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人起源研究的一种新视角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北亚人种特征 蒙古人起源研究的一种新视角

蒙古人起源研究的一种新视角

2024-07-12 13:47|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现代蒙古族属于黄色人种中的北亚人种(西伯利亚人种),通常颅型低而宽阔,脸庞较高较宽阔,内眼角处有内眦皱褶,单眼皮出现率较高,皮肤、头发和虹膜的颜色较浅。以上特征在蒙古人中出现率为百分之六七十。现代北亚人种可以分为中央亚细亚类型和贝加尔类型两种,前者主要以蒙古人为代表,以生活在草原地带的游牧民族为主体;后者则主要是一些生活在山地森林里、一般以狩猎采集为主要生计方式的民族,他们的体质特征与蒙古人非常接近,但颅型相对更长,通常被认为是一种遗传了较为古老基因类型人群的后裔。

目前,基因可以从Y染色体DNA、线粒体DNA等方面进行研究,前者可以考察父系遗传方面的关系,后者则主要用来考察母系角度的遗传关系。在东周以来的古代社会中,通常反映父系遗传关系的Y染色体DNA单倍型类型较单纯,其遗传指向性更强;而线粒体DNA单倍型类型在反映人群遗传多样性方面较强。现代蒙古人的遗传学组成中,Y染色体DNA的主要单倍型是C型,约占54%,而线粒体DNA单倍型比较复杂,最主要的B型也仅占35%。这表明Y染色体DNA单倍型C型是现代蒙古人男性的主要遗传学类型,但母系遗传学构成则远比父系更为复杂。

文献记载,蒙古人很可能与东周时期生活在今西拉木伦河流域的古代民族“东胡”有重要关联。东胡、鲜卑、室韦、契丹等古代人群都可能为现代蒙古人的形成贡献了基因力量。目前,从考古发现出发,结合遗址的年代、地望,以及普遍用牲殉葬等情况,学术界认为,内蒙古林西县的井沟子遗存最可能为东胡遗存。井沟子墓地出土颅骨通常表现为圆颅型和偏低的正颅型,颅型多偏低。井沟子人群与现代蒙古组和布里亚特(蒙古人的一支)组表现出最为接近的遗传学关系。体质人类学研究结果表明,井沟子遗存不否认东胡遗存与现代蒙古人存在密切遗传关系。从鲜卑和契丹的研究来看,文献记述和人骨资料均体现出明显的相关性。鲜卑人、契丹人应该和井沟子属于同一遗传系统,并且可能一直到北魏时期,该人群的体质特征保持了稳定的传承,直到契丹人活动时期,随着民族融合,体质特征才发生了一定变化。

从遗传学视角来看,林西井沟子的线粒体DNA研究表明,井沟子人群与北亚人群中拥有较古老特征的北方游牧人群关系更为密切。井沟子墓地中的全部男性人骨的Y染色体DNA单倍型均为C型,鲜卑人的Y染色体DNA同为C型。这至少表明从东胡到鲜卑,Y染色体DNA单倍型C型一直是这些古代族群的主体遗传学构成,这可能与追索蒙古族源存在强相关性。

稳定同位素食谱结构分析显示,井沟子东胡人群有比较高的动物性食物摄入,其经济生活中畜牧业占比较高,其生产、生活方式也与现代蒙古人表现出高度的一致性。

随后,朱泓教授介绍了最近关于蒙古族源考古发现岗嘎墓地人骨材料的研究成果。2013-2014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呼伦贝尔民族博物院联合发掘了内蒙古自治区陈巴尔虎旗的岗嘎墓地。从墓地出土随葬品、葬俗等来看,其与文献记载的室韦人习俗高度一致,是学界公认的隋唐五代时期生活在东北地区室韦人的遗存。

文献记载室韦是东胡后裔,也是蒙古人的直接祖先。研究表明,岗嘎墓地出土颅骨与鲜卑人、蒙古人均较为相似,表现出高度的一致性,其9例个体的Y染色体单倍型也是C型,遗传表型也体现出强相关性。

综上,从人骨体现出来的体质特征、遗传学组成、饮食结构反映的文化传统综合来看,考古发现的井沟子居民、拓跋鲜卑、岗嘎居民等古代人群,与现代蒙古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等北亚人群之间存在着密切的遗传学联系。现代蒙古族与东胡以及东胡族系的鲜卑、室韦、契丹人群存在重要关联,应当是这些古代族群遗传基因的主要承继者。

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

文案编辑|潘思言 原海兵

文字校正|徐嘉奇 贾 萱

排版|王克豪

指导|段天璟 方 启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