深化场所的运维管理,围绕如何更好地依托场所做好民众安置工作开展研究。其中,北京市作为全国率先开展地震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建设的城市,多年来不断深入探索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规划建设及运行管理,2011年制定出台了《北京市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疏散安置预案编制指南》,2013年又出台了北京市地方标准《北京市地震应急避难场所运行规范》(DB11/T 1044-2013),为国家标准《地震应急避难场所 运行管理指南》(GB/T 33744—2017)的制定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作为安置受灾群众的应急避难场所,往往需要安置数百人、数千人,甚至数万人。这些受灾群众可能来自不同地区,年龄从婴幼儿到百岁的老者且存在较大的人员素质、文化、宗教信仰、生活习惯等差异,还可能包括受到身体创伤和心灵创伤群体。快速、高效安置这样一个庞大的群体,必须有预先制定好的一套科学、规范的制度措施,需要对应急避难场所的日常管理、场所启用、受灾群众安置中的各项工作内容,运行程序和要求做统一的规范,才能做到应急避难场所功能不瘫、管理不乱、高效有序,最大程度地发挥场所功能,这已从国内外众多破坏性地震中得到了证明。

《地震应急避难场所 运行管理指南》在学习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结合我国国情的基础上,以服务民众避险、保障民众安全为出发点,对灾前、灾时、灾后三个阶段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日常管理、应急启用、安置运行等方面的工作规范提出了要求。它的制定与实施,对于最大程度发挥应急避难场所功能,指导民众的疏散避险安置行动,提高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应急处置能力具有重要作用。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