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氢氦锂铍硼吗?4个新元素Nh、Mc、Ts、Og有了中文名字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化学元素ts和og怎么读 还记得氢氦锂铍硼吗?4个新元素Nh、Mc、Ts、Og有了中文名字

还记得氢氦锂铍硼吗?4个新元素Nh、Mc、Ts、Og有了中文名字

2024-07-02 17:31|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全国科技名词审定委员会专职副主任裴亚军介绍,此次给新发现的4个元素确立恰当的中文名,遵循了科学严谨的程序。按照元素中文命名有关原则,征询了社会和学界意见,组织了专家反复研讨,征得了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的同意,纳入国家规范用字。海峡两岸的专家也多次进行了协商,达成了共识。新元素中文名的确立,有利于化学界、物理学界等各专业领域的科研学术交流,方便科学知识的普及和传承,有利于全球华语世界的沟通,方便中国文化和科学知识在世界范围内传播。

93号及以上的元素都是人工合成

与其说是“新发现”,不如说是“新创造”。这4个新元素都是科学家在实验室中通过粉碎更轻的原子核人工合成的。迄今为止,元素周期表上从自然界发现的元素只到第92号元素铀,93号及以上的元素都是人工合成的。目前,世界上只有美国、俄罗斯、德国等少数几个国家能够开展人造元素合成实验。科学家们用加速器将某种元素的原子核作为“炮弹”,来撞击另一种元素的原子核,当它的能量足以击穿原子核的外壳并熔合成新核时,质子数改变,科学家依据其衰变产物来判断是否产生新元素。不过,人工合成新元素并非易事,需有造价昂贵的特殊实验装置和高超的实验技术。

日本理化研究所(RIKEN)仁科加速器科学中心于2004年首先宣布发现了第113号元素,这是亚洲科学家首次合成新元素。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高能物理研究所的科研人员也参与了这一研究。研究人员使用加速器使第30号元素锌的原子加速,然后撞击第83号元素铋的原子,使二者原子核融合在一起而得到113号元素。他们从2003年开始实验,在2004年、2005年和2012年共3次合成了113号元素。

由于人造元素很容易发生核裂变,目前尚无广泛的应用。俄罗斯核物理学家奥加涅相在成功合成第117号元素后曾说过:“我们研究出了这种新元素,可能无法确知它将会被用于何处。或许未来的科学家会发现它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但对于我来说,它的未来将是一个谜,我想,这也就是科学发现的魅力吧。”

锿是以“爱因斯坦”命名,钔是以“门捷列夫”命名

一般来说,新元素可以用它的一个化学或物理性质、一个神话名称、一种矿物、一个地方或国家,或是一个科学家的名字来命名。该名称必须是唯一的,且保持“历史和化学的一致性”。神话的名称一直受到命名者欢迎,比如钷是以希腊神话里的一个角色命名的。至今已有四种元素(镱、钇、铒、铽)是以瑞典的一个村庄伊特比命名。元素锿是以爱因斯坦的名字命名,元素钔则是以门捷列夫的名字命名。

113号元素 Nh 的发现者森田浩介团队曾考虑用 Japonium (来源于日本的英文Japan)、 Rikenium (理化学研究所)或 Nishinanium (日本近代物理奠基人仁科芳雄)来命名,但最终选择了 Nihonium 。

118号元素 Og ,是人类已合成的最重元素。该元素由美国劳伦斯-利弗莫尔团队和俄罗斯的科学家联合合成。俄罗斯物理学家尤里·奥加涅相领导合成了6种人造元素,为向这位科学家致敬,研究人员特以他的名字命名。

元素周期表的第七行完整了

这4个新元素自2015年12月30日被正式添加到化学元素周期表后,这张表的第七行终于完整了。如果科学家能够发现更高原子序数的元素,它将位列第八甚至第九行。

说到化学元素周期表,这堪称近代化学史上的一个创举。它解释了物质世界的秘密,把一些看起来毫不相干的元素统一起来,组成了一个完整的自然体系。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不仅反映了元素的原子结构,也显示了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和元素之间的内在联系。

化学元素周期表根据原子序数从小至大排列,并将化学性质相似的元素放在一个纵列。每一个横行叫作一个周期,每一个纵列叫作一个族。由于周期表能够准确地预测各种元素的特性及其之间的关系,因此它在化学及其他科学范畴中被广泛使用,作为分析化学行为时十分有用的框架。

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于1869年发明元素周期表,后来经过多名科学家多年的修订才形成当代的周期表。当时,科学家只知道63种元素,表中共有67个位置,有4个空位只有原子量而没有元素名称。门捷列夫大胆预测,有这种原子量的未知元素存在。元素周期表,正是科学家通过对已知元素性质的总结而发现的规律。有了这些规律后,科学家就可以预测未知的元素,然后再去寻找。

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

那些元素中文名字的趣事

化学元素的符号是国际通用的,但其命名由于语种的不同,会有差异。化学元素名称的汉译,自晚清开始至今,形成了化学元素自有的中文定名原则:

(1)根据尽量少造新字的原则,在元素定名需要造字时,尽量选用已有的古字。

(2)选用或新造汉字应符合国家汉字规范。

(3)符合以形声字为主体的汉字书写特点,以体现元素的性质,发音靠近国际命名。

(4)避免与以前的元素名称同音,避免用多音字。

(5)使用简化字,避免用怪异字,选用笔画少的字。

(6)为了避免歧义,选字应尽量避开生活常用字和已经用作其他行业专用字的汉字。

(7)尽量采用繁简无差别的字,以利于海峡两岸和汉语圈科技术语的统一。

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何涓博士告诉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最早的几个元素名称的汉译方案出现于 1870年前后。我国化学家徐寿最早提出元素译名的单字细则,他在与英国传教士傅兰雅合作翻译的《化学鉴原》写道:西国质名,字多音繁,翻译华文,不能尽叶。今惟以一字为原质之名,取罗马文之音首,译一华字,首音不合,则用次音,并加偏旁,以别其类,而读仍本音。虽寥寥数笔,却展现了其卓越智慧。当时,有人将元素符号的字母音译成汉字,如梨(Li)、肥(F);有人对元素名称的发音直接音译,比如孟葛尼斯(Mn);还有人把“氢”写成轻,把“氮”写成淡。相比之下,徐寿的译名则简洁科学得多,比如,锂(Li)、锰(Mn)。

1932年,民国教育部召开化学讨论会,审核通过了《化学命名原则》,确立了《化学鉴原》最早提出的元素名称的音译原则。元素译名至此终于达成一致。

来源:《解放日报》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