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得见的精华粒才带劲!被赞【高活性+秒促渗】, 深扒国货大牌热吹的黑科技!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化妆品包裹技术和缓释技术 看得见的精华粒才带劲!被赞【高活性+秒促渗】, 深扒国货大牌热吹的黑科技!

看得见的精华粒才带劲!被赞【高活性+秒促渗】, 深扒国货大牌热吹的黑科技!

2023-09-07 11:12|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重新定义精华”?

无广告、无软文的公众号

“微流控技术”一词,随着国货的营销,开始渐入大众视野。

精致的包装瓶中悬浮着 微珠颗粒,颜值上足以吸引眼球;再加上产品页面上拗口的宣传语,也完美击中了消费者 “看不懂=高大上” 的心理。

据坊间流传:用了【微流控技术】的产品, 吸收更快、活性更高,是化妆品生产领域不可多得的前沿科技。

但纵观运用此技术的几款大牌产品,官方宣传语也只是寥寥“微囊技术”几个字,但【微囊技术】可真算不上什么最新黑科技,早就在日化产业广泛应用了~

今天就聊聊【微流控技术】:

❓究竟是旧物换新衣的噱头概念炒作?

❓还是大牌低调不宣的隐藏boss?

❓与【微脂囊/微乳液】孰高孰低?

真正的【微流控技术】:

作用于生产层面

而非「功效」

微流控技术(Microfluidics),也叫微流体。虽然只有短短几个字,但听起来颇具科技感。

如果你去问“永远给不出正解”的度娘,它会告诉你“微流控技是指在微尺度下对微量流体(体积为10 -9 -10 -8 L)进行精准操控、处理和分析的一种技术”。听起来是不是很玄很神,但就是读不懂?

其实简单讲,就好比:如果以前我们只能精准操控一个【西瓜】大小的流体,那现在通过【微流控技术】,可以把操控范围缩小到一粒【芝麻】,甚至是一颗【尘土】大小。是不是脑海里有画面了?

理论上讲,因为【微流控技术】具有比较 微型化、精细化的优势,学术界从上世纪90年代初就已经开始有研究了,并在生物、化学、医学等多个学科都被认为是创新的研究方向。

但让【微流控技术】真正“C位出道”的,是2002年发表在Science上的一篇《微流控芯片大规模集成》的文章。S.Quake等开发了一种包含成千上百个微阀微泵的高密度微流控芯片,这个装置长得有点类似于大规模集成制造的电子集成电路(如下图)。依然用上面的【西瓜vs芝麻】来比喻,就好比通过建立这个大规模集成芯片技术,我们就可以同时操控【成千上万粒芝麻】了。

▲大规模集成微流控芯片(文献[1])

所以说,「微流控」更像是一种新兴技术平台,或者说是一个改善现有 生产手段 不足的buff,以诉求让 工业化批量生产可以更精确、更便利、更高效, 并非直接提升产品功效(功效的提升,还是要以 成分为基础,具体产品具体分析)。

所以目前【微流控液滴技术】在功能材料合成、生物医药和食品加工的生产领域都有所应用。

微流控技术 VS 化妆品

这么“开挂”的技术,目前也有很多化妆品公司试水,推出了应用【微流控技术】的产品。

但对于消费者来讲,生产端的技术革新,其实和我们的关系不大。大家最关心的还是用了【微流控技术】的护肤品,除了「颜值更高」之外, 对「功效」能有多大影响呢?

但就目前的研究来看,【微流控技术】在化妆品领域的应用研究,还 非常欠缺(尤其在国内),现有为数不多的研究也主要集中在「生产工艺」方面的 两相乳液的制备和 活性成分的微囊包裹上👇

两相乳液的制备

单重乳液:

目前的【微流控化妆品】

基本都是这类

目前主流的 乳液膏霜类产品,是将互不相溶的油溶性成分和水溶性成分通过 乳化剂➕高速剪切搅拌,从而得到的【单重乳液】。但形成的微液滴大小并不均匀,一般呈乳白色外观,肤感也会相对更厚重一点。另外某些乳化剂也有产生刺激的可能性。

采用【微流控技术】制备的单重乳液,是利用两种互不相溶的流体,将其中一相流体(分散相,一般为油溶物质),通入另一相(连续相,一般为水溶物质)中, 在两相液体的交界处,流体相互剪切(分散相在连续相中被剪切),从而形成一个个单分散的微液滴。

▲微流控设备制备单乳液微液滴,液滴尺寸均匀且细小(文献[12])

与传统乳化技术相比,【微流控技术】可以更精确的控制整个乳化过程,更加有利于液滴的生成并 提高稳定性,调控液滴【尺寸大小】和【油/水的比例】,并形成有 悬浮微液滴的 新颖外观,看起来“很有科技感”。

目前市面上采用【微流控技术】的化妆品,基本都是这类。

▲卡波姆水凝胶通过【微流控技术】制备的悬浮液滴

双重乳液:

更高阶的应用

更高阶的应用,是利用【微流控技术】来制备 双重乳液。

【双重乳液】是一种在「内相液滴」中包裹着更小液滴的三重结构。简单说,就是乳液之中还有乳液,就像「套娃」一样。它的优势在于可以对包括药物、活性成分等物质通过多层结构进行【隔离】、【保护】和【控制释放】。比如,有研究显示,用多重乳液对VC进行包裹,可以提升VC的【稳定性】和【缓释效果】。

如果通过一般的化妆品工艺来生产如此精密结构的乳液,容易将三层结构打破。利用【微流控技术】的特点,更便于提升生产中的准确性,在各个通道中分别加入各相成分、在每个微通道内依次剪切并乳化,最终生产出分散性好、重复性高、大小和数量精确可控的双重乳液(或多重乳液)的成功率更高。

▲通过微流控技术制备多重乳液(文献[5])

但这一应用目前还主要以 学术界的研究为主,已经成熟工业化的相关 产品还没有。

用于制备微囊、封包活性物

各种【微囊技术】在护肤品界的应用已经颇为广泛。因为有具有包封作用的外壳,所以最大优点就是具有 缓释效果、和 精准靶向功能。

但有些比较初级的传统【微囊制备方法】,由于需要通过机械搅拌或震荡来形成分散的乳液,可能造成分散性差、中心活性物含量不均匀(或部分失效)的问题。

这种时候,可以采用【微流控技术】来制备那些形状可控、粒径均匀的微囊,更便于生产出具有【更均匀的粒径分布】和【更好的力学性能】的产品。

说人话

1⃣️【微流控技术】在化妆品领域的 应用研究,还非常欠缺(尤其在国内)。

2⃣️ 现有为数不多的研究大多主要集中在「生产工艺」方面,并非直接提升产品功效:

产品功效,还是要看【配方】和【功效成分】,用了 【微流控技术】≠更高功效。

3⃣️目前【微流控技术】在护肤品中的应用,以制备【单相乳液】为主:

诉求制备出具有悬浮微液滴的【新颖外观】、更精准控制液滴【尺寸大小】和【油/水的比例】的单相乳液。

更高阶的用【微流控技术】制备【双重/多重乳液】的应用,目前还主要以 学术界的研究为主,市面上还不容易看到产品。

微流控技术 vs 脂质体/微脂囊

目前,护肤品界各种技术层出不穷,不只是最近很“黑科技”的微流控技术,还有我们常常看到的 脂质体、微脂囊技术等等,大家也是挑花了眼,这么多技术,到底哪个更好?我们来理一理,它们之间的关系与异同。

1

脂质体、微脂囊、微流控制备的微囊, 都可以实现:

保护其内部活性物 免受外部因素的影响( 如: 氧气、光照和反应环境等),甚至可以实现特定条件下( 如: 温度、PH、酶等) 能实现其 活性物的靶向释放的功能。

2

再看它们的 区别👇

🧪 【脂质体】:

是一种由磷脂形成的具有双分子层的、直径为几十纳米至数百微米的、类球状闭合囊泡。磷脂分子头端为亲水,尾端为亲脂,多个磷脂分子通过尾端和尾端的结合形成类似细胞膜的双层结构,进一步组装形成内部为水相的囊泡,并且它可以分散在水相当中。

目前,【脂质体】作为药物载体,在临床上已经有 很多研究和应用。

▲图片来自互联网

🧪 【微脂囊技术】:

其实就是用来 制备【脂质体】的技术,所以也叫作 脂质体技术。

利用特定脂质体结构,通过将活性成分包裹进类似囊泡的胶囊中,由于脂质体磷脂双分子层其组成结构与人体皮肤细胞膜非常类似,有很好的亲肤性,直径又很小,所以能更好地 将功效物质传送至皮肤深处,更精准且持续的释放活性成分的功效。

比如:

1

保护活性成分不受空气、紫外线等环境的干扰而变质:

如VC等抗氧化剂,就非常适合适合微乳液/微脂囊技术。

2

增加功效成分的渗透:

比如大分子的透明质酸、多糖,都只能停留在角质层上,目前也有研究显示,采用脂质体技术包裹(或者把透明质酸修饰在脂质体上)后,可以适量增加吸收性。

3

提升功效成分的稳定性和利用率:

比如修复屏障的“好手”神经酰胺,由于熔点很高、溶解性差,在配方中应用困难,也有研究将神经酰胺进行脂质体包裹,以提升它在配方中稳定性和生物利用率。

4

降低刺激性:

比如控油祛痘的水杨酸,在配方中只能在低pH环境(酸性)下才能保持活性,通过微脂囊包裹可以克服水杨酸的pH依赖问题,显著降低水杨酸的刺激性。

▲图片来自互联网

虽然【微脂囊技术】是一种非常好的载体技术,但武功虽好,练成却不易,从1986年,Dior推出第一款脂质体化妆品Capture(已停产)到现在,目前市面上的相关产品并不算多。

🧪 微流控技术:

并非区别于【脂质体/微脂囊】的新理论,只是 制备【脂质体/微脂囊】的另一种手段。

有少量研究显示,使用【微流控技术平台】产生微乳液滴的方法制备【脂质体】,能有效控制批次间微乳的「液滴尺寸」和「大小分布」,从而得到的大小更均一、更高包裹率的【脂质体】。

但目前,用【微流控技术】制备脂质体的方法,还处于 初期研究阶段。

▲通过微流控技术利用双重乳液法制备脂质体(文献[9])

说人话

【脂质体】因其与皮肤细胞膜相近的结构,使用【脂质体(微脂囊)技术】可以很好的包封活性成分,并提升活性成分的生物利用度。

而【微流控技术】是制备【脂质体(微脂囊) 】的一种技术,为其叠“buff”,理论上有利于生产出更高质量的【脂质体】,但目前还处于 初期研究阶段,并未成熟。

我们说

1

【微流控】只是一个针对 生产端的新技术,并 非直接提升产品功效:

做为一个【新兴技术手段】,就如同电子计算机对于人类的作用一样,它可以弥补一些传统技术手段的不足,让工业生产更精确、更便利、更高效。

2

独特效果:

让产品具有【高颜值】外观。

3

与【脂质体】【微脂囊】各种【包裹技术】, 同样的效果:

可以使产品内部具有更【精密】的结构,达到保护活性物、及成分缓释等作用。

但【微流控技术】 并不比【脂质体/微脂囊】或其他包裹技术 更高阶,它们 没有 高低之分,【微流控技术】只是制备【脂质体】的方式之一,理论上有利于更精确的改善配方的分散性、重复性、稳定性,进一步提升脂质体技术带来的优势,但目前还处于初期研究阶段。

4

【微流控技术】也有一些新兴领域的研究,但目前还 没有成熟的产品。

说白了,微流控 ≠效果好 ,它只是针对生产端的技术手段;对消费者真正有意义的产品 功效,还是要看【配方】【功效成分】及其生物利用率!具体产品具体分析~

那市面上 使用了【微流控技术】

的当红产品👇

❓配方、功效性如何?

❓值得为“微流控”三个字买单吗?

香奈儿、雅顿、dior、欧舒丹、蘭......

我们 明天就来挨个点评~

参考文献:[1]-[12]

[1].Todd Thorsen et al. Microfluidic Large-Scale Integration, Science 298, 580 (2002)

[2].HC Shum, JW Kim, DA Weitz et al. microfluidic fabrication of monodisperse biocompatible and biodegradable polymersomes with controlled permeability microfluidic fabrication of biodegradable polymersomes. 2017.

[3].刘赵淼, 杨洋, 杜宇,等. 微流控液滴技术及其应用的研究进展[J]. 分析化学, 2017, 45(2):15.

[4].王行政、孙泽勇、陈东. 微流控技术制备液滴悬浮液的研究[J]. 现代化工, 2020, 40(9):6.

[5].王锴、李浩、高峥等. 双重乳液的微流控制备进展[J]. 化工进展, 2016, 35(B11):8.

[6].Bochicchio S, Dalmoro A , Simone V D , et al. Simil-Microfluidic Nanotechnology in Manufacturing of Liposomes as Hydrophobic Antioxidants Skin Release Systems[J]. Cosmetics, 2020, 7(2):22.

[7].刘晓英, 邓薇, 毕永贤,等. 分子生物学新技术在化妆品行业的应用[J]. 香料香精化妆品, 2013, 000(001):50-53.

[8].褚良银, 谢锐, 巨晓洁,等. 微流控技术构建单分散微囊膜的研究新进展[J]. 膜科学与技术, 2011, 31(3):5.

[9].何天稀, 梁琼麟, 王九,等. 脂质体类药物载体的微流控制备[J]. 化学进展, 2018, 30(11):15.

[10].Utada A S , A Fernándeznieves, Link D R , et al. ripping, Jetting, Drops, and Wetting: The Magic of Microfluidics. 2007.

[11].杨佩. 包裹维生素C的W/O/W多重乳液的制备及其在美白化妆品的应用[D]. 华南理工大学.

[12].李艳娜. 基于微流控技术的多重微胶囊的制备及其在药物缓释中的应用[D]. 东南大学, 2017.

我们的【抽奖】有新玩法啦~

点击“分享到 朋友圈”,截图发送到公众号对话框,我们会抽取 1位幸运鹅,

送出【抗氧化水光乳】正装1支👇

✅多种 抗氧化+抗炎成分协同作用

✅ 新一代美白思路【内皮素拮抗剂】

✅ 清爽的长效滋养

获奖名单会在明天的推送中公布。

End

变美的菇凉都在看

美编:Tw

责编:Janice

合作 | 转载 | 投稿等各种需求

都请在微信或微博后台发送相关关键词给我们

会收到相应回复

微信改版了

想看往期历史推送

👇👇👇👇👇

喜欢文章,

就点个“在看”或转发

让更多的人一起变美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